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研究概述
这篇文章打算作为朱利安·西蒙斯的《血腥的谋杀》序言,因此对于研究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推理史这块。
---------------------------------------------------------------------------
1842年,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发表《莫格街谋杀案》,标志了侦探小说的诞生。至今,侦探小说的发展历程超过一百六十年,涌现了大量经典作品,也出现了众多流派和子类型。随着侦探小说的兴旺发达,报刊杂志上也出现了一些讨论文章,最初是一些书评文章,逐渐地开始出现理论研究。早期不少重要的侦探小说家曾经撰文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比如布朗神父的作者G·K·切斯特顿撰写过《为侦探小说辩护》、宋戴克的作者奥斯汀·弗里曼发表过《侦探小说的艺术》、菲洛·万斯的作者S·S·范·达因提出过“侦探小说二十条”,等等。1931年,道格拉斯·H·汤姆森出版了史上第一部长篇研究专著——《神秘大师:侦探小说研究》。之后,各类研究作品层出不穷,为侦探小说领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侦探小说研究书籍的分类,乔·L·布林在《关于谋杀:侦探小说研究书籍指南》(What About Murder? A Guide to Books About Mystery and Detective Fiction,1981)列举了七类作品,包括:
1、 一般性推理史。叙述侦探小说历史发展的书籍。
2、 工具书。诸如百科全书、辞典、书目等工具书性质的书籍。
3、 专门领域书籍。关于某个特定的方面、理论或者子类型的研究书籍。
4、 论文和书评选集。
5、 写作指南。
6、 休闲读物(coffee-table books)。大开本的附带插图的书籍。
7、 单一作家的研究。有关作者的传记、自传、评论、书目等。
这几类中最多的当属“单一作家的研究”,最少的便是“一般性推理史”,在239部研究专著中仅占七部。包括(按年代排序):
道格拉斯·H·汤姆森的《神秘大师:侦探小说研究》(H. Douglas Thomson: Masters of Mystery: A Study of the Detective Story,1931)
霍华德·海格拉夫的《为了娱乐而杀人:侦探小说及其时代》(Howard Haycraft: Murder for Pleasure: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Detective Story,1941)
萨瑟兰·斯科特的《墨水中的血:现代神秘小说的发展》(Sutherland Scott: Blood in Their Ink: The March of the Modern Mystery Novel,1953)
A·E·默奇的《侦探小说的发展》(A. E. Mu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tective Novel,1958)
朱利安·西蒙斯的《英国侦探小说》 (Julian Symons: The Detective Story in Britain,1962)
朱利安·西蒙斯的《血腥的谋杀》(1972)
R·F·斯图亚特的《总是侦探:侦探小说史》(R. F. Stewart: . . . And Always a Detective: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Detective Fiction,1980)
1993年,续篇《关于谋杀?1981-1991:侦探小说研究书籍指南》(What About Murder? 1981–1991 A Guide to Books About Mystery and Detective Fiction)也仅增加了五本书,其中两本为翻译作品:
斯台方诺·奔维内迪和詹尼·里佐尼的《侦探小说非正式的历史》 (Stefano Benvenuti and Gianni Rizzoni: The Whodunit: An Informal History of Detective Fiction,1980)
厄内斯特·曼德尔的《让人愉悦的谋杀:犯罪小说的社会史》(Ernest Mandel: Delightful Murd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rime Story,1984)
李洛埃·兰德·潘尼克的《侦探小说导论》(LeRoy Lad Pane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tective Story,1987)
瓦尔特劳·伍勒和布鲁斯·卡西戴的《犯罪和推理文学:从古至今的插图本历史》 (Waltraud Woeller and Bruce Cassiday: The Literature of Crime and Detectio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1988)
T·J·比尼恩的《谋杀终将水落石出:小说中的侦探》(T. J. Binyon: Murder Will Out. The Detective in Fiction,1989)
要想写出一部获得公认的推理史著作并不简单。不仅需要研究者有大量的阅读基础,还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推理史观。而且,1941年的《为了娱乐而杀人》也成为后来研究者难以逾越的高峰。
