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林夕的词与时代解构
在整个华文音乐界中,写词最好最有诚意的,还是来自香港的填词人。尤其是他们的粤语词。当中,以林夕(梁伟文)和黄伟文,在目前来说,成就最高.
两个伟文,梁伟文是反思主义者,黄伟文是行动主义者.因此,前者想在一首词中想倾诉的东西太多,有时甚至有点"隔".这个就是林夕为什么雅时很雅,俗时很俗.很多时候仿佛两个不同的人,也令人爱恨交加的原因.林夕的起点原本就很高,现在还要拿来和黄伟文比较.一来是后者的进步,二来是前者的退步.
其实,他们不应该再拿来相互比较了.当年黄沾郑国江黎彼得林振强潘源良陈少琪周耀辉潘伟源周礼茂刘卓辉....百花齐放到如今只得这两个人.哪怕他们可以百变,也变不出更多的可能.因为,均衡和怀疑,是林夕的特色;正如黄伟文的爆发力一样.林夕是精英的心态,而黄伟文是草根的心态.中产白领喜欢夕阳无限好的总结,和小市民希望通过浮夸来发泄,都很正常.
但具体到词,个人角度大概有些出入.我不否认林夕给EASON CHAN和达明的词绝对是用心的功课.但个人倒觉得同床异梦,六月和十二月,南方舞厅,在碟里更有连贯性和隐喻性,假大空反而真的有点空,有点虚,有点碎.其实,个人倒蛮喜欢何秀萍的万年青,有点艾米梨.狄金森的味道.
烂和夕阳无限好,固然不错,烂的道理,其实正是在夕阳的反思到底后所产生的一个探索结果.但前者的意象跳跃过快,有一点隔的感觉.夕阳本身就比较平滑流畅了,但夕阳的意境却并没有昨日,今日,甚至明年今日里那么豁达.用典的话,我还是觉得活下来和无暇年代的用典更有时代质感.但夕阳的用心原本不在用典,而是透析无常,反思时代而已.相当于把电光幻影具象化.
单就反思本身而言,我觉得他反思的比较深入的,还是天外飞仙和隔岸观音.天外飞仙的风格实在是比较象平常的黄伟文那种通俗,倒是隔岸观音比较耐度.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林夕本人,现在究竟信仰什么?因为林夕自己,现在也还依然在质疑,包括对自己目前的信仰质疑.
林夕,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罗大佑在音乐工厂时期,最不朽的三部曲,〈皇后大道东》、《首都》、《原乡》粤语部分全部,国语部分大部是由林夕来填的词.那才是他填的最好的词。出走,飞车,首都,皇后大道东,青春舞曲2000,赤子,母亲,新生代,亲亲表哥……《出走》,是足以写入未来的汉语教科书的。但我不欣赏林夕,或者对他爱恨交加,是因为,他近年来妥协太多,堕落太快。
我个人一直觉得,冷峻的疏离,乃是林夕的特点.至于是否其优点,则见仁见智.但我个人却不认同冷峻和抽离就一定是好诗.你所欣赏的跳跃意象,这一种风格, 正是意象派庞德的那种风格.林夕应该有受到过他的影响.但是,是否代表着诗的方向,却并不一定.在林夕早年的<出走><飞车>之中,即使有着解构的意象,却没有解构的思想的.因为他的主线还在,出走才那么坚定(九时说两个伟文都是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一点都没有错).但他那时,是以捍卫者的脉络和态度进行解构的,而现在的解构,则未免看不到他的承托皈依所在.
因为在我看来,人是无法真正看透的,因为他不是神,不是机器,总回避不了感情的皈依与慰籍.你觉得自己可以抽身,不料还是无法置身事外.一直觉得一人看戏自在的,说不定某天也会觉得两人做戏更好.有时,靠一个码头,根本不在乎那码头是否最好,只是因为人累了.因此,我不觉得可以有完全抽离的宿命结局.有时,只要自己能接受,就可以是乐观的结局.
但林夕却依然很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反思.我也知道,这种反思者的痛苦.
