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开篇分析 & 何以读经典的两点补充理由
Lolita【l头韵开始】, light of my life【爱是生命的光亮,给人指引、拯救,让人快乐;全文内容提示;比喻】, fire of my loins【欲火、下半身、生殖器官;是激情,也是燃烧的灰烬、毁灭、堕落;比喻,同时也是排比;与前一句对比,上与下、轻盈与沉滞、明亮与阴暗;正文内容暗示】. My sin【暗指全文不伦之恋的罪恶;比喻、承前排比;从具象(光、火)到抽象概念(罪)的嬗变;s头韵】, my soul【一生挚爱(长期追寻、为之杀人);比喻、承前排比;对比,灵与肉的宗教主题,从具象到抽象转化】. Lo-lee-ta【拆词;t头韵开始】: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拟人】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重复】.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s头韵开始】 four feet ten【年龄指示】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排比、对比;宽松裤——性的暗示?比如我们说裤带松的人、尤其女人】. She was Dolly【人名,同时也是玩偶之意,亨伯特的玩偶、快感工具;d遥相呼应的头韵开始)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人名,词源是拉丁语或西班牙语,悲哀之意,亨伯特、洛丽塔的一生未尝不是悲剧;排比】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loins、tongue、arms,密集的肉欲意象,in my arms不仅是一个具象,也是掌控、操纵洛丽塔生活的隐喻】 she was always Lolita.
1、读经典中奖的几率会高一些。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名著中会有很多和自己的脾性不合,读不出什么味道,可我们去观察,无数有点文化成就的人在谈给自己最大冲击最大影响的书的时候,通常都是《红楼梦》啊、《约翰·克利斯朵夫》啊、《庄子》啊、《存在与时间》啊、《毛泽东选集》啊、《正义论》啊之类,跑不出名著的范围,(也许他们因为虚荣在说谎),可自己去回想,的确常常也是一些经典给了自己最大的阅读收获,所以说,去读经典(我的眼里只有几千种书)最有可能最早遇到自己的生命之书,而随机乱选(国内每年出版20万种,大一点的图书馆藏书都有几百万种),几率会大大降低。
2、即使读了经典没什么很大的收获,它也是一种知识(知道了这本书讲了什么,水平、风格怎么样)、一种象征资本(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通论》这么难的书都读过,真牛、真高深),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团结的、友好的表示与努力,是在向人类的精神共同体靠近(名著累计被最多的人读过,名著也很大可能被一个陌生朋友读过,从而彼此有了共同话题),于是,读经典就同时成了自我在时间轴上的封闭(继承形而上的精神遗产,让人立根)与空间轴上的敞开(扩展形而下的交际活动),让我们与他者(死人和活人)常常有话可谈。
略微改动,原始出处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171160/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s头韵开始】 four feet ten【年龄指示】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排比、对比;宽松裤——性的暗示?比如我们说裤带松的人、尤其女人】. She was Dolly【人名,同时也是玩偶之意,亨伯特的玩偶、快感工具;d遥相呼应的头韵开始)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人名,词源是拉丁语或西班牙语,悲哀之意,亨伯特、洛丽塔的一生未尝不是悲剧;排比】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loins、tongue、arms,密集的肉欲意象,in my arms不仅是一个具象,也是掌控、操纵洛丽塔生活的隐喻】 she was always Lolita.
1、读经典中奖的几率会高一些。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名著中会有很多和自己的脾性不合,读不出什么味道,可我们去观察,无数有点文化成就的人在谈给自己最大冲击最大影响的书的时候,通常都是《红楼梦》啊、《约翰·克利斯朵夫》啊、《庄子》啊、《存在与时间》啊、《毛泽东选集》啊、《正义论》啊之类,跑不出名著的范围,(也许他们因为虚荣在说谎),可自己去回想,的确常常也是一些经典给了自己最大的阅读收获,所以说,去读经典(我的眼里只有几千种书)最有可能最早遇到自己的生命之书,而随机乱选(国内每年出版20万种,大一点的图书馆藏书都有几百万种),几率会大大降低。
2、即使读了经典没什么很大的收获,它也是一种知识(知道了这本书讲了什么,水平、风格怎么样)、一种象征资本(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通论》这么难的书都读过,真牛、真高深),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团结的、友好的表示与努力,是在向人类的精神共同体靠近(名著累计被最多的人读过,名著也很大可能被一个陌生朋友读过,从而彼此有了共同话题),于是,读经典就同时成了自我在时间轴上的封闭(继承形而上的精神遗产,让人立根)与空间轴上的敞开(扩展形而下的交际活动),让我们与他者(死人和活人)常常有话可谈。
略微改动,原始出处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171160/
viv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I译书试验之十二:《周期表的故事:一部元素的文化史》 (2人喜欢)
- AI译书试验之十一:《如何建造宜居星球》
- AI译书试验之十:《印度古代史》 (4人喜欢)
- AI译书试验之九:《非洲文明史:至1800年(第二版)》 (2人喜欢)
- AI译书试验之八:《年轻星球上的生命——地球演化的最初30亿年》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