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砝码和社会的天平
智识的提升、风气的开化和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分歧和更多的冲突。
举凡涉及到毒品、嫖娼的新闻,总有那么些人,打着科普的旗号,宣扬着“大麻成瘾性低于烟草”、“卖淫合法化可以规范管理”诸如此类的“真知灼见”,但对我而言,我实在是怀疑她们的动机。
在讨论严肃的话题之前,我不禁想起日前的一则新闻:北京三元桥附近某酒吧,举行了一场西红柿大战,参与者“血”肉模糊,好不痛快。新闻的评论中有许多人指责这是浪费,应该受到谴责,但这种自然的反应,居然被一群人起而攻之,斥责这些人“惺惺作态”、“圣母”、“卫道士”,并提出了诸如“你自己一年浪费的粮食都比这个多”、“西红柿是花钱买来的他们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的论据,似乎一个闯过红灯的人就失去了对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批评资格,似乎只要是花钱买了,那我无论怎么使用都绝不容他人置喙。
从事情的发生地来说,我并不惊奇,北京三元桥酒吧——若是换成同在北京的房山琉璃河某农家杂院,我倒是会惊异不已。从法律甚至逻辑来说,把西红柿当做玩具砸个稀巴烂也并不违法,甚至符合所谓的“资本主义”交换和物权逻辑,但这些为这种行为张目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浪费还是不浪费”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道德判断。
如同一个餐馆的老板,他可以对你点了一桌子菜而不吃的行为默不作声,但这不是因为他认可你的举动,仅仅是因为你们之间的买卖关系决定了他为了做生意必须保持缄默,而当你离开后,甚至你坐在他餐馆当下他的内心里,你都无法阻止他坚持“你就是浪费”这一想法。
自然有的人会说西红柿虽然身死,但至少为人们纾解了压力带来了欢乐,但我不仅能辩称点一桌菜两个人吃满足了我对面子的诉求让我谈成了生意,更能质疑解压方式千千万,何苦独爱砸番茄?因此,问题的症结仍不在此。
“在穷人面前砸掉一辆限量版法拉利,在富豪面前倒掉一辆法拉利价钱的米饭”,这是我为了让评论双方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个类比,可以想见的是,无论穷富,他们可能都不会有多大的反应,但如果问题倒置,在富人面前砸车,穷人面前倒米,那结果恐怕就会截然不同。在这里,所谓等价交换和独立物权的那套逻辑,却在人们的现实反应面前,失了效。
如果一定要认同“价值多元论”是新世界的神这一前提的话,我也要不遗余力地反对假借神的名义为自己鼓噪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因为,我并不相信法制能解决所有问题——纵使是在道德不断分崩离析的如今。
没有一个文明是被证明能自觉自发地阻止自我毁灭的,因此纵使社会学理论流派众多,但绝大多都秉持一个社会应当存续发展的总前提,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不同阶层的团结,就是任何支持这一总前提的理论都当面对和努力的问题。但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却是破坏性的,一如无政府主义在政治学中所表现出的破坏性一样。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的求同存异、尊重多元在这两者面前,都无法真正实现,因为如同两个人争论蓝色更好看还是红色更好看时,突然出现一个人说“什么颜色都不好看”的人一般,尊重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就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背叛,而当两种理论根本找不到共同追求时,求同存异就只是一句空谈。
因此,主流的道德观念并不是以法律、逻辑为准绳的,而是应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族群团结为基础的,作如是观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砸西红柿这一行为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和报道,这是因为中国不是西班牙,北京既不盛产西红柿到俯拾皆是的地步,也没有人人都过上衣食无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对普通的工薪阶层甚至全中国以万万记的农民来说,西红柿这个食物被如此“糟践”,只能加深他们对城市中一部分消费力高的中上阶层的不良观感,这个事件本身,只能加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割裂感和心理隔阂。
