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籍管窥记·科普类几种(一)
1.《十万个为什么》,伊林著,董纯才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伊林著作集”第一册,85页。“重印说明”称“根据苏联儿童书籍出版社1958出版的《伊林选集》”重印。其书名出自吉卜林的“五百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见题记。又名“屋内旅行记”,是将日常所见实物的来源加以说明,特别配以插图,使之明了易读,此后诸多由此肇始的《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应该想起那很多卷本的黑皮《十万个为什么》)虽然也是取日常事物为题解释名物,但终究是“一堆文章”而非“一部作品”。
2.《在你周围的事物》,王学源译,“伊林著作集”第五册1981年第二版,335页。此书为伊林与谢加尔合著,同样是“周围事物”风格,风趣幽默,详实详尽。这些苏联出版物总有丰富而精致的插图,这是让我们的科普著作汗颜的。
3.《格林征空记》,赵浩生(H.S.Chao)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94页。“内容提要”称:“作者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他热爱中国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故土,所以远涉重洋特意把稿子寄来北京出版。”书末称“一九六二年六月脱稿于美国耶鲁大学”。虽然这本书有个英文名,叫JOHN GLEEN'S ORBITAL FLIGHT,但没有说是经过翻译的。作为一本报告文学式的小书,它的文字显然带有很重的“洋味儿”,比如,“你会珍贵这个难忘的记忆”(第4页),“但像一个决定与他的船只沉没的船长一样”(第75页,“像”是按原文打出的),“都不曾象格林这个十分平凡的美国公民”(第91页),“他严肃地在讲台上直立片刻后,说出他最后两个英文字”(第92-93页)等等。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说法,如“得意的傑作”(第17页),“栽觔斗”(第20页),“时间关念不深”(第25页),“T减零”(第9页)和“在T加二十秒时”(第69页),“长春藤”(第84页)等等。总的来说文采洋溢,充满热情。文中最后一段时这样的:“从纽约市到俄亥俄州,沿着最新命名的约翰·格林公路开回故乡,约翰·格林成了美国人心目中唯一的英雄,而最使千万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格林,与太空人格林,一样伟大。”实在叫人激动。
4.《食虫植物》,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115页。这是一本植物科普文集,分别由马德芳的“食虫植物”、陈文祥的“植物的自卫本领”、陈禾的“健康之友——柿树”、陈阜东的“藻类与人生”、李书祯的“按人的需要‘塑造’植物”和杨悦、陈阜东的“活化石植物”构成。此书不失为一本精到的文集,尤其要提的是图片丰富,解决了不少疑难。
5.《二十世纪的发现》,艾萨克·阿西摩夫著,卞毓麟、侯卉芳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233页。阿西莫夫的不用说了,只是这里译作“阿西摩夫”。
6.《科技名词解释》,I.阿西摩夫著,卞毓麟、唐小英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292页。单看书名,恐怕会以为是本词语解释而错过这本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著作。我们用一些术语,但这些术语从何而来,是怎样构成的,这些往往不被我们重视。这样一本系统的、文采洋溢的著作是我们不可错过的。全书字母序列,书后附有汉英词对照表,方便查询。
7.《普通動物學》,维礼(Claude A.Ville)、华尔克(Warren F.Walker.Jr.)和施密斯(Fredrick E.Smith)合著,孙克勤译,台北市徐氏基金会1977年(中华民国六十六年三月三十日三版),1096页。徐氏基金会号称其“科学图书大库”出书千种,凡两亿八千余万言,至今如若不辍,蔚为可观。大陆似无这等“大书库”,如能引进,幸甚至哉!孙系“东海大学生物系教授”,译语用浅近文言,如蓝译康德。乍读之下,还是颇为有趣的。网上不难搜到“科学图书大库”的一些书,孔网也有,不妨一看。
=============================================
附记
1.考虑做点书目出来,大概是看到组内诸位的书单。初以为无用,细想之下不然。一个人选书、读书、买书,就已经等于为别人滤过和推荐了各种书,对于看到它们的人是很有意义的。我自己就常常从白牙、书虫和木匠诸兄的书目中体会“择书的用心”,因而受益良多。考虑今古各爱书人的目录,确实可以得到些什么来的。读书不就是这么回事么,从平常无意的文字触发出旁所没有的意蕴?然而光光的书目又有些无聊,我就琢磨出这个样子来。还是个雏儿。其中收入的也不过是歧木读到过的一些书,多数是借的,很小一部分才是自己的。