林夕很喜欢把反思寄托在一种具体事件的隐喻中.当然,这样的手法,其他词人也有用过.但林夕不仅满足以男女之事来比兴时代而已.和潘源良周耀辉所习惯的以男女关系来暗喻时代事件不同,他习惯以时代事件来隐喻男女感情.因为林夕有一种疏离政治立场,而只亲近个人生活的取向,因此,在小人物的情感VS大时代的事件这一立场上.林夕更多时候是以时代作为背景,反衬出小人物的感情之重要性.正如他在<天佑爱人>中的<如果這一秒鐘你跟我講你不愛我>所写到的"情感干扰世界/情感颠覆世界/来为爱是无涯下注...",以一种蝴蝶效应的手法,来描写因为分手而导致疏忽漏气,引致煤气爆炸,结果误炸某议员,进而影响到议会投票结果,从而改变国家和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切,就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的效应.但是,却并不以大时代影响小市民为出发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其实,这一点,是相当讨好的.
林夕的本质是怀疑的,他怀疑这个时代里一切崇高的命题.包括政治.
于是他在这里,是由普通人的爱情出发来写时代事件.两两相对比:
"然后,那次你怪我负累 (中东内战)/原来战争会因某君那一票避免了/那次你抱我入睡 (波斯湾政变)/如今炮火却一寸一寸的蚕蚀世界/那次你怨我乏味 (东欧核试)/如果有天这一切一切都全没有了/ 这次世界会末日……/全因这一秒钟你跟我讲从未爱我"
以感情的变化起伏来和时代的进程相映衬,有时同步,有时却令人感概世事无常原本也与感情无异.甚至原因"或许都由你而起/如连锁般紧紧扣起,/爱恶之间干扰了天地/存亡兴衰,荣辱悲喜",把一切的时代大事解构,只为了小人物的感情来做注脚.结果是小情感影响到大时代,小人物的感情更在大时代的悲欢之上.
考虑到<天佑爱人>当时所处的1999年的世纪末背景,和香港的后九七过渡期.从当时的新生代代表陈奕迅口中唱出来,真是别是一番滋味.但因为同期的<每一个明天>和<今日>的支撑,因此,这首歌和<我的世界末日>,更多的只是集中在亲近个人的回归,和对时代的疏离.后九七的时代曲是一个个性主义至上的年代,大众的心理只是想"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因为,即使时代和科技怎样发展,但惟有人的感情却没有多少改变.依然孤独,依然渴求慰籍,并且,在99--03这段时期,更多的,只是希望以个人的幸福来驱赶时代的冷漠和政治的冷遇,经济的冷淡.但<天佑爱人>依然是相信爱的,相信"共跨盡冷及暖甜和酸/才可以算是共存/能共患難/才是認真的有緣/(陈奕迅<今日>),也相信爱本身的力量,可以推动时代,"若我不普通/變得堅毅無忌/幕後有一個最大原因/因為你".
但到了六年后的和, 林夕笔下写的却是"專登俾心機呵番你/慘得過我真的比較冤氣"(冤气) ,"其實愛情幼稚/難道再沒更重要的事/ 難道眼淚會比苦笑容易"(爱情幼稚),"本想去凭爱/去换最灿烂一生/想不到长吻/带来更永恒伤感"(夕阳无限好).解构的最终,连爱情也解构了,连爱情也看化了.没有什么不可以怀疑,也没有什么可以再令人相信.一切都在变化中,既然五十年不变,才五年就可以变成这样.还有什么,可以令人再信赖?
林夕在<万佛朝宗>里是这么填的:"現在 小姐 你聽到這裡了解未/但是 先生 你聽到這裡夠癲未/實在 小姐 你聽到這裡夠鐘未/誰能相信 根本你不了解自己"....他在这里所玩弄的一个文字游戏,连他平时的听迷群体在内,都一起解构了. 因为,这也不是他所常用的那种情歌套路.林夕仿佛回到了音乐工厂的时代,但他只是如新闻透视年度回顾一般冷峻地罗列时代事件,至于其中的众生因果,转向信佛的他是否参透因果,无人得知.而其他听歌的人,更加无从得知.甚至还不大清楚,他究竟写的是那一事件.我自己也只是大概猜到如下这几件而已:
"北京的一粒沙/吹進一個溫暖胡同",写的是零五年春天,某个从八九年开始就一直住在这个胡同的人,终于可以自由地离去的典故.
