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冒险》
(如果不是收拾邮箱,大概都忘记去年写的这篇文章了。正式登载版本见: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11/21/content_1380073.htm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11/21/content_1380112.htm )
大导演的新挑战
好莱坞有条至理名言“永远不要拍摄与动物打交道、或发生在水上的电影”,想想十几年前的《未来水世界》的票房惨败,就不难明白为何好莱坞如此恐惧那些需要与水打交道的电影。但荣获过奥斯卡奖的著名导演李安的新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偏偏是一部有着动物主角和漫无边际的海水的3D电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将是二〇一二年底最令人期待的3D大片,而回顾它的诞生历程,真是只有“艰辛”二字可以形容。在小说荣膺布克奖后,制片人吉尔•奈特与编剧迪恩•乔格瑞斯便发现了这本小说,奈特打电话给当时正在休产假的福克斯2000公司总裁伊丽莎白•盖伯勒,希望与其会面。“我打电话到盖伯勒家里,说服了她让我俩过去推销。那天是星期三,到星期五就敲定了这笔交易。”吉尔•奈特如此回忆起十年前的往事。
福克斯2000公司购入小说改编版权,奈特•沙马兰(《第六感》)、让-皮埃尔•热内(《漫长的婚约》)、伊恩•史密斯(《第五元素》)等著名导演都曾有意担当导演,但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作罢(譬如热内希望在电影拍摄中启用真实的孟加拉虎,而这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最后等来了拍摄过《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作品的华人导演李安。
李安与编剧面临的首个障碍便是如何把小说改编成一个能够搬上大银幕的故事。编剧大卫•马吉曾以《寻找梦幻岛》(Finding Neverland)剧本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虽然他认为这本书根本不可能拍成电影,但是当经纪人打来电话,说李安有兴趣将其拍摄成电影时,马吉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正如马吉所说的,“和这么一位全球最有天赋的导演共事是每个编剧的梦想。”
马吉与李安在纽约的一家寿司餐馆里会面,开始试图琢磨该如何建构故事的框架,小说一开始的故事发生在印度,描写派如何研究不同的宗教。在两人来到印度,造访了书中第一部分描写过的各个地方之后,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我们会让成年后的派来讲述年轻的派所遭遇的事情。我立刻写了几场戏。这是一部关于故事如何令我们度过艰难人生的电影。当派一个人在救生艇上时,是故事帮助他幸存下来。”马吉解释道。
电影的另一个难题则是技术方面的,用到了许多昂贵的CG特效和3D拍摄。福克斯公司在制作初期就担心风险太高,有意退出,最后在李安播放了已经做好的沉船戏片段与主演苏拉•夏玛的试镜带后,才答应继续,条件是李安导演把预算再砍掉点。最终预算砍到了一亿刚出头,而这对于一部动用了不少电脑特效的3D电影来说,真不算多。
电影剧组在台湾拍摄了五个半月,他们在台中市的一个废弃机场内装上一个大水池和一个小型深水池,还有一处大圈栏,四头电影里要用到的孟加拉虎就被囚禁在圈栏里。飞机库变成了制片办公室,而另一处建筑成了隔音摄影棚。美术指导大卫•格洛普曼介绍说,“我们的水池长为两百英尺,宽为一百英尺,深度为九英尺,三面池壁是由五层集装箱堆起来的,还有一面池壁是可以移动的。我们能制造出五十种波浪,水池底部放置了沙洲和石堆。”
至于电影里的老虎,多数镜头都是电脑特效。特效总监比尔•威斯腾霍夫说:“我们的这部电影突破了记录,因为电影里的老虎并不像《纳尼亚战记》里的狮子那样会讲话。”
扬•马特尔的文学之路
可以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扬•马特尔走上作家之路是必然的事情,毕竟他的父亲埃米尔•马特尔与叔父雷金纳德•马特尔都有着作家的身份。他自小就与书籍为伴,十岁时读到都德的《小东西》,读得心碎,落下眼泪。在童年时,文学就在他身上打上了烙印。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扬•马特尔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曼卡,父亲埃米尔•马特尔时年二十三岁,与妻子妮可•皮隆当时均是萨拉曼卡大学的研究生。马特尔出生后,父亲被任命为加拿大外交人员,先后派驻多国,后来还担任过阿拉斯加大学与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因此幼年的扬•马特尔随着父母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地,从小就见识甚广。虽然他的父母亲都是法裔加拿大人,法语是扬•马特尔的母语,但童年居住于哥斯达黎加时,根本找不到一所法语学校,所以父母亲将他送到了英语学校接受教育。马特尔曾经说过:“我用英语写作,是因为我接受的是英文教育。英语是我写作起来感觉最舒适的语言。”
