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豪:乡土情结的探索,意向语境的追寻
![]() |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屈原在他的《渔父》中表达了对他脚踏的这片土地的热爱。陈自豪也带着屈原般对故乡深情的眷恋回到了面朝大海、背靠大山的阳江。故乡的人民带着满腔的劳动热情,耕作、捕鱼、丰收,带给陈自豪的是一幅幅渔家民俗风情画卷,带给他感慨与敬意,也带给他创作的欲望。一位画家喷涌的情感才能赋予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在他的画前我们充满感同身受的韵味。
阳江的生活也许是慢悠悠的,舒适而惬意,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嘈杂与快节奏下的压抑。陈自豪对这些并不以为然,他只愿他有忙碌的工作、多彩的生活。一幅幅漆画饱含他浓浓的情谊,只为诉说这份希冀——对这片土地的是深思。漆画《OK夜》再现了他在一天艰辛的创作后与朋友吴均创、梁荣祖吃宵夜的场景,朴实而真诚,畅快而愉悦,这似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作为他们三人合作的漆画作品,这代表了陈自豪对情的感知从这片土地转移到这片土地中的人,实现了艺术的又一步升华。这也许是入选全国美展漆画展初评的重要原因吧。
今天,《当代漆画》带来与广东省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阳江市美协副主席陈自豪之间的对话。
三人协作创作《OK夜》,并入选今年全国美展漆画展初评,期间经历了什么?
陈: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的两位好朋友:吴均创,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回家乡后,从事漆画艺术创作至今,现在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近几年来,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艺术展览中入选和获奖;梁荣祖,是一位让我们值得尊敬的长辈,退休的漆画“发烧友”,年青时曾涉足于艺术。他乐于助人,待人诚恳,更是一位充满了我们年轻一代青春活力的睿智老者!
我们三人都是非常友好的朋友,漆画共同的理想让我们走到一起,因此常常会交流和探讨当代漆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直至深夜,工作室便成了我们经常聚居之所。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入各种场所当中收集大量的素材,三人研究定稿,确定表达方式,制作过程中作了很大的调整,整个过程是一个分工合作,喜悦与苦恼并存的过程。
您们为什么以“夜宵”作为创作的主题?创作的特色主要在哪里?
陈:我们构思创作这组漆画《OK夜》,是从关注我们身边的简单生活开始的,因为我们经常在工作室作画至午夜时分,此时正是大排档的热闹时刻。阳江的大排档是本地人们辛苦劳作一天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是阳江夜生活的最后一站。宵夜过程中熟悉的街景、烧鹅档主、阳江小吃、唱歌的朋友们,这些情景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打动着我们,因而有了想将他们表达出来的欲望。三人合作可以将《OK夜》热闹场景用组画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共同商讨、解决,这是优点,但缺点是难以将各人的艺术风格很好地契合在同一组画里,所以在其中有碰撞有矛盾,这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您说您的漆画来自于乡土情结的探索,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情?
陈:前些年,尤其是2007年以前,我创作的漆画作品基本都带有浓浓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是一种面朝大海,背靠山的渔家民俗风情,是在非物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一种关注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责任下完成的创作情怀。
请谈谈您们创作中的意向语境是指什么?
陈:想表达对人们执着辛勤劳作以及对新生活积极向往的敬意。
请您用一段话来谈谈阳江漆画?
陈:阳江的漆文化有着较深厚的历史底蕴,当今阳江漆画发展比较快,年轻的漆画作者不断加入新颖的创作理念。在不断更新中呈现着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和将来阳江漆画的发展:主要应该考虑如何在艺术审美上的加强和提升,要想把阳江漆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二是从事漆文化的本土学者和漆艺家的自然觉醒。
您怎么看待这次与您合作的这两位伙伴?
陈:合作非常愉快!大家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您们在近两年有些什么样的艺术规划?
陈:会继续合作创作一些既有阳江乡土特色,又不失中国漆画当代民族特色的作品。
您们对中国漆画各自有什么样的期许?
陈:现在中国参与创作漆画的作者和艺术家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漆画在全国范围内已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画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漆画能发展成为有属于自己民族特点的中国漆画。
![]() |
《OK夜》
![]() |
吴均创
![]() |
陈自豪
![]() |
梁荣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