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西瓜
在家里,几乎不会这么吃西瓜。
今晚在房间里和室友每人吃了半个西瓜,撑了。
我的家,是一个很大的家,起码我小时候是这么觉得的。小学的时候,每年会填一次学籍表,我会偷偷瞄其他小朋友家里有多少人。我们家有七口人,而其他小朋友的一般是三口五口。后来,在英语课上用英语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都觉得要比别人多用几秒钟的时间,There are seven people in my family,mom,dad......
虽说在农村地方,有三四个兄弟姐妹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我总觉得,一个孩子才是最好的,因为,我是最早出生的,父母的爱,一份和三分之一,毕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西瓜,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也是不一样的。
这些年,我常常出走,飞去西安,匆忙地感受古都的磅礴;飞去菲律宾,在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度感受两种极端的日子;飞去新加坡,寻找文明国家的秘密和中国影子。一次次地远离家里,我反而越加竭尽全力地思考,什么是家。
在菲律宾奎松,当时21岁的室友,在餐厅打工。聊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在大学里面读计算机系,因为和家里有矛盾,就只身前往另一个城市,独自谋生。在这个改造成出租屋的房子里面,我们都是离家出走的人。她躺在沙发上,叙述着自己在奎松、在马尼拉打工的故事,她说,最近喜欢上了一个男生,希望和他有一个家。我静静地听着,她那夹杂着菲律宾口音的英语,努力地试图嚼碎这一份情怀。
在这里的一个月,希望是我人生里面最落魄的日子。爸爸也是经营出租屋的人,几年前想跟他一起去收租,看看出租房是怎样的,被他呵斥了一顿。于是,在20岁的时候,我在异国他乡,住进了不是爸爸经营的出租房里。有时候会想,要是走到哪里都有爸爸的出租屋,那该多好。呵呵,好吧,我爸不是李刚。跟不认识的异国小伙伴一起住,一起玩,一起吃。开始时的新鲜感很快就被恶劣的环境和彼此的猜忌吞噬,我剩下的是逃离的冲动,不知道小伙伴们心中留下的是什么呢?第一次,我在自己睡的床上发现蚂蚁。也是第一次,我发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这么强。七月的一个晚上,没有空调,只有呼呼地吵闹着的风扇,我已经睡着。三点多的时候,发现手脚痒的厉害,挠挠挠,居然感觉到有东西在身上爬。打开手机的电筒,一床的蚂蚁差点没把我吓尿。可能是没睡醒吧,主要是不想吵醒室友们,我默默地用蚊怕水狠狠地往床上喷,用纸巾把死了的和没死的蚂蚁扫下床。后来,我又睡着了。多么希望那是一场恶心的梦,事实上不是。
如果在家,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弟弟就算再淘气,也不会在我的床上吃零食。妈妈每天在家里会扫一次地,拖一次,每个星期会收拾我的房间,收拾屋子。每年,家里会有一两次的大扫除。我是极懒的人,几乎不做家务。感觉20年的慵懒,终于到了自食恶果的时候了。
真正让我反思自己的家庭角色并在其中寻找自我治愈的力量的,是最近的一次新加坡之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或许是最早的所谓大丈夫的榜样,他们专注事业,不纠结于儿女情长,最终有了巨大的成就。不知道我是不是事业心重的女人,反正曾经被贴过“女强人”的标签。其实,我是不善于与人相处的,即使我以为自己是那么的乐观、热情、活泼。其实不然。我外热内冷,不愿与人深交,玻璃心,刀子嘴。我的朋友不多,我也不懂得如何去以心交心,大学之后才慢慢懂得,真想一刀子戳死自己。大学之前的日子,都在为成绩发愁,看书、复习、考试。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交朋友,不懂那些上厕所也要找人陪的女生,不理解下课就冲去球场的男生们。她们,确实好像都比我开心。
在新加坡,我们听了好多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的演讲。他们或有着一番不凡的事业,或在公司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国立大学的教授,和他的家庭往事。在分享如何成为一个领导者的经历中,他更多的,是在炫耀自己满满的家庭幸福。十多年前,他一家子人去了云南,在那里生活了十三年。在那个贫困的地方,他的妻子陪伴着他,儿女在当地中小学读书。有时候,我们会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分开一个家,比如需要谋生,比如为了梦想,比如实践公益。有同行的人问陈教授,觉不觉得把家人带到穷苦的地方是一种亏欠。是的,我们都害怕亏欠别人,特别是家人。他说,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他也不会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多年。他的儿女,在农村收获了一份份友情和亲近自然的健康。他说,在他心里,家庭是第一,健康是第二,接下来才是事业云云。他的经历,他的观点,都在诱导着我一步步思考我的家,我的家人,家里的我自己。