回到加拿大后,马特尔先后求学于安大略省霍普港的寄宿制学校圣三一学院和彼得堡的特伦特大学,主修哲学的他在毕业后就出门远游,在印度、伊朗和土耳其待了好一阵。“旅行甚广塑造了我的性格,使得我更加开放。”马特尔曾经这么说道,而正是这种对于各种观念、人士与种族的开放,才形成了他的写作特色,使得他能发出如此独特的文学声音。
虽然马特尔在二〇〇二年时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勇夺曼布克奖时,颇有杀出的黑马之态,但马特尔其实很早就登上了文学舞台。二十七岁时,他就靠写作养活了自己。三十岁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赫尔辛基罗氏家族的幕后真相》(The Facts Behind the Helsinki Roccamatios)荣获了加拿大“旅程奖”,那是一个授予给新晋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的文学奖项,奖金有一万加元。但坦白地说,马特尔的早年作品的影响力只局限于加拿大本土,以至于英国《卫报》曾经形容他的早年作品“毫无痕迹地湮没了”。
马特尔在一九九六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自己》(Self),入围了加拿大长篇小说处女作奖和总督文学奖的提名,然后在六年之后推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举成名。马特尔最近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二〇一〇年出版的《标本师的魔幻剧本》(Beatrice and Virgil),作家的这部隐蔽地描述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小说采取了很新鲜的叙述形式,杂糅了独创的创作理念,可说是又一次印证了马特尔的文学创作之独特性。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背后的故事
自从二〇〇一年出版以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售出七百万本,相当于全球七十亿人口中每一千人中就有一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主角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是一个印度小男孩,因为名字与“撒尿”(Pissing)谐音而常常受到取笑,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派(Pi)。派的父亲在本地治里经营着一家动物园,全家人的生活在当时的印度可算是小康水平。自小在动物园里长大的派对于动物颇有了解,而身为印度教徒的他也在十四岁时接触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同时信仰这三种宗教。一九七六年二月,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政府解体,派的爸爸认为这是甘地夫人踏上极权专制之路的最后一击,决定举家迁移到加拿大,同时把动物园里的动物运送到北美,出售给那儿的动物园。派的全家与动物们乘坐一艘日本货船前往北美,结果却因遇上风暴而沉船。幸免于难的派与一头孟加拉虎、一条鬣狗、一头受伤的斑马和一只猩猩被困在一艘救生艇上,周围是茫茫的大海。鬣狗吃掉了斑马与猩猩,孟加拉虎又吃掉了鬣狗,最终只剩下派与那头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派在救生艇上找到了饮用水和食物,也开始钓鱼来喂饱自己和老虎。在一番奇幻的冒险经历后,救生艇抵达了墨西哥海岸,孟加拉虎逃进了附近的森林,因此最后人们只发现了在大海上漂泊227天并活下来的派。小说的最后,是日本交通省派来的两名官员与派的对话,派诉说了另一个版本的残酷故事。
而在扬•马特尔为新近出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拍摄经过:一部电影,一段旅程》(The Making of Life of Pi: A Film, a Journey)撰写的前言中,他回顾了小说创作时的内幕。马特尔首部长篇小说《自己》于一九九六年出版之后,到二〇〇一年出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他有过一段经济上非常艰困的日子,一整年要靠一万加元过日子,与三个室友住在一套破败的公寓里。然而,他坚定地相信自己找到了最好的写作题材,“在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感觉自己过着王子的生活”。“想象一下吧,每天早上我一睡醒,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让一个男孩和一头老虎安然度过又一天。当我走进自己了无一物的狭小书房,我就仿佛进入了救生艇。很快,太平洋就在我周围打起浪花。”