这样的分析或许可以被认为是“上纲上线”,我也承认略有小题大做之嫌,毕竟城乡二元对立之中,增加双方不理解不信任的新闻数不胜数。但着墨甚多的目的,是为了以小见大,来叙述文首提及的那两个问题。
毒品、卖淫,某种意义上都是社会的病,但治病的手段,理论家们都各有看法,经济学家们主张将之合法化,因为他们建立了无数个模型来证明合法化之后能有效管控这一社会顽疾,毒品的价格会降低,相对的,以此牟利的人会减少,黑市会变成白市,吸毒人员能被更好的管理;卖淫的价格同样会下降,相对的由于得到了管控,性病的传播几率会减少,若是能增加购买者婚姻状况审核,还能减少家庭矛盾和社会纠纷……图景是美好的,但往往都是乌托邦式的,人类社会比任何模型都要复杂的多,同样,由于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加上任何社会实验所依据的理论都几乎是盲人摸象式的片面建构,故而理论家们不能像科学实验一样,一项项控制变量,一点点搜集数据,而这一切都意味着,任何社会理论的实践,都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因为在人类社会做实验,一旦失败,牺牲的不是一只只小白鼠,损失也将永远无法挽回。
我想起一位朋友关于中国应当解体的论述,他认为解体的中国不用依靠政治力量的平衡,通过经济关系的运转,也能自然而然的保持稳定——我当时和他争论的面红耳赤,因为我完全不相信他的设想能够实现,但如今看来,就算最终他的设想能够实现,在实现这一构想中,所需要牺牲的那些人的利益,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该由谁来背负?这也就是为什么普京会说“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原因。
同样的,卖淫合法化已经在某些发达国家付诸实践,大麻的合法化也被某些国家小心翼翼地实行,但这些与其说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不如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依旧产生了许多人们料之不及的问题,所以用两者的合法化来为某些人的行为辩解,反对主流意见对他们的抨击,显然是软弱无力缺乏说服力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违法的都交给法律去审判,不需要你们这些卫道士来瞎逼逼。”对这些人而言,似乎法律是某个神所下达的谕令,是不受任何客观现实左右的”绝对意志“,他们看不到的是,美国最高法院过去数十年的判例,绝大多数都与社会主流意见同步,因而对于这些视道德为无用之物的人而言,他们应该翻一翻历史,看一看在没有现代法律体系的数千年里,人类是如何维持自身秩序和种群存续的。
许多人鄙夷道德,鄙夷它不如理性一样充满思辨的光辉,鄙夷它简单粗暴的说教式口吻,鄙夷它充满了居高临下审判的意味,但若把眼光放在更大的社会视角上,道德的作用,将会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培养一个人认识毒品、了解毒品、理解什么是物理成瘾性和心理成瘾性、再给他们看大量的现实案例和统计数据,或许可以让这个人在面对毒品时用理性来拒绝它,而事实也证明这样的”知其所以然“往往力量更大,但凡事都要计算投入与回报,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去宣传科普这些知识,都比不上道德审判的威力,它不仅让你在听到、看到毒品时就下意识地反应”这是坏东西“,也让你在吸毒后成为众人唾弃、步入歧途的典型,除了这些负面反馈,对毒品的憎恶还能给予人们一种道德情感上的正向激励——不得不说,道德真是简单粗暴而又易行高效。
因此我相信,只要”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个判断还存在一天,道德就不会失去它的领地。
诚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德的领地在不断缩小,正如在一个小乡村中数十年没有犯罪,并非单纯因为什么民风淳朴,而是匿名性低下带来的道德感高涨,在一个人口数以十万、百万、千万计的大城市中,巨大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就只能是道德感的衰败,一如门户网站下不堪入目的评论和小众论坛里和谐友爱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但纵使道德被排挤,被碎片化,它依旧是社会天平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所以我们才有了”八荣八耻“,才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有许多自认为特立独行的人对之弃若敝屣,但你不能忽视道德,依旧是维系社会团结稳定的有力武器。
————————————————————————————————————————
