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现代病你自豪啊?
(写了个大贴,因为前段时间见旧人有点儿多,某闺密问我:当时也没见你寻死觅活,如今再见你也不露声色,你是从来不在乎吗?我***的时候,抽了好几个月烟呢⋯⋯
靠,谁说姐不在乎,只是姐知道,那样你就败了!别人害过你也好、辜负过你也好,你哭哭啼啼、寄情烟酒只是承认了自己的软弱,有屁用?真的女汉子就是心里流血、面上蛋蛋的,流着流着⋯⋯就流光了)
——这篇是写给那些跟风的妹子的。电视上演别人失恋了自杀、酗酒、乱性、胡吃海塞⋯⋯你要不要也这样啊?
我有个同学就这样。恋(po)爱(chu)太晚,第一次失恋足足闹了一个月,每天晚上痛苦+暴走+抱酒瓶子发疯⋯⋯我们都成她“戏感太足”。这些人,一旦过了这个劲儿,忘了ex也是很大可能的。but,万一演戏过程中,意外出事儿肿么办?
作为一个爆脾气+吐槽党,我实在受不了某些人非要把坏习惯常态化进儿当成追求的样纸。你有病你自豪,你为国家消耗药?
别逗比了好吗?爽是一时的,害处可能是一辈子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用“软瘾”来描述这些逗比的人生: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不同于毒品、药物、酒精的一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社会压力加大与安全感的缺乏,使染上软瘾的人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获得暂时的满足与短时的快感,实际上却被榨取大量的精力,财力或者更多,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但当时却难以摆脱。一种游离于爱与痛边缘的现代情绪。
以上是百度百科,我真得很懒。只能负责任告诉大家,除了直接服用有化学成分能形成神经依赖的东西外,其他重复且不能停、不想停、想停停不下来的行为,都可以叫“Soft addiction”,软瘾。
我那戏感十足的同学就是“失恋的表达停不下来”⋯⋯
软瘾其实就是各种现代病的通病:开始是习惯,好像没什么危害,一旦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地是在榨取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软瘾可以是日常的任何行为,Judith Wright认为,每个种族每个年龄段的人们都难逃软瘾的羁绊。比如:打牌停不下来、运动停不下来、做爱停不下来、喝可乐停不下来、刷手机停不下来⋯⋯没人放纵你,放纵者都是自己觉得“这样好”的主。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是主动把习惯变成“瘾”的。很多人争相说自己有强迫症、高级咖啡综合症、不喝82年拉菲睡不着觉症候群⋯⋯好像不得点儿现代症候群,都不好意思出门社交,小伙伴们见面的时候,谁身上的“症候群”标签多,谁就是老大?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哥哥曝自己有忧郁症(是这个病吗?要不就是抑郁症?)的时候,各种潮人不是帮他寻医问药、遍访名(杏)林,而是百度了一下相关病症然后往自己身上套,一时间,京城忧郁症者众。那个时候,你要是开口不提“某某症”,简直就没办法拉近彼此关系了呀。那时候,我司的一个销售擅用了这个大好的晨光,说自己有失眠症,为每天黑着一对儿眼睛来上班找到了特别好的理由,其实丫是夜店小王子,每天跑遍京城各夜场。
不知道大火发现没?拍影视剧的都知道利用大数据:什么人最容易成瘾?穷人。或者说,某方面贫穷的人。
看过《破产姐妹》的人都知道:金发卡罗琳她老爸是搞庞氏骗局的银行家,破产后她什么都没有了就去最普通的街区打工,什么都不会但无时无刻不想创业成功;大胸的max是贫民街区长大的女汉子,美丽、心地好、能力强但是嗑药、沉迷换男友、爱否定自己⋯⋯why?
前者虽然没了金钱的富裕,但是还有清醒的认知,后者尝遍了失败的结局,已经不对小概率事件存希望。
换言之,放弃比争取容易,原谅自己比原谅他人容易。
为什么恋爱时付出特别多的那个人分手会特别痛?为什么离了婚之后过错方会比较早进入下一段婚姻?也是这个道理。放弃比执著更容易、恨比爱更容易。
人就是本能喜欢选择容易的事情。选完了再找理由。然后像我这样有文化的人就会编个名词出来,什么习惯性依赖啊、应激反应啊!
