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自己去体味
《春夏秋冬又一春》
值得推荐。
湖中一小岛,小岛中一破庙,破庙中两个和尚。四季风景在眼前轮换。不变的是这岛与这庙。
春。
一个小和尚。由于好奇与无知,人为地给鱼、青蛙、蛇绑上石头。看着它们吃力地爬行。小和尚觉得很开心。
师父只是跟在他的身后。默默地跟着他,观察他,不动声色。
在晚上当小和尚睡着时,师父在他身后也绑上一块大石头。
小和尚:师父帮我解开吧。很沉。
师父:你也知道这样不开心,不能行动吧。当你去帮鱼、青蛙、蛇解开,我就为你解开。如果它们死了。你心里也会难过的。
当小和尚拖着沉沉的石头找到鱼、青蛙、蛇时。鱼与蛇死了。小和尚把它们埋了哭得很伤心。
我觉得这是一个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故事。
夏。
小和尚长大了。
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时,岛上来了一对母女,寻求女孩的病因,希望能早日康复。小和尚从来没见过异性,由此萌发了好奇。有了淫欲。女孩的病好了,师父送她走。可是他尝了“禁果”,体会了“世俗”的快乐,于是离开了小岛与师父。师父没有阻拦。
这是一个关于“欲”的故事。
秋。
当师父外出化缘回来时,已是秋天。他带回了一只猫。当他打开用报纸包着的饼时,他看见离开他的“小和尚”杀妻潜逃。师父连夜用旧布织好袈裟。他带着恨回来了。他抱怨她跟别人跑了,他恨她。于是想着自杀。被师父发现。(其实他并不是想死,而是想惩罚自己的愚昧,让自己好受一点。因为他用写有“闭”的字条只封住了眼于嘴,漏掉了耳)当师父发现时,唯一一次体罚了他。他用猫尾写经,让他刻,想消除他心中的恨,安静下来。当警察找到这里时,师父只是说让他刻完再走。(这里面,所有人,师父、警察、小和尚的心态与神情都有变化)师父去逝了。
这是一个关于“消”的故事。消极的情绪以及消除恶念。
我也知道了为什么小岛只有一支船,小和尚每次出去,师父是怎么跟着去的呢?他游泳?可身上的衣服从来没有湿过。原来,这一节,发现,师父会意念。他心所想便能怎样。再次强调了意念的重要性。想起我与师父的对话。我说了一大堆的字来形容自己理解的意念的重要性,却不及师父的一句概括:世间一切,皆我人一念心中所现物 !
冬。
小和尚已进入知天命的年龄。再次回到这里已是冬天。他找到师父的舍利,安葬了他。他身上的“棱角”全都退却,隐在这小岛中。他潜心学艺,归隐山林。突然有一天,一个蒙面的女子抱着一婴儿来投靠。她抛下婴儿就走。在走的时候,女子掉在了破裂的冰下。
你种什么的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和尚又背起石头向山上走,不过这次不同的是,他还怀抱一尊菩萨。(这点我不是太明白。是因为这破裂的冰洞是他凿的,他觉得这女子因他而死?那么菩萨为什么放在对着这庙最高的山顶上?想让世人都警惕?)
这是一个关于“回头是岸”的故事。
再一春。
婴儿又成为一个小和尚。结冰的湖面又成了汪洋清澈的湖水。童年,他也天真,烂漫。他也把石头放入鱼、青蛙、蛇的嘴里……
这是一个轮回的故事。
看完后,是安静了。有点自己的想法。
人生,必须得自己去体味。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可是。当师父知道小和尚犯戒时,他不打也不骂。甚至是沉默无语的。他任事态发展。是人的无能为力?还是顺其自然?如果,哪怕他提醒那么一点?小和尚会不会不得走上杀妻之路呢?或者少走很多弯路呢?不用体味这么多的无奈呢?长辈的提醒很重要。
这是靠自己的领悟吗?其实师父早就提醒了,只是他太执拗,太任性不愿意去听?那么师父只好“放任”?
