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之我见
![]() |
吴佩孚 |
编槽:本文作者万元,原载于朋友圈。吴佩孚,见诸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三个军阀之一,在北伐中被击败后,消失与中国大陆正统历史教科书,本文可以对吴佩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毕竟是上过时代周刊的中国人。
序章:简评
中国很多史学家评论历史人物,往往容易步入脸谱化、极端化的误区,似乎每个历史人物都应是“非忠即奸”、“非善即恶”的,或者“成即王,败则寇”的,这明显不符合辩证的唯物主义史观。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人情是丰富的,多彩的。以黑白两种简单的色调,去勾勒绚丽多彩、复杂多变的人物,毫无疑问会失之偏颇,甚至得出可笑、可悲的谬论。
以近代北洋人物吴佩孚为例,或许因为其镇压过京汉铁路大罢工,杀害过施洋、林祥谦而站在无产阶级对立面;或许因为其在国民北伐军进攻武汉时,做过誓死抵抗,令北伐军因此付出沉重代价。由此,他被定义为历史罪人,永受后世唾骂。但是否有人记得?他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最强者”,“最有希望结束民国军阀混战的人”;他是第一个发表通电抨击政府,号召国民支持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人;他是北洋军阀中少数不多见的“不蓄私产,不抽鸦片,失败不逃入租界,不投靠外敌以图东山再起”的人;他是“终生誓死与日本斗争,最后因不愿投降为汉奸而被日本谋杀”的人;他是凭借自己个人影响力,反对故宫拆迁建国会,从而完整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人。
一:序章
吴氏山东蓬莱人,蓬莱地处鲁东,面临大海,自古号为人杰地灵之仙境,故能孕育如此杰出之将军。
吴氏字子玉,生于1874年,按中华传统十二生肖,应属狗,按不同属相性格特征,属狗之人有三个特征,其一为忠义,其二为敏感且易情绪化,其三为警觉性强。在吴佩孚身上,其一其二表现得颇为淋漓尽致,当然,这是后话。
吴佩孚出生于寒门,相传在他出生前一天,其父亲梦见过优秀的山东老乡戚继光,这也许就预示这个即将出生孩儿的不平凡,也预示吴将军与戚继光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类似。这里有两点说明一下,第一,伟大人或杰出的人出生时,总有些怪异的征兆(如狂风暴雨,火光四射,电闪雷鸣等),或者亲人有些怪异的梦(如梦到龙,蟒蛇,或者前代英雄等),比如曾国藩出生时,其爷爷就梦到过蟒蛇绕梁。总之,人影响越大,碰到的征兆越怪异,越不可思议。(悲催啊,我出生时,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咋就什么都没遇到,什么都没梦到)第二,戚继光是以抵抗倭寇而闻名于世的,倭寇是日本流浪武士,因此,戚将军是抵制日本的。在这点上,吴佩孚也是抵制日本的,也是终生抗日的。在其崛起时,辉煌时,没落时,均不屑与日本人合作,并最后因此死于日本人的毒手,表现出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编槽:这尼玛都是史官瞎编的,大凡能人异士,出生时都是天降异像,蔡东藩历代历史通俗小说里比比皆是)
二:履历
吴将军并非“大字不识,举笔如扛鼎”的纠纠武夫,而是“羽扇纶巾,谈吐高雅”的俊雅儒将,史称吴氏6岁开始求学,约20岁曾高中秀才,于旧学功底较为深厚,言谈高雅,出口成章,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这在民国初年的军阀中颇为异类,其高谈阔论往往能切中要害,引一时之言论潮流。
在一个时局动荡,群雄并立的年代,很多豪杰少年得志,如蔡锷,阎锡山、宋教仁、黄兴之流,未及而立便闻名于当世,而吴佩孚算的上“大器晚成”的人物,他24岁从军,从军前为生活所迫,做过算命先生,可见其博学多才,对周易、八卦之学研究较深。从军后,岗位升迁上一步一个台阶,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29岁入测绘学堂求学。32岁得任营长,37岁任团长,而后41岁旅长,44岁师长,46岁直鲁豫巡阅副使,47两湖巡阅使,48直鲁豫巡阅使,50岁兵财于奉系,51东山再起,53败于国民党北伐军,从此退出军政舞台。从其发迹史可看出,吴将军一没强力的后台作支撑,二在职业生涯的前期,抓住的机遇也颇少,三是逐级别的提拔,能为后面的加速发展,并增加阅历大有裨益。