篇幅略长,主要是为整理思路,同时对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保持持久警惕。
举凡涉及到毒品、嫖娼的新闻,总有那么些人,打着科普的旗号,宣扬着“大麻成瘾性低于烟草”、“卖淫合法化可以规范管理”诸如此类的“真知灼见”,但对我而言,我实在是怀疑她们的动机。
在讨论严肃的话题之前,我不禁想起日前的一则新闻:北京三元桥附近某酒吧,举行了一场西红柿大战,参与者“血”肉模糊,好不痛快。新闻的评论中有许多人指责这是浪费,应该受到谴责,但这种自然的反应,居然被一群人起而攻之,斥责这些人“惺惺作态”、“圣母”、“卫道士”,并提出了诸如“你自己一年浪费的粮食都比这个多”、“西红柿是花钱买来的他们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的论据,似乎一个闯过红灯的人就失去了对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批评资格,似乎只要是花钱买了,那我无论怎么使用都绝不容他人置喙。
从事情的发生地来说,我并不惊奇,北京三元桥酒吧——若是换成同在北京的房山琉璃河某农家杂院,我倒是会惊异不已。从法律甚至逻辑来说,把西红柿当做玩具砸个稀巴烂也并不违法,甚至符合所谓的“资本主义”交换和物权逻辑,但这些为这种行为张目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浪费还是不浪费”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道德判断。
如同一个餐馆的老板,他可以对你点了一桌子菜而不吃的行为默不作声,但这不是因为他认可你的举动,仅仅是因为你们之间的买卖关系决定了他为了做生意必须保持缄默,而当你离开后,甚至你坐在他餐馆当下他的内心里,你都无法阻止他坚持“你就是浪费”这一想法。
自然有的人会说西红柿虽然身死,但至少为人们纾解了压力带来了欢乐,但我不仅能辩称点一桌菜两个人吃满足了我对面子的诉求让我谈成了生意,更能质疑解压方式千千万,何苦独爱砸番茄?因此,问题的症结仍不在此。
“在穷人面前砸掉一辆限量版法拉利,在富豪面前倒掉一辆法拉利价钱的米饭”,这是我为了让评论双方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个类比,可以想见的是,无论穷富,他们可能都不会有多大的反应,但如果问题倒置,在富人面前砸车,穷人面前倒米,那结果恐怕就会截然不同。在这里,所谓等价交换和独立物权的那套逻辑,却在人们的现实反应面前,失了效。
如果一定要认同“价值多元论”是新世界的神这一前提的话,我也要不遗余力地反对假借神的名义为自己鼓噪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因为,我并不相信法制能解决所有问题——纵使是在道德不断分崩离析的如今。
没有一个文明是被证明能自觉自发地阻止自我毁灭的,因此纵使社会学理论流派众多,但绝大多都秉持一个社会应当存续发展的总前提,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不同阶层的团结,就是任何支持这一总前提的理论都当面对和努力的问题。但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却是破坏性的,一如无政府主义在政治学中所表现出的破坏性一样。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的求同存异、尊重多元在这两者面前,都无法真正实现,因为如同两个人争论蓝色更好看还是红色更好看时,突然出现一个人说“什么颜色都不好看”的人一般,尊重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就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背叛,而当两种理论根本找不到共同追求时,求同存异就只是一句空谈。
因此,主流的道德观念并不是以法律、逻辑为准绳的,而是应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族群团结为基础的,作如是观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砸西红柿这一行为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和报道,这是因为中国不是西班牙,北京既不盛产西红柿到俯拾皆是的地步,也没有人人都过上衣食无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对普通的工薪阶层甚至全中国以万万记的农民来说,西红柿这个食物被如此“糟践”,只能加深他们对城市中一部分消费力高的中上阶层的不良观感,这个事件本身,只能加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割裂感和心理隔阂。
这样的分析或许可以被认为是“上纲上线”,我也承认略有小题大做之嫌,毕竟城乡二元对立之中,增加双方不理解不信任的新闻数不胜数。但着墨甚多的目的,是为了以小见大,来叙述文首提及的那两个问题。