从半农村的小城镇里,我12岁就开始在城市读书。6年的中学生活,我谨记妈妈的忠告:不要和同学到处乱跑。每个星期放假,爸爸会开车来接我,或者妈妈会搭阿姨的顺风车来接我。反正,我是在被层层保护中长大的。初中学校的旁边,是一条繁荣的步行街,我居然是在大一的暑假,才真正去逛。高中学校的旁边,是城市中心一个大型的购物广场,在高中阶段,我居然没有跟同学去逛过。我就是这么个十成的乖孩子,十成的书呆子。后来,我甚至丧失了跟同学去玩的欲望。中学六年下来,泛泛之交不少,挚友不多。
爸爸的青春,与餐饮业分不开的。十来岁的他,去镇上的酒店里面当学徒,后来,考了个厨师证,留在酒店当了几年厨师。用在厨房里抽油烟掉汗水赚的钱,他在镇上建了房子。在酒店里面流连的时间多了,可能见识的风流也就多了吧。在家看电视,有亲吻的镜头,他会换台,不让我们看。他和妈妈,只会在晚上,我们都睡了之后,吵架。他小心翼翼地,把三孩子保护在一个纯净的乌托邦里面。而我妈妈,则是个单纯勤劳的家庭主妇。她也没有朋友,她说,自从嫁了给我爸爸,自从有了我们,她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家。每天买菜、做饭、和一家人一起吃饭、打扫卫生、看看电视剧,这就是她的日子。我们三都是读寄宿学校,她就轮流给我们送饭。爸爸是人家的厨师,妈妈是家里的厨师。爸爸的做的菜高端而重口,妈妈做的菜清淡而营养。典型的广东人,生活是围绕着吃的。
我不关心时尚、不听歌、不看电影、不读言情小说、不懂男女情怀。在童话和散文里面,我渐渐长大,甚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长大。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曾让我差点掉入师生恋之中。真不知道,那个奇葩的我,是怎么三观正常地长到现在的。或许,三观还不正常?
我继承了爸爸的乐观和宽容,还有点,自欺欺人。我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妈妈的单纯、不关心外事,还有点,固执。我甚至不懂得如何和弟弟妹妹相处。爷爷奶奶,一个比较喜欢弟弟,一个比较喜欢妹妹。而我,比较喜欢离开家里。他们常常拿我开玩笑,说我从小喜欢去奶奶的娘家过夜,和姑姑姑姑们一起玩。那是因为,她们都比我大,会让着我,而我,不喜欢,让着弟弟妹妹。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吧,把这些童年往事,当作日后两家人见面的谈资。
家中长女,这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家里,如果要吃西瓜,首先是,朝着楼梯口大吼一句:“吃西瓜啦,先到先得哈,吃完就没有了哦”。
今晚在房间里和室友每人吃了半个西瓜,撑了。
我的家,是一个很大的家,起码我小时候是这么觉得的。小学的时候,每年会填一次学籍表,我会偷偷瞄其他小朋友家里有多少人。我们家有七口人,而其他小朋友的一般是三口五口。后来,在英语课上用英语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都觉得要比别人多用几秒钟的时间,There are seven people in my family,mom,dad......
虽说在农村地方,有三四个兄弟姐妹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我总觉得,一个孩子才是最好的,因为,我是最早出生的,父母的爱,一份和三分之一,毕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西瓜,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也是不一样的。
这些年,我常常出走,飞去西安,匆忙地感受古都的磅礴;飞去菲律宾,在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度感受两种极端的日子;飞去新加坡,寻找文明国家的秘密和中国影子。一次次地远离家里,我反而越加竭尽全力地思考,什么是家。
在菲律宾奎松,当时21岁的室友,在餐厅打工。聊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在大学里面读计算机系,因为和家里有矛盾,就只身前往另一个城市,独自谋生。在这个改造成出租屋的房子里面,我们都是离家出走的人。她躺在沙发上,叙述着自己在奎松、在马尼拉打工的故事,她说,最近喜欢上了一个男生,希望和他有一个家。我静静地听着,她那夹杂着菲律宾口音的英语,努力地试图嚼碎这一份情怀。
在这里的一个月,希望是我人生里面最落魄的日子。爸爸也是经营出租屋的人,几年前想跟他一起去收租,看看出租房是怎样的,被他呵斥了一顿。于是,在20岁的时候,我在异国他乡,住进了不是爸爸经营的出租房里。有时候会想,要是走到哪里都有爸爸的出租屋,那该多好。呵呵,好吧,我爸不是李刚。跟不认识的异国小伙伴一起住,一起玩,一起吃。开始时的新鲜感很快就被恶劣的环境和彼此的猜忌吞噬,我剩下的是逃离的冲动,不知道小伙伴们心中留下的是什么呢?第一次,我在自己睡的床上发现蚂蚁。也是第一次,我发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这么强。七月的一个晚上,没有空调,只有呼呼地吵闹着的风扇,我已经睡着。三点多的时候,发现手脚痒的厉害,挠挠挠,居然感觉到有东西在身上爬。打开手机的电筒,一床的蚂蚁差点没把我吓尿。可能是没睡醒吧,主要是不想吵醒室友们,我默默地用蚊怕水狠狠地往床上喷,用纸巾把死了的和没死的蚂蚁扫下床。后来,我又睡着了。多么希望那是一场恶心的梦,事实上不是。
