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2014.6.29
欢喜
爷爷奶奶都已不在了。
别被第一句话误导了,其实我讲的这个故事,快乐大于忧伤。
由于爷爷去世的早,关于他的记忆很少,只是从家里人的谈话中构建他的样子,他这个人。从小到大我都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故事里,故事里有很多人,认识的不认识的,在世的不在世的,爸妈的小时候,爷爷奶奶的当年。
我的辈分极高,“万”字辈的,和我同辈的一个亲戚比爸还大好几十岁,另外还有几个侄子,很正式的场合里要向我道声儿“姑姑”,每每叫得我欢喜得紧。爷爷嫌女孩子名儿里带个“万”字忒难听,改成了“婉”,等识字以后我却老大不乐意,因为这个“婉”字笔画太多,被老师罚写名字时在这个字儿上吃的苦头很大。后来,才晓得爷爷的苦心,那时候却再也见不着他老人家了。
我父母一直以为我挺聪明来着,当然我也不好意思颠覆他们的美好假设。诚然每个人都会犯傻,在爱的人面前那是天然呆,暖萌暖萌的;在陌生人面前只能掩面而逃,或者故作镇定:一想到人人都有犯傻的时候我就释然了。其实我干的傻事儿比憨豆都多,当然,大家之所以没有察觉,可能是因为大家普遍都比较傻,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年纪尚小。
长大一点的时候,奶奶把我小时候的故事细细讲来,我听的很有趣味,并且一度热衷于情景重现。奶奶讲故事的技巧诚然没有小说家们来的新奇,但有一点她却比任何小说家都深得我心。奶奶讲故事就是讲故事,绝没有在故事的末尾囫囵添上一个大道理,也没有在讲从前我犯傻的故事的时候提点我一句以后不要这么做了云云。那个时候我已经有点叛逆的心思,倘若奶奶在每一个故事里都提点几句,我可能仍然在犯傻。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一个结草衔环的掌故。
结草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个非常宠爱的小妾。魏武子临死前,要魏颗把那个小妾给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却把父亲宠爱的那个小妾嫁给了别人。后来,秦将杜回领兵攻打晋国,晋王命魏颗率兵抵抗。两军正在激战之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把杜回绊倒,魏颗因此活捉了杜回,秦军大败。当天夜里,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的那个妇人的父亲,特来战场上结草报恩。
衔环讲的是东汉杨宝小的时候,在山林中见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黄雀。杨宝见它可怜,便带回家中精心照料。等小黄雀的伤完全养好后,杨宝就把它放了。当天晚上,杨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黄衣童子,口中衔着四个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祝愿杨宝子孙几代都做大官。后来,杨宝的儿子、孙子、曾孙果然都做了大官,享尽了荣华富贵。
因为这两个故事,我从小就很相信善恶有报,万物有灵。当然,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奶奶并没有像老师一样吓唬我们干了坏事就会有灾难,她只是牵着我的手去墙角看蜘蛛结网,说:就算蜘蛛这么丑,但其实我们同它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命罢了。我知道她希望我做一个善良的人。她希望,但她不强求,更不像老师那样事事都要扯一番大道理,这是老人的智慧。
还有白娘子的传说,讲游湖借伞,越剧里这么软着嗓子唱:月老祠堂在眼前,千里姻缘一线牵。风雨湖上同舟渡,天涯寻来共枕眠。年岁很小,不晓得什么情爱,只是觉着许仙白娘子同撑一把伞,彼此心意教湖面上的水雾掩着,朦朦胧胧的看不真切,心底里却也是欢喜得紧,却又不晓得因何欢喜,或许只是因为奶奶欢喜我们便也跟着欢喜。
奶奶分作两角儿说道,白娘娘问他:“请问官家,借了你的伞,几时还?”许仙道:“一把伞,打得就算了。”还记得奶奶眼角眉梢俱是笑意,后来,才晓得这个故事却是个教人难过的故事。水漫金山之后,法海不放许仙,白娘娘没得法子,肚里又有喜了,仍回了保和堂。白娘娘,小青在断桥等许仙,诘问他:法海害得我家破人亡,许仙你也太薄情,我身怀六甲,却不知到哪处寻得安身地!讲到这茬儿,奶奶停了一停,慢慢叹一口气,仍讲下去:法海使了个计,把白娘娘罩在雷峰塔下,永生永世没得出来。我默了一默,问道:“这个法海是不是坏人?”奶奶却没有答话,只是幽幽的叹一口气,起身添了茶水,接着讲另一个故事。
奶奶信佛。若单说信佛,我外婆我妈都信,但只是逢年过节到庙里烧香吃斋的程度。每逢菩萨生日,也要到家附近的一个唤作龙音寺的尼姑庵里吃顿素斋。但奶奶却不是这样的,她信佛,但家中不烧香不拜佛不做早晚课也不吃长素,她只是虔诚地翻阅复刻的经书簿子,纵然她不识几个字,口中低喧佛号,静静地跪坐在那里,膝盖上摊着《波罗密多心经》或是《大悲咒》,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微垂着头,就这样一坐一个下午。