霍华德·海格拉夫(1905-1992)的这部书是第一部长篇推理史研究著作,也是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著作。他将侦探从爱伦·坡之后的一百年(截止到1941年)侦探小说发展分成六个部分:起源、发展、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黄金时代、现代。
起源即爱伦·坡发表《莫格街谋杀案》宣告侦探小说诞生。发展是爱伦·坡之后到柯南·道尔创作福尔摩斯作品之前的一段时间。文艺复兴指的是福尔摩斯故事掀起了侦探小说繁荣的浪潮。浪漫主义时期指1890年至1914年间。英国方面主要是一些从模仿福尔摩斯起步的作家,美国方面则由安娜·凯瑟琳·格林作为领军人物,欧洲大陆作家也有专门章节加以介绍。黄金时代的划分是从1918年至1930年。从1930年之后便进入现代。书中对于黄金时代的划分限于时代,与今天的认识有些不同。现在的研究者一般将“现代”划分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而海格拉夫在开展他的研究之时,诸如硬汉派小说和犯罪小说并没有完全成形,因此将十年左右划分为一个时期也是有一定依据的。这本书不仅评论作品,而且对于作家也有比较详细的传记资料,很多甚至是第一手资料。在当时尚未出现侦探小说百科全书或者作家传记辞典的情况下这些信息都非常难得。
《游戏的规则》一章中,他从传统解谜小说读者的角度,分析了侦探小说创作规则,包括结构、整体、侦探、助手、罪案、书名、案情、爱情、谜团、背景、人物、推理等方向。这是自范·达因的二十条以及罗纳德·诺克斯的十诫以来对于解谜小说创作最完整而全面的指南。此外还有专门章节讨论侦探小说的市场分析、评论研究、未来走势以及侦探小说测验和侦探名人录等。著名的海格拉夫书目(后来由埃勒里·奎因参与,变成了海格拉夫-奎因书目)也是首先在这本书提出的。
这本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埃勒里·奎因就对《为了娱乐而杀人》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完全被海格拉夫先生的《为了娱乐而杀人》所折服,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侦探小说史上里程碑性质的作品——一部才华横溢、必不可少、翘首以盼的研究专著,既有可读性又具权威性。”略微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再版过好几次,后来版本也冠以“扩充版”,但是仅仅更新了其中的海格拉夫书目。不过,今天来看这本书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是侦探小说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海格拉夫对于侦探小说的评论研究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在《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上担任评论家,两度获得美国侦探作家协会颁发的奖项。此外,他编辑的论文选《神秘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the Mystery Story,1946)经典地位同样不容忽视。这本书收集了五十三篇著名的侦探小说论文,分为八个部分,收入文章包括切斯特顿的《为侦探小说辩护》、弗里曼的《侦探小说的艺术》、文森特·斯塔瑞特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的私生活》、雷蒙德·钱德勒的《简单的谋杀艺术》、卡尔的《密室讲义》等等。几乎网罗它出版之前所有的重量级研究文章。
如果说《为了娱乐而杀人》标志着推理史研究的开端,那么朱利安·西蒙斯(1912-1994)的《血腥的谋杀》则标志了这领域研究的成熟。其后,对于侦探小说历史发展的断代划分基本定型,只是各家对于一些作品、流派的看法不同或者有所侧重罢了。
西蒙斯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犯罪小说家。他早期小说以传统解谜类型为主,后期转向犯罪心理层面的作品,风格多样,有的带有实验性质。比如《二月三十一日》(The Thirty-First of February,1950)、《杀死自己的人》(The Man Who Killed Himself, 1967)、《棋手和棋局》(The Players and the Game, 1972)、《黑石南毒杀案》(The Blackheath Poisonings, 1978)等小说都获得评论家们的推崇。
他更是一个多面手,除了小说之外,还是编辑(1974至1977年间担任企鹅侦探小说丛书的主编等)、评论家(1958年开始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论家等)和研究者。他的主要非小说作品包括埃德加·爱伦·坡的传记《文坛怪杰——爱伦·坡传》(The Tell-Tale Heart: The Life and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1978)、柯南·道尔的传记《柯南·道尔:艺术家的侧写》(Conan Doyle: Portrait of an Artist,1979)、达希尔·哈米特的研究著作《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1985)、去世后结集出版的《犯罪联系:西蒙斯论犯罪小说创作》(Criminal Practices: Symons on Crime Writing 60's to 90's,1994)。西蒙斯获得过英国犯罪作家协会(CWA)三次匕首奖,包括卡特钻石匕首奖(即终身成就奖);瑞典推理学院大师奖;美国侦探作家协会(MWA)爱德加特别奖和大师奖。他继G·K·切斯特顿,多萝西·L·塞耶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任伦敦侦探俱乐部主席。
