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记忆和情感
最初想到要记下这个是前天(周五)晚上,回杭州天台烧烤后,GJ开摩托载我回家,已经有快两年没有去景上公寓了,早就忘了具体是在哪里,一到家,发现这里还是和我两年前来的时候一模一样,比那时更萧条了一些,更甚的是这里连最基本的wifi也没有,只有不断放映的电视节目。
老爸忽然和我说到大学路装修的事,给我看了几张照片,着实吓了一跳,原本泛黄的带有曼妙纹理的墙纸,以及我幼时在墙上的铅笔涂鸦,都被彻底撕下,取而代之的是煞白的墙面漆,他的野心似乎要把所有的屋企同步成一个模样,躺在床上反抗的心理一直未平复,也深知即便反抗也于事无补,木已成舟,只能调整自己的心里和想法去接受,而关于如何调整,注定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想通的,或许还有机会去看一眼最后的,即将深埋记忆中的大学路。
第二天大学路菜场吃完久违的拌面和豆浆,似乎一直如此,总共4块5的早餐在上海这里无处寻觅,而关键是它有那种属于市井的美味(如今的店家都为响应健康用植物油代替猪油,而得到这点微不足道的健康的同时失去的是拌面的那种油香,这里的做法仍然是在面出锅的时候淋上一勺滚烫的猪油,整一天的食欲就随那兹兹声一同被唤醒),吃罢回到家里,厨房和洗手间格局已换新颜,原本洗手间的门如今成了鞋柜,而新的入口则是从厨房进去,虽说原本就略显狭小的厨房因此变的更加拥挤,但好歹是让鞋子有它们自己的位置了(用了20年的廉价组装鞋架去哪了!?),整个客厅的确因此清爽很多,白墙也有白墙的好处,它的无功无过也正是大家所追求的吧(若是换作我,大概会用偏米色的墙面漆,起码或多或少能唤起点之前的记忆,但这毕竟不是父辈们所追求的),当时主卧正在大面积的撕墙纸,据说连阳台门也要换掉,依稀记得小时候爷爷抱着我轻轻的敲打那扇玻璃门来逗乐(哦!刚才电话打给我爸,说是阳台门不能拆,绝爆的好消息!这份记忆算是保留下来了)。
再是次卧,这个房间如今格局功能都已换了多次,最初我尚小和爸妈一起睡,那时这里被用做书房,记得某周六上完绘画班回到家发现了一张藤摇椅,惊讶怎会如此迅速添置新家具(早上还没有的),我还有一张站在镜子前拿着一个饼干盒拍的照片(印象中那时阳光很明媚,房间的窗帘的确换过多次了),之后储物间,卧室,一直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幸而我到的时候次卧还尚未开工,看看那些不知是小学还是初中在文用买的劣质高达海报,如今被工头一张张撕下,的确有些不舍,中间和老爸讨论要保留次卧的天花墙纸,未果,老爸和工头说我想要“复古”,要知道我的情感远不是“复古”两个字就可轻松带过的,也不想解释,毕竟新旧交替也是常态,于是拍了几张照,在房间里捡起几张还算完整的天花和墙纸放进moleskine,算是对之前记忆的一个留念。
路上一直在想,这样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其实之前在做余杭的时候就和cheng讨论过这个话题:
1. 居民总归是喜欢新的,旧的只是给外来人看的,他们可以偶尔体验一下尝尝新鲜,但不必饱受在雨季或是寒冬中这些居所里的疾苦,而对于新鲜和回忆,外人自然主张保留,而对于里面的居民这无疑是缺乏考虑的,重新翻修需要不少的资金投入而且多半治标不治本,且修旧如旧价格更加昂贵,简单的廉价瓷砖贴面又不被外界认可;
2. 那个关于船的故事:一艘船,每次出海都会修缮,换掉其中一些的老的木头,取而代之新的,那久而久之,当所有的木头都是新的了,那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想来若是以长远的动态的眼光来看这件事,即便再怎么便,这里仍是原本的地方,大框架都未变(格局,场所以及里面所居住的人),变的只是那些表面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不管怎样的换衣服,他还是他,他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他的本质,而非衣物,因而在这件事上,也可以这么来看。
