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春巴蜀飞奔行之梓潼卧龙山
卧龙山位于梓潼卧龙镇,山很好找,而造像极为难寻,在半山之上的坡地四望,颇让人茫然。
梓潼是川陕通道上的交通、军事重镇。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置蜀郡,梓潼始置县, “千里天府,此为屏障”、 “梓潼失、成都危”,梓潼自秦汉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佛教沿金牛道、米仓道传入蜀中,作为重镇的梓潼多有佛教遗迹,尤其是唐代造像,也不足为怪了。卧龙山山顶一处大石包上有大小佛像一千多尊,故当地人称此为千佛岩。清千佛岩一直裸露在外,清末当地人特别建造了一间木构庙宇,将造像所在的这礅大石罩于殿内。
步入庙宇即能看到石刻造像,这里造像规模和体量都不算大,可看到石壁上的几行墨笔题字,一种特别的感觉油然而生!
大石包大体呈四方形,三壁开龛刻像,东龛内刻有佛、菩萨等十三尊尊,龛外沿有八十九尊小像,主像是药师佛,左右分别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龛顶浅浮雕刻天龙八部。
北龛刻释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共九尊尊,此龛相对保存最为完整。
西龛刻造像共计五十二尊,龛门外右臂上有一则贞观八年的造像碑记,碑首题:“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邓元觉书,作龛及镌字杨字尚”,碑末落款“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可知此龛刻于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
卧龙山干佛崖造像是四川石窟寺摩崖造像中最值得关注的一处,其中以西龛最为重要,此龛为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像龛,是同类题材中年代最早的摩崖造像,保存基本完整,并有明确清晰的铭刻题记,是研究初唐时期该题材造像的重要资料,尤其是五十多尊10厘米大小的菩萨像,殊别精美,虽经后代修补和粧彩,仍残见千年前初唐造像风采。
菩萨的璎珞及龛楣的装饰带有浓郁的西域特征。
下接:梓潼七曲山大庙
![]() |
![]() |
![]() |
梓潼是川陕通道上的交通、军事重镇。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置蜀郡,梓潼始置县, “千里天府,此为屏障”、 “梓潼失、成都危”,梓潼自秦汉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佛教沿金牛道、米仓道传入蜀中,作为重镇的梓潼多有佛教遗迹,尤其是唐代造像,也不足为怪了。卧龙山山顶一处大石包上有大小佛像一千多尊,故当地人称此为千佛岩。清千佛岩一直裸露在外,清末当地人特别建造了一间木构庙宇,将造像所在的这礅大石罩于殿内。
![]() |
![]() |
![]() |
![]() |
步入庙宇即能看到石刻造像,这里造像规模和体量都不算大,可看到石壁上的几行墨笔题字,一种特别的感觉油然而生!
![]() |
大石包大体呈四方形,三壁开龛刻像,东龛内刻有佛、菩萨等十三尊尊,龛外沿有八十九尊小像,主像是药师佛,左右分别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龛顶浅浮雕刻天龙八部。
![]() |
北龛刻释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共九尊尊,此龛相对保存最为完整。
![]() |
![]() |
![]() |
![]() |
![]() |
![]() |
![]() |
西龛刻造像共计五十二尊,龛门外右臂上有一则贞观八年的造像碑记,碑首题:“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邓元觉书,作龛及镌字杨字尚”,碑末落款“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可知此龛刻于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
![]() |
![]() |
![]() |
![]() |
![]() |
![]() |
![]() |
![]() |
![]() |
卧龙山干佛崖造像是四川石窟寺摩崖造像中最值得关注的一处,其中以西龛最为重要,此龛为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像龛,是同类题材中年代最早的摩崖造像,保存基本完整,并有明确清晰的铭刻题记,是研究初唐时期该题材造像的重要资料,尤其是五十多尊10厘米大小的菩萨像,殊别精美,虽经后代修补和粧彩,仍残见千年前初唐造像风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菩萨的璎珞及龛楣的装饰带有浓郁的西域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人形比例可知西龛及造像之大小 |
下接:梓潼七曲山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