2.首先收录的科普书籍,因为歧木自己是看科普书长大的,对科普有着特别的感情。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是歧木以为最美好的事。人称“改变世界”啥的,那是能人做的;能者自然应该挺身而出,而像歧木这种学识尚需磨砺,眼界还待开拓的人而言,学好东西是第一步的。
3.任何一部书、一种思想、一套学说,要对其进行批评的话,首先要理解。而在理解之时摒除偏见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只有把师傅的东西都学到手才能欺师灭祖。少下结论多思考,这是我的读书原则。
4.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科普书的黄金时期,有好书,也有劣书,还有较为庸碌的书。挖掘出来,可以增广见闻。比如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的一本《有趣的实验》,原是苏联的读物,这是根据英译本翻译的,其中像什么“脉搏探测器”、“方糖燃烧”、“新闻图片的复制”、“硬币进小孔”和“鸡蛋进瓶”什么的都是好玩又简单的实验,如能用于补充中小学课堂的不足,该是大有裨益的吧。这样的书还有很多。
5.科普的限度是什么,这是我常常考虑的问题。如果所有的知识都能“科普”,那人人都能学得很深入,这似乎是件极好的事。但那也说明现在科学文章的虚妄。若考虑文章的不虚妄,那能否说科普必有一个限度,大众与科学必有一个鸿沟。这似又是一桩悲观的事情了。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考虑知识的无限与时间的有限来退后“鸿沟”,但这“考虑”同样在“科学人士”中存在。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恐怕是:怎样才算科普?科普不可避免地用通俗话语替代并消解者科学的复杂性,客观上消减了知识的量,这是个无可免除的损失。或许应苛求科普著作的语言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和湮没了优秀的科普作品。。此外,我们还必须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不再缺少科普读物,正如今天不缺少文学作品一样——或者,我们自以为不缺少。
6.另有一些像英国的“生物学小丛书”,日本的“少年博物馆丛书”等等,虽说译本早就有了,但歧木还没读完,更没有总结出心得,拟作下次贴出。
===========================================================
就这么多先。
2.《在你周围的事物》,王学源译,“伊林著作集”第五册1981年第二版,335页。此书为伊林与谢加尔合著,同样是“周围事物”风格,风趣幽默,详实详尽。这些苏联出版物总有丰富而精致的插图,这是让我们的科普著作汗颜的。
3.《格林征空记》,赵浩生(H.S.Chao)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94页。“内容提要”称:“作者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他热爱中国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故土,所以远涉重洋特意把稿子寄来北京出版。”书末称“一九六二年六月脱稿于美国耶鲁大学”。虽然这本书有个英文名,叫JOHN GLEEN'S ORBITAL FLIGHT,但没有说是经过翻译的。作为一本报告文学式的小书,它的文字显然带有很重的“洋味儿”,比如,“你会珍贵这个难忘的记忆”(第4页),“但像一个决定与他的船只沉没的船长一样”(第75页,“像”是按原文打出的),“都不曾象格林这个十分平凡的美国公民”(第91页),“他严肃地在讲台上直立片刻后,说出他最后两个英文字”(第92-93页)等等。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说法,如“得意的傑作”(第17页),“栽觔斗”(第20页),“时间关念不深”(第25页),“T减零”(第9页)和“在T加二十秒时”(第69页),“长春藤”(第84页)等等。总的来说文采洋溢,充满热情。文中最后一段时这样的:“从纽约市到俄亥俄州,沿着最新命名的约翰·格林公路开回故乡,约翰·格林成了美国人心目中唯一的英雄,而最使千万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格林,与太空人格林,一样伟大。”实在叫人激动。