侦探小说研究开始繁荣之后,美国侦探作家协会先是从1946年到1967年间颁发“侦探小说突出评论奖”,获奖者均为各大报刊上书评栏目的作者。第一届获奖者为著名的评论家兼作家安东尼·布彻。此外,协会的埃德加奖特别奖也偶尔颁发给一些评论著作。比如1950年约翰·狄克森·卡尔因传记《阿瑟·柯南·道尔爵士》获奖,1973年埃勒里·奎因因《奎因的精选》获奖。从1977年开始,协会增设“最佳传记与评论类”奖项。当年获奖的作品是马文·拉奇曼、奥托·彭泽勒等人编著的《侦探小说百科全书》。2009年的获奖作品是哈里·李·坡的《埃德加·爱伦·坡故事插图指南》。不仅得奖作而且入围作品大都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选书的参考。
一般而言,欧美研究者的推理史主要涉及英美侦探小说的发展,稍微会提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但是对于日本、中国的发展则基本不予理睬。其实,日本的推理小说 发展也相当繁荣,其研究也具备一定水平。
日本侦探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便特别注重评论和研究。他著有评论集《幻影城》(1951)、《续幻影城》(1954)、《海外侦探小说作家和作品》(1957)等。而他的《侦探小说三十年》(1954)、《侦探小说四十年》(1961)也为日本侦探小说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由他捐出一百万日元设立的江户川乱步奖第一届即授予给中岛河太郎的《侦探小说辞典》。从第三届开始乱步奖改为新人小说征文奖因此没有评论作品当选。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主办的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从1976年第二十九届开始设立评论及其他部门奖项。首度获奖作品是权田万治的《日本侦探作家论》。2009年该奖由圆堂都司昭的《“谜”的解像度:网络时代的本格Mystery》和栗原裕一郎的《“盗作”的文学史:市场·媒介·著作权》共同摘得。2001年起,由绫辻行人、有栖川有栖等新本格作家发起成立的本格Mystery作家俱乐部也主办了本格Mystery大奖,其中设立评论研究部门奖项。第一届获奖作为权田万治和新保博久编著的《日本Mystery事典》。2009年的获奖作是圆堂都司昭的《“谜”的解像度》。这个奖项以新本格 研究倾向的作品入选居多。
在日本,对于本土推理小说研究用力最勤的当属中岛河太郎(1917-1999)。1974年在《侦探新闻》上连载有关推理小说评论研究的《日本推理小说略史》,1966年又因《推理小说展望》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85年开始担任了两期四年的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职务。1974年,担任日本Mystery文学资料馆第一任馆长。1998年,获得第二届日本Mystery文学大奖。他从1993年开始出版的《日本推理小说史》构想最为宏大。在他去世之前,一共出版了三卷本,从日本翻译《荷兰美政录》将侦探小说概念引进开始,一直叙述到小栗虫太郎等人的战前时期。
侦探小说从1896年引入中国 之后便形成了一股热潮,同时也有学者开始注意这一文类的理论和规律。著名学者全增嘏就曾经在《十日谈》上撰文《论侦探小说》(1933)。程小青写有篇幅颇长的《论侦探小说》(1946)刊登在《新侦探》创刊号上,比较详细的介绍和侦探小说的发展以及侦探小说的价值。姚苏凤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欧美侦探小说新话》(1947)也相当值得注意。这篇文章分三期连载,如果今天的读者看到也会颇感兴趣这篇文章主要是为读者了解侦探小说并且选书阅读提供参考。他提及了大量欧美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包括埃勒里·奎因、多萝西·塞耶斯、约翰·狄克森·卡尔、斯坦利·加德纳。还介绍了几种侦探小说杂志,包括《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雷克斯·斯托克主编的《神秘文库》、《黑色面具》,甚至还有《贝克街期刊》。他反对程小青翻译查特里斯的圣徒奇案(因为那是二流作家),劝他改翻译同样“多动作”的达谢尔·哈米特的作品,这是多么有眼光啊!而姚苏凤本人最喜欢的作家则是奎因、克里斯蒂、卡尔(以及卡尔的笔名卡特·狄克森)、加德纳 。不过民国时期对于侦探小说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没有出现此方面的专著。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五十年代由苏联引入反特题材为主的惊险小说。1958年,群众出版社从苏联报刊上选辑了讨论惊险样式的论文和评介苏联一些有代表性的惊险小说和惊险电影的文章,结集为《论惊险小说和惊险电影》。其中收录了克利姆逊·史密斯的《侦探小说史话》 ,从阿基米德通过浮力验出工匠偷工减料谈起,一直讨论到法国新近出现的黑色小说。不过,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侦探小说才再由翻译小说的带动下形成新一轮浪潮。侦探小说的相关书籍也被引入国内,一些理论研究也开始逐步兴起。