"那一隻白蟻找到木蛀未"写的是春节期间的岭南红火蚁事件. "幾個護法參透佛法未"写的是四大护法为人大释法辩护的事件. "商界巨霸錢已賺夠未"讲述的是九七后的大地产商治港典故....通篇一个情字都不写也不讲,因为,情所依附的个人,自己也陷入到了"人之将死"的福柯困境中了。
福柯说,“明智的方式或许不是把社会或文化的理性化当作一个整体,而是分析理性在各个领域的过程,每个过程都基于某种基本经验:癫狂、疾病、死亡、犯罪、性等等。”当林夕把这个时代,化作爱情的碎片,化作庸俗与八卦的碎片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可以支撑?看看这个时代, "曾特首七百多张票早已保证不要选/也包保他自动当选/张曼玉离开香港很远/听说很串虽则很串/很想一见还心愿/我们有缘说人说缘/彼此之间八卦直接未算兜圈/说完说完/你我总算有缘/连话题亦能立时扭转/心声都扭转"(陈菀琪<时代>) 当政治只是成为走过场的木偶戏,当艺术已经远走异邦,当崇高已不可能,市民们只能选择庸俗,选择八卦.并且,连狗仔八卦,都是没有一点建设性,甚至没有一点方向性.反正,无根无靠无信,走到那算那了.回归接近十年的香港,不仅没有找到根,而且,是比从前更无根了.把整个社会的分部解构之后,得出的,就是这么一个迷茫的结论.以前,只是抱怨本地丈夫"你还爱我吗,我怎么竟有点害怕"和北京生父"为何为何爸爸你懒去听我说话,为何为何爸爸你永远要我听话……" 现在,则是直接拷问回自身"其实,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怀疑到底,反思到底,解构也到底了.
今年的林夕,反思的最终是这样的:
"为何要讲政治/发洩亦没意思/由那些骗子/讲出天大名字/说正义太幼稚/真亦假时没法知/干大事 说太易/明知当到议员时只需要演词"
"无聊太易/谈谈风月/只需要不介意/如像幼稚猿人/无力去改变大市/
最闷是最恨是/发现被甚麼统治"
----<只谈风月>
"难道世上唯有爱情/爆发难过剧情/这样便去怨命/世界亦算太平"
"孤单算甚麼/失恋算甚麼/(异域没法讲和 和平从未永久)/勾起战祸/爱最多跌入旋涡/失忆好过" ----<天下太平>
对于政治,已经无力改变,因此只能风月.
对于爱情,已经悲观到底,孤单才是永恒.
对于香港市民,五十万或者是十五万,结果都无从改变.鸟笼和双普,直达的快车没有,曲径通幽的投机也没有.全面解构拆台,终于连台都再没有了.既然如此,与其继续迷茫,不如失忆到底,以和为贵,当成一张白纸重头写过好了.
不管是时代,还是爱情,都需要在失忆之后.在一张白纸上来重建信心和信仰这一样东西.
所以,我并不觉得冷峻就是诗或词的最终追求.只是因为这个都市,这个时代,比较偏好,或对此有更多共鸣而已.冷静如里尔克,也有一种信的存在;怀疑如叶芝,也有非常温暖的爱.我甚至非常钟爱浅白却和蔼的麦克林,并且,不会因后期的奥登而否定前期的奥登,同样是这个道理.因为在我看来,冷一点或暖一点,并不能代表自己的作品更有深度.真正看透的,可能连文字都省下了,只在内心自省.
我偶像沾叔,我,都很欣赏的,林振强的<空凳>,还有<追忆>.并不以冷峻抽离的意象取胜,只是对细节,具体的事件细节很细腻的描述.却很隽永,很连贯,很浅白,也很贴心,并且,很温暖.尽管他的词和林夕,几无互相取代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种风格,也是好词.细水长流, 渗入人心.林夕的是冷的,强伯的则是热的.但是,可以因此,而怀疑他的爱,不是真实的存在吗?我觉得,可以怀疑一切,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怀疑到底.第一戒,别张开双眼.至少,一些爱与信仰上的东西,应该保留下来,作为最后关头的支撑和归依所在.
正如我在〈无暇年代〉读到的,"成长的路上布满青苔,我们不把遗忘当作遗憾",在活下来读到的"几多次心急心虚心痛心爱/通通都走过/那一切仍能凭着回忆活下来/我们仍能凭着奇迹活下来",失恋也好,失意也好,失身也好,失亲也好,痛苦过后,依然能选择坚守和追寻,这个,才是完整的成长.