其实定义新旧就是件不太准确的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新旧,它都是由一个主观的思想来决定的,我觉得这个房间新了,因为它和我印象中回忆中的不一样了,但对于空间本身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它一直在变旧也一直在更新,这只不过是慢慢长河中一次比较直观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我能够一眼说出“哦,它变了,重新装修了”,而要知道,之前格局变动,家具搬进搬出的时候,我也说过这样的话(仅仅是铺地就变过三次),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这件事,就会发现简直就是常态,甚至根本无需写出这几千字来记录,因为都是徒劳,每次回杭州,每次去大学路,它都是以一个新的面貌来迎接我,我在成长,空间的本身也在成长,而说到底,这样的装修或许能够提高它自身的使用效率,要知道原本的空间很多细节都是不适宜的,而那些不适宜也正是这一次次的修修补补中出现的,这次不过是对曾经的墙纸天花管道告别罢了,没必要刻意的阻碍它的新生,只要它变化的方向是高效美观那就足够(想到原本阳台窗户那种旧意肌理和白色乳胶漆的对比心中就不禁窃喜,明天要去说不要上漆)。
这次的自我探讨也算是有结论,空间的翻修,曾经的记忆或多或少的会被抹去,但取而代之的高效美观干净也价值不菲,对于空间本身而言,一直都是出于新老更替的状态,因而但从表面来定义一个空间或是场所是片面的,特别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家”,定义它的应该是场所(周围的环境人文邻里)、格局(可选,空间本身的大功能和框架)和人(最关键,一般我们会说这是某某家,而不是哪里的家,可见人在这个里面起着主导作用,居所里每个成员都或多或少的会决定这是个怎样的”家“,每一次新生或是辞世,甚至是一次小小的矛盾,都会让这里变得不一样,只有里面有人,空间才有真正的存在感和价值,对于”家“而言,空屋是没有灵魂的)。
这样的抒发倒是让我生出或是加强了这些想法,也不必遗憾可惜,眼睛往前看都是平和的,或许某日这里被改建而夷为平地时,还有的我为之落泪吧。
(这样想来原本陪伴了二十年的大学路面店一角已被拆除,不过这和葱煎包店一样,都会找到生存下去的路吧,毕竟都这样有名的老店,但愿还开在大学路上,这如今真是一个热衷于新老交替的时代啊。)
Jin
140727
老爸忽然和我说到大学路装修的事,给我看了几张照片,着实吓了一跳,原本泛黄的带有曼妙纹理的墙纸,以及我幼时在墙上的铅笔涂鸦,都被彻底撕下,取而代之的是煞白的墙面漆,他的野心似乎要把所有的屋企同步成一个模样,躺在床上反抗的心理一直未平复,也深知即便反抗也于事无补,木已成舟,只能调整自己的心里和想法去接受,而关于如何调整,注定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想通的,或许还有机会去看一眼最后的,即将深埋记忆中的大学路。
第二天大学路菜场吃完久违的拌面和豆浆,似乎一直如此,总共4块5的早餐在上海这里无处寻觅,而关键是它有那种属于市井的美味(如今的店家都为响应健康用植物油代替猪油,而得到这点微不足道的健康的同时失去的是拌面的那种油香,这里的做法仍然是在面出锅的时候淋上一勺滚烫的猪油,整一天的食欲就随那兹兹声一同被唤醒),吃罢回到家里,厨房和洗手间格局已换新颜,原本洗手间的门如今成了鞋柜,而新的入口则是从厨房进去,虽说原本就略显狭小的厨房因此变的更加拥挤,但好歹是让鞋子有它们自己的位置了(用了20年的廉价组装鞋架去哪了!?),整个客厅的确因此清爽很多,白墙也有白墙的好处,它的无功无过也正是大家所追求的吧(若是换作我,大概会用偏米色的墙面漆,起码或多或少能唤起点之前的记忆,但这毕竟不是父辈们所追求的),当时主卧正在大面积的撕墙纸,据说连阳台门也要换掉,依稀记得小时候爷爷抱着我轻轻的敲打那扇玻璃门来逗乐(哦!刚才电话打给我爸,说是阳台门不能拆,绝爆的好消息!这份记忆算是保留下来了)。
再是次卧,这个房间如今格局功能都已换了多次,最初我尚小和爸妈一起睡,那时这里被用做书房,记得某周六上完绘画班回到家发现了一张藤摇椅,惊讶怎会如此迅速添置新家具(早上还没有的),我还有一张站在镜子前拿着一个饼干盒拍的照片(印象中那时阳光很明媚,房间的窗帘的确换过多次了),之后储物间,卧室,一直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幸而我到的时候次卧还尚未开工,看看那些不知是小学还是初中在文用买的劣质高达海报,如今被工头一张张撕下,的确有些不舍,中间和老爸讨论要保留次卧的天花墙纸,未果,老爸和工头说我想要“复古”,要知道我的情感远不是“复古”两个字就可轻松带过的,也不想解释,毕竟新旧交替也是常态,于是拍了几张照,在房间里捡起几张还算完整的天花和墙纸放进moleskine,算是对之前记忆的一个留念。