三:战绩
在1924年北洋军阀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吴佩孚可谓中国内战的常胜将军。且容我描绘下他的战绩:
1917年,时任旅长,率领讨逆军与复辟的辫子军作战,大败之。为再造共和贡献了颇大力量。
1918年,率北洋王牌第三师,与南方湘桂联军、湖北部分军阀作战,拔襄阳,后长驱直入,取岳阳,克长沙,陷衡阳,令两广震惊。后扼两广咽喉-衡阳(衡阳南通广东,西南达广西,自古为湘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令两广军阀坐立不安,争相向吴讨好。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吴氏领衔一场激烈的电报战,攻击政府,反对卖国,支持学生运动,引领当时外交、政治舆论,使自己仅以一师长之地位,而卓然上升为时局风云人物,被喻为“爱国将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吴氏大获全胜。(注:民国初年,军阀有爱发通电的嗜好,每每关键时期,便通电议论时局、表明态度,其中很多通电文辞优美,观点明确,且气势磅礴,可堪一读)。
1920年,直皖战争在北京附近爆发,吴氏率领直军与段琪瑞率领的皖军直接对决,仅三天,吴氏便摧毁了段琪瑞苦心经营三年多的边防军。按道理说,段琪瑞的边防军全部日式装备,火力强盛,且军官、士兵精锐,绝无败理,而吴佩孚之直军装备陈旧,军需匮乏,决无胜算,但胜败最终逆转,我想原因有三:其一,吴方直军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段方皖军离心离德,内讧不己;其二,段方缺乏吴佩孚之类肯于打硬仗、且足智多谋、精通韬略的将军,其内部众将吹嘘者、呐喊者多,肯于打硬仗的少;其三,吴氏电报战的胜利,赢得了舆论的广泛支持,气势上已先声夺人,且其以卖国的大帽子扣在段头上,使段氏威信大为受损(不过本人认为,段为极端民族主义者,绝非卖国之人)。
四:直皖大战
直皖大战之胜负原因少分析了一点,补充一下。其四,吴之直军为百战余生的实战部队,参与过镇压国民党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且在直皖之战前随吴佩孚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而段之边防军为新训练的军队,尚未经历过残酷实战考验,这种部队镇压平民有余,抵御外敌不足。由此可见,经验尤其重要,即使学富五车的名校高材生,也许论贡献、论做事质量仍然比不过目不识丁的老师傅。
1921年,吴氏率军与湖南援鄂军作战,并取得胜利。背景是这样的,先一年吴佩孚为与皖系决战,从衡阳撤防北归。湘军为达“湘人治湘”的目的,一直不希望北军驻扎统治,但鉴于吴佩孚作战能力太猛,口碑太好,不敢轻举妄动,现吴军主动撤离,湘军便发动了驱逐剩余北军的军事行动。湘军驱逐北军的战争较为顺利,号称精锐的北军竟如此不堪一击,不及一月,缺装备、乏子弹的湘军便由偏居南隅到战据湘省,期间,湘军扩展太快,供给严重不足,且小军区林立,内部矛盾错综复杂,走出去发展是解决内部矛盾的唯一出路。为此,湘军赵(恒锡)总司令便决定启动援鄂战争,在北洋时代,所谓“援某某”,便是“侵略某某”的意思,只是美其名曰而已。当时湖北最高军事长官为王占元,属于直军体系,长江三督之一,当得知湖南启动援鄂战争后,当即便向同属直系的吴佩孚发电报请求支援。于是拉开了两湖战争的序幕。
五:湘鄂战争
湘鄂战争开始后,吴佩孚接到王占元的求援电报,立即统帅部队援救,或许因王平时横征暴敛、不得人心,或许因王曾诱杀乱兵、心肠恶毒。吴救王之心并不迫切,在王于湘鄂交界的丁汜桥等处与湘军进行激烈的拉锯战,且最需援兵时,吴按兵不动,待王战败通电下野后,吴推荐自己老部下萧耀南为湖北最高统帅,自己则被中央政府任命为两湖巡阅使,并立即与湘军展开决战,战斗较为激烈,且吴方在长江上及洞庭湖中使用了兵舰,结果吴军大胜,湘军被逼言和。
