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跑——6周5公里
昨天跑完5公里的那一刻,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面上虽然只是微微一笑,内心其实早就爽翻了!这是工作后第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了简单计划后还达成了的事情。那种计划没有因为心血来潮后劲不足而搁浅、克服自己设置的种种思想上的小障碍(比如我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等等)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毕业后除了有段时间爬爬小山,就没有做过其他锻炼,对自己的水平完全没底,所以在开始正式跑步之前,先试跑了两天,主要看自己能跑多久(跑完还能走回家的状态),和在什么时间段是最难熬的。我两次试跑间隔一天,每次只跑10分钟左右(也只能跑10分钟),1公里的样子。这个第一阶段6周5公里计划就是根据试跑的情况制定的,不过那时候对能不能如期完成还没信心。整个计划的宗旨是“循序渐进”、“跑出自己的节奏”,每周3-4次,清晨跑。
“循序渐进”的好处是不会轻易放弃,如果一开始就来针大剂量的猛药,我想我是坚持不下去的。每次跑步我会要求自己比上一次至少多跑200米(超低要求),当每次能远远超出200米的时候也会有小小的喜悦,这些循序渐进的小进步也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跑出自己的节奏”有两方面意思,第一是不去管别人多能跑,跑多快,怎样跑;二是跑的时候自己数节奏,按照这个节奏跑下去。第一层意思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根据我以往做事的经验,我都会去搜集很多这件事的资料,或是花很多时间纠结在装备、材料上。当我在整合对比大家的说法时常常是一个人一个道理或一群人信奉一种说法、另一群人又使用另一种方法,总之看来都很有道理,却又互相矛盾。在我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就花了太多气力在辨别、整合信息上,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没必要那么纠结找出“唯一真理”。所以这次,我只在试跑前一天在豆瓣上看了几篇很短的关于跑步的文章,主要关于跑前做热身运动、跑完做拉伸运动,还有减小膝盖损伤的方法。装备嘛,T恤+运动短裤+运动鞋+帽子,都是非专业的。我就这样开始了说跑就跑的计划。
我喜欢早上跑步,跑完之后神清气爽,一天都精力十足。6点左右的时候先在现代博物馆门口做热身运动,说是热身其实就是上体育时做的那些准备运动,大概5分钟,然后打开runtastic pro计时开跑!
第一周只能跑一公里多一点,第二周结束的时候2公里多一点。这期间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节奏上。节奏跑两次基本就稳定了,通常是靠缓慢地数数来保持;呼吸一开始跑不远就要靠嘴呼吸来满足了,所以以后每次刻意延长鼻子呼吸的时间,同时训练吸气时用鼻、呼气时用嘴,让呼吸绵长。之后迎来了第一次难点——3向4公里迈进。时常怀疑app计数有问题,自己累的半死数字也没怎么跳,即使中间给自己设置了许多诸如超过前面那个小房子、坚持到海滩上白色大篷的位置这样的小目标,过程还是略痛苦。
第四周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速度提高了,不过随着距离的增加速度又回到老样子。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是终于知道什么是靠臀部带动下肢跑步,记不清是四还是五周了,跑着跑着就自然而然地靠臀部带动大腿向前迈步了,这样跑的好处是不那么累,关节也不会跑着跑着偶尔感到不适。总之这样跑能跑的更久一些。
第六周第一次跑带着朋友跑,照顾她第一次跑自己又生理期结束不久,跑跑走走到了4公里多。紧接着第二天也没跑好,天气太热、鞋又磨脚,只跑了3公里左右就萎靡不振了。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大概完不成任务了。。。。。。当天下午去给自己买了双新鞋,依旧不那么专业。不过就是这双新鞋带着我最后一周最后一次跑到5公里,看来适时的”物质奖励"也很重要。最后两周我的路线基本是绕着星海广场啤酒节外围的圆形广场跑,然后跑到海边,再从海边往回跑一段。
第六周最后一次跑步,当我一次次地超过了自己设定的小目标后终于完成任务,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真是无以言表。最后的一公里,感觉腿已经不受大脑控制了,明明很累却停不下来,快要完成任务的时候听的是《悲惨世界》中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电影中这首歌出现的画面是所有牺牲或死去的人共同演绎”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伴随着胜利的欢呼我也完成了任务!虽然35分钟5公里很慢,但对我来说已经超越了自己,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村上有本《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的书,只知道有这么本书却没有读过。我印象中学生时代参加运动会的时候,自己跑步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坚持住,在最后一个直道冲刺超过前面的人 ,其他的什么也想不了,也无心无力想。不过那是竞技比赛,也许放慢速度自己就有精力思考了,开始这个计划之前我是这样想的。当我真正开始跑步的时候,其实我想的还是跑步这点事,我只能专注于跑步这件事本身,我的精力都集中在呼吸上,除此之外累到无暇瞎想。虽然没有看过村上的书,我想他在跑步的时候也不会想太多,那些人生道理和故事也是跑步过后才悟出、想出的。
