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CHAMPAGNE、槟香
我们这个年纪人的“香槟”记忆,应该并非来自法国的奢侈酒类。而是大约30年前无数中国本土酒厂的出品。自己印象中最早喝的是一种装在咖啡色啤酒瓶中的汽酒,大红色的外标签上印着龙凤呈祥和亮黄色的“香槟酒”几个字。
那时可口可乐这类洋饮料还很贵,这些甜腻腻的国产香槟就是很多地方喜宴上的常客。而且是为那些不太能喝酒的人准备的。有时这些和汽水很像的酒精饮料也会成为逗小孩子玩的道具。
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就曾在某一次的宴席上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种饮料,换来了人生第一次醉倒的体验。或许自己当时也并没有意识到它其实不是平时喝的那种桔子汽水。
后来人们见识了张裕的香槟,烫金的标签上还印着一个外国女人像,绿色的大瓶子、更多的泡沫。大家啧啧赞叹,觉得似乎那才是真正的好香槟。当然价钱也比那些小厂的要贵了不少。
或许是因为山东的那些酒厂把中国香槟做出了名气。大家在某一年突然都知道外国人和中国打官司了。中国人再也不能用香槟这个词来命名自己的酒了。那时老百姓们对此似乎都有些愤懑,很容易就和帝国主义什么的扯在一起。
不过国人的智慧可不容小觑,很快市场上所有的“香槟”都改名成为“槟香”。以前的香槟王华丽转身成了槟香王,小香槟成了小槟香,继续在婚宴中抛头露脸。弄得法国人不得不回来再打一遍官司,“香槟”不能用,“槟香”也不能用。中文不能用,英文更不能用。
慢慢的许多外国影片中才能看到的消费品被带进了国门,那些稍显奢靡的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人们多年来缺乏想象的脑袋。在那个生活物资还很匮乏的年代里,街头巷尾偶尔的八卦闲谈里,一些见过世面的人,会得意地告诉隔壁邻居们:“晓得伐,外国有钞票格宁,伊拉塞是用香槟酒、牛奶汏浴呃。”有人会说:“哎哟、哎哟,泡了酒里厢?啊会的痛啊?”有人羡慕地附和:“阿拉屋里只舍得帮小宁订一瓶牛奶,伊拉竟然用来汏浴,浪费浪费……”
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人会说伊拉一边汏一边喝着浴缸里的香槟。旁边就有人起哄:“汏过人额,还好吃啦?外国人真腻腥。哈哈哈。” 人们就在这样的哄笑中完成了对于外国香槟的最初的臆想。
那时一般人哪里喝得到法国的香槟。在宾馆的大堂里坐着喝杯咖啡,或许比现在库克Krug对嘴吹还要扎台型。大家能看到的大概只有在007电影里经常会出现用作武器的堡林爵Bollinger香槟。和F1比赛后四下喷射着雪白气泡的姆玛Mumm。虽然那时大家并不知道这些牌子之间的区别。
在人们开始疯狂追求那些时尚奢侈品的同时,酩悦香槟也渐渐进入了那些外资的超市货架。电视上也播过几段暧昧、性感的广告。市面上的娱乐夜场、交际酒会越来越多,中国人终于又能像电视电影中那样穿着礼服,从人群缝隙中侧身走过的侍者捧着的托架中轻盈地端起一杯香槟。好像我们对这种动作、这种场景我们一直熟悉,从未曾忘却过一样。
进入了外企的年轻精英们脱离了小时候的油烟味,挣着父辈们难以想象的工资。独自居住的公寓里的厨房很少有使用的机会,也没什么小菜可以用来填满冰箱。于是有些情调的,总在冰箱里搁着一瓶粉红香槟和两支笛型杯。预备着随时,不期而遇的暧昧情节。
如今超市里上千元一瓶的香槟王已不再稀奇。这次是真正的香槟王,不是来自山东烟台,而是带着一个法国瞎眼修道士的古老故事漂洋过海而来。
这个时候的婚礼都是要策划的、设计布置过的。似乎不再如以前那样热闹,而更像是一种作秀。这场秀中似乎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倒香槟塔。层层叠叠的,据说是乳房形状的碟型杯摆放在舞台一角。新人们在司仪的引领下,把一瓶曾经叫大香槟的国产起泡酒到入香槟塔中,灯光照射下一样晶莹剔透,好像预示着未来的婚姻也会幸福而美丽。只是这塔上的香槟几乎都不再上桌给宾客们分享了。
并不记得自己最爱的是哪种香槟。只是有一次,和一个女孩一起在酒吧里坐着,自己动手“啵”的一声打开一瓶香槟。然后听着气泡在杯中“花——”的一下散开。我和她挨在一起,凝视着粉红色酒液里的细小气泡,升腾而上。我们靠在一起透过杯子观察着周围。我对她说:“梦幻泡影,就像这些气泡,美丽、向上而终将消逝。”我问她:“那杯子里折射的,是不是让这世界竟然看上去也变得美丽些了?”