1986年有四位作家的传记或者自传翻译成中文。分别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利安·西蒙斯的《文坛怪杰——爱伦·坡传》;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约翰·狄克森·卡尔的《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松本清张的《半生记——松本清张自传》;新华出版社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同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藤原宰太郎编选的《作家笔下的世界名侦探》 ,这本书介绍了作家笔下知名的五十名侦探各自的侦破手段、思维方式和它们的情趣、嗜好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世。1988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苏联侦探小说作家阿·阿达莫夫的《侦探文学和我》,这本书是阿达莫夫阐述自己创作理念的书籍,对于欧美侦探小说的发展也有介绍和分析。1990年,群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由日本自由国民社编著的《世界推理小说大观》。这本书收入上百位作家、数百本侦探小说的介绍,分为正统、惊险、硬汉、幽默等门类,很具有参考价值。近年来翻译出版的侦探小说相关作品包括:托马斯·西比奥克等的《福尔摩斯的符号学:皮尔士和福尔摩斯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一本将福尔摩斯和符号学家皮尔斯对比研究的福学书籍;伊戈尔·符谢瓦洛多维奇·莫日依科的《柯南道尔和杀人魔王杰克》(学林出版社,2001),一本介绍柯南·道尔以及同时代犯罪历史的书籍;马丁·菲多的《福尔摩斯的世界》(海南出版社,2004),关于福尔摩斯的入门介绍书;迪克·瑞利等的《侦探福尔摩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包含六十篇故事的介绍以及相关文章;迪克·瑞利等《推理克里斯蒂》(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包含阿加莎·克里斯蒂所有侦探小说介绍以及相关文章;等等。
中国学者研究侦探小说的著作始于1988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颜剑飞的《推理小说技巧散论》。这本书主要探讨侦探小说创作的技巧,讨论了侦探小说的定义、侦探形象的塑造、情节布局、次要人物、侦探小说发展方向等多方面问题。199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泽新、宋安娜合著的《侦探小说学》。这是一本类似教科书的理论书籍,从文艺美学、文本分析等方面的论述了侦探小说,史料分析部分较少,许多观点也显得比较生硬。1997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禄善、刘培骧主编的《英美通俗小说概论》。这本书包含一章专门讨论英美侦探小说,大都译自英文资料,介绍了不少当时尚没有中译作品的作家。199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曹正文的《世界侦探小说史略》。曹正文主编有《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大观》,以缩写形式收录各国侦探小说作品。其中的序言《世界侦探小说史话》可能就是这本书的雏形。《史略》是国内第一部以侦探小说史为主题的论著,对于已经有中译本的作家介绍较为详细,涵盖了欧美、日本、中国,但是缺乏对于侦探小说历史宏观的认识。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任翔的《文学的另一道风景线——侦探小说史论》。这本书以作者的硕士论文为底稿,进行了增加,吸收了之前国内研究者的成果,尤其对于中国当代侦探小说的部分很不错。此后任翔又将博士论文发表,名为《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0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黄禄善主编的《美国通俗小说史》。这本书较之《英美通俗小说概论》内容充实了很多,每章节有一段“渊源和特征”,接着是主要作家的介绍。此外,还有王安忆的《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姜智芹的《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于洪笙《重新审视侦探小说 》(群众出版社,2008)。
而对本土侦探小说发展,尤其是民国侦探小说的研究也有了相当的成果。1990年,南京出版社出版了刘祥安主编的《中国侦探小说的宗匠——程小青》。这是一本早期侦探小说作家评传和小说合集,介绍了程小青、俞天愤、陆澹安等人。1996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卢润祥《神秘的侦探世界——程小青、孙了红小说艺术谈》。这本书专门探讨程小青、孙了红二人的侦探小说艺术。附有程小青年表和程小青谈侦探小说的文章。1998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2005年推出修订版)。其中对于翻译侦探小说有专门的论述,对于早期翻译历史颇为详尽。1999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其中第三编侦探小说编由汤哲声撰写,详细论述了近代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萌芽、发展,以及侦探小说的翻译、相关杂志,是目前有关这方面最翔实也最权威的著作。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姜维枫的《近现代侦探小说作家程小青研究》。该书以程小青为代表,探讨了近现代侦探小说作家的理论及创作,着重分析了程小青《霍桑探案》的创作价值,包括《霍桑探案》的创作背景、叙事艺术、人物形象以及小说语言等。