两个伟文,梁伟文是反思主义者,黄伟文是行动主义者.因此,前者想在一首词中想倾诉的东西太多,有时甚至有点"隔".这个就是林夕为什么雅时很雅,俗时很俗.很多时候仿佛两个不同的人,也令人爱恨交加的原因.林夕的起点原本就很高,现在还要拿来和黄伟文比较.一来是后者的进步,二来是前者的退步.
其实,他们不应该再拿来相互比较了.当年黄沾郑国江黎彼得林振强潘源良陈少琪周耀辉潘伟源周礼茂刘卓辉....百花齐放到如今只得这两个人.哪怕他们可以百变,也变不出更多的可能.因为,均衡和怀疑,是林夕的特色;正如黄伟文的爆发力一样.林夕是精英的心态,而黄伟文是草根的心态.中产白领喜欢夕阳无限好的总结,和小市民希望通过浮夸来发泄,都很正常.
但具体到词,个人角度大概有些出入.我不否认林夕给EASON CHAN和达明的词绝对是用心的功课.但个人倒觉得同床异梦,六月和十二月,南方舞厅,在碟里更有连贯性和隐喻性,假大空反而真的有点空,有点虚,有点碎.其实,个人倒蛮喜欢何秀萍的万年青,有点艾米梨.狄金森的味道.
烂和夕阳无限好,固然不错,烂的道理,其实正是在夕阳的反思到底后所产生的一个探索结果.但前者的意象跳跃过快,有一点隔的感觉.夕阳本身就比较平滑流畅了,但夕阳的意境却并没有昨日,今日,甚至明年今日里那么豁达.用典的话,我还是觉得活下来和无暇年代的用典更有时代质感.但夕阳的用心原本不在用典,而是透析无常,反思时代而已.相当于把电光幻影具象化.
单就反思本身而言,我觉得他反思的比较深入的,还是天外飞仙和隔岸观音.天外飞仙的风格实在是比较象平常的黄伟文那种通俗,倒是隔岸观音比较耐度.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林夕本人,现在究竟信仰什么?因为林夕自己,现在也还依然在质疑,包括对自己目前的信仰质疑.
林夕,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罗大佑在音乐工厂时期,最不朽的三部曲,〈皇后大道东》、《首都》、《原乡》粤语部分全部,国语部分大部是由林夕来填的词.那才是他填的最好的词。出走,飞车,首都,皇后大道东,青春舞曲2000,赤子,母亲,新生代,亲亲表哥……《出走》,是足以写入未来的汉语教科书的。但我不欣赏林夕,或者对他爱恨交加,是因为,他近年来妥协太多,堕落太快。
我个人一直觉得,冷峻的疏离,乃是林夕的特点.至于是否其优点,则见仁见智.但我个人却不认同冷峻和抽离就一定是好诗.你所欣赏的跳跃意象,这一种风格, 正是意象派庞德的那种风格.林夕应该有受到过他的影响.但是,是否代表着诗的方向,却并不一定.在林夕早年的<出走><飞车>之中,即使有着解构的意象,却没有解构的思想的.因为他的主线还在,出走才那么坚定(九时说两个伟文都是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一点都没有错).但他那时,是以捍卫者的脉络和态度进行解构的,而现在的解构,则未免看不到他的承托皈依所在.
因为在我看来,人是无法真正看透的,因为他不是神,不是机器,总回避不了感情的皈依与慰籍.你觉得自己可以抽身,不料还是无法置身事外.一直觉得一人看戏自在的,说不定某天也会觉得两人做戏更好.有时,靠一个码头,根本不在乎那码头是否最好,只是因为人累了.因此,我不觉得可以有完全抽离的宿命结局.有时,只要自己能接受,就可以是乐观的结局.
但林夕却依然很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反思.我也知道,这种反思者的痛苦.