也只有看过马特尔的这些剖白,才让人明白,选择写作为事业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在加拿大只售出八百册,首部长篇小说的反响稍好,但也没突破一千册的门槛。虽然如此,但马特尔依旧坚持不懈地写作。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把自己关进书房,不仅是因为我需要充足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来写作,更是为了把自己与世界的漠然隔绝开,这个世界仿佛在告诉我,‘听着,我们不需要另一部小说、诗集、戏剧或其他类似玩意。世上已经有许多十分出色的作品了,所以停止做梦吧,快成长起来,找份实实在在的工作。’”
如果说是信仰让派经受各种危险与考验而最终幸存下来,那么让扬•马特尔得以创作出这部智慧而迷人的小说的,无疑是他对于写作和文学的坚定信仰。
相关阅读: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拍摄经过:一部电影,一段旅程》(The Making of Life of Pi: A Film, a Journey)
作者:Jean Christophe Castelli Titan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本书记录下了电影拍摄前后的点滴经过。
《漂流:我一个人在海上76天》
作者:(美)史帝芬•卡拉汉
早安财经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本书作者曾经在海上漂流76天,依靠生吃海鱼和饮用雨水而最终脱险。受李安导演之遥,作者担任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片的顾问
二〇〇二年布克奖评选时被PK掉的作品
《荆棘之城》
作者:(英)莎拉•沃特斯
BBC热门剧集《指匠情挑》原著,入围柑橘奖与布克奖
《露西•高特的故事》
作者:(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爱尔兰当代文学巨匠的代表作品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11/21/content_1380073.htm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11/21/content_1380112.htm )
大导演的新挑战
好莱坞有条至理名言“永远不要拍摄与动物打交道、或发生在水上的电影”,想想十几年前的《未来水世界》的票房惨败,就不难明白为何好莱坞如此恐惧那些需要与水打交道的电影。但荣获过奥斯卡奖的著名导演李安的新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偏偏是一部有着动物主角和漫无边际的海水的3D电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将是二〇一二年底最令人期待的3D大片,而回顾它的诞生历程,真是只有“艰辛”二字可以形容。在小说荣膺布克奖后,制片人吉尔•奈特与编剧迪恩•乔格瑞斯便发现了这本小说,奈特打电话给当时正在休产假的福克斯2000公司总裁伊丽莎白•盖伯勒,希望与其会面。“我打电话到盖伯勒家里,说服了她让我俩过去推销。那天是星期三,到星期五就敲定了这笔交易。”吉尔•奈特如此回忆起十年前的往事。
福克斯2000公司购入小说改编版权,奈特•沙马兰(《第六感》)、让-皮埃尔•热内(《漫长的婚约》)、伊恩•史密斯(《第五元素》)等著名导演都曾有意担当导演,但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作罢(譬如热内希望在电影拍摄中启用真实的孟加拉虎,而这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最后等来了拍摄过《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作品的华人导演李安。
李安与编剧面临的首个障碍便是如何把小说改编成一个能够搬上大银幕的故事。编剧大卫•马吉曾以《寻找梦幻岛》(Finding Neverland)剧本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虽然他认为这本书根本不可能拍成电影,但是当经纪人打来电话,说李安有兴趣将其拍摄成电影时,马吉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正如马吉所说的,“和这么一位全球最有天赋的导演共事是每个编剧的梦想。”
