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阅读史(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巨野一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中心
来自: 巨野一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中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阅读史) 2012-08-23 20:37:57
从暴力犯罪看乡村秩序及其“豪强化”危险——国家法/民间法视角反思 (储卉娟)
农村民间纠纷调解中的公平建构与公平逻辑 (王汉生 王迪)
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 (周飞舟)
农民工为何频繁变换工作: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工作流动研究 (张春泥)
控制与抵抗:雇主与家政工在家务劳动过程中的博弈 (苏熠慧)
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 (周雪光 练宏)
食与权:“大跃进”时期粮食流转体制的研究——以贵州省北洁地区为例 (李隆虎)
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 (艾云)
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 (杨善华)
工作权威层的性别差距及影响因素——监管权威的视角 (李忠路)
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张荆红)
三十年来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潜在问题与政策调整 (王天夫)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朱旭峰)
中国司法中的政党 (苏力)
变迁社会中的宗教增长 (卢云峰)
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失位问题 (张静)
村民自治、宗族博弈与村庄选举困局——一个湘南村庄选举失败的实践逻辑 (秦勃)
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 (熊跃根)
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 (焦长权)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 (潘毅 卢晖临)
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公共品供给 (陈硕)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 (高明华)
工作队:一种国家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机制——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李里峰)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周雪光 艾云)
对中国“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的反思 (朱晓阳 谭颖)
苦难与宗教增长:管制的非预期后果 (卢云峰)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 (王列军)
“凤凰男”能飞多高:中国农转非男性的晋升之路 (林易)
族群与教育不平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项实证研究 (洪岩璧)
“信息主导”背景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身份认同 (郑松泰)
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陈家建)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上) (应星 周飞舟 渠敬东)
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 (刘世定)
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 (和经纬 黄慧 黄培茹)
锦标赛体制 (周飞舟)
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 (洪岩璧 钱民辉)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 (李路路 苗大雷 王修晓)
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河镇为例 (冯猛)
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环保初探 (卢云峰 梁景文)
农民眼中疾病的分类及其“仪式性治疗” (杨善华 梁晨)
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 (王汉生 王一鸽)
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入党经历为例 (刘爽)
“新世界中国”地产公司工地调查——看建筑行业拖欠工资的根源 (潘毅 卢晖临)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马戎)
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 (刘世定)
国有工业企业简单控制型的劳动关系分析 (佟新)
“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大跃进” (卢晖临)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王思斌)
劳工政策和劳工研究的四种理论视角 (佟新)
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 (刘能)
中国与印度:从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边陲 (中根千枝)
嵌入性与关系合同 (刘世定)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 (王汉生 刘平 张笑会)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 (郭志刚 李睿)
激辩中国农地改革 (多人合作)
从“代理人”到“边缘人”——论村干部角色的转换 (谭三桃)
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 (李里峰)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 (李里峰)
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 (李里峰)
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 (张静)
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 (陶然 徐志刚 孙昕 苏福兵)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谢桂华)
宪政起点:宪法财产权与纳税人权利保障的宪政维度 (陶庆)
华北“土改”运动中的贫农团 (李里峰)
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 (周飞舟)
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 (王思斌)
农村土地问题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以中部某省粮食主产区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为例 (申端锋)
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与社会不平等 (王水雄)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王思斌)
文革研究对认识中国社会的意义——一种国家与社会的视角 (佟新 沈旭)
劳动模范:在道德与权力之间——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一种道德教育制度 (张婧)
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 (卢晖临 李雪)
现代“商人部落”的兴起与社会和谐治理——以福街草根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互动为例 (陶庆)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 (高丙中)
文化资本与地位获得:对浙江某市私营企业主子女上向流动的个案分析 (高虹远)
“阶级话语”对乡村社会的嵌入──来自山东省临沭县的历史回声 (纪程)
“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 (沈原)
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 (卢晖临)
中国农村的教育收益率研究 (赵力涛)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高丙中)
中国城市家庭生活的变迁与连续性 (Martin King Whyte)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 (周飞舟)
合会的信息汇聚机制——来自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初步证据 (张翔)
事实与情理——一家国有企业的兼并纠纷案与社会科学观念 (朱晓阳)
二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 (肖唐镖)
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 (肖唐镖)
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杨善华 苏红)
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对村民自治的一项效应与后果分析 (肖唐镖)
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案例 (杨善华 宋婧)
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 (李国庆)
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 (多人合作)
开放下的聚合——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项飚)
