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散記个人拍攝博物館心得兼談鏡頭
我入手單反相機和拍攝博物館中器物的時間是一樣的,有大半年了。這半年來,相機一直成為我走在博物館路上的記錄工具。用句話說:不離不棄~~~呵呵。
所謂的成功經驗不過是在屢敗屢戰中積累而已,所以還得謝謝那些廢片。
一般來說攝影的構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處不多述。
而博物館拍攝有種種局限性,比如場地,光線,這些我們都不可能去克服,但還是要求三點:文物拍得真实、清晰、色彩还原准确。严禁夸张、变形,或通过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主题以外不必要的修饰。
在博物馆拍照,是对光线的挑战,和对自己的挑战。
所以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要保证文物的安全!
以下2项请各位童鞋务必牢记,嚴格遵守先:
1,不要携带三角架到博物馆拍摄,谢谢。
2,不要用闪光灯强制闪光,谢谢!
我會一直和大家並肩走在博物館的路上,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謝謝。
下文我散記部份在青銅、字畫、瓷器這3個說說拍攝心得。
至於油畫、玉器、畫像石、剔漆、竹雕、佛像、印章、錢幣、竹簡、漆器、掐絲琺瑯、銅鏡等等這些我會在今後的拍攝過程中陸續整理出來,也期待和大家一起溝通。
目前我的相機是佳能40D。
如果有想入手單反拍攝博物館滴童鞋,個人建議至少是40D以上。尼康相機最好不入。我看過很多性價比高的尼康單反相機拍攝的效果,尤其是D80,它在博物館裏面拍攝ISO800處噪點非常大,非常影響回來檢查圖片的心情。
鏡頭呢?目前我在用的是100mm/F2.8和 50mm/F1.8。
這兩只鏡頭,暫時還比較滿意,夠用;可能以後會考慮再上35mm F1.4和16-35mmF2.8吧。
广角镜头具有超比例地渲染近大、远小的特点,有夸张前景的作用。在拍古墓、石窟造像等受环境限制比较大的文物遗迹时经常用到。
100MM/F2.8主要是拍細節,不過局限性是視角範圍只有24度。對於要拍整體大景,就比較欠缺。但是它對光線的表現力是相當優秀的,是只不可小看的鏡頭。
50MM/F1.8我常常用來拍懸掛中堂字畫,以及比較大型的畫像石,陶俑等。
好了,先跟大家說下安全快門。
我們拍照片第一基本要求就是要清晰,照片清晰的关键就是安全快门以及对焦。安全快门=1/镜头焦距 ,譬如50MM标准镜头,安全快门是1/50S,100MM百微,安全快门1/100S,300MM打鸟的长焦镜头,安全快门=1/300S。手持低於安全快门拍照,结果就是“手抖”照片糊了……一般手持使用安全快门的概念,广角=1/60S,中焦段=1/125S,125MM镜头以上就要随之提高快门速度………。
基本上我在博物館拍攝是使用快門優先,以1/125S和1/50S為主,這樣就能得到足夠清晰的照片。有一點,我也正在努力克服,就是對焦問題。每次對焦對到最後都對得兩眼發暈,人犯傻。100mm/F2.8 和50mm/F1.8都是以手動對焦為主。相對來說,50mm/F1.8自動對焦困難些,不太好找到對焦點。在博物館用什麽參數和對焦方式還是以個人習慣為主。
還有可以将相机放在固定物上用自拍,这等同是用脚架拍。我就經常屏住呼吸用2S自拍。
*使用快门优先要特别注意是否曝光不足的问题。
最後我們爲什麽經常要使用到大光圈呢?