林夕很喜欢把反思寄托在一种具体事件的隐喻中.当然,这样的手法,其他词人也有用过.但林夕不仅满足以男女之事来比兴时代而已.和潘源良周耀辉所习惯的以男女关系来暗喻时代事件不同,他习惯以时代事件来隐喻男女感情.因为林夕有一种疏离政治立场,而只亲近个人生活的取向,因此,在小人物的情感VS大时代的事件这一立场上.林夕更多时候是以时代作为背景,反衬出小人物的感情之重要性.正如他在<天佑爱人>中的<如果這一秒鐘你跟我講你不愛我>所写到的"情感干扰世界/情感颠覆世界/来为爱是无涯下注...",以一种蝴蝶效应的手法,来描写因为分手而导致疏忽漏气,引致煤气爆炸,结果误炸某议员,进而影响到议会投票结果,从而改变国家和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切,就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的效应.但是,却并不以大时代影响小市民为出发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其实,这一点,是相当讨好的.
林夕的本质是怀疑的,他怀疑这个时代里一切崇高的命题.包括政治.
于是他在这里,是由普通人的爱情出发来写时代事件.两两相对比:
"然后,那次你怪我负累 (中东内战)/原来战争会因某君那一票避免了/那次你抱我入睡 (波斯湾政变)/如今炮火却一寸一寸的蚕蚀世界/那次你怨我乏味 (东欧核试)/如果有天这一切一切都全没有了/ 这次世界会末日……/全因这一秒钟你跟我讲从未爱我"
以感情的变化起伏来和时代的进程相映衬,有时同步,有时却令人感概世事无常原本也与感情无异.甚至原因"或许都由你而起/如连锁般紧紧扣起,/爱恶之间干扰了天地/存亡兴衰,荣辱悲喜",把一切的时代大事解构,只为了小人物的感情来做注脚.结果是小情感影响到大时代,小人物的感情更在大时代的悲欢之上.
考虑到<天佑爱人>当时所处的1999年的世纪末背景,和香港的后九七过渡期.从当时的新生代代表陈奕迅口中唱出来,真是别是一番滋味.但因为同期的<每一个明天>和<今日>的支撑,因此,这首歌和<我的世界末日>,更多的只是集中在亲近个人的回归,和对时代的疏离.后九七的时代曲是一个个性主义至上的年代,大众的心理只是想"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因为,即使时代和科技怎样发展,但惟有人的感情却没有多少改变.依然孤独,依然渴求慰籍,并且,在99--03这段时期,更多的,只是希望以个人的幸福来驱赶时代的冷漠和政治的冷遇,经济的冷淡.但<天佑爱人>依然是相信爱的,相信"共跨盡冷及暖甜和酸/才可以算是共存/能共患難/才是認真的有緣/(陈奕迅<今日>),也相信爱本身的力量,可以推动时代,"若我不普通/變得堅毅無忌/幕後有一個最大原因/因為你".
但到了六年后的和, 林夕笔下写的却是"專登俾心機呵番你/慘得過我真的比較冤氣"(冤气) ,"其實愛情幼稚/難道再沒更重要的事/ 難道眼淚會比苦笑容易"(爱情幼稚),"本想去凭爱/去换最灿烂一生/想不到长吻/带来更永恒伤感"(夕阳无限好).解构的最终,连爱情也解构了,连爱情也看化了.没有什么不可以怀疑,也没有什么可以再令人相信.一切都在变化中,既然五十年不变,才五年就可以变成这样.还有什么,可以令人再信赖?
林夕在<万佛朝宗>里是这么填的:"現在 小姐 你聽到這裡了解未/但是 先生 你聽到這裡夠癲未/實在 小姐 你聽到這裡夠鐘未/誰能相信 根本你不了解自己"....他在这里所玩弄的一个文字游戏,连他平时的听迷群体在内,都一起解构了. 因为,这也不是他所常用的那种情歌套路.林夕仿佛回到了音乐工厂的时代,但他只是如新闻透视年度回顾一般冷峻地罗列时代事件,至于其中的众生因果,转向信佛的他是否参透因果,无人得知.而其他听歌的人,更加无从得知.甚至还不大清楚,他究竟写的是那一事件.我自己也只是大概猜到如下这几件而已:
"北京的一粒沙/吹進一個溫暖胡同",写的是零五年春天,某个从八九年开始就一直住在这个胡同的人,终于可以自由地离去的典故.