马吉与李安在纽约的一家寿司餐馆里会面,开始试图琢磨该如何建构故事的框架,小说一开始的故事发生在印度,描写派如何研究不同的宗教。在两人来到印度,造访了书中第一部分描写过的各个地方之后,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我们会让成年后的派来讲述年轻的派所遭遇的事情。我立刻写了几场戏。这是一部关于故事如何令我们度过艰难人生的电影。当派一个人在救生艇上时,是故事帮助他幸存下来。”马吉解释道。
电影的另一个难题则是技术方面的,用到了许多昂贵的CG特效和3D拍摄。福克斯公司在制作初期就担心风险太高,有意退出,最后在李安播放了已经做好的沉船戏片段与主演苏拉•夏玛的试镜带后,才答应继续,条件是李安导演把预算再砍掉点。最终预算砍到了一亿刚出头,而这对于一部动用了不少电脑特效的3D电影来说,真不算多。
电影剧组在台湾拍摄了五个半月,他们在台中市的一个废弃机场内装上一个大水池和一个小型深水池,还有一处大圈栏,四头电影里要用到的孟加拉虎就被囚禁在圈栏里。飞机库变成了制片办公室,而另一处建筑成了隔音摄影棚。美术指导大卫•格洛普曼介绍说,“我们的水池长为两百英尺,宽为一百英尺,深度为九英尺,三面池壁是由五层集装箱堆起来的,还有一面池壁是可以移动的。我们能制造出五十种波浪,水池底部放置了沙洲和石堆。”
至于电影里的老虎,多数镜头都是电脑特效。特效总监比尔•威斯腾霍夫说:“我们的这部电影突破了记录,因为电影里的老虎并不像《纳尼亚战记》里的狮子那样会讲话。”
扬•马特尔的文学之路
可以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扬•马特尔走上作家之路是必然的事情,毕竟他的父亲埃米尔•马特尔与叔父雷金纳德•马特尔都有着作家的身份。他自小就与书籍为伴,十岁时读到都德的《小东西》,读得心碎,落下眼泪。在童年时,文学就在他身上打上了烙印。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扬•马特尔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曼卡,父亲埃米尔•马特尔时年二十三岁,与妻子妮可•皮隆当时均是萨拉曼卡大学的研究生。马特尔出生后,父亲被任命为加拿大外交人员,先后派驻多国,后来还担任过阿拉斯加大学与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因此幼年的扬•马特尔随着父母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地,从小就见识甚广。虽然他的父母亲都是法裔加拿大人,法语是扬•马特尔的母语,但童年居住于哥斯达黎加时,根本找不到一所法语学校,所以父母亲将他送到了英语学校接受教育。马特尔曾经说过:“我用英语写作,是因为我接受的是英文教育。英语是我写作起来感觉最舒适的语言。”
回到加拿大后,马特尔先后求学于安大略省霍普港的寄宿制学校圣三一学院和彼得堡的特伦特大学,主修哲学的他在毕业后就出门远游,在印度、伊朗和土耳其待了好一阵。“旅行甚广塑造了我的性格,使得我更加开放。”马特尔曾经这么说道,而正是这种对于各种观念、人士与种族的开放,才形成了他的写作特色,使得他能发出如此独特的文学声音。
虽然马特尔在二〇〇二年时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勇夺曼布克奖时,颇有杀出的黑马之态,但马特尔其实很早就登上了文学舞台。二十七岁时,他就靠写作养活了自己。三十岁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赫尔辛基罗氏家族的幕后真相》(The Facts Behind the Helsinki Roccamatios)荣获了加拿大“旅程奖”,那是一个授予给新晋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的文学奖项,奖金有一万加元。但坦白地说,马特尔的早年作品的影响力只局限于加拿大本土,以至于英国《卫报》曾经形容他的早年作品“毫无痕迹地湮没了”。
马特尔在一九九六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自己》(Self),入围了加拿大长篇小说处女作奖和总督文学奖的提名,然后在六年之后推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举成名。马特尔最近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二〇一〇年出版的《标本师的魔幻剧本》(Beatrice and Virgil),作家的这部隐蔽地描述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小说采取了很新鲜的叙述形式,杂糅了独创的创作理念,可说是又一次印证了马特尔的文学创作之独特性。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背后的故事