她笑着说:“你这人真有意思。”这时身边的一群人热闹地大笑,豪爽地招呼着:“服务员!开香槟、开香槟!”“来来来,倒满、倒满!”“兄弟我闷特了”“好——来来来,再来一杯。”于是,那一夜,那个人,就像被打断的故事一样,不知所终。
几年前去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时,在一家超市里偶然地看见了那在婚宴上有时还会出现,但是我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的大香槟。拿起一瓶端详,似乎除了没有香槟这两个字外。其他的外观和二十年前还是一样。老板站在柜台边殷勤招呼着。“来一瓶吧?苹果酿的,好喝,甜的……”我笑笑摇摇头,把它放回原处。原来是苹果酿的呀。好像有一种隐藏多年的秘密终于被揭晓的释然感觉。
那时可口可乐这类洋饮料还很贵,这些甜腻腻的国产香槟就是很多地方喜宴上的常客。而且是为那些不太能喝酒的人准备的。有时这些和汽水很像的酒精饮料也会成为逗小孩子玩的道具。
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就曾在某一次的宴席上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种饮料,换来了人生第一次醉倒的体验。或许自己当时也并没有意识到它其实不是平时喝的那种桔子汽水。
后来人们见识了张裕的香槟,烫金的标签上还印着一个外国女人像,绿色的大瓶子、更多的泡沫。大家啧啧赞叹,觉得似乎那才是真正的好香槟。当然价钱也比那些小厂的要贵了不少。
或许是因为山东的那些酒厂把中国香槟做出了名气。大家在某一年突然都知道外国人和中国打官司了。中国人再也不能用香槟这个词来命名自己的酒了。那时老百姓们对此似乎都有些愤懑,很容易就和帝国主义什么的扯在一起。
不过国人的智慧可不容小觑,很快市场上所有的“香槟”都改名成为“槟香”。以前的香槟王华丽转身成了槟香王,小香槟成了小槟香,继续在婚宴中抛头露脸。弄得法国人不得不回来再打一遍官司,“香槟”不能用,“槟香”也不能用。中文不能用,英文更不能用。
慢慢的许多外国影片中才能看到的消费品被带进了国门,那些稍显奢靡的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人们多年来缺乏想象的脑袋。在那个生活物资还很匮乏的年代里,街头巷尾偶尔的八卦闲谈里,一些见过世面的人,会得意地告诉隔壁邻居们:“晓得伐,外国有钞票格宁,伊拉塞是用香槟酒、牛奶汏浴呃。”有人会说:“哎哟、哎哟,泡了酒里厢?啊会的痛啊?”有人羡慕地附和:“阿拉屋里只舍得帮小宁订一瓶牛奶,伊拉竟然用来汏浴,浪费浪费……”
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人会说伊拉一边汏一边喝着浴缸里的香槟。旁边就有人起哄:“汏过人额,还好吃啦?外国人真腻腥。哈哈哈。” 人们就在这样的哄笑中完成了对于外国香槟的最初的臆想。
![]() |
那时一般人哪里喝得到法国的香槟。在宾馆的大堂里坐着喝杯咖啡,或许比现在库克Krug对嘴吹还要扎台型。大家能看到的大概只有在007电影里经常会出现用作武器的堡林爵Bollinger香槟。和F1比赛后四下喷射着雪白气泡的姆玛Mumm。虽然那时大家并不知道这些牌子之间的区别。
在人们开始疯狂追求那些时尚奢侈品的同时,酩悦香槟也渐渐进入了那些外资的超市货架。电视上也播过几段暧昧、性感的广告。市面上的娱乐夜场、交际酒会越来越多,中国人终于又能像电视电影中那样穿着礼服,从人群缝隙中侧身走过的侍者捧着的托架中轻盈地端起一杯香槟。好像我们对这种动作、这种场景我们一直熟悉,从未曾忘却过一样。
![]() |
进入了外企的年轻精英们脱离了小时候的油烟味,挣着父辈们难以想象的工资。独自居住的公寓里的厨房很少有使用的机会,也没什么小菜可以用来填满冰箱。于是有些情调的,总在冰箱里搁着一瓶粉红香槟和两支笛型杯。预备着随时,不期而遇的暧昧情节。
如今超市里上千元一瓶的香槟王已不再稀奇。这次是真正的香槟王,不是来自山东烟台,而是带着一个法国瞎眼修道士的古老故事漂洋过海而来。
这个时候的婚礼都是要策划的、设计布置过的。似乎不再如以前那样热闹,而更像是一种作秀。这场秀中似乎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倒香槟塔。层层叠叠的,据说是乳房形状的碟型杯摆放在舞台一角。新人们在司仪的引领下,把一瓶曾经叫大香槟的国产起泡酒到入香槟塔中,灯光照射下一样晶莹剔透,好像预示着未来的婚姻也会幸福而美丽。只是这塔上的香槟几乎都不再上桌给宾客们分享了。
并不记得自己最爱的是哪种香槟。只是有一次,和一个女孩一起在酒吧里坐着,自己动手“啵”的一声打开一瓶香槟。然后听着气泡在杯中“花——”的一下散开。我和她挨在一起,凝视着粉红色酒液里的细小气泡,升腾而上。我们靠在一起透过杯子观察着周围。我对她说:“梦幻泡影,就像这些气泡,美丽、向上而终将消逝。”我问她:“那杯子里折射的,是不是让这世界竟然看上去也变得美丽些了?”
她笑着说:“你这人真有意思。”这时身边的一群人热闹地大笑,豪爽地招呼着:“服务员!开香槟、开香槟!”“来来来,倒满、倒满!”“兄弟我闷特了”“好——来来来,再来一杯。”于是,那一夜,那个人,就像被打断的故事一样,不知所终。
几年前去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时,在一家超市里偶然地看见了那在婚宴上有时还会出现,但是我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的大香槟。拿起一瓶端详,似乎除了没有香槟这两个字外。其他的外观和二十年前还是一样。老板站在柜台边殷勤招呼着。“来一瓶吧?苹果酿的,好喝,甜的……”我笑笑摇摇头,把它放回原处。原来是苹果酿的呀。好像有一种隐藏多年的秘密终于被揭晓的释然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