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流水 之 登高
2014年8月11日,周一,在纽约的第三天,登高的一天。
这天,周末时四人的小团体变成了我和高小高两人。
花花同学推荐的Citypass上面三张票可以登顶三次,本想分散在两天游览,由于天气预报说之后有雨,心想不适合暸望,索性放在天气尚好的周一。
----------------------------- 一,旅程的开始 -----------------------------
早上先去了洛克菲勒中心,登上GE大楼的观景台,俯瞰到纽约市,向北的中央公园,向南有帝国大厦。
午饭后去了帝国大厦。帝国大厦高102层,400多米,建成时超过了当时最高的克莱斯勒大厦,又在赶超它的世贸大厦倒塌后重新成为纽约的最高楼。
登上帝国大厦,视野比GE大楼开阔更多。方知GE大楼的唯一优势是能看到纽约曼哈顿北的中央
公园。由于帝国大厦的位置比GE大楼更南,所以看向中央公园的视线被其北边的高楼遮挡。纽约曼哈顿的高楼以极大的密度林立着,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和密密麻麻。
向北可以看到之前登过的洛克菲勒中心GE大楼。还有一栋长得和iPad一模一样的白边黑面楼。稍向东偏头就看到繁华的第五大道,以及道中著名的熨斗大厦。熨斗大厦得名于其三角俯视面,因其正处一条大街分为两岔路的路口三角洲地带,就建成了在纽约曼哈顿里独一无二的模样 。它在争相竟高的纽约曼哈顿,以别具一格的造型出彩闻名。其实在欧洲,这样的房屋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可知出众这件事,很多时候是相对于环境的嘛。东北方向有曾经的首高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的花顶与其十分相似。延续向东是东河,东河上依次能看到联合国大厦以及对岸醒目的百事可乐标志。百事可乐的原工厂已经拆除,标志却被附近住户要求保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印记。循东河至其南部下游的上纽约湾,向南可遥望到自由女神像。再转向西南方向是新泽西以及西边的哈德逊河。逆河溯回其北部上游,视线移回曼哈顿城区西北,时代广场众多巨大的LED屏便映入眼帘。
----------------------------- 二,寿司的插曲 -----------------------------
花花同学说,帝国大厦白天夜晚景色都美。于是拿着同一天晚上十点后登帝国大厦看夜景的票,我们决定在傍晚时逛逛别处。天黑前去了东河上连接纽约曼哈顿区与布鲁克林区的布鲁克林大桥,它建于1883年,是美国最老的悬索桥之一。晚上吃了一家日本寿司。第一次坐在寿司吧台前面对展示刀功的日本师傅,吃起来还真有些不好意思。正对面的师傅上了年纪,圆脸鼓鼓的,腮颊垂垂的,像是相声演员冯巩和于谦的脸型。我还挺喜欢这种脸型,很是敦厚慈祥。白白净净长相秀气的侍者上味噌汤时我鼓足勇气用日语说了句“谢谢”,结果他说:……我讲中文。
不要在意那些细节。
我点了sashimi(刺身),八种生鱼片摆在八格的小碟子里,各配芥末姜片黄瓜萝卜丝等不同点缀。其中一味非常喜欢,问了侍者和寿司师傅,是西班牙马鲛鱼,圆圆脸的日本师傅写了名字在小店名片上给我。高小高点的寿司也十分好吃,外面裹金色的鱼籽,内有脆脆的海苔。饭后和侍者聊起来,他是广东(或者福建)人,从小随父母到美国。得知我们在欧洲读书,他就询问起欧洲旅游的事情来。聊了一小会儿,气氛很愉快,内容到如今竟已忘记了。
----------------------------- 三,排队的机缘 -----------------------------