同样的1920年,吴氏与四川军阀的作战。四川从蔡锷的复国战争后,一直比较混乱,内部同时并存几个省份的部队,如云南的军队,贵州的军队,四川的军队(且四川军队存在若干派系),由于相互间利益的博弈。各省军队远不能和平相处,军队间均互相攻击,民不聊生。结果外省部队被战败,四川本地军阀异常强大且派系众多,较为著名的有杨森,熊克武,刘存厚,刘湘等,谁都无法统一全川,于是向外拓展是唯一出路,经仔细策划与讨论,川军援鄂被提上议程,并迅速向宜昌进攻,拟以宜昌为基地,顺江而下,东略武汉。其时吴佩孚正与湘军作战,无暇分心西顾,乃采用缓兵之际,联合外国使节延缓川军进攻时间,由于其迅速打败湘军,并马不停蹄,调头指向川军,并迅速击溃之。
六:直奉战争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皖大战后,奉系(张作霖)出力少而所获多,直系出力多而所获少,直奉之间迅速由合作走向敌对,特别是由奉系支持的梁士怡组阁上台后,分配更加不均,吴佩孚发动了反对梁的电报战,通电对攻是吴之特长,攻击梁政府之卖国,结果奉系手无还手之力,张作霖恼羞成怒,发动了直奉战争,其时,直系内部尚能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尽管武器装备不如奉系,但与奉系张作霖的作战也非常顺利,战争结果是:奉系溃退关外,失去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力,但未伤及元气,居关而守,亦能抵制直系进攻,而直系开始了对北洋政权的全面主宰。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达到了人生顶峰,坐镇洛阳,拥精兵数十万,美国时代杂志也开始关注这位“中国最强者”,故宫也是在这个时期由于他的电报而免于拆迁,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一片赞扬声中,这位性情耿直的山东大汉开始了自己厄运,并逐渐走向衰亡。
七:吴之性格
第一次直奉大战后,发生了两件事情,可见吴之性格。
一是,迎黎元洪再次就位于大总统,黎以忠厚老实著称于世,为世人、南方军阀所广泛接受,置黎于北洋军阀根基地-北京,可令其仅居总统之名,而处塊儡之实,直系名则处于幕后,实则紧握政权,此乃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计,因此,在黎为总统的一年时间没,吴的很多政治主张得以落实与推行,由此可见吴精明的一面。
二是,曹琨“贿选总统”。曹琨在北洋军阀中亦以老好人著称,他善于放权,善于用人,性格平和,但由于出生贫寒,此人特别好名,且官瘾极大,作为提拔吴的老上司,其受益于颇多,随着地位上升,他对总统宝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由于吴处于政治目的,迎黎接位,无疑阻挡了曹的总统梦,这导致了曹对吴的不满,吴亦知道这点,但对曹依然忠心耿耿,屈从于曹的提拔之恩之下,曹见吴屈服,开始了贿选总统的丑闻,结果满城风雨,直系生誉急剧下降,且授反对者以口实,内部由于未协调好,也离心离德,曹直贿选总统实为直系由盛转衰的本质原因。
八:第二次直奉战争及吴之衰亡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后,奉系张作霖吸取失败教训,欲报仇雪恨,在关外整兵经武,而吴却心生轻视,对奉系的卧薪尝胆置若罔闻,且由于曹之贿选总统大失民心,再者,吴由于性格强硬,与直系大将冯玉祥、王承斌等关系没处理好。直奉实力出现颠倒,1924年,发生了第二次直奉大战,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冯玉祥回京劫持了曹总统,结果吴回救不成,直系溃败,元气大伤。吴的赫赫威灵不再出现。
失败后的吴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与众叛亲离,受尽了原来卑躬屈膝者的冷酷无情,于1925年再次复出,但已是强弩之末,在用人及宏观政策尚又屡屡出错,最终未能恢复往日的荣耀与权势,在1927年败于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后,逐渐淡出历史政治舞台,有时竟沦落到被小土匪欺负的境地,幸亏他警觉性高,往往化险为夷。
1939年,吴寓居北京,华北已被日军占领,吴由于多次拒绝做汉奸,被日暗杀,死后,国民政府追封吴为一级陆军上将,极尽哀悼。由此也表现国民党恢宏大度的一面,对于自己战争上的敌人,没有批判,而是肯定其拒作汉奸的行为,此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