用大光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弱光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大的光圈使镜头获得更多的进光量、以尽量减少曝光时间、因为安全快门的问题,低於手持相机的安全快门会因为手抖照片模糊……,二是我们常常需要用不同的景深获得不同的影像效果,例如用大光圈的小景深,达到虚化背景和前景的目的,突出你要表现的主体。从构图的理论上讲,绘画是加法,从白纸开始添加各种元素,而摄影是减法,要把对主体有干扰的东西尽量排除掉。排除不掉的情况下,就用小景深把它虚掉。
一句话: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比如,F2.8的大光圈,只有很小的景深,对焦点前后不太远的东西都会是模糊的。而F22的小光圈,拥有非常大的景深,对焦点前后很远范围内的景物都会是清晰的。人看不清东西的时候,会把眼睛眯起来,就样就能看清楚了,为啥?因为眼睛眯起来,相当于光圈缩小了,景深增大了,呵呵。听起来有点好笑,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下面是重點幾個注意事項:感光度,白平衡,曝光補償,閃光補償,點測光。
ISO就是感光度,用来表示影像传感器(CCD或CMOS)的感光能力......ISO值一般以ISO加上数字来表示,常见的有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
ISO100,ISO200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使用,超过ISO400以上则被称为是高ISO,ISO值越低照片的质量越好,相片的细节表现越细腻,ISO值越高,照片中的噪点会越明显.........所以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就将ISO值调到最低,在光现不足的条件下(室内或天气不佳),适度的调高ISO值,不过个人经验在室外拍攝尽量不超过ISO400。
但是博物館內,我常會根據需要把ISO值調整到400,800,1600,3200,曝光仍然不足就要考虑使用內置闪光補償.......
一般拍攝瓷器、油畫的感光度,我大部份調整至ISO400,也有ISO800,最高不超過ISO1600。只有青銅我才會偶爾上到ISO3200。
白平衡,大家一定要記得調整,調整過去了也得記得調整回來,切記。
根據博物館室內光線,一般瓷器和字畫,以鎢絲燈為主,否则白色的瓷器看起来黄黄的。青銅則以白熾燈為主。這些還都是要靠各位童鞋根據現場燈光判斷來定。
測光模式,我基本上用以下兩種。
平均测光模式
建议同学使用此种测光模式,因为传统相机的内测光基本上也是采用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方式,也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所以需要做曝光补偿调整EV值。
点测光模式
测光组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如何进行曝光补偿?
先记住这个口诀『白加黑减,遇强光减』大概的意思是,拍摄的画面有白色就加EV值,有黑色画面就减EV值,遇到画面有强光要减EV值,至於加多加少具体实践要靠经验的累积。
欲达到控制‘反差’的目的,可以控制下列方来达成。
1.改变光的质,也就是选择硬调光或软调光。
2.改变照明光源的大小。
3.改变照明光源与被摄物的距离。
青铜器、陶瓷器等立体文物的摄影,要注意表现它们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实再现,突出立体感的重点在于布光,顶光的恰当运用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形,主光与辅光要注意光比,不要形成大平光,不利于立体感的塑造。拍摄角度要找出一个能概括器形特征的最佳观赏面,还要尽力表现它的造型美。文物中有大量诸如罐、鼎、杯、尊等有口的器物,口是这类器物的重要外形特征。拍摄时,要选择适当的角度与高度,准确地将口形表现出来。角度的高低,一般以看清口形的前后沿为宜。
文物的拍摄一般是在画面居中的位置,但如果器物本身是有方向性的,就要考虑整个画面的布局,例如马的拍摄,就要让马头前方的空间略略大于后方的空间,给予文物一种生命感,有前进的空间。拍摄时相机高度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拍摄高度有不同的效果。平拍:是指照相机拍摄位置与被摄体的高度相同,也即照相机平视拍摄,它的特点是不易产生形变,拍摄画面亲切自然。俯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位置高于被摄体的高度,也即照相机从上向下拍摄。俯拍一般较多地用于陶院落等大场面摄影,它能产生较好的空间感,尽可能全面的表现出土文物的全貌及院落内一些具体细节。仰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位置低于被摄体的高度,即照相机由下向上拍摄。仰拍一般用于强调和夸张被摄体的高度,但拍摄时会引起被摄体的形变,尤其在拍摄距离较小时,形变就更加明显。在拍摄建筑明器中陶楼时,就可使相机略低于陶楼的中心线,向上仰拍,能表现陶楼的高大,如果是俯拍,就容易压低建筑物。
拍完器物,大家記得不要吝啬快门,最好拍下器物的標識牌,以方便回來研究核查。
還有的童鞋會問,如何消除玻璃上的反光問題呢?