路上一直在想,这样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其实之前在做余杭的时候就和cheng讨论过这个话题:
1. 居民总归是喜欢新的,旧的只是给外来人看的,他们可以偶尔体验一下尝尝新鲜,但不必饱受在雨季或是寒冬中这些居所里的疾苦,而对于新鲜和回忆,外人自然主张保留,而对于里面的居民这无疑是缺乏考虑的,重新翻修需要不少的资金投入而且多半治标不治本,且修旧如旧价格更加昂贵,简单的廉价瓷砖贴面又不被外界认可;
2. 那个关于船的故事:一艘船,每次出海都会修缮,换掉其中一些的老的木头,取而代之新的,那久而久之,当所有的木头都是新的了,那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想来若是以长远的动态的眼光来看这件事,即便再怎么便,这里仍是原本的地方,大框架都未变(格局,场所以及里面所居住的人),变的只是那些表面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不管怎样的换衣服,他还是他,他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他的本质,而非衣物,因而在这件事上,也可以这么来看。
其实定义新旧就是件不太准确的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新旧,它都是由一个主观的思想来决定的,我觉得这个房间新了,因为它和我印象中回忆中的不一样了,但对于空间本身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它一直在变旧也一直在更新,这只不过是慢慢长河中一次比较直观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我能够一眼说出“哦,它变了,重新装修了”,而要知道,之前格局变动,家具搬进搬出的时候,我也说过这样的话(仅仅是铺地就变过三次),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这件事,就会发现简直就是常态,甚至根本无需写出这几千字来记录,因为都是徒劳,每次回杭州,每次去大学路,它都是以一个新的面貌来迎接我,我在成长,空间的本身也在成长,而说到底,这样的装修或许能够提高它自身的使用效率,要知道原本的空间很多细节都是不适宜的,而那些不适宜也正是这一次次的修修补补中出现的,这次不过是对曾经的墙纸天花管道告别罢了,没必要刻意的阻碍它的新生,只要它变化的方向是高效美观那就足够(想到原本阳台窗户那种旧意肌理和白色乳胶漆的对比心中就不禁窃喜,明天要去说不要上漆)。
这次的自我探讨也算是有结论,空间的翻修,曾经的记忆或多或少的会被抹去,但取而代之的高效美观干净也价值不菲,对于空间本身而言,一直都是出于新老更替的状态,因而但从表面来定义一个空间或是场所是片面的,特别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家”,定义它的应该是场所(周围的环境人文邻里)、格局(可选,空间本身的大功能和框架)和人(最关键,一般我们会说这是某某家,而不是哪里的家,可见人在这个里面起着主导作用,居所里每个成员都或多或少的会决定这是个怎样的”家“,每一次新生或是辞世,甚至是一次小小的矛盾,都会让这里变得不一样,只有里面有人,空间才有真正的存在感和价值,对于”家“而言,空屋是没有灵魂的)。
这样的抒发倒是让我生出或是加强了这些想法,也不必遗憾可惜,眼睛往前看都是平和的,或许某日这里被改建而夷为平地时,还有的我为之落泪吧。
(这样想来原本陪伴了二十年的大学路面店一角已被拆除,不过这和葱煎包店一样,都会找到生存下去的路吧,毕竟都这样有名的老店,但愿还开在大学路上,这如今真是一个热衷于新老交替的时代啊。)
Jin
1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