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悟空与破执 荣伟玲
悟空与破执
荣伟玲
整个佛学的根基,建立在“缘起性空”四个字上。意思是说,每件事情都不是单独成立的,它背后有千丝万缕的原因,推到级致,本性皆空。在这一点上,佛学跟精神分析有一致性,我们可以把精神分析看成“悟空”的无数种方法当中的一种。
比如,你为什么内心有愤怒呢?因为你父母恶性离异,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创伤。
你父亲为什么要抛弃你母亲呢?因为母亲也有非常让人受不了的地方。
母亲为什么脾气那么不好呢?因为她的父母脾气更加糟糕,她的童年更加恶劣。
母亲的父母为什么那么恶劣呢,因为他们的父母……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推,最后结论跟佛学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即万物皆因缘而生,因而万物的本质为空性。
佛学高于精神分析的地方,在于佛学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解释万物的形成,而在于破除执著心。
我们如何解释生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生活。在这个问题上,精神分析有点走火入魔的是,它沉迷于如何解释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反而忽略了如何应对生活——今天,往后,以及无限的可能性。
再次强调,我们如何解释生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生活。
既然万事万物都因缘而生,不能独立承担责任;那么我们悟空以后,就不能再象从前一样,对人和事物发生激烈的情绪。
比如,当你想责怪你的母亲时,你想到她也是她经历的受害者,你的责怪减轻了。当你的丈夫不忠时,你想到这个现象发生也是很多必然偶然,当下环境、原生家庭的、甚至你自己的原因,你的愤怒减轻了。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你知道这种激情部分是建立在生理激素和心理幻象上的,你的激情变得更温和了。
这个时候,你的执著心降低了。你的执著心能降得有多低,这跟你“悟空”悟到什么程度有关。这就跟杯子一样,你倒旧有的有色之水倒得越彻底,将来能装新的无色之水(空性)的空间就越大。
再与精神分析比较。当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修通”情结的时候,就是在破执,把原来凝聚在那个固有情结上的能量打散,疏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在修行人生智慧的功课里,精神分析惟有在第一个环节,即“悟空——破执”方面有一定正面作用,在往后的功课里,它就显得乏力,甚至起负面作用了。
即使在“悟空——破执”这个环节里,精神分析都还有可能出现负面作用——因为精神分析的解释带有太多不容置疑的主观蛮横成分。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无数的后来者,都不能避免自身特殊的经历和情结,对他们所提出的理论的污染——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抵达高僧“本来无一物”的空性境界,他们的杯子,本来就不是纯净的。
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悟空,最不利的地方,在于很可能对精神分析的方法上瘾,精神分析本身变成了情结,心理能量在旧的地方疏散后,倒在这个新的地方重新郁结了。
正因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者和修订者,都没有达到空性的境界,因此没有意识到理论本身会成为修通(悟空)的障碍。而在对方法的高度自省方面上,佛学无疑要智慧很多,所以才有了不立文字的禅宗,以及佛陀的遗言:“我并未说法,如说我有说法,就是在诽谤我。”
“悟空”这一心理现象,并不只是僧人或精神分析师才有,千千万万普通人,也会时常处于悟空状态之下。比如,人们在回想起一场消逝久远的初恋时,会说,“那时候我不懂事,怀一种青春期的幻想,其实那人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这就是人们不自觉地在悟空,在修通。
职场中人刚刚和老板吵了一架,冷静下来会说,“主要是我时机抓得不好,老板正在离婚,心情不好,我现在去跟他说加薪,他当然要发火了。”你看,他也是在觉察事物因缘而起,并非单独成立的道理,因此他也是在悟空。
当然,普通人的悟空,跟高僧的悟空,程度上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好象一个杯子只倒掉了一半,另一个杯子是倒得干干净净的。
尽管程度不同,普通人也经由他们对“缘起”道理的反省和领悟,带领他们的人生渐渐趋于安乐,心理趋于成熟。
你可以发现,在普通人中,对缘起道理明白得越清楚的,他的心态就越平和;拒绝领悟缘起道理的,个性和情绪就特别激烈。
所以,悟空和破执,是进入智慧殿堂的第一道门。
“悟空——破执”跟情绪压抑是完全不同的。情绪压抑是愤怒的情绪已经产生了,但是基于理性的考虑,我把它压抑了下去。虽然压抑了,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只要它存在,就一定会在某个时候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也许换了个对象,也就是我们说的“迁怒他人”。而“悟空——破执”却是要求你根本没有沾到愤怒的情绪,而是深深觉察着事物的缘起性空,浅则升起了解,深则升起悲悯。这就象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就没有让我生气的人与事,让我对谁生气呢?”