4.《食虫植物》,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115页。这是一本植物科普文集,分别由马德芳的“食虫植物”、陈文祥的“植物的自卫本领”、陈禾的“健康之友——柿树”、陈阜东的“藻类与人生”、李书祯的“按人的需要‘塑造’植物”和杨悦、陈阜东的“活化石植物”构成。此书不失为一本精到的文集,尤其要提的是图片丰富,解决了不少疑难。
5.《二十世纪的发现》,艾萨克·阿西摩夫著,卞毓麟、侯卉芳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233页。阿西莫夫的不用说了,只是这里译作“阿西摩夫”。
6.《科技名词解释》,I.阿西摩夫著,卞毓麟、唐小英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292页。单看书名,恐怕会以为是本词语解释而错过这本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著作。我们用一些术语,但这些术语从何而来,是怎样构成的,这些往往不被我们重视。这样一本系统的、文采洋溢的著作是我们不可错过的。全书字母序列,书后附有汉英词对照表,方便查询。
7.《普通動物學》,维礼(Claude A.Ville)、华尔克(Warren F.Walker.Jr.)和施密斯(Fredrick E.Smith)合著,孙克勤译,台北市徐氏基金会1977年(中华民国六十六年三月三十日三版),1096页。徐氏基金会号称其“科学图书大库”出书千种,凡两亿八千余万言,至今如若不辍,蔚为可观。大陆似无这等“大书库”,如能引进,幸甚至哉!孙系“东海大学生物系教授”,译语用浅近文言,如蓝译康德。乍读之下,还是颇为有趣的。网上不难搜到“科学图书大库”的一些书,孔网也有,不妨一看。
=============================================
附记
1.考虑做点书目出来,大概是看到组内诸位的书单。初以为无用,细想之下不然。一个人选书、读书、买书,就已经等于为别人滤过和推荐了各种书,对于看到它们的人是很有意义的。我自己就常常从白牙、书虫和木匠诸兄的书目中体会“择书的用心”,因而受益良多。考虑今古各爱书人的目录,确实可以得到些什么来的。读书不就是这么回事么,从平常无意的文字触发出旁所没有的意蕴?然而光光的书目又有些无聊,我就琢磨出这个样子来。还是个雏儿。其中收入的也不过是歧木读到过的一些书,多数是借的,很小一部分才是自己的。
2.首先收录的科普书籍,因为歧木自己是看科普书长大的,对科普有着特别的感情。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是歧木以为最美好的事。人称“改变世界”啥的,那是能人做的;能者自然应该挺身而出,而像歧木这种学识尚需磨砺,眼界还待开拓的人而言,学好东西是第一步的。
3.任何一部书、一种思想、一套学说,要对其进行批评的话,首先要理解。而在理解之时摒除偏见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只有把师傅的东西都学到手才能欺师灭祖。少下结论多思考,这是我的读书原则。
4.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科普书的黄金时期,有好书,也有劣书,还有较为庸碌的书。挖掘出来,可以增广见闻。比如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的一本《有趣的实验》,原是苏联的读物,这是根据英译本翻译的,其中像什么“脉搏探测器”、“方糖燃烧”、“新闻图片的复制”、“硬币进小孔”和“鸡蛋进瓶”什么的都是好玩又简单的实验,如能用于补充中小学课堂的不足,该是大有裨益的吧。这样的书还有很多。
5.科普的限度是什么,这是我常常考虑的问题。如果所有的知识都能“科普”,那人人都能学得很深入,这似乎是件极好的事。但那也说明现在科学文章的虚妄。若考虑文章的不虚妄,那能否说科普必有一个限度,大众与科学必有一个鸿沟。这似又是一桩悲观的事情了。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考虑知识的无限与时间的有限来退后“鸿沟”,但这“考虑”同样在“科学人士”中存在。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恐怕是:怎样才算科普?科普不可避免地用通俗话语替代并消解者科学的复杂性,客观上消减了知识的量,这是个无可免除的损失。或许应苛求科普著作的语言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和湮没了优秀的科普作品。。此外,我们还必须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不再缺少科普读物,正如今天不缺少文学作品一样——或者,我们自以为不缺少。
6.另有一些像英国的“生物学小丛书”,日本的“少年博物馆丛书”等等,虽说译本早就有了,但歧木还没读完,更没有总结出心得,拟作下次贴出。
===========================================================
就这么多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