"那一隻白蟻找到木蛀未"写的是春节期间的岭南红火蚁事件. "幾個護法參透佛法未"写的是四大护法为人大释法辩护的事件. "商界巨霸錢已賺夠未"讲述的是九七后的大地产商治港典故....通篇一个情字都不写也不讲,因为,情所依附的个人,自己也陷入到了"人之将死"的福柯困境中了。
福柯说,“明智的方式或许不是把社会或文化的理性化当作一个整体,而是分析理性在各个领域的过程,每个过程都基于某种基本经验:癫狂、疾病、死亡、犯罪、性等等。”当林夕把这个时代,化作爱情的碎片,化作庸俗与八卦的碎片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可以支撑?看看这个时代, "曾特首七百多张票早已保证不要选/也包保他自动当选/张曼玉离开香港很远/听说很串虽则很串/很想一见还心愿/我们有缘说人说缘/彼此之间八卦直接未算兜圈/说完说完/你我总算有缘/连话题亦能立时扭转/心声都扭转"(陈菀琪<时代>) 当政治只是成为走过场的木偶戏,当艺术已经远走异邦,当崇高已不可能,市民们只能选择庸俗,选择八卦.并且,连狗仔八卦,都是没有一点建设性,甚至没有一点方向性.反正,无根无靠无信,走到那算那了.回归接近十年的香港,不仅没有找到根,而且,是比从前更无根了.把整个社会的分部解构之后,得出的,就是这么一个迷茫的结论.以前,只是抱怨本地丈夫"你还爱我吗,我怎么竟有点害怕"和北京生父"为何为何爸爸你懒去听我说话,为何为何爸爸你永远要我听话……" 现在,则是直接拷问回自身"其实,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怀疑到底,反思到底,解构也到底了.
今年的林夕,反思的最终是这样的:
"为何要讲政治/发洩亦没意思/由那些骗子/讲出天大名字/说正义太幼稚/真亦假时没法知/干大事 说太易/明知当到议员时只需要演词"
"无聊太易/谈谈风月/只需要不介意/如像幼稚猿人/无力去改变大市/
最闷是最恨是/发现被甚麼统治"
----<只谈风月>
"难道世上唯有爱情/爆发难过剧情/这样便去怨命/世界亦算太平"
"孤单算甚麼/失恋算甚麼/(异域没法讲和 和平从未永久)/勾起战祸/爱最多跌入旋涡/失忆好过" ----<天下太平>
对于政治,已经无力改变,因此只能风月.
对于爱情,已经悲观到底,孤单才是永恒.
对于香港市民,五十万或者是十五万,结果都无从改变.鸟笼和双普,直达的快车没有,曲径通幽的投机也没有.全面解构拆台,终于连台都再没有了.既然如此,与其继续迷茫,不如失忆到底,以和为贵,当成一张白纸重头写过好了.
不管是时代,还是爱情,都需要在失忆之后.在一张白纸上来重建信心和信仰这一样东西.
所以,我并不觉得冷峻就是诗或词的最终追求.只是因为这个都市,这个时代,比较偏好,或对此有更多共鸣而已.冷静如里尔克,也有一种信的存在;怀疑如叶芝,也有非常温暖的爱.我甚至非常钟爱浅白却和蔼的麦克林,并且,不会因后期的奥登而否定前期的奥登,同样是这个道理.因为在我看来,冷一点或暖一点,并不能代表自己的作品更有深度.真正看透的,可能连文字都省下了,只在内心自省.
我偶像沾叔,我,都很欣赏的,林振强的<空凳>,还有<追忆>.并不以冷峻抽离的意象取胜,只是对细节,具体的事件细节很细腻的描述.却很隽永,很连贯,很浅白,也很贴心,并且,很温暖.尽管他的词和林夕,几无互相取代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种风格,也是好词.细水长流, 渗入人心.林夕的是冷的,强伯的则是热的.但是,可以因此,而怀疑他的爱,不是真实的存在吗?我觉得,可以怀疑一切,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怀疑到底.第一戒,别张开双眼.至少,一些爱与信仰上的东西,应该保留下来,作为最后关头的支撑和归依所在.
正如我在〈无暇年代〉读到的,"成长的路上布满青苔,我们不把遗忘当作遗憾",在活下来读到的"几多次心急心虚心痛心爱/通通都走过/那一切仍能凭着回忆活下来/我们仍能凭着奇迹活下来",失恋也好,失意也好,失身也好,失亲也好,痛苦过后,依然能选择坚守和追寻,这个,才是完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