晚上约九点半,我们心忖上帝国大厦要排长队,比原定的十点还提早了一些过去。而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惊讶地发现队伍比白天更为壮观,从楼内排出大门,沿着大厦外墙绕到了大厦临街的拐角。不愿错过夜景又别无他选,我们屏息凝气排起队来。后来周子逸和杨光说,要是在国内见到这么长的队,绝对打死也不排啊,反而到美帝来排——我想,这就是自以为易得便不晓得珍惜了哈哈。
排队到一个信息厅时,看到旁道有人出入,我和高小高心想,会不会是citypass的快速通道呢。问从这旁道路过的一个工作人员“这条道是citypass可以过的吗?”,他匆匆回答“是”,而我俩却不明他对“这条道”的理解是他走的那条还是我们正排的这条……于是我决定走出队伍、返回入口去问个仔细,让高小高还排在原位跟着往前走,我之后再来和她会合。我手上拿着醒目的柠檬黄宽檐阳帽,逆人流一路“不好意思”地出去了。出去后了解到那条道不是为citypass特开的,只好无功而返。返回时却因有插队之嫌不好意思直接回到自己曾经的位置,于是在一个拐弯处和队伍前方的高小高招手踟蹰。正在心内揣度如何向人解释时的无措之中,队伍里一位貌似法国人的小老爷子回头认出我来,满面笑容冲我招手说,快从这队伍穿回去找你小伙伴呀。我喜上心头,道着谢就溜回了高小高身边,排在我俩后面是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看我过去就往后让了一下,给我空出位置来,瞬时间,撒向人间都是爱的感觉就来了。
这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我本以为不是中国人或者至少不是大陆人。我便和高小高说,后面两个男生还特意让了我一下真好啊,高小高说,他们讲中文啊。这话兴许他俩听到了,之后听到他俩又说到什么什么“中国人”,我和高小高就扭头去看他们。他们摇手说,”不是说你俩啊“,似乎是说有老外问他们”怎么能区分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顺势我们就搭上话聊起来。
他俩一个高一个低,都稍微胖胖壮壮的,穿一样的T恤衫。他们对我以为他们是中学生嗤之以鼻,自诩说”我们都要博士毕业了呢“,后来在再三追问下承认刚刚上大学二年级而已,有点不着边际得可爱。他们复问我们上什么学时,我说,我们才是真的要博士毕业了。他们由己度人,满脸狐疑不信。高个儿小生手里拿一个拐杖,问起来,他的小伙伴小胖说,这是丐帮掌门人啊!我马上拜山头认大哥,谱写了一曲忠诚的赞歌。
这两个男生是广东人,讲粤语腔的普通话,学商科,高个儿小生在华南理工,小胖在佛罗里达大学,看得出他们中学是同窗好友。这次高个儿小生趁暑假出国来找小胖玩儿。说起他们的中学时代,两人对着笑说,当年曾经是两个瘦子啊——作出耿耿于怀的模样。我想起大王也是在华南理工,学建筑。高个儿小生半调侃半认真说,本来他也想学土木,后来考虑到以后要到工地搬砖太晒于是改了商科。接着他问,你是不是学设计?说实话我听了心下高兴,兴许是柠檬亮黄色的宽边阳帽带来的效果。不过,我依然再三表示我真的是工科读博中,他们还半信半疑,问起高小高,高小高不搭话,我便信口说,她大三,他们才露出“ 喔˜˜ ”的信任表情。
聊天中说起住的旅店,他们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妄自揣测我俩住每晚三四百的酒店——实际上是一周三四百;
说起去过的地方,他们高中时去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排队盛况还历历在目;
说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说没有去看,那时才初三正中考啊——我想起那时我已经大三,和初中生好像隔了两代人似的,哪里想得到六年后能和他们聊得欢乐;
