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都有创新——文艺复兴的达·芬奇(下)XX
【艺匠阁】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在素描作品《维特鲁威人》的旁边写道:完美人的身体是衡量宇宙的尺度。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西方文明伊始的希腊人就讲过,但经过中世纪基督教的压抑,人的价值被彻底低估,直到文艺复兴时这种价值才重新得以肯定,为达·芬奇的作品又是理解这种价值最得当的方式,因为他做到了“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达·芬奇)
和前代大师相比,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的支配下,创造了明暗渐进法,即利用光使得主体形象由明到暗的连续过渡,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这种技法被瓦萨里认为是:西方艺术的一大转折。而这种技法的基础是精湛的人体解剖学性质的表现(头图),而它几乎被用在了达·芬奇所有的油画作品中。今天我们继续道来:
1. 盛年作品(接1940年)
1940-1945年达·芬奇绘制了不少人体肖像,以订单作品居多。但正是这样一些作品,树立了西方艺术人物肖像画的各种传统和经典。
图2的三张肖像作品是达?芬奇肖像画的另一特点的集中展现——理想和务实相结合。看其的素描就知道,他笔下女性总有一种“微笑公式”:低头,垂眼,圣洁而温柔,但这其实仅是他作品的一方面。作为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使得其美学精神里必有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达?芬奇认为容貌美丽的女性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品,他曾说:“试想夺去一个如此美妙的自然造物的生命,那是多么残忍的行为。”所以在处理肖像作品时,他注意把人的精神气质与外貌结构结合起来。
图2右侧的女性侧面肖像令人印象深刻:在暗黑的阴影中,光亮凸显了一张被刻画地一丝不苟的脸部轮廓,美丽而整齐的秀发,被当时典型的珍珠网面头饰上包裹,一串从头绕到颈项的珍珠链,几乎每一颗的立面、高光及其圆润感都作了细腻的绘写;黑色的披风和红色的束胸上衣,紧紧地衬托出这位女性的丰满的胸脯,凸显其地位的同时增强了贵妇人的华贵与庄重感。虽然我们看不到她的正面肖像,但那种绝美圣洁感跃然纸上。如果说,《蒙娜丽莎》是通过“朦胧和神秘的笑容”垂怜于世人,那么,这里惊叹世人的是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细节的重重刻画。
图3:是达˙芬奇盛年最负盛名之作——《最后的晚餐》,这幅表现基督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以其巧妙的构图,独特的布局,娴熟的透视和素描功底,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宗教故事如真实版历历在目,打动人心。
图4:1500年前后,达·芬奇为兰则塔大教堂创作了主祭坛画《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使人们更加为之兴奋的还有同步展示的作品的素描图。
图5:1503年他的几幅名作诞生,一是和米开朗基罗竞争的《安吉里之战》,一面是《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后成为《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画和《施洗者圣约翰》一起成为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存于巴黎。
2. 晚年阶段(1516-1519年5月2日)
晚年的达 芬奇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图6)。
传说,爱才的帝王不仅给予了艺术家至高的接待,还在其住所和王宫直接设置了密道,常去暗暗拜访,甚至在其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达·芬奇临终前将其绘画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于他)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图7)
对于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而言,只有长眠才能使他们合上奋斗不止的心和研究不断的手,在生命即将终止的时候,他写道 :“就像过得很好的一天会带来香甜的睡眠一样,过得很好的一生会带来幸福的长眠 。”
而他的一生完全印证了一句话:“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 |
达芬奇 素描作品 |
和前代大师相比,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的支配下,创造了明暗渐进法,即利用光使得主体形象由明到暗的连续过渡,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这种技法被瓦萨里认为是:西方艺术的一大转折。而这种技法的基础是精湛的人体解剖学性质的表现(头图),而它几乎被用在了达·芬奇所有的油画作品中。今天我们继续道来:
1. 盛年作品(接1940年)
1940-1945年达·芬奇绘制了不少人体肖像,以订单作品居多。但正是这样一些作品,树立了西方艺术人物肖像画的各种传统和经典。
图2的三张肖像作品是达?芬奇肖像画的另一特点的集中展现——理想和务实相结合。看其的素描就知道,他笔下女性总有一种“微笑公式”:低头,垂眼,圣洁而温柔,但这其实仅是他作品的一方面。作为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使得其美学精神里必有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达?芬奇认为容貌美丽的女性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品,他曾说:“试想夺去一个如此美妙的自然造物的生命,那是多么残忍的行为。”所以在处理肖像作品时,他注意把人的精神气质与外貌结构结合起来。
图2右侧的女性侧面肖像令人印象深刻:在暗黑的阴影中,光亮凸显了一张被刻画地一丝不苟的脸部轮廓,美丽而整齐的秀发,被当时典型的珍珠网面头饰上包裹,一串从头绕到颈项的珍珠链,几乎每一颗的立面、高光及其圆润感都作了细腻的绘写;黑色的披风和红色的束胸上衣,紧紧地衬托出这位女性的丰满的胸脯,凸显其地位的同时增强了贵妇人的华贵与庄重感。虽然我们看不到她的正面肖像,但那种绝美圣洁感跃然纸上。如果说,《蒙娜丽莎》是通过“朦胧和神秘的笑容”垂怜于世人,那么,这里惊叹世人的是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细节的重重刻画。
![]() |
左右下:音乐家,女子肖像及米兰贵妇像 |
图3:是达˙芬奇盛年最负盛名之作——《最后的晚餐》,这幅表现基督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以其巧妙的构图,独特的布局,娴熟的透视和素描功底,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宗教故事如真实版历历在目,打动人心。
![]() |
最后的晚餐和素描作品 |
图4:1500年前后,达·芬奇为兰则塔大教堂创作了主祭坛画《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使人们更加为之兴奋的还有同步展示的作品的素描图。
![]() |
左右,圣安娜于圣母子和圣约翰素描和油画 |
图5:1503年他的几幅名作诞生,一是和米开朗基罗竞争的《安吉里之战》,一面是《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后成为《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画和《施洗者圣约翰》一起成为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存于巴黎。
![]() |
左右,安吉里之战素描和草图 |
2. 晚年阶段(1516-1519年5月2日)
晚年的达 芬奇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图6)。
![]() |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让克鲁埃 |
传说,爱才的帝王不仅给予了艺术家至高的接待,还在其住所和王宫直接设置了密道,常去暗暗拜访,甚至在其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达·芬奇临终前将其绘画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于他)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图7)
![]() |
《法王看望临终的达芬奇》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绘于1 |
对于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而言,只有长眠才能使他们合上奋斗不止的心和研究不断的手,在生命即将终止的时候,他写道 :“就像过得很好的一天会带来香甜的睡眠一样,过得很好的一生会带来幸福的长眠 。”
而他的一生完全印证了一句话:“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