于是有了这《春夏秋冬又一春》。
值得好好想一想。
人,还是学着聪明一点好。
放弃一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轻装前进。
当你舍了,你才会得。
值得推荐。
湖中一小岛,小岛中一破庙,破庙中两个和尚。四季风景在眼前轮换。不变的是这岛与这庙。
春。
一个小和尚。由于好奇与无知,人为地给鱼、青蛙、蛇绑上石头。看着它们吃力地爬行。小和尚觉得很开心。
师父只是跟在他的身后。默默地跟着他,观察他,不动声色。
在晚上当小和尚睡着时,师父在他身后也绑上一块大石头。
小和尚:师父帮我解开吧。很沉。
师父:你也知道这样不开心,不能行动吧。当你去帮鱼、青蛙、蛇解开,我就为你解开。如果它们死了。你心里也会难过的。
当小和尚拖着沉沉的石头找到鱼、青蛙、蛇时。鱼与蛇死了。小和尚把它们埋了哭得很伤心。
我觉得这是一个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故事。
夏。
小和尚长大了。
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时,岛上来了一对母女,寻求女孩的病因,希望能早日康复。小和尚从来没见过异性,由此萌发了好奇。有了淫欲。女孩的病好了,师父送她走。可是他尝了“禁果”,体会了“世俗”的快乐,于是离开了小岛与师父。师父没有阻拦。
这是一个关于“欲”的故事。
秋。
当师父外出化缘回来时,已是秋天。他带回了一只猫。当他打开用报纸包着的饼时,他看见离开他的“小和尚”杀妻潜逃。师父连夜用旧布织好袈裟。他带着恨回来了。他抱怨她跟别人跑了,他恨她。于是想着自杀。被师父发现。(其实他并不是想死,而是想惩罚自己的愚昧,让自己好受一点。因为他用写有“闭”的字条只封住了眼于嘴,漏掉了耳)当师父发现时,唯一一次体罚了他。他用猫尾写经,让他刻,想消除他心中的恨,安静下来。当警察找到这里时,师父只是说让他刻完再走。(这里面,所有人,师父、警察、小和尚的心态与神情都有变化)师父去逝了。
这是一个关于“消”的故事。消极的情绪以及消除恶念。
我也知道了为什么小岛只有一支船,小和尚每次出去,师父是怎么跟着去的呢?他游泳?可身上的衣服从来没有湿过。原来,这一节,发现,师父会意念。他心所想便能怎样。再次强调了意念的重要性。想起我与师父的对话。我说了一大堆的字来形容自己理解的意念的重要性,却不及师父的一句概括:世间一切,皆我人一念心中所现物 !
冬。
小和尚已进入知天命的年龄。再次回到这里已是冬天。他找到师父的舍利,安葬了他。他身上的“棱角”全都退却,隐在这小岛中。他潜心学艺,归隐山林。突然有一天,一个蒙面的女子抱着一婴儿来投靠。她抛下婴儿就走。在走的时候,女子掉在了破裂的冰下。
你种什么的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和尚又背起石头向山上走,不过这次不同的是,他还怀抱一尊菩萨。(这点我不是太明白。是因为这破裂的冰洞是他凿的,他觉得这女子因他而死?那么菩萨为什么放在对着这庙最高的山顶上?想让世人都警惕?)
这是一个关于“回头是岸”的故事。
再一春。
婴儿又成为一个小和尚。结冰的湖面又成了汪洋清澈的湖水。童年,他也天真,烂漫。他也把石头放入鱼、青蛙、蛇的嘴里……
这是一个轮回的故事。
看完后,是安静了。有点自己的想法。
人生,必须得自己去体味。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可是。当师父知道小和尚犯戒时,他不打也不骂。甚至是沉默无语的。他任事态发展。是人的无能为力?还是顺其自然?如果,哪怕他提醒那么一点?小和尚会不会不得走上杀妻之路呢?或者少走很多弯路呢?不用体味这么多的无奈呢?长辈的提醒很重要。
这是靠自己的领悟吗?其实师父早就提醒了,只是他太执拗,太任性不愿意去听?那么师父只好“放任”?
于是有了这《春夏秋冬又一春》。
值得好好想一想。
人,还是学着聪明一点好。
放弃一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轻装前进。
当你舍了,你才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