以前我用17-85MM這個鏡頭的時候,買過一塊偏振鏡(PL)。偏振鏡可以消除部份玻璃上的反光,但是加偏振镜会减慢快门。所以後來我基本上不用偏振鏡,直接將靠镜头盡量贴近...這樣可以避免反光。
最後我想說句,博物館拍攝還是很有難度的,但只要去嘗試,總會得到你要的。
未盡事項,以後在拍攝過程中繼續添加,謝謝捧場,歡迎討論。
Shinely 寫於 武漢楓丹白鷺
2009.07.27師從木木龍,謝謝我的老師幫我修改。
參考文獻:河南省博物院
鳴謝單位: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武漢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山西省博物院。
所謂的成功經驗不過是在屢敗屢戰中積累而已,所以還得謝謝那些廢片。
一般來說攝影的構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處不多述。
而博物館拍攝有種種局限性,比如場地,光線,這些我們都不可能去克服,但還是要求三點:文物拍得真实、清晰、色彩还原准确。严禁夸张、变形,或通过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主题以外不必要的修饰。
在博物馆拍照,是对光线的挑战,和对自己的挑战。
所以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要保证文物的安全!
以下2项请各位童鞋务必牢记,嚴格遵守先:
1,不要携带三角架到博物馆拍摄,谢谢。
2,不要用闪光灯强制闪光,谢谢!
我會一直和大家並肩走在博物館的路上,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謝謝。
下文我散記部份在青銅、字畫、瓷器這3個說說拍攝心得。
至於油畫、玉器、畫像石、剔漆、竹雕、佛像、印章、錢幣、竹簡、漆器、掐絲琺瑯、銅鏡等等這些我會在今後的拍攝過程中陸續整理出來,也期待和大家一起溝通。
目前我的相機是佳能40D。
如果有想入手單反拍攝博物館滴童鞋,個人建議至少是40D以上。尼康相機最好不入。我看過很多性價比高的尼康單反相機拍攝的效果,尤其是D80,它在博物館裏面拍攝ISO800處噪點非常大,非常影響回來檢查圖片的心情。
鏡頭呢?目前我在用的是100mm/F2.8和 50mm/F1.8。
這兩只鏡頭,暫時還比較滿意,夠用;可能以後會考慮再上35mm F1.4和16-35mmF2.8吧。
广角镜头具有超比例地渲染近大、远小的特点,有夸张前景的作用。在拍古墓、石窟造像等受环境限制比较大的文物遗迹时经常用到。
100MM/F2.8主要是拍細節,不過局限性是視角範圍只有24度。對於要拍整體大景,就比較欠缺。但是它對光線的表現力是相當優秀的,是只不可小看的鏡頭。
50MM/F1.8我常常用來拍懸掛中堂字畫,以及比較大型的畫像石,陶俑等。
好了,先跟大家說下安全快門。
我們拍照片第一基本要求就是要清晰,照片清晰的关键就是安全快门以及对焦。安全快门=1/镜头焦距 ,譬如50MM标准镜头,安全快门是1/50S,100MM百微,安全快门1/100S,300MM打鸟的长焦镜头,安全快门=1/300S。手持低於安全快门拍照,结果就是“手抖”照片糊了……一般手持使用安全快门的概念,广角=1/60S,中焦段=1/125S,125MM镜头以上就要随之提高快门速度………。
基本上我在博物館拍攝是使用快門優先,以1/125S和1/50S為主,這樣就能得到足夠清晰的照片。有一點,我也正在努力克服,就是對焦問題。每次對焦對到最後都對得兩眼發暈,人犯傻。100mm/F2.8 和50mm/F1.8都是以手動對焦為主。相對來說,50mm/F1.8自動對焦困難些,不太好找到對焦點。在博物館用什麽參數和對焦方式還是以個人習慣為主。
還有可以将相机放在固定物上用自拍,这等同是用脚架拍。我就經常屏住呼吸用2S自拍。
*使用快门优先要特别注意是否曝光不足的问题。
最後我們爲什麽經常要使用到大光圈呢?
用大光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弱光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大的光圈使镜头获得更多的进光量、以尽量减少曝光时间、因为安全快门的问题,低於手持相机的安全快门会因为手抖照片模糊……,二是我们常常需要用不同的景深获得不同的影像效果,例如用大光圈的小景深,达到虚化背景和前景的目的,突出你要表现的主体。从构图的理论上讲,绘画是加法,从白纸开始添加各种元素,而摄影是减法,要把对主体有干扰的东西尽量排除掉。排除不掉的情况下,就用小景深把它虚掉。
一句话: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比如,F2.8的大光圈,只有很小的景深,对焦点前后不太远的东西都会是模糊的。而F22的小光圈,拥有非常大的景深,对焦点前后很远范围内的景物都会是清晰的。人看不清东西的时候,会把眼睛眯起来,就样就能看清楚了,为啥?因为眼睛眯起来,相当于光圈缩小了,景深增大了,呵呵。听起来有点好笑,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下面是重點幾個注意事項:感光度,白平衡,曝光補償,閃光補償,點測光。
ISO就是感光度,用来表示影像传感器(CCD或CMOS)的感光能力......ISO值一般以ISO加上数字来表示,常见的有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
ISO100,ISO200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使用,超过ISO400以上则被称为是高ISO,ISO值越低照片的质量越好,相片的细节表现越细腻,ISO值越高,照片中的噪点会越明显.........所以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就将ISO值调到最低,在光现不足的条件下(室内或天气不佳),适度的调高ISO值,不过个人经验在室外拍攝尽量不超过ISO400。
但是博物館內,我常會根據需要把ISO值調整到400,800,1600,3200,曝光仍然不足就要考虑使用內置闪光補償.......