还得知了拐杖的真相:高个儿小生越洋飞机落地、踏上美帝热土一小时后他就进了医院——因为在小胖家洗澡摔倒,脚上缝了针。高个儿小生感慨美帝医疗真贵,他说在深圳随便街上找个诊所几十块钱就缝好了,这里居然上千,还是美元,幸好有小胖的医疗保险可以用。缝针之后身残志坚,依然旅行了美帝的大好河山,这是他们在纽约的最后一晚,下一站要去华盛顿。纵使他们第二天下午三点的飞机飞华盛顿,小胖依然无畏地说,他们要在大厦顶上待到夜里两点散场。
----------------------------- 四, 高处的幸会 -----------------------------
聊天之中队伍磨磨蹭蹭终于到了观景台。已经近乎午夜了。我们便四散去看各自的风景。转了一圈又碰到,就请他俩帮忙拍照。说话中,突然旁边跳出一个女孩子,冲高个儿小生说:“深圳中学吗?!” 原来高个儿小生穿了中学的校服裤子,被校友认了出来。又报了具体学校后,似乎女孩和小胖的学校更近,但女孩子依然要拉高个儿小生合影,因为裤子是重点。高个儿小生乖乖跟女孩跑到一边亮处去合影,小胖趴在栏杆上跟我不忿:“还有这种好事!穿校裤有妹子合影……早知道我也穿校裤!…… 他穿的那条还是我的呢!” 我都快笑在地上了。然后得知了深圳所有中学的校服都是统一的,并且三四十年没有换过——“认校友相当容易”,小胖故意作出无奈的表情。
后来女孩子又急急跑回来,把手机给我让我帮忙给她和高个儿小生拍合照。小胖又半真半假不忿了几句跟着我们过去。拍了两张,我说人脸有些暗,女孩子说,脸不重要裤子才重要,拿了手机道了谢就又急急跑走了,高个儿小生一脸迷糊的微笑仰着脸。我说,你不给那女生个邮箱要照片吗?他恍然大悟。女孩子听到折回来,说,用你们相机再拍一张好了。于是小胖抱起他的单反拍了一张,女孩就跑走了。小胖看看相机里照片又说,呀,妹子还挺好看的,早知道我也穿校裤了!
这番后,便回归到请他俩帮我和高小高照相的正题上去。高个儿小生说,小胖来照,他是摄影高手天天不是拿个单反么,又说,iPhone照的话我是专家哈哈。但是我的长焦卡片和手机在着暗夜里效果都不好,小胖毅然决然说,你信得过我们的话就用我相机照了照片之后发给你吧。于是小胖帮我们照了相,由于他俩手机都没电了,就留了他的邮箱在我手机里。小胖叫做周子逸,挺雅的名字,高个儿小生叫做杨光。杨光说,本来以为自己叫“阳光”足够高大上了,没想到中学班里有个叫“付豪”的,顿时甘拜下风啊。
----------------------------- 五, 最后的夜晚 -----------------------------
然后我们又四散去了。转第二圈时看到子逸和杨光肩挨肩趴在朝北的栏杆上,看着帝国大厦下辉煌璀璨又喧闹的曼哈顿夜景。临走时想跟他们道别,找回去发现他俩还在原位并肩趴着。我打了声招呼,没有回应,靠近时发觉他俩在一起小声唱歌,我站在一旁踌躇要不要打断他们时,杨光先察觉到我,起了身。两人一改之前插科打诨的表情,这时竟有些肃穆。
我说我们准备走了。杨光说,喔,要不我们也一起走吧。子逸似乎有些留恋,但也答应了。我有些抱歉地说,你们是不是在唱歌,不好意思打断你们了。
两人瞪大眼睛说,啊?你怎么知道?听到啦?!我说是啊,听起来似乎是。杨光问,听出来我们唱得什么吗?我说,没有。他笑说,那就好那就好哈哈。
于是就说,那走吧。我们进了中心的大厅,高小高在厅里另一头等我,我请子逸和杨光稍等,去找高小高。找到高小高时,我对她说,他俩要和我们一起走,但是我去跟他们道别时似乎打断他们唱歌了,会不会留点遗憾啊。
我俩复与他们会合时,子逸和杨光说,不好意思啊你们先走吧,我俩还是打算在这里待到最后两点收场时再走,这是我们在纽约最后一晚了。我忙不迭地点头,因为我也希望,中学时情同手足、毕业后天南海北、难得的相会后又要远隔天涯的两个伙伴,在纽约这座中心之城高高的繁华之上,在静静的夜色里,在周围拥挤的人群中并肩而立,唱完这最后一晚的情意绵绵的歌。
