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夜不下雪
夜晚20:28的香港,窗外密集的街市里的人们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攒动,我瘫在床上,保持半倚着的姿势,幻想奥勃洛摩夫是不是也曾像我一样,吃着东西呈痴呆状。。。所幸的是,我的右手里还有一包刚从楼下百佳超市买来的薯片,辛辣微甜,应该是我吃过最怪的味道,不时戳着我的神经,仿佛提醒我:嘿,你正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
这时的耳朵里不知怎的回响起上个月在北京认识的那个流浪歌手的吉他声。一样幽深的夜晚,却是不一样的味道。“一口价30块,我这碟成本还20块呢!”这句话历久弥新,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买他的碟支持他是不是犯了错。我深深地呼吸,深深地,却再也闻不到风中的那股厚重与执念。这里的空气湿润而友好,却少了一股酒香味。对,不是白兰地,不是威士忌,更不是伏特加,而是北方那种赤裸的酒香,伴着夜晚烧烤味的浓烟,熏得人几欲流泪。其实我从来不喝酒,也不懂酒,但北方的夜却能给我这种玄妙的感觉。
音乐真的是个特别奇妙的东西,人的记忆与情感总是很容易附着在某一首歌上,无论你置身何处,只要听到熟悉的旋律,似乎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熟悉的感觉。。。把音量开到最大,直到耳朵将混响、人声与情感分开,内心重新泛起涟漪,似乎才有一些安静的感觉。于是我恐慌的打开日记,想到什么就迫不及待的写下来(刹那间明白了李贺的那些诗句都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了)。。。文字,还是糙了些,心思,用朱自清的话说,颇不宁静。
人在空间里,会有一种被限制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尤其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呆久了。
但人又是会活动的动物,为何还会有密闭的感觉呢。。。就像是前段选择远去的Robin Williams,这种压力从何而来不得而知,香港并没有让我想起王家卫,杜琪峰,吴宇森,许鞍华或是徐克,更多的是昆汀《低俗小说》里的桥段。自己仿佛是一个置身于声色犬马中的行客,每个看似忙碌的人内心却是丰富而纠结的,当黑夜走向尽头,遍地却是血流如注式的黑色幽默。
窗外的车辆依旧川流不息,即使到了午夜两点,这种节奏仍然延续着。还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冬天,第一次来香港,比赛结束后的那个午夜生平第一次跟大伙去了传说中神秘的酒吧,几个人傻不拉几的穿着学生装,点了一杯啤酒坐着听了一晚上的歌,。。。两点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从兰桂坊走出来,看见中环投行的白领们刚刚下班,不禁感慨生活不易。
那时候是参加一个商科性质的游学活动,每天穿着正装和小伙伴们游走在香港的各种金融交易中心、银行、外企,或者是在中文大学上课,所以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中环林立的写字楼与不停翻新的恒生指数,我还清晰的记得,有一次在皇后大道那参加一个NGO的讲座,一个老师问我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一个女孩子说:小时候,看到别人穿着精致的制服打着领带,从写字楼里走出来,是那么羡慕。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
那时候的我大概不太敢想,自己有一天也从那里面穿成那样走出来是什么样子。太多既定与现实的东西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当然,我也没觉得这梦想有何不好的地方,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件何等有满足感的事情。
后来跟小伙伴去购物,几个人大包小包各种化妆品。在这里购物大概是有这么一种错觉的。作为女人,这种感觉我更是了然于胸。那就是,在这里花钱,真的没太大感觉。我说的购物并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一种感觉。感觉。。因为所有的人都面无表情的在SASA,在海港城,在铜锣湾,推着一车一车的化妆品,拎着大包小包的名牌,好像主妇们推着一车白菜。那种感觉,太容易让人迷失。就好像那些在澳门赌场一掷千金的疯狂赌徒,那一瞬间你永远不知道,人性的底线有多深。想起前几天和房东买东西,我跟他说,我很喜欢颇有感觉的小店铺,房东不禁跟我感慨,这样的店已经越来越少啦,其实这样的店才有老香港的味道不是么?联想起我家附近那个非常现代化的新城市广场,似乎全世界的商场都是这个样子,当遍地都是H&M,ZARA,苹果专卖店时,人间也就没了情味。
第二次来HK是和小书书来租房,这次再也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一日跑了马鞍山、沙田的两套房子,并且在纠结各种租房细节,印象最深的就是跑了一天没好好吃过一顿饭,晚上饿的不行在旺角买了一碗咖喱鱼蛋,两个人在蝗虫一般人流中,站在路边你一口我一口的吃着好香好香,突然有种想笑又想哭的浓烈情感喷薄而出。。。还记得刚来的时候,为了赶时间见房东,我和小书书在7-11一人一个冰冷的三明治在地铁出口里也啃的特别香,租房成功后在香港著名的瓢泼黑雨中欢喜得像个傻瓜,淋得浑身湿透,在女人街旁边的一家日式料理店里大口大口喝着青酒,服务员大概是看着我们两个特别像豪爽的江湖女汉子,惊讶的上前问道:你们是来自台湾呢还是北方呢?