---------------------------------------------------------------------------
1842年,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发表《莫格街谋杀案》,标志了侦探小说的诞生。至今,侦探小说的发展历程超过一百六十年,涌现了大量经典作品,也出现了众多流派和子类型。随着侦探小说的兴旺发达,报刊杂志上也出现了一些讨论文章,最初是一些书评文章,逐渐地开始出现理论研究。早期不少重要的侦探小说家曾经撰文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比如布朗神父的作者G·K·切斯特顿撰写过《为侦探小说辩护》、宋戴克的作者奥斯汀·弗里曼发表过《侦探小说的艺术》、菲洛·万斯的作者S·S·范·达因提出过“侦探小说二十条”,等等。1931年,道格拉斯·H·汤姆森出版了史上第一部长篇研究专著——《神秘大师:侦探小说研究》。之后,各类研究作品层出不穷,为侦探小说领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侦探小说研究书籍的分类,乔·L·布林在《关于谋杀:侦探小说研究书籍指南》(What About Murder? A Guide to Books About Mystery and Detective Fiction,1981)列举了七类作品,包括:
1、 一般性推理史。叙述侦探小说历史发展的书籍。
2、 工具书。诸如百科全书、辞典、书目等工具书性质的书籍。
3、 专门领域书籍。关于某个特定的方面、理论或者子类型的研究书籍。
4、 论文和书评选集。
5、 写作指南。
6、 休闲读物(coffee-table books)。大开本的附带插图的书籍。
7、 单一作家的研究。有关作者的传记、自传、评论、书目等。
这几类中最多的当属“单一作家的研究”,最少的便是“一般性推理史”,在239部研究专著中仅占七部。包括(按年代排序):
道格拉斯·H·汤姆森的《神秘大师:侦探小说研究》(H. Douglas Thomson: Masters of Mystery: A Study of the Detective Story,1931)
霍华德·海格拉夫的《为了娱乐而杀人:侦探小说及其时代》(Howard Haycraft: Murder for Pleasure: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Detective Story,1941)
萨瑟兰·斯科特的《墨水中的血:现代神秘小说的发展》(Sutherland Scott: Blood in Their Ink: The March of the Modern Mystery Novel,1953)
A·E·默奇的《侦探小说的发展》(A. E. Mu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tective Novel,1958)
朱利安·西蒙斯的《英国侦探小说》 (Julian Symons: The Detective Story in Britain,1962)
朱利安·西蒙斯的《血腥的谋杀》(1972)
R·F·斯图亚特的《总是侦探:侦探小说史》(R. F. Stewart: . . . And Always a Detective: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Detective Fiction,1980)
1993年,续篇《关于谋杀?1981-1991:侦探小说研究书籍指南》(What About Murder? 1981–1991 A Guide to Books About Mystery and Detective Fiction)也仅增加了五本书,其中两本为翻译作品:
斯台方诺·奔维内迪和詹尼·里佐尼的《侦探小说非正式的历史》 (Stefano Benvenuti and Gianni Rizzoni: The Whodunit: An Informal History of Detective Fiction,1980)
厄内斯特·曼德尔的《让人愉悦的谋杀:犯罪小说的社会史》(Ernest Mandel: Delightful Murd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rime Story,1984)
李洛埃·兰德·潘尼克的《侦探小说导论》(LeRoy Lad Pane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tective Story,1987)
瓦尔特劳·伍勒和布鲁斯·卡西戴的《犯罪和推理文学:从古至今的插图本历史》 (Waltraud Woeller and Bruce Cassiday: The Literature of Crime and Detectio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1988)
T·J·比尼恩的《谋杀终将水落石出:小说中的侦探》(T. J. Binyon: Murder Will Out. The Detective in Fiction,1989)
要想写出一部获得公认的推理史著作并不简单。不仅需要研究者有大量的阅读基础,还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推理史观。而且,1941年的《为了娱乐而杀人》也成为后来研究者难以逾越的高峰。
霍华德·海格拉夫(1905-1992)的这部书是第一部长篇推理史研究著作,也是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著作。他将侦探从爱伦·坡之后的一百年(截止到1941年)侦探小说发展分成六个部分:起源、发展、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黄金时代、现代。
