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查看话题 >在北京看话剧
也只有呆在北京,才会有看话剧的念头吧。从一个小镇出来,镇上的唯一一家影剧院也只有逢年过节时的文艺汇演,对演唱会、音乐会、话剧这种艺术形态只在电视杂志上见到过。来到北京后看到那样多的表演信息,顿时觉得自己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可以回去和不出家乡的同学们炫耀这里的丰富生活。
第一次接触话剧居然是自己参与的班级的表演,虽然只是简短的音乐剧,但足以让我们非常有成就感。之后都以看小剧场居多,各个小剧场散步在北京的角落中在夜晚里骚动,表现着北京作为文化之都最文艺的一面。最喜欢的小剧场是中戏边的蓬蒿,还去采访过蓬蒿很有气质的老板娘,做牙医的老板以医养戏,毕竟目前中国做戏剧的人们还是以追求梦想的成分居多,像孟京辉这样能名利双收的戏剧人太少,大部分小剧场的戏剧上座率不高,大部分人的真的不能只靠戏剧来生活。在北京很火的开心麻花每次去都座无虚席,当然也和他们演出题材通俗、贴近生活、夹杂很多搞笑段子有关吧,大众喜欢的还是可以放松的表演形态。参加过北京的大学生戏剧节,戏剧节的表演剧目种类更加丰富,也更具实验性和探索性,青年人是对这个世界有最多想法的群体,用戏剧的表演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份勇气就很令人折服。这个世界现实中已有太多虚伪做作,在舞台上可以放肆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那样近距离的表演中特别考验演技,演员能否把你带入到故事情境中,让你感受到他们想表达的东西,进而衍生出一点对于生活的感悟。我认为戏剧虽然有娱乐成分,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能来看话剧表演的人们本来就是有一定知识和艺术欣赏水平的人群,他们能感受到这部戏背后的故事,关于人性、理想的更深层次的探讨,戏剧以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方式启发着思考,让我每次看过一部好戏后都陷入故事中不可自拔。
对于穷学生的我,实在没有多少资金来支持看戏。还好我在北京,这个包容的都市里追梦的年轻人那么多。出于对于话剧艺术的宣传普及,免费赠票的活动很多,微博、微信、豆瓣同城活动,我乐此不疲的参加各种抽奖,也运气不错地抽中过几次。《恋爱的犀牛》百场纪念场是抽到过最值的一场,虽然坐在了最后面连郝蕾的脸也看不清,但是还是被演员的功力折服,老戏骨和新人的演出真的差很多。离开了北京,戏剧演出少了很多,就算有好戏也被高票价吓退。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为艺术而追梦的人还能剩多少呢?
第一次接触话剧居然是自己参与的班级的表演,虽然只是简短的音乐剧,但足以让我们非常有成就感。之后都以看小剧场居多,各个小剧场散步在北京的角落中在夜晚里骚动,表现着北京作为文化之都最文艺的一面。最喜欢的小剧场是中戏边的蓬蒿,还去采访过蓬蒿很有气质的老板娘,做牙医的老板以医养戏,毕竟目前中国做戏剧的人们还是以追求梦想的成分居多,像孟京辉这样能名利双收的戏剧人太少,大部分小剧场的戏剧上座率不高,大部分人的真的不能只靠戏剧来生活。在北京很火的开心麻花每次去都座无虚席,当然也和他们演出题材通俗、贴近生活、夹杂很多搞笑段子有关吧,大众喜欢的还是可以放松的表演形态。参加过北京的大学生戏剧节,戏剧节的表演剧目种类更加丰富,也更具实验性和探索性,青年人是对这个世界有最多想法的群体,用戏剧的表演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份勇气就很令人折服。这个世界现实中已有太多虚伪做作,在舞台上可以放肆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那样近距离的表演中特别考验演技,演员能否把你带入到故事情境中,让你感受到他们想表达的东西,进而衍生出一点对于生活的感悟。我认为戏剧虽然有娱乐成分,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能来看话剧表演的人们本来就是有一定知识和艺术欣赏水平的人群,他们能感受到这部戏背后的故事,关于人性、理想的更深层次的探讨,戏剧以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方式启发着思考,让我每次看过一部好戏后都陷入故事中不可自拔。
对于穷学生的我,实在没有多少资金来支持看戏。还好我在北京,这个包容的都市里追梦的年轻人那么多。出于对于话剧艺术的宣传普及,免费赠票的活动很多,微博、微信、豆瓣同城活动,我乐此不疲的参加各种抽奖,也运气不错地抽中过几次。《恋爱的犀牛》百场纪念场是抽到过最值的一场,虽然坐在了最后面连郝蕾的脸也看不清,但是还是被演员的功力折服,老戏骨和新人的演出真的差很多。离开了北京,戏剧演出少了很多,就算有好戏也被高票价吓退。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为艺术而追梦的人还能剩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