作品即作者之表现
顾先生说:“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古人创作时将生命精神注入,盖作品即作者之表现。”(《驼庵诗话》)
解评:艺术创作,虽不能脱离物质载体,但本质上是作者生命精神的体现。若徒有形式,而无生命与精神,借用禅宗语,则是“干屎撅”。须有“生气灌注”,方谈得上成功。顾随认为“作品即作者之表现”。法国人布封曰“风格即人格”。此一论断,聚讼纷纭。
首先,什么是“风格”?“风格”如何而来?这就夹缠不清。顾随的意思大约与布封同,但他说得涵容、周延。“作品即作者之表现”,作品是整体的,“风格”则陷于局部。顾先生的意思是: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品。换句话说,即“文如其人”。顾随相信此点,我也相信。凡举出“文不如其人”之例子的,那是把“文”没看透。“文”可以掩饰“人”,弄得读者犯晕,其实你若将文读透了,那文仍是“似是而非”。“文过饰非”,或自相矛盾,也是一种“如其人”的表现。文与人,非如镜子的直接映照,而是一种复杂的折射。以文观人,确非易事。但我们须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大处着眼,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评判。小者出入,无关大局。其二:不能仅依内容判断,还要观其辞气、格调。文之内容可做作,而辞气、格调则无以遁形。文如其人,在此而不在彼也。此乃钱钟书《谈艺录》中观点。好比看一个人真诚与否,勿论其所说者何,听其语气,即可洞晓。
要之,顾先生是在强调作者精神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亦是此意。
顾先生此语,是讲作者精神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同时亦是强调生命与精神对作品的先决作用。这是中国传统观点。唐裴行俭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近代李叔同亦常曰:“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解评:艺术创作,虽不能脱离物质载体,但本质上是作者生命精神的体现。若徒有形式,而无生命与精神,借用禅宗语,则是“干屎撅”。须有“生气灌注”,方谈得上成功。顾随认为“作品即作者之表现”。法国人布封曰“风格即人格”。此一论断,聚讼纷纭。
首先,什么是“风格”?“风格”如何而来?这就夹缠不清。顾随的意思大约与布封同,但他说得涵容、周延。“作品即作者之表现”,作品是整体的,“风格”则陷于局部。顾先生的意思是: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品。换句话说,即“文如其人”。顾随相信此点,我也相信。凡举出“文不如其人”之例子的,那是把“文”没看透。“文”可以掩饰“人”,弄得读者犯晕,其实你若将文读透了,那文仍是“似是而非”。“文过饰非”,或自相矛盾,也是一种“如其人”的表现。文与人,非如镜子的直接映照,而是一种复杂的折射。以文观人,确非易事。但我们须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大处着眼,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评判。小者出入,无关大局。其二:不能仅依内容判断,还要观其辞气、格调。文之内容可做作,而辞气、格调则无以遁形。文如其人,在此而不在彼也。此乃钱钟书《谈艺录》中观点。好比看一个人真诚与否,勿论其所说者何,听其语气,即可洞晓。
要之,顾先生是在强调作者精神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亦是此意。
顾先生此语,是讲作者精神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同时亦是强调生命与精神对作品的先决作用。这是中国传统观点。唐裴行俭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近代李叔同亦常曰:“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21克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林淑贞:生命的感动是从生活淬炼出来的:赵鲲《未定之秋》读后感 (1人喜欢)
- deep seek 对赵鲲“史诗九首”的评论,犀利! (1人喜欢)
- 赵鲲“史诗”九首 (1人喜欢)
- 火焰 (1人喜欢)
- 疯女人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