起源即爱伦·坡发表《莫格街谋杀案》宣告侦探小说诞生。发展是爱伦·坡之后到柯南·道尔创作福尔摩斯作品之前的一段时间。文艺复兴指的是福尔摩斯故事掀起了侦探小说繁荣的浪潮。浪漫主义时期指1890年至1914年间。英国方面主要是一些从模仿福尔摩斯起步的作家,美国方面则由安娜·凯瑟琳·格林作为领军人物,欧洲大陆作家也有专门章节加以介绍。黄金时代的划分是从1918年至1930年。从1930年之后便进入现代。书中对于黄金时代的划分限于时代,与今天的认识有些不同。现在的研究者一般将“现代”划分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而海格拉夫在开展他的研究之时,诸如硬汉派小说和犯罪小说并没有完全成形,因此将十年左右划分为一个时期也是有一定依据的。这本书不仅评论作品,而且对于作家也有比较详细的传记资料,很多甚至是第一手资料。在当时尚未出现侦探小说百科全书或者作家传记辞典的情况下这些信息都非常难得。
《游戏的规则》一章中,他从传统解谜小说读者的角度,分析了侦探小说创作规则,包括结构、整体、侦探、助手、罪案、书名、案情、爱情、谜团、背景、人物、推理等方向。这是自范·达因的二十条以及罗纳德·诺克斯的十诫以来对于解谜小说创作最完整而全面的指南。此外还有专门章节讨论侦探小说的市场分析、评论研究、未来走势以及侦探小说测验和侦探名人录等。著名的海格拉夫书目(后来由埃勒里·奎因参与,变成了海格拉夫-奎因书目)也是首先在这本书提出的。
这本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埃勒里·奎因就对《为了娱乐而杀人》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完全被海格拉夫先生的《为了娱乐而杀人》所折服,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侦探小说史上里程碑性质的作品——一部才华横溢、必不可少、翘首以盼的研究专著,既有可读性又具权威性。”略微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再版过好几次,后来版本也冠以“扩充版”,但是仅仅更新了其中的海格拉夫书目。不过,今天来看这本书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是侦探小说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海格拉夫对于侦探小说的评论研究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在《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上担任评论家,两度获得美国侦探作家协会颁发的奖项。此外,他编辑的论文选《神秘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the Mystery Story,1946)经典地位同样不容忽视。这本书收集了五十三篇著名的侦探小说论文,分为八个部分,收入文章包括切斯特顿的《为侦探小说辩护》、弗里曼的《侦探小说的艺术》、文森特·斯塔瑞特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的私生活》、雷蒙德·钱德勒的《简单的谋杀艺术》、卡尔的《密室讲义》等等。几乎网罗它出版之前所有的重量级研究文章。
如果说《为了娱乐而杀人》标志着推理史研究的开端,那么朱利安·西蒙斯(1912-1994)的《血腥的谋杀》则标志了这领域研究的成熟。其后,对于侦探小说历史发展的断代划分基本定型,只是各家对于一些作品、流派的看法不同或者有所侧重罢了。
西蒙斯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犯罪小说家。他早期小说以传统解谜类型为主,后期转向犯罪心理层面的作品,风格多样,有的带有实验性质。比如《二月三十一日》(The Thirty-First of February,1950)、《杀死自己的人》(The Man Who Killed Himself, 1967)、《棋手和棋局》(The Players and the Game, 1972)、《黑石南毒杀案》(The Blackheath Poisonings, 1978)等小说都获得评论家们的推崇。
他更是一个多面手,除了小说之外,还是编辑(1974至1977年间担任企鹅侦探小说丛书的主编等)、评论家(1958年开始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论家等)和研究者。他的主要非小说作品包括埃德加·爱伦·坡的传记《文坛怪杰——爱伦·坡传》(The Tell-Tale Heart: The Life and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1978)、柯南·道尔的传记《柯南·道尔:艺术家的侧写》(Conan Doyle: Portrait of an Artist,1979)、达希尔·哈米特的研究著作《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1985)、去世后结集出版的《犯罪联系:西蒙斯论犯罪小说创作》(Criminal Practices: Symons on Crime Writing 60's to 90's,1994)。西蒙斯获得过英国犯罪作家协会(CWA)三次匕首奖,包括卡特钻石匕首奖(即终身成就奖);瑞典推理学院大师奖;美国侦探作家协会(MWA)爱德加特别奖和大师奖。他继G·K·切斯特顿,多萝西·L·塞耶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任伦敦侦探俱乐部主席。