第三次来,正式在沙田安家。坦白说,来这上学纯属私心想要大四一年的gap year,争取的是大四那一年的自由时光,从未真正考虑过我对这里的感觉。我说不出很喜欢,也说不出不喜欢,现在的我依旧很喜欢看TVB,喜欢看锵锵三人行,喜欢梁文道式的调侃,喜欢侧耳听好友说着心爱的马家辉,喜欢黄宗泽,喜欢《纵横四海》里的发哥,爱吃甜品,和普通的女孩子一样,爱这里便宜的化妆品,学了一个多月的粤语,大体上已经能听懂一部分。。。只是,大概我是个太没野心和竞争感的人,从未想过有一天站在中环街头仰望高楼,也不足够拥有为学术界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只是觉得,我更想体验——似乎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想法。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可能性,我有自己的规划,但有些恐惧那些既定的模式,所以我会努力,努力在这样一座城市,让自己安静下来,即使不去西贡,不去南丫岛,也可以感受到平静的海风,在这样一座城市,过上闹中取静的日子。
一座城市,也像一首歌,记忆附着在里面,我不知道,在我离开或停留之前,应该用怎样一首歌去形容这里。
有谁会在乎城市里这样的节奏呢。车辆依旧来来往往,人们依然面无表情,商品的流动不会停止,恒生指数依然飙个不停,没有人会记得上一秒发生了什么,很快就会有人忘记昨日的欢喜与忧伤,我站在原地看身边的人匆匆掠过,而自己只是一个静止在密闭时空的灵魂。
耳机里的小号那么悠扬,悠扬的好像风中掀起一块红色的手帕与飘散的槐花。。。想起崔健,想起喜欢的民谣,赵雷和王晓天,想起后鼻音发的清清楚楚的北方朋友们,想起北方以北,那些附着在记忆里的故事,如此真实。像一杯烈酒,入口辛辣,热的胃暖暖的。。。突然很害怕遗失这种情怀,这个年纪,自己会为一只蚊子写诗,会观察鸭子游动的走向,会与一块自以为长相特别的石头对话。我特别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忘记这些自然的事物,成为人群中提着包包疯狂扫货下了班吃着速食食品看着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傻笑,变成再也写不下文字的行尸走肉。
不知为何,我竟然怀念起北方的下雪天来,用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把自己包的像个粽子一般。在空旷的学校里让凛冽的寒风越吹越清醒,看着雪花一片一片落在手心里,静静地,静静地,化成晶莹的眼泪。
这时的耳朵里不知怎的回响起上个月在北京认识的那个流浪歌手的吉他声。一样幽深的夜晚,却是不一样的味道。“一口价30块,我这碟成本还20块呢!”这句话历久弥新,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买他的碟支持他是不是犯了错。我深深地呼吸,深深地,却再也闻不到风中的那股厚重与执念。这里的空气湿润而友好,却少了一股酒香味。对,不是白兰地,不是威士忌,更不是伏特加,而是北方那种赤裸的酒香,伴着夜晚烧烤味的浓烟,熏得人几欲流泪。其实我从来不喝酒,也不懂酒,但北方的夜却能给我这种玄妙的感觉。
音乐真的是个特别奇妙的东西,人的记忆与情感总是很容易附着在某一首歌上,无论你置身何处,只要听到熟悉的旋律,似乎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熟悉的感觉。。。把音量开到最大,直到耳朵将混响、人声与情感分开,内心重新泛起涟漪,似乎才有一些安静的感觉。于是我恐慌的打开日记,想到什么就迫不及待的写下来(刹那间明白了李贺的那些诗句都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了)。。。文字,还是糙了些,心思,用朱自清的话说,颇不宁静。
人在空间里,会有一种被限制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尤其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呆久了。
但人又是会活动的动物,为何还会有密闭的感觉呢。。。就像是前段选择远去的Robin Williams,这种压力从何而来不得而知,香港并没有让我想起王家卫,杜琪峰,吴宇森,许鞍华或是徐克,更多的是昆汀《低俗小说》里的桥段。自己仿佛是一个置身于声色犬马中的行客,每个看似忙碌的人内心却是丰富而纠结的,当黑夜走向尽头,遍地却是血流如注式的黑色幽默。
窗外的车辆依旧川流不息,即使到了午夜两点,这种节奏仍然延续着。还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冬天,第一次来香港,比赛结束后的那个午夜生平第一次跟大伙去了传说中神秘的酒吧,几个人傻不拉几的穿着学生装,点了一杯啤酒坐着听了一晚上的歌,。。。两点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从兰桂坊走出来,看见中环投行的白领们刚刚下班,不禁感慨生活不易。