毕业后除了有段时间爬爬小山,就没有做过其他锻炼,对自己的水平完全没底,所以在开始正式跑步之前,先试跑了两天,主要看自己能跑多久(跑完还能走回家的状态),和在什么时间段是最难熬的。我两次试跑间隔一天,每次只跑10分钟左右(也只能跑10分钟),1公里的样子。这个第一阶段6周5公里计划就是根据试跑的情况制定的,不过那时候对能不能如期完成还没信心。整个计划的宗旨是“循序渐进”、“跑出自己的节奏”,每周3-4次,清晨跑。
“循序渐进”的好处是不会轻易放弃,如果一开始就来针大剂量的猛药,我想我是坚持不下去的。每次跑步我会要求自己比上一次至少多跑200米(超低要求),当每次能远远超出200米的时候也会有小小的喜悦,这些循序渐进的小进步也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跑出自己的节奏”有两方面意思,第一是不去管别人多能跑,跑多快,怎样跑;二是跑的时候自己数节奏,按照这个节奏跑下去。第一层意思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根据我以往做事的经验,我都会去搜集很多这件事的资料,或是花很多时间纠结在装备、材料上。当我在整合对比大家的说法时常常是一个人一个道理或一群人信奉一种说法、另一群人又使用另一种方法,总之看来都很有道理,却又互相矛盾。在我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就花了太多气力在辨别、整合信息上,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没必要那么纠结找出“唯一真理”。所以这次,我只在试跑前一天在豆瓣上看了几篇很短的关于跑步的文章,主要关于跑前做热身运动、跑完做拉伸运动,还有减小膝盖损伤的方法。装备嘛,T恤+运动短裤+运动鞋+帽子,都是非专业的。我就这样开始了说跑就跑的计划。
我喜欢早上跑步,跑完之后神清气爽,一天都精力十足。6点左右的时候先在现代博物馆门口做热身运动,说是热身其实就是上体育时做的那些准备运动,大概5分钟,然后打开runtastic pro计时开跑!
第一周只能跑一公里多一点,第二周结束的时候2公里多一点。这期间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节奏上。节奏跑两次基本就稳定了,通常是靠缓慢地数数来保持;呼吸一开始跑不远就要靠嘴呼吸来满足了,所以以后每次刻意延长鼻子呼吸的时间,同时训练吸气时用鼻、呼气时用嘴,让呼吸绵长。之后迎来了第一次难点——3向4公里迈进。时常怀疑app计数有问题,自己累的半死数字也没怎么跳,即使中间给自己设置了许多诸如超过前面那个小房子、坚持到海滩上白色大篷的位置这样的小目标,过程还是略痛苦。
第四周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速度提高了,不过随着距离的增加速度又回到老样子。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是终于知道什么是靠臀部带动下肢跑步,记不清是四还是五周了,跑着跑着就自然而然地靠臀部带动大腿向前迈步了,这样跑的好处是不那么累,关节也不会跑着跑着偶尔感到不适。总之这样跑能跑的更久一些。
第六周第一次跑带着朋友跑,照顾她第一次跑自己又生理期结束不久,跑跑走走到了4公里多。紧接着第二天也没跑好,天气太热、鞋又磨脚,只跑了3公里左右就萎靡不振了。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大概完不成任务了。。。。。。当天下午去给自己买了双新鞋,依旧不那么专业。不过就是这双新鞋带着我最后一周最后一次跑到5公里,看来适时的”物质奖励"也很重要。最后两周我的路线基本是绕着星海广场啤酒节外围的圆形广场跑,然后跑到海边,再从海边往回跑一段。
第六周最后一次跑步,当我一次次地超过了自己设定的小目标后终于完成任务,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真是无以言表。最后的一公里,感觉腿已经不受大脑控制了,明明很累却停不下来,快要完成任务的时候听的是《悲惨世界》中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电影中这首歌出现的画面是所有牺牲或死去的人共同演绎”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伴随着胜利的欢呼我也完成了任务!虽然35分钟5公里很慢,但对我来说已经超越了自己,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村上有本《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的书,只知道有这么本书却没有读过。我印象中学生时代参加运动会的时候,自己跑步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坚持住,在最后一个直道冲刺超过前面的人 ,其他的什么也想不了,也无心无力想。不过那是竞技比赛,也许放慢速度自己就有精力思考了,开始这个计划之前我是这样想的。当我真正开始跑步的时候,其实我想的还是跑步这点事,我只能专注于跑步这件事本身,我的精力都集中在呼吸上,除此之外累到无暇瞎想。虽然没有看过村上的书,我想他在跑步的时候也不会想太多,那些人生道理和故事也是跑步过后才悟出、想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