这天,周末时四人的小团体变成了我和高小高两人。
花花同学推荐的Citypass上面三张票可以登顶三次,本想分散在两天游览,由于天气预报说之后有雨,心想不适合暸望,索性放在天气尚好的周一。
----------------------------- 一,旅程的开始 -----------------------------
早上先去了洛克菲勒中心,登上GE大楼的观景台,俯瞰到纽约市,向北的中央公园,向南有帝国大厦。
午饭后去了帝国大厦。帝国大厦高102层,400多米,建成时超过了当时最高的克莱斯勒大厦,又在赶超它的世贸大厦倒塌后重新成为纽约的最高楼。
登上帝国大厦,视野比GE大楼开阔更多。方知GE大楼的唯一优势是能看到纽约曼哈顿北的中央
公园。由于帝国大厦的位置比GE大楼更南,所以看向中央公园的视线被其北边的高楼遮挡。纽约曼哈顿的高楼以极大的密度林立着,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和密密麻麻。
向北可以看到之前登过的洛克菲勒中心GE大楼。还有一栋长得和iPad一模一样的白边黑面楼。稍向东偏头就看到繁华的第五大道,以及道中著名的熨斗大厦。熨斗大厦得名于其三角俯视面,因其正处一条大街分为两岔路的路口三角洲地带,就建成了在纽约曼哈顿里独一无二的模样 。它在争相竟高的纽约曼哈顿,以别具一格的造型出彩闻名。其实在欧洲,这样的房屋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可知出众这件事,很多时候是相对于环境的嘛。东北方向有曾经的首高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的花顶与其十分相似。延续向东是东河,东河上依次能看到联合国大厦以及对岸醒目的百事可乐标志。百事可乐的原工厂已经拆除,标志却被附近住户要求保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印记。循东河至其南部下游的上纽约湾,向南可遥望到自由女神像。再转向西南方向是新泽西以及西边的哈德逊河。逆河溯回其北部上游,视线移回曼哈顿城区西北,时代广场众多巨大的LED屏便映入眼帘。
----------------------------- 二,寿司的插曲 -----------------------------
花花同学说,帝国大厦白天夜晚景色都美。于是拿着同一天晚上十点后登帝国大厦看夜景的票,我们决定在傍晚时逛逛别处。天黑前去了东河上连接纽约曼哈顿区与布鲁克林区的布鲁克林大桥,它建于1883年,是美国最老的悬索桥之一。晚上吃了一家日本寿司。第一次坐在寿司吧台前面对展示刀功的日本师傅,吃起来还真有些不好意思。正对面的师傅上了年纪,圆脸鼓鼓的,腮颊垂垂的,像是相声演员冯巩和于谦的脸型。我还挺喜欢这种脸型,很是敦厚慈祥。白白净净长相秀气的侍者上味噌汤时我鼓足勇气用日语说了句“谢谢”,结果他说:……我讲中文。
不要在意那些细节。
我点了sashimi(刺身),八种生鱼片摆在八格的小碟子里,各配芥末姜片黄瓜萝卜丝等不同点缀。其中一味非常喜欢,问了侍者和寿司师傅,是西班牙马鲛鱼,圆圆脸的日本师傅写了名字在小店名片上给我。高小高点的寿司也十分好吃,外面裹金色的鱼籽,内有脆脆的海苔。饭后和侍者聊起来,他是广东(或者福建)人,从小随父母到美国。得知我们在欧洲读书,他就询问起欧洲旅游的事情来。聊了一小会儿,气氛很愉快,内容到如今竟已忘记了。
----------------------------- 三,排队的机缘 -----------------------------