那时候是参加一个商科性质的游学活动,每天穿着正装和小伙伴们游走在香港的各种金融交易中心、银行、外企,或者是在中文大学上课,所以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中环林立的写字楼与不停翻新的恒生指数,我还清晰的记得,有一次在皇后大道那参加一个NGO的讲座,一个老师问我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一个女孩子说:小时候,看到别人穿着精致的制服打着领带,从写字楼里走出来,是那么羡慕。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
那时候的我大概不太敢想,自己有一天也从那里面穿成那样走出来是什么样子。太多既定与现实的东西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当然,我也没觉得这梦想有何不好的地方,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件何等有满足感的事情。
后来跟小伙伴去购物,几个人大包小包各种化妆品。在这里购物大概是有这么一种错觉的。作为女人,这种感觉我更是了然于胸。那就是,在这里花钱,真的没太大感觉。我说的购物并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一种感觉。感觉。。因为所有的人都面无表情的在SASA,在海港城,在铜锣湾,推着一车一车的化妆品,拎着大包小包的名牌,好像主妇们推着一车白菜。那种感觉,太容易让人迷失。就好像那些在澳门赌场一掷千金的疯狂赌徒,那一瞬间你永远不知道,人性的底线有多深。想起前几天和房东买东西,我跟他说,我很喜欢颇有感觉的小店铺,房东不禁跟我感慨,这样的店已经越来越少啦,其实这样的店才有老香港的味道不是么?联想起我家附近那个非常现代化的新城市广场,似乎全世界的商场都是这个样子,当遍地都是H&M,ZARA,苹果专卖店时,人间也就没了情味。
第二次来HK是和小书书来租房,这次再也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一日跑了马鞍山、沙田的两套房子,并且在纠结各种租房细节,印象最深的就是跑了一天没好好吃过一顿饭,晚上饿的不行在旺角买了一碗咖喱鱼蛋,两个人在蝗虫一般人流中,站在路边你一口我一口的吃着好香好香,突然有种想笑又想哭的浓烈情感喷薄而出。。。还记得刚来的时候,为了赶时间见房东,我和小书书在7-11一人一个冰冷的三明治在地铁出口里也啃的特别香,租房成功后在香港著名的瓢泼黑雨中欢喜得像个傻瓜,淋得浑身湿透,在女人街旁边的一家日式料理店里大口大口喝着青酒,服务员大概是看着我们两个特别像豪爽的江湖女汉子,惊讶的上前问道:你们是来自台湾呢还是北方呢?
第三次来,正式在沙田安家。坦白说,来这上学纯属私心想要大四一年的gap year,争取的是大四那一年的自由时光,从未真正考虑过我对这里的感觉。我说不出很喜欢,也说不出不喜欢,现在的我依旧很喜欢看TVB,喜欢看锵锵三人行,喜欢梁文道式的调侃,喜欢侧耳听好友说着心爱的马家辉,喜欢黄宗泽,喜欢《纵横四海》里的发哥,爱吃甜品,和普通的女孩子一样,爱这里便宜的化妆品,学了一个多月的粤语,大体上已经能听懂一部分。。。只是,大概我是个太没野心和竞争感的人,从未想过有一天站在中环街头仰望高楼,也不足够拥有为学术界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只是觉得,我更想体验——似乎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想法。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可能性,我有自己的规划,但有些恐惧那些既定的模式,所以我会努力,努力在这样一座城市,让自己安静下来,即使不去西贡,不去南丫岛,也可以感受到平静的海风,在这样一座城市,过上闹中取静的日子。
一座城市,也像一首歌,记忆附着在里面,我不知道,在我离开或停留之前,应该用怎样一首歌去形容这里。
有谁会在乎城市里这样的节奏呢。车辆依旧来来往往,人们依然面无表情,商品的流动不会停止,恒生指数依然飙个不停,没有人会记得上一秒发生了什么,很快就会有人忘记昨日的欢喜与忧伤,我站在原地看身边的人匆匆掠过,而自己只是一个静止在密闭时空的灵魂。
耳机里的小号那么悠扬,悠扬的好像风中掀起一块红色的手帕与飘散的槐花。。。想起崔健,想起喜欢的民谣,赵雷和王晓天,想起后鼻音发的清清楚楚的北方朋友们,想起北方以北,那些附着在记忆里的故事,如此真实。像一杯烈酒,入口辛辣,热的胃暖暖的。。。突然很害怕遗失这种情怀,这个年纪,自己会为一只蚊子写诗,会观察鸭子游动的走向,会与一块自以为长相特别的石头对话。我特别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忘记这些自然的事物,成为人群中提着包包疯狂扫货下了班吃着速食食品看着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傻笑,变成再也写不下文字的行尸走肉。
不知为何,我竟然怀念起北方的下雪天来,用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把自己包的像个粽子一般。在空旷的学校里让凛冽的寒风越吹越清醒,看着雪花一片一片落在手心里,静静地,静静地,化成晶莹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