她常常与我讲,人生在世都是有业报的,但只要心中时时刻刻念着佛,就算是不做正经的礼佛也不要紧。等我长大了,这句话仍印在脑海里,每次妈到庙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我大考小考成绩皆优的时候,我很不以为然,心中道:为什么拜佛不是忏悔而是心有所求呢?不过此话万万不能说出来,妈觉得这种想法是大不敬的。从前我在过年时口中犯了忌讳,妈便用竹筷子抽打我十个指头的关节,生疼生疼,又憋着不敢哭出来,否则又要犯了不吉利的罪过。奶奶却没这个忌讳,每每我自觉失言而忐忑不安的时候,她总是慈眉善目地笑一笑,与我道:这话万不可教你妈听见,仔细又要打你一顿。
奶奶没有什么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只认得家里人的名字。我拿诗经念给她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她让我解释蒹葭,我说就是芦苇嘛。奶奶给我细细的讲:初生的芦苇起名“葭”,没长穗的芦苇称呼“蒹”,开花前的该叫“芦”,花后结了果儿的道一声儿“苇”。我恼她,道:“你分明清楚的很,却做这般没见识的模样,摆明了要看我的笑话。”故人已去,却不知她说的到底是真是假。那时,奶奶说起物事来仿佛家人朋友,非得前世今生细腻抚摩才算称呼得体,好像有女初长成,小名儿,大名儿,一路伴着才算完整。因此在同学面前,从不避讳地把我的小名儿叫出来,惹得同学笑我,我气的狠了,半天儿不跟她讲话。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如何的悲伤,甚至连一滴泪都没有,只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可能是因为以后再没有人给我讲那些故事了罢。我带着白布缠成的头巾,长长的布条飘在脑后,走在队伍的前面。我对于死亡没有概念,墓地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并不凄凉。那天乡间路边的树叶子碧绿碧绿的,天又下着小雨,从树叶上滑落的雨滴仿佛也要沾染了叶子的颜色变得翠绿起来。香烛,纸钱漫天都是,鞭炮不时地轰然响起,硝烟与香火在空中彼此缠绕,山路上的白布,人群里隐约的抽泣,这里竟充满了人世的气息。我竟没有半点悲伤,只是心底里隐约欢喜,像是奶奶给我讲故事时候的欢喜,她就此长眠,再不受苦,她的去世,可能便是讲给我听的最后一个故事。
低声吟诵的佛偈远远传来,让人心生欢喜: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我不擅长表达,但这些文字想送给长眠的你们,希望你们能听到。
爷爷奶奶都已不在了。
别被第一句话误导了,其实我讲的这个故事,快乐大于忧伤。
由于爷爷去世的早,关于他的记忆很少,只是从家里人的谈话中构建他的样子,他这个人。从小到大我都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故事里,故事里有很多人,认识的不认识的,在世的不在世的,爸妈的小时候,爷爷奶奶的当年。
我的辈分极高,“万”字辈的,和我同辈的一个亲戚比爸还大好几十岁,另外还有几个侄子,很正式的场合里要向我道声儿“姑姑”,每每叫得我欢喜得紧。爷爷嫌女孩子名儿里带个“万”字忒难听,改成了“婉”,等识字以后我却老大不乐意,因为这个“婉”字笔画太多,被老师罚写名字时在这个字儿上吃的苦头很大。后来,才晓得爷爷的苦心,那时候却再也见不着他老人家了。
我父母一直以为我挺聪明来着,当然我也不好意思颠覆他们的美好假设。诚然每个人都会犯傻,在爱的人面前那是天然呆,暖萌暖萌的;在陌生人面前只能掩面而逃,或者故作镇定:一想到人人都有犯傻的时候我就释然了。其实我干的傻事儿比憨豆都多,当然,大家之所以没有察觉,可能是因为大家普遍都比较傻,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年纪尚小。
长大一点的时候,奶奶把我小时候的故事细细讲来,我听的很有趣味,并且一度热衷于情景重现。奶奶讲故事的技巧诚然没有小说家们来的新奇,但有一点她却比任何小说家都深得我心。奶奶讲故事就是讲故事,绝没有在故事的末尾囫囵添上一个大道理,也没有在讲从前我犯傻的故事的时候提点我一句以后不要这么做了云云。那个时候我已经有点叛逆的心思,倘若奶奶在每一个故事里都提点几句,我可能仍然在犯傻。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一个结草衔环的掌故。
结草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个非常宠爱的小妾。魏武子临死前,要魏颗把那个小妾给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却把父亲宠爱的那个小妾嫁给了别人。后来,秦将杜回领兵攻打晋国,晋王命魏颗率兵抵抗。两军正在激战之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把杜回绊倒,魏颗因此活捉了杜回,秦军大败。当天夜里,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的那个妇人的父亲,特来战场上结草报恩。