侦探小说研究开始繁荣之后,美国侦探作家协会先是从1946年到1967年间颁发“侦探小说突出评论奖”,获奖者均为各大报刊上书评栏目的作者。第一届获奖者为著名的评论家兼作家安东尼·布彻。此外,协会的埃德加奖特别奖也偶尔颁发给一些评论著作。比如1950年约翰·狄克森·卡尔因传记《阿瑟·柯南·道尔爵士》获奖,1973年埃勒里·奎因因《奎因的精选》获奖。从1977年开始,协会增设“最佳传记与评论类”奖项。当年获奖的作品是马文·拉奇曼、奥托·彭泽勒等人编著的《侦探小说百科全书》。2009年的获奖作品是哈里·李·坡的《埃德加·爱伦·坡故事插图指南》。不仅得奖作而且入围作品大都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选书的参考。
一般而言,欧美研究者的推理史主要涉及英美侦探小说的发展,稍微会提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但是对于日本、中国的发展则基本不予理睬。其实,日本的推理小说 发展也相当繁荣,其研究也具备一定水平。
日本侦探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便特别注重评论和研究。他著有评论集《幻影城》(1951)、《续幻影城》(1954)、《海外侦探小说作家和作品》(1957)等。而他的《侦探小说三十年》(1954)、《侦探小说四十年》(1961)也为日本侦探小说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由他捐出一百万日元设立的江户川乱步奖第一届即授予给中岛河太郎的《侦探小说辞典》。从第三届开始乱步奖改为新人小说征文奖因此没有评论作品当选。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主办的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从1976年第二十九届开始设立评论及其他部门奖项。首度获奖作品是权田万治的《日本侦探作家论》。2009年该奖由圆堂都司昭的《“谜”的解像度:网络时代的本格Mystery》和栗原裕一郎的《“盗作”的文学史:市场·媒介·著作权》共同摘得。2001年起,由绫辻行人、有栖川有栖等新本格作家发起成立的本格Mystery作家俱乐部也主办了本格Mystery大奖,其中设立评论研究部门奖项。第一届获奖作为权田万治和新保博久编著的《日本Mystery事典》。2009年的获奖作是圆堂都司昭的《“谜”的解像度》。这个奖项以新本格 研究倾向的作品入选居多。
在日本,对于本土推理小说研究用力最勤的当属中岛河太郎(1917-1999)。1974年在《侦探新闻》上连载有关推理小说评论研究的《日本推理小说略史》,1966年又因《推理小说展望》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85年开始担任了两期四年的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职务。1974年,担任日本Mystery文学资料馆第一任馆长。1998年,获得第二届日本Mystery文学大奖。他从1993年开始出版的《日本推理小说史》构想最为宏大。在他去世之前,一共出版了三卷本,从日本翻译《荷兰美政录》将侦探小说概念引进开始,一直叙述到小栗虫太郎等人的战前时期。
侦探小说从1896年引入中国 之后便形成了一股热潮,同时也有学者开始注意这一文类的理论和规律。著名学者全增嘏就曾经在《十日谈》上撰文《论侦探小说》(1933)。程小青写有篇幅颇长的《论侦探小说》(1946)刊登在《新侦探》创刊号上,比较详细的介绍和侦探小说的发展以及侦探小说的价值。姚苏凤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欧美侦探小说新话》(1947)也相当值得注意。这篇文章分三期连载,如果今天的读者看到也会颇感兴趣这篇文章主要是为读者了解侦探小说并且选书阅读提供参考。他提及了大量欧美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包括埃勒里·奎因、多萝西·塞耶斯、约翰·狄克森·卡尔、斯坦利·加德纳。还介绍了几种侦探小说杂志,包括《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雷克斯·斯托克主编的《神秘文库》、《黑色面具》,甚至还有《贝克街期刊》。他反对程小青翻译查特里斯的圣徒奇案(因为那是二流作家),劝他改翻译同样“多动作”的达谢尔·哈米特的作品,这是多么有眼光啊!而姚苏凤本人最喜欢的作家则是奎因、克里斯蒂、卡尔(以及卡尔的笔名卡特·狄克森)、加德纳 。不过民国时期对于侦探小说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没有出现此方面的专著。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五十年代由苏联引入反特题材为主的惊险小说。1958年,群众出版社从苏联报刊上选辑了讨论惊险样式的论文和评介苏联一些有代表性的惊险小说和惊险电影的文章,结集为《论惊险小说和惊险电影》。其中收录了克利姆逊·史密斯的《侦探小说史话》 ,从阿基米德通过浮力验出工匠偷工减料谈起,一直讨论到法国新近出现的黑色小说。不过,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侦探小说才再由翻译小说的带动下形成新一轮浪潮。侦探小说的相关书籍也被引入国内,一些理论研究也开始逐步兴起。