自从二〇〇一年出版以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售出七百万本,相当于全球七十亿人口中每一千人中就有一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主角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是一个印度小男孩,因为名字与“撒尿”(Pissing)谐音而常常受到取笑,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派(Pi)。派的父亲在本地治里经营着一家动物园,全家人的生活在当时的印度可算是小康水平。自小在动物园里长大的派对于动物颇有了解,而身为印度教徒的他也在十四岁时接触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同时信仰这三种宗教。一九七六年二月,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政府解体,派的爸爸认为这是甘地夫人踏上极权专制之路的最后一击,决定举家迁移到加拿大,同时把动物园里的动物运送到北美,出售给那儿的动物园。派的全家与动物们乘坐一艘日本货船前往北美,结果却因遇上风暴而沉船。幸免于难的派与一头孟加拉虎、一条鬣狗、一头受伤的斑马和一只猩猩被困在一艘救生艇上,周围是茫茫的大海。鬣狗吃掉了斑马与猩猩,孟加拉虎又吃掉了鬣狗,最终只剩下派与那头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派在救生艇上找到了饮用水和食物,也开始钓鱼来喂饱自己和老虎。在一番奇幻的冒险经历后,救生艇抵达了墨西哥海岸,孟加拉虎逃进了附近的森林,因此最后人们只发现了在大海上漂泊227天并活下来的派。小说的最后,是日本交通省派来的两名官员与派的对话,派诉说了另一个版本的残酷故事。
而在扬•马特尔为新近出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拍摄经过:一部电影,一段旅程》(The Making of Life of Pi: A Film, a Journey)撰写的前言中,他回顾了小说创作时的内幕。马特尔首部长篇小说《自己》于一九九六年出版之后,到二〇〇一年出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他有过一段经济上非常艰困的日子,一整年要靠一万加元过日子,与三个室友住在一套破败的公寓里。然而,他坚定地相信自己找到了最好的写作题材,“在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感觉自己过着王子的生活”。“想象一下吧,每天早上我一睡醒,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让一个男孩和一头老虎安然度过又一天。当我走进自己了无一物的狭小书房,我就仿佛进入了救生艇。很快,太平洋就在我周围打起浪花。”
也只有看过马特尔的这些剖白,才让人明白,选择写作为事业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在加拿大只售出八百册,首部长篇小说的反响稍好,但也没突破一千册的门槛。虽然如此,但马特尔依旧坚持不懈地写作。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把自己关进书房,不仅是因为我需要充足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来写作,更是为了把自己与世界的漠然隔绝开,这个世界仿佛在告诉我,‘听着,我们不需要另一部小说、诗集、戏剧或其他类似玩意。世上已经有许多十分出色的作品了,所以停止做梦吧,快成长起来,找份实实在在的工作。’”
如果说是信仰让派经受各种危险与考验而最终幸存下来,那么让扬•马特尔得以创作出这部智慧而迷人的小说的,无疑是他对于写作和文学的坚定信仰。
相关阅读: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拍摄经过:一部电影,一段旅程》(The Making of Life of Pi: A Film, a Journey)
作者:Jean Christophe Castelli Titan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本书记录下了电影拍摄前后的点滴经过。
《漂流:我一个人在海上76天》
作者:(美)史帝芬•卡拉汉
早安财经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本书作者曾经在海上漂流76天,依靠生吃海鱼和饮用雨水而最终脱险。受李安导演之遥,作者担任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片的顾问
二〇〇二年布克奖评选时被PK掉的作品
《荆棘之城》
作者:(英)莎拉•沃特斯
BBC热门剧集《指匠情挑》原著,入围柑橘奖与布克奖
《露西•高特的故事》
作者:(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爱尔兰当代文学巨匠的代表作品
无机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疑心的丈夫》 (11人喜欢)
- 《击败时钟》 (10人喜欢)
- 彼得·拉佛西:《苦涩的真相》 (6人喜欢)
- 微科幻:《记忆造就了我们》 (7人喜欢)
- 近视一代:为何现在有这么多小孩需要戴眼镜?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