衔环讲的是东汉杨宝小的时候,在山林中见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黄雀。杨宝见它可怜,便带回家中精心照料。等小黄雀的伤完全养好后,杨宝就把它放了。当天晚上,杨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黄衣童子,口中衔着四个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祝愿杨宝子孙几代都做大官。后来,杨宝的儿子、孙子、曾孙果然都做了大官,享尽了荣华富贵。
因为这两个故事,我从小就很相信善恶有报,万物有灵。当然,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奶奶并没有像老师一样吓唬我们干了坏事就会有灾难,她只是牵着我的手去墙角看蜘蛛结网,说:就算蜘蛛这么丑,但其实我们同它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命罢了。我知道她希望我做一个善良的人。她希望,但她不强求,更不像老师那样事事都要扯一番大道理,这是老人的智慧。
还有白娘子的传说,讲游湖借伞,越剧里这么软着嗓子唱:月老祠堂在眼前,千里姻缘一线牵。风雨湖上同舟渡,天涯寻来共枕眠。年岁很小,不晓得什么情爱,只是觉着许仙白娘子同撑一把伞,彼此心意教湖面上的水雾掩着,朦朦胧胧的看不真切,心底里却也是欢喜得紧,却又不晓得因何欢喜,或许只是因为奶奶欢喜我们便也跟着欢喜。
奶奶分作两角儿说道,白娘娘问他:“请问官家,借了你的伞,几时还?”许仙道:“一把伞,打得就算了。”还记得奶奶眼角眉梢俱是笑意,后来,才晓得这个故事却是个教人难过的故事。水漫金山之后,法海不放许仙,白娘娘没得法子,肚里又有喜了,仍回了保和堂。白娘娘,小青在断桥等许仙,诘问他:法海害得我家破人亡,许仙你也太薄情,我身怀六甲,却不知到哪处寻得安身地!讲到这茬儿,奶奶停了一停,慢慢叹一口气,仍讲下去:法海使了个计,把白娘娘罩在雷峰塔下,永生永世没得出来。我默了一默,问道:“这个法海是不是坏人?”奶奶却没有答话,只是幽幽的叹一口气,起身添了茶水,接着讲另一个故事。
奶奶信佛。若单说信佛,我外婆我妈都信,但只是逢年过节到庙里烧香吃斋的程度。每逢菩萨生日,也要到家附近的一个唤作龙音寺的尼姑庵里吃顿素斋。但奶奶却不是这样的,她信佛,但家中不烧香不拜佛不做早晚课也不吃长素,她只是虔诚地翻阅复刻的经书簿子,纵然她不识几个字,口中低喧佛号,静静地跪坐在那里,膝盖上摊着《波罗密多心经》或是《大悲咒》,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微垂着头,就这样一坐一个下午。
她常常与我讲,人生在世都是有业报的,但只要心中时时刻刻念着佛,就算是不做正经的礼佛也不要紧。等我长大了,这句话仍印在脑海里,每次妈到庙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我大考小考成绩皆优的时候,我很不以为然,心中道:为什么拜佛不是忏悔而是心有所求呢?不过此话万万不能说出来,妈觉得这种想法是大不敬的。从前我在过年时口中犯了忌讳,妈便用竹筷子抽打我十个指头的关节,生疼生疼,又憋着不敢哭出来,否则又要犯了不吉利的罪过。奶奶却没这个忌讳,每每我自觉失言而忐忑不安的时候,她总是慈眉善目地笑一笑,与我道:这话万不可教你妈听见,仔细又要打你一顿。
奶奶没有什么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只认得家里人的名字。我拿诗经念给她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她让我解释蒹葭,我说就是芦苇嘛。奶奶给我细细的讲:初生的芦苇起名“葭”,没长穗的芦苇称呼“蒹”,开花前的该叫“芦”,花后结了果儿的道一声儿“苇”。我恼她,道:“你分明清楚的很,却做这般没见识的模样,摆明了要看我的笑话。”故人已去,却不知她说的到底是真是假。那时,奶奶说起物事来仿佛家人朋友,非得前世今生细腻抚摩才算称呼得体,好像有女初长成,小名儿,大名儿,一路伴着才算完整。因此在同学面前,从不避讳地把我的小名儿叫出来,惹得同学笑我,我气的狠了,半天儿不跟她讲话。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如何的悲伤,甚至连一滴泪都没有,只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可能是因为以后再没有人给我讲那些故事了罢。我带着白布缠成的头巾,长长的布条飘在脑后,走在队伍的前面。我对于死亡没有概念,墓地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并不凄凉。那天乡间路边的树叶子碧绿碧绿的,天又下着小雨,从树叶上滑落的雨滴仿佛也要沾染了叶子的颜色变得翠绿起来。香烛,纸钱漫天都是,鞭炮不时地轰然响起,硝烟与香火在空中彼此缠绕,山路上的白布,人群里隐约的抽泣,这里竟充满了人世的气息。我竟没有半点悲伤,只是心底里隐约欢喜,像是奶奶给我讲故事时候的欢喜,她就此长眠,再不受苦,她的去世,可能便是讲给我听的最后一个故事。
低声吟诵的佛偈远远传来,让人心生欢喜: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我不擅长表达,但这些文字想送给长眠的你们,希望你们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