晚上约九点半,我们心忖上帝国大厦要排长队,比原定的十点还提早了一些过去。而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惊讶地发现队伍比白天更为壮观,从楼内排出大门,沿着大厦外墙绕到了大厦临街的拐角。不愿错过夜景又别无他选,我们屏息凝气排起队来。后来周子逸和杨光说,要是在国内见到这么长的队,绝对打死也不排啊,反而到美帝来排——我想,这就是自以为易得便不晓得珍惜了哈哈。
排队到一个信息厅时,看到旁道有人出入,我和高小高心想,会不会是citypass的快速通道呢。问从这旁道路过的一个工作人员“这条道是citypass可以过的吗?”,他匆匆回答“是”,而我俩却不明他对“这条道”的理解是他走的那条还是我们正排的这条……于是我决定走出队伍、返回入口去问个仔细,让高小高还排在原位跟着往前走,我之后再来和她会合。我手上拿着醒目的柠檬黄宽檐阳帽,逆人流一路“不好意思”地出去了。出去后了解到那条道不是为citypass特开的,只好无功而返。返回时却因有插队之嫌不好意思直接回到自己曾经的位置,于是在一个拐弯处和队伍前方的高小高招手踟蹰。正在心内揣度如何向人解释时的无措之中,队伍里一位貌似法国人的小老爷子回头认出我来,满面笑容冲我招手说,快从这队伍穿回去找你小伙伴呀。我喜上心头,道着谢就溜回了高小高身边,排在我俩后面是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看我过去就往后让了一下,给我空出位置来,瞬时间,撒向人间都是爱的感觉就来了。
这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我本以为不是中国人或者至少不是大陆人。我便和高小高说,后面两个男生还特意让了我一下真好啊,高小高说,他们讲中文啊。这话兴许他俩听到了,之后听到他俩又说到什么什么“中国人”,我和高小高就扭头去看他们。他们摇手说,”不是说你俩啊“,似乎是说有老外问他们”怎么能区分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顺势我们就搭上话聊起来。
他俩一个高一个低,都稍微胖胖壮壮的,穿一样的T恤衫。他们对我以为他们是中学生嗤之以鼻,自诩说”我们都要博士毕业了呢“,后来在再三追问下承认刚刚上大学二年级而已,有点不着边际得可爱。他们复问我们上什么学时,我说,我们才是真的要博士毕业了。他们由己度人,满脸狐疑不信。高个儿小生手里拿一个拐杖,问起来,他的小伙伴小胖说,这是丐帮掌门人啊!我马上拜山头认大哥,谱写了一曲忠诚的赞歌。
这两个男生是广东人,讲粤语腔的普通话,学商科,高个儿小生在华南理工,小胖在佛罗里达大学,看得出他们中学是同窗好友。这次高个儿小生趁暑假出国来找小胖玩儿。说起他们的中学时代,两人对着笑说,当年曾经是两个瘦子啊——作出耿耿于怀的模样。我想起大王也是在华南理工,学建筑。高个儿小生半调侃半认真说,本来他也想学土木,后来考虑到以后要到工地搬砖太晒于是改了商科。接着他问,你是不是学设计?说实话我听了心下高兴,兴许是柠檬亮黄色的宽边阳帽带来的效果。不过,我依然再三表示我真的是工科读博中,他们还半信半疑,问起高小高,高小高不搭话,我便信口说,她大三,他们才露出“ 喔˜˜ ”的信任表情。
聊天中说起住的旅店,他们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妄自揣测我俩住每晚三四百的酒店——实际上是一周三四百;
说起去过的地方,他们高中时去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排队盛况还历历在目;
说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说没有去看,那时才初三正中考啊——我想起那时我已经大三,和初中生好像隔了两代人似的,哪里想得到六年后能和他们聊得欢乐;
