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偶像的世俗空间
文艺复兴可能是现代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建筑学有个特点: 在复辟多神教观念之下,重新发明了世俗建筑物中的“准宗教空间”——比如以神庙制式来做住宅的空间、以罗马住宅的神龛为原型的半室外空间。也就是恢复前基督教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神”所在的空间,或将神圣的嫁接于世俗的空间。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继承了这种“世俗的准宗教空间”类型,只是以种种缘由,拿掉了神话雕像和装饰物而已!它形成了将神庙、教堂、修道院、汽车、住宅、商业建筑相互比附的线索。这批建筑师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新的文艺复兴,在世俗建筑中展现新的精神力量,把过气的偶像替换为工业、技术、新社会、新艺术这种新偶像。
由于不再有显现的神(宗教信仰)在场,“世俗的准宗教空间”类型转而依赖于光线、材质、秩序、形态、氛围等感知特征,或者试图将部分日常生活仪式化,因而接近于禅宗或诺斯替主义。从一些特殊形式的物质中,获得超越物质,指向神秘精神世界的潜能。诺斯替主义又分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导向朴素和禁欲,一种导向强烈的爱欲和意志。现代主义通过这种“世俗的而且隐含的准宗教空间”,实现了对部分建筑商品的反魅。(筱原一男可能就是这样看待住宅艺术的,如同康看待公建)
二战和冷战后,工业、技术、新社会等偶像被抛弃和砸烂,“世俗的准宗教空间”失去了清楚的意义,它指向不在场的、而且不存在的神,或者指向你并不真的相信的形而上学说辞,或者对古代的不切实际的美化——但你还是可能欲求、购买和享受它。就像16世纪的红衣主教们,他们并不是真的要在自己的别墅里拜崇拜纳斯,只要它很时髦,有文化,还有点复古,这就足够了。
可以推测,如果人们极为信赖现世社会,这种空间就会减少,让位给“肤浅”的中产阶级商品化建筑;如果人们不满于现世社会,而又不接受任何正式的、有神的宗教,那么这种世俗化的准宗教空间就可能增多。
一些建筑学小团体不断在培育对这种类型的空间的鉴赏力。尽管从他们使用的词汇来看:“文化”“传统”“身体””感知“”现象学“”抵抗““园林”之类,仿佛是新发明的东西。为其赋予意义的方法是不断树立偶像、同时不断反对偶像,这样做,意义可以不被交易,但保护在一组圈子里内传,接受特定的资助。
其中一个树立的偶像就是民族,或者国家。但是注意,你最好别真的去做一个神庙,来崇拜民族国家。比如世博会那个,它丧失了“世俗生活中的准宗教空间”那种暧昧的特征(对于“高品位”的民族主义者来说,它还不如偏僻风景里的精致小房子);或者cctv楼,一想到它作为大国媒体的神庙,设计者赶忙用下流笑话来亵渎了它。由于大型公建被当作城市凝结核和刺激品,它面临同样的限制,你要设法让它指向的偶像保持一定的“虚位”,只有照片、形态和广告文宣是通货,而意义,只有很少是可以流通的,遵循一些类似神话创作的规律。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继承了这种“世俗的准宗教空间”类型,只是以种种缘由,拿掉了神话雕像和装饰物而已!它形成了将神庙、教堂、修道院、汽车、住宅、商业建筑相互比附的线索。这批建筑师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新的文艺复兴,在世俗建筑中展现新的精神力量,把过气的偶像替换为工业、技术、新社会、新艺术这种新偶像。
由于不再有显现的神(宗教信仰)在场,“世俗的准宗教空间”类型转而依赖于光线、材质、秩序、形态、氛围等感知特征,或者试图将部分日常生活仪式化,因而接近于禅宗或诺斯替主义。从一些特殊形式的物质中,获得超越物质,指向神秘精神世界的潜能。诺斯替主义又分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导向朴素和禁欲,一种导向强烈的爱欲和意志。现代主义通过这种“世俗的而且隐含的准宗教空间”,实现了对部分建筑商品的反魅。(筱原一男可能就是这样看待住宅艺术的,如同康看待公建)
二战和冷战后,工业、技术、新社会等偶像被抛弃和砸烂,“世俗的准宗教空间”失去了清楚的意义,它指向不在场的、而且不存在的神,或者指向你并不真的相信的形而上学说辞,或者对古代的不切实际的美化——但你还是可能欲求、购买和享受它。就像16世纪的红衣主教们,他们并不是真的要在自己的别墅里拜崇拜纳斯,只要它很时髦,有文化,还有点复古,这就足够了。
可以推测,如果人们极为信赖现世社会,这种空间就会减少,让位给“肤浅”的中产阶级商品化建筑;如果人们不满于现世社会,而又不接受任何正式的、有神的宗教,那么这种世俗化的准宗教空间就可能增多。
一些建筑学小团体不断在培育对这种类型的空间的鉴赏力。尽管从他们使用的词汇来看:“文化”“传统”“身体””感知“”现象学“”抵抗““园林”之类,仿佛是新发明的东西。为其赋予意义的方法是不断树立偶像、同时不断反对偶像,这样做,意义可以不被交易,但保护在一组圈子里内传,接受特定的资助。
其中一个树立的偶像就是民族,或者国家。但是注意,你最好别真的去做一个神庙,来崇拜民族国家。比如世博会那个,它丧失了“世俗生活中的准宗教空间”那种暧昧的特征(对于“高品位”的民族主义者来说,它还不如偏僻风景里的精致小房子);或者cctv楼,一想到它作为大国媒体的神庙,设计者赶忙用下流笑话来亵渎了它。由于大型公建被当作城市凝结核和刺激品,它面临同样的限制,你要设法让它指向的偶像保持一定的“虚位”,只有照片、形态和广告文宣是通货,而意义,只有很少是可以流通的,遵循一些类似神话创作的规律。
炜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磁带、古典与音乐的实体 (1人喜欢)
- 尝试了解苏州古城的记录 (65人喜欢)
- 故乡中的异乡音讯——塞尔努达《奥克诺斯》中的地点与庭园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