一般拍攝瓷器、油畫的感光度,我大部份調整至ISO400,也有ISO800,最高不超過ISO1600。只有青銅我才會偶爾上到ISO3200。
白平衡,大家一定要記得調整,調整過去了也得記得調整回來,切記。
根據博物館室內光線,一般瓷器和字畫,以鎢絲燈為主,否则白色的瓷器看起来黄黄的。青銅則以白熾燈為主。這些還都是要靠各位童鞋根據現場燈光判斷來定。
測光模式,我基本上用以下兩種。
平均测光模式
建议同学使用此种测光模式,因为传统相机的内测光基本上也是采用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方式,也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所以需要做曝光补偿调整EV值。
点测光模式
测光组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如何进行曝光补偿?
先记住这个口诀『白加黑减,遇强光减』大概的意思是,拍摄的画面有白色就加EV值,有黑色画面就减EV值,遇到画面有强光要减EV值,至於加多加少具体实践要靠经验的累积。
欲达到控制‘反差’的目的,可以控制下列方来达成。
1.改变光的质,也就是选择硬调光或软调光。
2.改变照明光源的大小。
3.改变照明光源与被摄物的距离。
青铜器、陶瓷器等立体文物的摄影,要注意表现它们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实再现,突出立体感的重点在于布光,顶光的恰当运用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形,主光与辅光要注意光比,不要形成大平光,不利于立体感的塑造。拍摄角度要找出一个能概括器形特征的最佳观赏面,还要尽力表现它的造型美。文物中有大量诸如罐、鼎、杯、尊等有口的器物,口是这类器物的重要外形特征。拍摄时,要选择适当的角度与高度,准确地将口形表现出来。角度的高低,一般以看清口形的前后沿为宜。
文物的拍摄一般是在画面居中的位置,但如果器物本身是有方向性的,就要考虑整个画面的布局,例如马的拍摄,就要让马头前方的空间略略大于后方的空间,给予文物一种生命感,有前进的空间。拍摄时相机高度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拍摄高度有不同的效果。平拍:是指照相机拍摄位置与被摄体的高度相同,也即照相机平视拍摄,它的特点是不易产生形变,拍摄画面亲切自然。俯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位置高于被摄体的高度,也即照相机从上向下拍摄。俯拍一般较多地用于陶院落等大场面摄影,它能产生较好的空间感,尽可能全面的表现出土文物的全貌及院落内一些具体细节。仰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位置低于被摄体的高度,即照相机由下向上拍摄。仰拍一般用于强调和夸张被摄体的高度,但拍摄时会引起被摄体的形变,尤其在拍摄距离较小时,形变就更加明显。在拍摄建筑明器中陶楼时,就可使相机略低于陶楼的中心线,向上仰拍,能表现陶楼的高大,如果是俯拍,就容易压低建筑物。
拍完器物,大家記得不要吝啬快门,最好拍下器物的標識牌,以方便回來研究核查。
還有的童鞋會問,如何消除玻璃上的反光問題呢?
以前我用17-85MM這個鏡頭的時候,買過一塊偏振鏡(PL)。偏振鏡可以消除部份玻璃上的反光,但是加偏振镜会减慢快门。所以後來我基本上不用偏振鏡,直接將靠镜头盡量贴近...這樣可以避免反光。
最後我想說句,博物館拍攝還是很有難度的,但只要去嘗試,總會得到你要的。
未盡事項,以後在拍攝過程中繼續添加,謝謝捧場,歡迎討論。
Shinely 寫於 武漢楓丹白鷺
2009.07.27師從木木龍,謝謝我的老師幫我修改。
參考文獻:河南省博物院
鳴謝單位: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武漢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山西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