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生存
前文“三足鼎立”说的是两个弱国争雄,引入一个强大的第三方力量时三国博弈的故事,那如果两强争雄,处在夹缝中的第三者该如何处理。
一种属性,无所谓优劣长短,它只是一种属性,在特定的形势下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于是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是一种劣势。这是一种朴素的思想,中国人也把这叫长短术。做为一名合格的策士,从来不会预设立场,关键就是把握住形势的变化,掌握好长短变幻的节奏。
秦韩交恶,双方要开仗了,但是秦与韩中间夹着一个东周。当时虽然韩国国力弱一些,但对于东周来说,两边都是惹不起的豪强。既然中间还夹着一个国家,要想开仗,势必要借道。借道这种事情从来都不好处理。借给哪个大哥,另一个大哥都不爽,早晚要来收拾你;再说了,现在的大哥们都不太讲道义,那晋国老大哥假道灭虢的事情言犹在耳,谁也不敢放心地借道;两边都不借,两边都拿你撒气;干脆依附于其中一方,那终归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人家打完了就走了,毕竟是你跟对手接壤,好事让大哥全得了,坏事都得你担着。所以怎么看借道都是个高风险的事情,不好处理。
用长短术的视角来看,东周既然是因为地理因素左右为难,那必须也能通过地理因素左右逢源。基于这个看法,有人向周天子献计,我们首先要派人到韩国去,对韩相说,秦国为什么敢越过险隘来攻打韩国,是因为他相信东周,有东周肯借道。那为什么不在这个关节上做文章呢。假如你给东周一片土地,这不就动摇了秦国的决心吗,要是嫌秦国贼心不死,干脆再发重使到楚国,摆出联合的架势。如此一来,秦必疑东周受韩地并且与楚韩相合,所以韩国免受征伐。这已经是个好计策了,但是讨好了一方,得罪了更狠的秦,还算不上妙计。让我们看看策士是如何左右逢源的。
受了地之后,再派人来到秦国装可怜。韩国为了免于征伐,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土地,又跟楚国联合,就是要让你怀疑我,瓦解我们的联盟。虽然我心一直是向着你的,但是经不住楚韩联合施压,这块地,这个烫手山竽,我不敢不要啊。
最后,眼看形势成这样了,秦国也无可奈何。就算知道东周阳奉阴违,但这仗是打不起来了,东周这一来又正好借坡下驴,于是这个事情就过去了。东周又是出谋划策,又是到处打圆场,留下一个好名声,还平白得到一块土地,由最劣势变成受益最大。这就是谋的巨大威力。
在整个计策链条中,先是把握清楚己方的长短转换,然后先韩后秦,一威一软,逻辑正确,天衣无缝。尤其是对秦这一软,不仅是万全之必要一环,还给了秦国一个很好的台阶下,考虑到了人性,锦囊妙计不外于此。
一种属性,无所谓优劣长短,它只是一种属性,在特定的形势下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于是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是一种劣势。这是一种朴素的思想,中国人也把这叫长短术。做为一名合格的策士,从来不会预设立场,关键就是把握住形势的变化,掌握好长短变幻的节奏。
秦韩交恶,双方要开仗了,但是秦与韩中间夹着一个东周。当时虽然韩国国力弱一些,但对于东周来说,两边都是惹不起的豪强。既然中间还夹着一个国家,要想开仗,势必要借道。借道这种事情从来都不好处理。借给哪个大哥,另一个大哥都不爽,早晚要来收拾你;再说了,现在的大哥们都不太讲道义,那晋国老大哥假道灭虢的事情言犹在耳,谁也不敢放心地借道;两边都不借,两边都拿你撒气;干脆依附于其中一方,那终归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人家打完了就走了,毕竟是你跟对手接壤,好事让大哥全得了,坏事都得你担着。所以怎么看借道都是个高风险的事情,不好处理。
用长短术的视角来看,东周既然是因为地理因素左右为难,那必须也能通过地理因素左右逢源。基于这个看法,有人向周天子献计,我们首先要派人到韩国去,对韩相说,秦国为什么敢越过险隘来攻打韩国,是因为他相信东周,有东周肯借道。那为什么不在这个关节上做文章呢。假如你给东周一片土地,这不就动摇了秦国的决心吗,要是嫌秦国贼心不死,干脆再发重使到楚国,摆出联合的架势。如此一来,秦必疑东周受韩地并且与楚韩相合,所以韩国免受征伐。这已经是个好计策了,但是讨好了一方,得罪了更狠的秦,还算不上妙计。让我们看看策士是如何左右逢源的。
受了地之后,再派人来到秦国装可怜。韩国为了免于征伐,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土地,又跟楚国联合,就是要让你怀疑我,瓦解我们的联盟。虽然我心一直是向着你的,但是经不住楚韩联合施压,这块地,这个烫手山竽,我不敢不要啊。
最后,眼看形势成这样了,秦国也无可奈何。就算知道东周阳奉阴违,但这仗是打不起来了,东周这一来又正好借坡下驴,于是这个事情就过去了。东周又是出谋划策,又是到处打圆场,留下一个好名声,还平白得到一块土地,由最劣势变成受益最大。这就是谋的巨大威力。
在整个计策链条中,先是把握清楚己方的长短转换,然后先韩后秦,一威一软,逻辑正确,天衣无缝。尤其是对秦这一软,不仅是万全之必要一环,还给了秦国一个很好的台阶下,考虑到了人性,锦囊妙计不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