传统与新社会空间的生成:——一个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历史 (项飚)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王汉生 刘亚秋)
“挂靠”企业的历史和语法 (郭锐)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杨善华 孙飞宇)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 (刘能)
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 (刘能)
九十年代中国生育和人口自然增长水平研究 (张风雨)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高丙中)
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 (佟新)
春节联欢晚会的“召唤”机制 (王晓渔)
最高法院公共政策的运作:权力策略与信息选择 (侯猛)
日常生活政治化与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以宁夏Y市郊区巴村为例 (杨善华 柳莉)
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 (程为敏)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林南)
滞后与压缩:中国人口生育转变的特征 (李建新 涂肇庆)
遭遇修路事件的村庄选举——双重目标的集体行动 (刘玉照)
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 (李建新)
政治安排中私营企业主利益表达——皖南宣城市的实证分析 (陶庆)
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与社会变迁 (王思斌)
“误读”法律与秩序建成: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研究 (朱晓阳)
仪式性的消减与事件性的加强——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生长的理性化 (唐军)
农民利益:夹缝中的表达 (王晓毅)
中国家庭中的赡养义务:现代化的悖论 (怀默霆)
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改进方略 (高丙中)
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温州服装商会的典型研究 (陈剩勇 马斌)
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孙立平)
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 (周皓 章宁)
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效果、分布和征收方式 (周飞舟 田秀娟)
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咨询 (丁元竹)
运动式的乡村建设:理解与反思 (肖唐镖 严国方)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多人合作)
从主动边缘化到被动边缘化——农转工人员的进城行为研究 (张汝立)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吴维平 王汉生)
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 (田凯)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李路路 李汉林)
国内流动农民研究的理论视角 (王毅杰 王微)
村民自治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范亚峯)
关系视角下的权力实践: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上) (王列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 (周飞舟)
关系视角下的权力实践: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下) (王列军)
选民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心态与行为——对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的一项综合分析 (肖唐镖 邱新有)
2002: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 (多人合作)
农民工流动综述 (谭深)
文化适应与合作:跨国公司在中国 (王春光 方文)
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 (肖唐镖)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进程 (张敏杰)
村委会选举中宗族影响的程度与后果分析 (肖唐镖)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下) (赵晓力)
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村民直选 (肖唐镖)
家族与村庄政治1950-1970 (赵力涛)
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基层选举和村民自治 (白沙洲)
论当代中国的新德治(下) (魏沂)
对农民寻求非农活动的社会学探源 (黄平)
平民主义与中国改革 (孙立平)
巨野一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中心
来自: 巨野一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中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阅读史) 2012-08-23 20:37:57
从暴力犯罪看乡村秩序及其“豪强化”危险——国家法/民间法视角反思 (储卉娟)
农村民间纠纷调解中的公平建构与公平逻辑 (王汉生 王迪)
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 (周飞舟)
农民工为何频繁变换工作: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工作流动研究 (张春泥)
控制与抵抗:雇主与家政工在家务劳动过程中的博弈 (苏熠慧)
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 (周雪光 练宏)
食与权:“大跃进”时期粮食流转体制的研究——以贵州省北洁地区为例 (李隆虎)
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 (艾云)
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 (杨善华)
工作权威层的性别差距及影响因素——监管权威的视角 (李忠路)
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张荆红)
三十年来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潜在问题与政策调整 (王天夫)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朱旭峰)
中国司法中的政党 (苏力)
变迁社会中的宗教增长 (卢云峰)
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失位问题 (张静)
村民自治、宗族博弈与村庄选举困局——一个湘南村庄选举失败的实践逻辑 (秦勃)
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 (熊跃根)
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 (焦长权)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 (潘毅 卢晖临)
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公共品供给 (陈硕)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 (高明华)
工作队:一种国家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机制——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李里峰)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周雪光 艾云)
对中国“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的反思 (朱晓阳 谭颖)
苦难与宗教增长:管制的非预期后果 (卢云峰)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 (王列军)
“凤凰男”能飞多高:中国农转非男性的晋升之路 (林易)
族群与教育不平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项实证研究 (洪岩璧)
“信息主导”背景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身份认同 (郑松泰)
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陈家建)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上) (应星 周飞舟 渠敬东)
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 (刘世定)
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 (和经纬 黄慧 黄培茹)
锦标赛体制 (周飞舟)
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 (洪岩璧 钱民辉)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 (李路路 苗大雷 王修晓)
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河镇为例 (冯猛)
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环保初探 (卢云峰 梁景文)
农民眼中疾病的分类及其“仪式性治疗” (杨善华 梁晨)
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 (王汉生 王一鸽)
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入党经历为例 (刘爽)
“新世界中国”地产公司工地调查——看建筑行业拖欠工资的根源 (潘毅 卢晖临)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马戎)
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 (刘世定)