如果在家,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弟弟就算再淘气,也不会在我的床上吃零食。妈妈每天在家里会扫一次地,拖一次,每个星期会收拾我的房间,收拾屋子。每年,家里会有一两次的大扫除。我是极懒的人,几乎不做家务。感觉20年的慵懒,终于到了自食恶果的时候了。
真正让我反思自己的家庭角色并在其中寻找自我治愈的力量的,是最近的一次新加坡之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或许是最早的所谓大丈夫的榜样,他们专注事业,不纠结于儿女情长,最终有了巨大的成就。不知道我是不是事业心重的女人,反正曾经被贴过“女强人”的标签。其实,我是不善于与人相处的,即使我以为自己是那么的乐观、热情、活泼。其实不然。我外热内冷,不愿与人深交,玻璃心,刀子嘴。我的朋友不多,我也不懂得如何去以心交心,大学之后才慢慢懂得,真想一刀子戳死自己。大学之前的日子,都在为成绩发愁,看书、复习、考试。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交朋友,不懂那些上厕所也要找人陪的女生,不理解下课就冲去球场的男生们。她们,确实好像都比我开心。
在新加坡,我们听了好多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的演讲。他们或有着一番不凡的事业,或在公司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国立大学的教授,和他的家庭往事。在分享如何成为一个领导者的经历中,他更多的,是在炫耀自己满满的家庭幸福。十多年前,他一家子人去了云南,在那里生活了十三年。在那个贫困的地方,他的妻子陪伴着他,儿女在当地中小学读书。有时候,我们会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分开一个家,比如需要谋生,比如为了梦想,比如实践公益。有同行的人问陈教授,觉不觉得把家人带到穷苦的地方是一种亏欠。是的,我们都害怕亏欠别人,特别是家人。他说,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他也不会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多年。他的儿女,在农村收获了一份份友情和亲近自然的健康。他说,在他心里,家庭是第一,健康是第二,接下来才是事业云云。他的经历,他的观点,都在诱导着我一步步思考我的家,我的家人,家里的我自己。
从半农村的小城镇里,我12岁就开始在城市读书。6年的中学生活,我谨记妈妈的忠告:不要和同学到处乱跑。每个星期放假,爸爸会开车来接我,或者妈妈会搭阿姨的顺风车来接我。反正,我是在被层层保护中长大的。初中学校的旁边,是一条繁荣的步行街,我居然是在大一的暑假,才真正去逛。高中学校的旁边,是城市中心一个大型的购物广场,在高中阶段,我居然没有跟同学去逛过。我就是这么个十成的乖孩子,十成的书呆子。后来,我甚至丧失了跟同学去玩的欲望。中学六年下来,泛泛之交不少,挚友不多。
爸爸的青春,与餐饮业分不开的。十来岁的他,去镇上的酒店里面当学徒,后来,考了个厨师证,留在酒店当了几年厨师。用在厨房里抽油烟掉汗水赚的钱,他在镇上建了房子。在酒店里面流连的时间多了,可能见识的风流也就多了吧。在家看电视,有亲吻的镜头,他会换台,不让我们看。他和妈妈,只会在晚上,我们都睡了之后,吵架。他小心翼翼地,把三孩子保护在一个纯净的乌托邦里面。而我妈妈,则是个单纯勤劳的家庭主妇。她也没有朋友,她说,自从嫁了给我爸爸,自从有了我们,她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家。每天买菜、做饭、和一家人一起吃饭、打扫卫生、看看电视剧,这就是她的日子。我们三都是读寄宿学校,她就轮流给我们送饭。爸爸是人家的厨师,妈妈是家里的厨师。爸爸的做的菜高端而重口,妈妈做的菜清淡而营养。典型的广东人,生活是围绕着吃的。
我不关心时尚、不听歌、不看电影、不读言情小说、不懂男女情怀。在童话和散文里面,我渐渐长大,甚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长大。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曾让我差点掉入师生恋之中。真不知道,那个奇葩的我,是怎么三观正常地长到现在的。或许,三观还不正常?
我继承了爸爸的乐观和宽容,还有点,自欺欺人。我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妈妈的单纯、不关心外事,还有点,固执。我甚至不懂得如何和弟弟妹妹相处。爷爷奶奶,一个比较喜欢弟弟,一个比较喜欢妹妹。而我,比较喜欢离开家里。他们常常拿我开玩笑,说我从小喜欢去奶奶的娘家过夜,和姑姑姑姑们一起玩。那是因为,她们都比我大,会让着我,而我,不喜欢,让着弟弟妹妹。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吧,把这些童年往事,当作日后两家人见面的谈资。
家中长女,这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家里,如果要吃西瓜,首先是,朝着楼梯口大吼一句:“吃西瓜啦,先到先得哈,吃完就没有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