1986年有四位作家的传记或者自传翻译成中文。分别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利安·西蒙斯的《文坛怪杰——爱伦·坡传》;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约翰·狄克森·卡尔的《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松本清张的《半生记——松本清张自传》;新华出版社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同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藤原宰太郎编选的《作家笔下的世界名侦探》 ,这本书介绍了作家笔下知名的五十名侦探各自的侦破手段、思维方式和它们的情趣、嗜好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世。1988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苏联侦探小说作家阿·阿达莫夫的《侦探文学和我》,这本书是阿达莫夫阐述自己创作理念的书籍,对于欧美侦探小说的发展也有介绍和分析。1990年,群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由日本自由国民社编著的《世界推理小说大观》。这本书收入上百位作家、数百本侦探小说的介绍,分为正统、惊险、硬汉、幽默等门类,很具有参考价值。近年来翻译出版的侦探小说相关作品包括:托马斯·西比奥克等的《福尔摩斯的符号学:皮尔士和福尔摩斯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一本将福尔摩斯和符号学家皮尔斯对比研究的福学书籍;伊戈尔·符谢瓦洛多维奇·莫日依科的《柯南道尔和杀人魔王杰克》(学林出版社,2001),一本介绍柯南·道尔以及同时代犯罪历史的书籍;马丁·菲多的《福尔摩斯的世界》(海南出版社,2004),关于福尔摩斯的入门介绍书;迪克·瑞利等的《侦探福尔摩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包含六十篇故事的介绍以及相关文章;迪克·瑞利等《推理克里斯蒂》(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包含阿加莎·克里斯蒂所有侦探小说介绍以及相关文章;等等。
中国学者研究侦探小说的著作始于1988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颜剑飞的《推理小说技巧散论》。这本书主要探讨侦探小说创作的技巧,讨论了侦探小说的定义、侦探形象的塑造、情节布局、次要人物、侦探小说发展方向等多方面问题。199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泽新、宋安娜合著的《侦探小说学》。这是一本类似教科书的理论书籍,从文艺美学、文本分析等方面的论述了侦探小说,史料分析部分较少,许多观点也显得比较生硬。1997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禄善、刘培骧主编的《英美通俗小说概论》。这本书包含一章专门讨论英美侦探小说,大都译自英文资料,介绍了不少当时尚没有中译作品的作家。199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曹正文的《世界侦探小说史略》。曹正文主编有《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大观》,以缩写形式收录各国侦探小说作品。其中的序言《世界侦探小说史话》可能就是这本书的雏形。《史略》是国内第一部以侦探小说史为主题的论著,对于已经有中译本的作家介绍较为详细,涵盖了欧美、日本、中国,但是缺乏对于侦探小说历史宏观的认识。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任翔的《文学的另一道风景线——侦探小说史论》。这本书以作者的硕士论文为底稿,进行了增加,吸收了之前国内研究者的成果,尤其对于中国当代侦探小说的部分很不错。此后任翔又将博士论文发表,名为《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0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黄禄善主编的《美国通俗小说史》。这本书较之《英美通俗小说概论》内容充实了很多,每章节有一段“渊源和特征”,接着是主要作家的介绍。此外,还有王安忆的《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姜智芹的《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于洪笙《重新审视侦探小说 》(群众出版社,2008)。
而对本土侦探小说发展,尤其是民国侦探小说的研究也有了相当的成果。1990年,南京出版社出版了刘祥安主编的《中国侦探小说的宗匠——程小青》。这是一本早期侦探小说作家评传和小说合集,介绍了程小青、俞天愤、陆澹安等人。1996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卢润祥《神秘的侦探世界——程小青、孙了红小说艺术谈》。这本书专门探讨程小青、孙了红二人的侦探小说艺术。附有程小青年表和程小青谈侦探小说的文章。1998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2005年推出修订版)。其中对于翻译侦探小说有专门的论述,对于早期翻译历史颇为详尽。1999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其中第三编侦探小说编由汤哲声撰写,详细论述了近代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萌芽、发展,以及侦探小说的翻译、相关杂志,是目前有关这方面最翔实也最权威的著作。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姜维枫的《近现代侦探小说作家程小青研究》。该书以程小青为代表,探讨了近现代侦探小说作家的理论及创作,着重分析了程小青《霍桑探案》的创作价值,包括《霍桑探案》的创作背景、叙事艺术、人物形象以及小说语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