“悟空——破执”要求你,不把“愤怒的人”当作对立面,而要与那个产生愤怒的人合作,共同制服负面情绪。对方发火,是对方受到了愤怒情绪的控制,我应当帮助对方摆脱愤怒情绪,而不是去和产生了愤怒情绪的对方斗争。
因此,“悟空——破执”的修炼泯除你内心的愤怒和敌意,长久地修持,内心必愈加平和。
“空性——破执”不是让你消灭所有七情六欲,成为一个半死不活的人。而是要倒干净你杯中原有的陈水,那些受到环境污染、非你本意而形成的水,然后以洁净的空杯倒入新的水。
荣伟玲
整个佛学的根基,建立在“缘起性空”四个字上。意思是说,每件事情都不是单独成立的,它背后有千丝万缕的原因,推到级致,本性皆空。在这一点上,佛学跟精神分析有一致性,我们可以把精神分析看成“悟空”的无数种方法当中的一种。
比如,你为什么内心有愤怒呢?因为你父母恶性离异,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创伤。
你父亲为什么要抛弃你母亲呢?因为母亲也有非常让人受不了的地方。
母亲为什么脾气那么不好呢?因为她的父母脾气更加糟糕,她的童年更加恶劣。
母亲的父母为什么那么恶劣呢,因为他们的父母……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推,最后结论跟佛学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即万物皆因缘而生,因而万物的本质为空性。
佛学高于精神分析的地方,在于佛学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解释万物的形成,而在于破除执著心。
我们如何解释生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生活。在这个问题上,精神分析有点走火入魔的是,它沉迷于如何解释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反而忽略了如何应对生活——今天,往后,以及无限的可能性。
再次强调,我们如何解释生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生活。
既然万事万物都因缘而生,不能独立承担责任;那么我们悟空以后,就不能再象从前一样,对人和事物发生激烈的情绪。
比如,当你想责怪你的母亲时,你想到她也是她经历的受害者,你的责怪减轻了。当你的丈夫不忠时,你想到这个现象发生也是很多必然偶然,当下环境、原生家庭的、甚至你自己的原因,你的愤怒减轻了。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你知道这种激情部分是建立在生理激素和心理幻象上的,你的激情变得更温和了。
这个时候,你的执著心降低了。你的执著心能降得有多低,这跟你“悟空”悟到什么程度有关。这就跟杯子一样,你倒旧有的有色之水倒得越彻底,将来能装新的无色之水(空性)的空间就越大。
再与精神分析比较。当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修通”情结的时候,就是在破执,把原来凝聚在那个固有情结上的能量打散,疏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在修行人生智慧的功课里,精神分析惟有在第一个环节,即“悟空——破执”方面有一定正面作用,在往后的功课里,它就显得乏力,甚至起负面作用了。
即使在“悟空——破执”这个环节里,精神分析都还有可能出现负面作用——因为精神分析的解释带有太多不容置疑的主观蛮横成分。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无数的后来者,都不能避免自身特殊的经历和情结,对他们所提出的理论的污染——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抵达高僧“本来无一物”的空性境界,他们的杯子,本来就不是纯净的。
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悟空,最不利的地方,在于很可能对精神分析的方法上瘾,精神分析本身变成了情结,心理能量在旧的地方疏散后,倒在这个新的地方重新郁结了。
正因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者和修订者,都没有达到空性的境界,因此没有意识到理论本身会成为修通(悟空)的障碍。而在对方法的高度自省方面上,佛学无疑要智慧很多,所以才有了不立文字的禅宗,以及佛陀的遗言:“我并未说法,如说我有说法,就是在诽谤我。”
“悟空”这一心理现象,并不只是僧人或精神分析师才有,千千万万普通人,也会时常处于悟空状态之下。比如,人们在回想起一场消逝久远的初恋时,会说,“那时候我不懂事,怀一种青春期的幻想,其实那人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这就是人们不自觉地在悟空,在修通。
职场中人刚刚和老板吵了一架,冷静下来会说,“主要是我时机抓得不好,老板正在离婚,心情不好,我现在去跟他说加薪,他当然要发火了。”你看,他也是在觉察事物因缘而起,并非单独成立的道理,因此他也是在悟空。
当然,普通人的悟空,跟高僧的悟空,程度上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好象一个杯子只倒掉了一半,另一个杯子是倒得干干净净的。
尽管程度不同,普通人也经由他们对“缘起”道理的反省和领悟,带领他们的人生渐渐趋于安乐,心理趋于成熟。
你可以发现,在普通人中,对缘起道理明白得越清楚的,他的心态就越平和;拒绝领悟缘起道理的,个性和情绪就特别激烈。
所以,悟空和破执,是进入智慧殿堂的第一道门。
“悟空——破执”跟情绪压抑是完全不同的。情绪压抑是愤怒的情绪已经产生了,但是基于理性的考虑,我把它压抑了下去。虽然压抑了,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只要它存在,就一定会在某个时候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也许换了个对象,也就是我们说的“迁怒他人”。而“悟空——破执”却是要求你根本没有沾到愤怒的情绪,而是深深觉察着事物的缘起性空,浅则升起了解,深则升起悲悯。这就象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就没有让我生气的人与事,让我对谁生气呢?”
“悟空——破执”要求你,不把“愤怒的人”当作对立面,而要与那个产生愤怒的人合作,共同制服负面情绪。对方发火,是对方受到了愤怒情绪的控制,我应当帮助对方摆脱愤怒情绪,而不是去和产生了愤怒情绪的对方斗争。
因此,“悟空——破执”的修炼泯除你内心的愤怒和敌意,长久地修持,内心必愈加平和。
“空性——破执”不是让你消灭所有七情六欲,成为一个半死不活的人。而是要倒干净你杯中原有的陈水,那些受到环境污染、非你本意而形成的水,然后以洁净的空杯倒入新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