毒品、卖淫,某种意义上都是社会的病,但治病的手段,理论家们都各有看法,经济学家们主张将之合法化,因为他们建立了无数个模型来证明合法化之后能有效管控这一社会顽疾,毒品的价格会降低,相对的,以此牟利的人会减少,黑市会变成白市,吸毒人员能被更好的管理;卖淫的价格同样会下降,相对的由于得到了管控,性病的传播几率会减少,若是能增加购买者婚姻状况审核,还能减少家庭矛盾和社会纠纷……图景是美好的,但往往都是乌托邦式的,人类社会比任何模型都要复杂的多,同样,由于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加上任何社会实验所依据的理论都几乎是盲人摸象式的片面建构,故而理论家们不能像科学实验一样,一项项控制变量,一点点搜集数据,而这一切都意味着,任何社会理论的实践,都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因为在人类社会做实验,一旦失败,牺牲的不是一只只小白鼠,损失也将永远无法挽回。
我想起一位朋友关于中国应当解体的论述,他认为解体的中国不用依靠政治力量的平衡,通过经济关系的运转,也能自然而然的保持稳定——我当时和他争论的面红耳赤,因为我完全不相信他的设想能够实现,但如今看来,就算最终他的设想能够实现,在实现这一构想中,所需要牺牲的那些人的利益,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该由谁来背负?这也就是为什么普京会说“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原因。
同样的,卖淫合法化已经在某些发达国家付诸实践,大麻的合法化也被某些国家小心翼翼地实行,但这些与其说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不如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依旧产生了许多人们料之不及的问题,所以用两者的合法化来为某些人的行为辩解,反对主流意见对他们的抨击,显然是软弱无力缺乏说服力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违法的都交给法律去审判,不需要你们这些卫道士来瞎逼逼。”对这些人而言,似乎法律是某个神所下达的谕令,是不受任何客观现实左右的”绝对意志“,他们看不到的是,美国最高法院过去数十年的判例,绝大多数都与社会主流意见同步,因而对于这些视道德为无用之物的人而言,他们应该翻一翻历史,看一看在没有现代法律体系的数千年里,人类是如何维持自身秩序和种群存续的。
许多人鄙夷道德,鄙夷它不如理性一样充满思辨的光辉,鄙夷它简单粗暴的说教式口吻,鄙夷它充满了居高临下审判的意味,但若把眼光放在更大的社会视角上,道德的作用,将会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培养一个人认识毒品、了解毒品、理解什么是物理成瘾性和心理成瘾性、再给他们看大量的现实案例和统计数据,或许可以让这个人在面对毒品时用理性来拒绝它,而事实也证明这样的”知其所以然“往往力量更大,但凡事都要计算投入与回报,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去宣传科普这些知识,都比不上道德审判的威力,它不仅让你在听到、看到毒品时就下意识地反应”这是坏东西“,也让你在吸毒后成为众人唾弃、步入歧途的典型,除了这些负面反馈,对毒品的憎恶还能给予人们一种道德情感上的正向激励——不得不说,道德真是简单粗暴而又易行高效。
因此我相信,只要”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个判断还存在一天,道德就不会失去它的领地。
诚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德的领地在不断缩小,正如在一个小乡村中数十年没有犯罪,并非单纯因为什么民风淳朴,而是匿名性低下带来的道德感高涨,在一个人口数以十万、百万、千万计的大城市中,巨大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就只能是道德感的衰败,一如门户网站下不堪入目的评论和小众论坛里和谐友爱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但纵使道德被排挤,被碎片化,它依旧是社会天平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所以我们才有了”八荣八耻“,才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有许多自认为特立独行的人对之弃若敝屣,但你不能忽视道德,依旧是维系社会团结稳定的有力武器。
————————————————————————————————————————
篇幅略长,主要是为整理思路,同时对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保持持久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