国有工业企业简单控制型的劳动关系分析 (佟新)
“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大跃进” (卢晖临)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王思斌)
劳工政策和劳工研究的四种理论视角 (佟新)
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 (刘能)
中国与印度:从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边陲 (中根千枝)
嵌入性与关系合同 (刘世定)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 (王汉生 刘平 张笑会)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 (郭志刚 李睿)
激辩中国农地改革 (多人合作)
从“代理人”到“边缘人”——论村干部角色的转换 (谭三桃)
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 (李里峰)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 (李里峰)
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 (李里峰)
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 (张静)
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 (陶然 徐志刚 孙昕 苏福兵)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谢桂华)
宪政起点:宪法财产权与纳税人权利保障的宪政维度 (陶庆)
华北“土改”运动中的贫农团 (李里峰)
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 (周飞舟)
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 (王思斌)
农村土地问题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以中部某省粮食主产区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为例 (申端锋)
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与社会不平等 (王水雄)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王思斌)
文革研究对认识中国社会的意义——一种国家与社会的视角 (佟新 沈旭)
劳动模范:在道德与权力之间——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一种道德教育制度 (张婧)
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 (卢晖临 李雪)
现代“商人部落”的兴起与社会和谐治理——以福街草根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互动为例 (陶庆)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 (高丙中)
文化资本与地位获得:对浙江某市私营企业主子女上向流动的个案分析 (高虹远)
“阶级话语”对乡村社会的嵌入──来自山东省临沭县的历史回声 (纪程)
“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 (沈原)
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 (卢晖临)
中国农村的教育收益率研究 (赵力涛)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高丙中)
中国城市家庭生活的变迁与连续性 (Martin King Whyte)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 (周飞舟)
合会的信息汇聚机制——来自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初步证据 (张翔)
事实与情理——一家国有企业的兼并纠纷案与社会科学观念 (朱晓阳)
二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 (肖唐镖)
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 (肖唐镖)
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杨善华 苏红)
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对村民自治的一项效应与后果分析 (肖唐镖)
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案例 (杨善华 宋婧)
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 (李国庆)
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 (多人合作)
开放下的聚合——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项飚)
传统与新社会空间的生成:——一个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历史 (项飚)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王汉生 刘亚秋)
“挂靠”企业的历史和语法 (郭锐)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杨善华 孙飞宇)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 (刘能)
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 (刘能)
九十年代中国生育和人口自然增长水平研究 (张风雨)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高丙中)
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 (佟新)
春节联欢晚会的“召唤”机制 (王晓渔)
最高法院公共政策的运作:权力策略与信息选择 (侯猛)
日常生活政治化与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以宁夏Y市郊区巴村为例 (杨善华 柳莉)
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 (程为敏)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林南)
滞后与压缩:中国人口生育转变的特征 (李建新 涂肇庆)
遭遇修路事件的村庄选举——双重目标的集体行动 (刘玉照)
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 (李建新)
政治安排中私营企业主利益表达——皖南宣城市的实证分析 (陶庆)
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与社会变迁 (王思斌)
“误读”法律与秩序建成: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研究 (朱晓阳)
仪式性的消减与事件性的加强——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生长的理性化 (唐军)
农民利益:夹缝中的表达 (王晓毅)
中国家庭中的赡养义务:现代化的悖论 (怀默霆)
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改进方略 (高丙中)
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温州服装商会的典型研究 (陈剩勇 马斌)
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孙立平)
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 (周皓 章宁)
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效果、分布和征收方式 (周飞舟 田秀娟)
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咨询 (丁元竹)
运动式的乡村建设:理解与反思 (肖唐镖 严国方)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多人合作)
从主动边缘化到被动边缘化——农转工人员的进城行为研究 (张汝立)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吴维平 王汉生)
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 (田凯)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李路路 李汉林)
国内流动农民研究的理论视角 (王毅杰 王微)
村民自治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范亚峯)
关系视角下的权力实践: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上) (王列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 (周飞舟)
关系视角下的权力实践: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下) (王列军)
选民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心态与行为——对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的一项综合分析 (肖唐镖 邱新有)
2002: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 (多人合作)
农民工流动综述 (谭深)
文化适应与合作:跨国公司在中国 (王春光 方文)
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 (肖唐镖)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进程 (张敏杰)
村委会选举中宗族影响的程度与后果分析 (肖唐镖)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下) (赵晓力)
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村民直选 (肖唐镖)
家族与村庄政治1950-1970 (赵力涛)
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基层选举和村民自治 (白沙洲)
论当代中国的新德治(下) (魏沂)
对农民寻求非农活动的社会学探源 (黄平)
平民主义与中国改革 (孙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