还得知了拐杖的真相:高个儿小生越洋飞机落地、踏上美帝热土一小时后他就进了医院——因为在小胖家洗澡摔倒,脚上缝了针。高个儿小生感慨美帝医疗真贵,他说在深圳随便街上找个诊所几十块钱就缝好了,这里居然上千,还是美元,幸好有小胖的医疗保险可以用。缝针之后身残志坚,依然旅行了美帝的大好河山,这是他们在纽约的最后一晚,下一站要去华盛顿。纵使他们第二天下午三点的飞机飞华盛顿,小胖依然无畏地说,他们要在大厦顶上待到夜里两点散场。
----------------------------- 四, 高处的幸会 -----------------------------
聊天之中队伍磨磨蹭蹭终于到了观景台。已经近乎午夜了。我们便四散去看各自的风景。转了一圈又碰到,就请他俩帮忙拍照。说话中,突然旁边跳出一个女孩子,冲高个儿小生说:“深圳中学吗?!” 原来高个儿小生穿了中学的校服裤子,被校友认了出来。又报了具体学校后,似乎女孩和小胖的学校更近,但女孩子依然要拉高个儿小生合影,因为裤子是重点。高个儿小生乖乖跟女孩跑到一边亮处去合影,小胖趴在栏杆上跟我不忿:“还有这种好事!穿校裤有妹子合影……早知道我也穿校裤!…… 他穿的那条还是我的呢!” 我都快笑在地上了。然后得知了深圳所有中学的校服都是统一的,并且三四十年没有换过——“认校友相当容易”,小胖故意作出无奈的表情。
后来女孩子又急急跑回来,把手机给我让我帮忙给她和高个儿小生拍合照。小胖又半真半假不忿了几句跟着我们过去。拍了两张,我说人脸有些暗,女孩子说,脸不重要裤子才重要,拿了手机道了谢就又急急跑走了,高个儿小生一脸迷糊的微笑仰着脸。我说,你不给那女生个邮箱要照片吗?他恍然大悟。女孩子听到折回来,说,用你们相机再拍一张好了。于是小胖抱起他的单反拍了一张,女孩就跑走了。小胖看看相机里照片又说,呀,妹子还挺好看的,早知道我也穿校裤了!
这番后,便回归到请他俩帮我和高小高照相的正题上去。高个儿小生说,小胖来照,他是摄影高手天天不是拿个单反么,又说,iPhone照的话我是专家哈哈。但是我的长焦卡片和手机在着暗夜里效果都不好,小胖毅然决然说,你信得过我们的话就用我相机照了照片之后发给你吧。于是小胖帮我们照了相,由于他俩手机都没电了,就留了他的邮箱在我手机里。小胖叫做周子逸,挺雅的名字,高个儿小生叫做杨光。杨光说,本来以为自己叫“阳光”足够高大上了,没想到中学班里有个叫“付豪”的,顿时甘拜下风啊。
----------------------------- 五, 最后的夜晚 -----------------------------
然后我们又四散去了。转第二圈时看到子逸和杨光肩挨肩趴在朝北的栏杆上,看着帝国大厦下辉煌璀璨又喧闹的曼哈顿夜景。临走时想跟他们道别,找回去发现他俩还在原位并肩趴着。我打了声招呼,没有回应,靠近时发觉他俩在一起小声唱歌,我站在一旁踌躇要不要打断他们时,杨光先察觉到我,起了身。两人一改之前插科打诨的表情,这时竟有些肃穆。
我说我们准备走了。杨光说,喔,要不我们也一起走吧。子逸似乎有些留恋,但也答应了。我有些抱歉地说,你们是不是在唱歌,不好意思打断你们了。
两人瞪大眼睛说,啊?你怎么知道?听到啦?!我说是啊,听起来似乎是。杨光问,听出来我们唱得什么吗?我说,没有。他笑说,那就好那就好哈哈。
于是就说,那走吧。我们进了中心的大厅,高小高在厅里另一头等我,我请子逸和杨光稍等,去找高小高。找到高小高时,我对她说,他俩要和我们一起走,但是我去跟他们道别时似乎打断他们唱歌了,会不会留点遗憾啊。
我俩复与他们会合时,子逸和杨光说,不好意思啊你们先走吧,我俩还是打算在这里待到最后两点收场时再走,这是我们在纽约最后一晚了。我忙不迭地点头,因为我也希望,中学时情同手足、毕业后天南海北、难得的相会后又要远隔天涯的两个伙伴,在纽约这座中心之城高高的繁华之上,在静静的夜色里,在周围拥挤的人群中并肩而立,唱完这最后一晚的情意绵绵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