屁啊!
你是loser承认就好了。连承认自己在某件事儿上的失败都不敢的人,真心只剩下麻痹自己一条道了。然后就怪到药身上了。
你知道吗?吗啡一直到今天,都是不可替代的、使用量最大的镇痛剂之一,它的家族成员还有鸦片、海洛因和可待因。因为少量镇痛剂可以止痛,多一点儿就会刺激腺体产生快感,时间久或者次数多就会产生依赖性。
你有没有发现,吃过一顿好吃的会念念不忘然后想很久并盼着再吃一次?跟温柔、有钱又英俊的男朋友谈过恋爱后很难再接受他人的追求?
这些都堪比药物作用。
无聊、悲伤、内疚、忧虑、愤怒、恐惧甚至爱⋯⋯各种情绪的极端化都会让人渴望寻求解脱或者堕落,现代文明的高速化加重了这些情绪,让“瘾”变得无处不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如果你的自我足够强大,就不需要借助外力来平复和宣泄;如果原本自我就不够强大,那你不可能抗得住任何一种依赖消失后带来的打击。何况,世上没有任何一种依赖能解决问题。
所以,强大的人不需要,弱小的人不能要。别为了一时的炫耀,弄自己一身臭毛病。
原创文刊登在她理财:财女养成社区
http://www.talicai.com/diary/43854
靠,谁说姐不在乎,只是姐知道,那样你就败了!别人害过你也好、辜负过你也好,你哭哭啼啼、寄情烟酒只是承认了自己的软弱,有屁用?真的女汉子就是心里流血、面上蛋蛋的,流着流着⋯⋯就流光了)
——这篇是写给那些跟风的妹子的。电视上演别人失恋了自杀、酗酒、乱性、胡吃海塞⋯⋯你要不要也这样啊?
我有个同学就这样。恋(po)爱(chu)太晚,第一次失恋足足闹了一个月,每天晚上痛苦+暴走+抱酒瓶子发疯⋯⋯我们都成她“戏感太足”。这些人,一旦过了这个劲儿,忘了ex也是很大可能的。but,万一演戏过程中,意外出事儿肿么办?
作为一个爆脾气+吐槽党,我实在受不了某些人非要把坏习惯常态化进儿当成追求的样纸。你有病你自豪,你为国家消耗药?
别逗比了好吗?爽是一时的,害处可能是一辈子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用“软瘾”来描述这些逗比的人生: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不同于毒品、药物、酒精的一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社会压力加大与安全感的缺乏,使染上软瘾的人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获得暂时的满足与短时的快感,实际上却被榨取大量的精力,财力或者更多,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但当时却难以摆脱。一种游离于爱与痛边缘的现代情绪。
以上是百度百科,我真得很懒。只能负责任告诉大家,除了直接服用有化学成分能形成神经依赖的东西外,其他重复且不能停、不想停、想停停不下来的行为,都可以叫“Soft addiction”,软瘾。
我那戏感十足的同学就是“失恋的表达停不下来”⋯⋯
软瘾其实就是各种现代病的通病:开始是习惯,好像没什么危害,一旦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地是在榨取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软瘾可以是日常的任何行为,Judith Wright认为,每个种族每个年龄段的人们都难逃软瘾的羁绊。比如:打牌停不下来、运动停不下来、做爱停不下来、喝可乐停不下来、刷手机停不下来⋯⋯没人放纵你,放纵者都是自己觉得“这样好”的主。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是主动把习惯变成“瘾”的。很多人争相说自己有强迫症、高级咖啡综合症、不喝82年拉菲睡不着觉症候群⋯⋯好像不得点儿现代症候群,都不好意思出门社交,小伙伴们见面的时候,谁身上的“症候群”标签多,谁就是老大?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哥哥曝自己有忧郁症(是这个病吗?要不就是抑郁症?)的时候,各种潮人不是帮他寻医问药、遍访名(杏)林,而是百度了一下相关病症然后往自己身上套,一时间,京城忧郁症者众。那个时候,你要是开口不提“某某症”,简直就没办法拉近彼此关系了呀。那时候,我司的一个销售擅用了这个大好的晨光,说自己有失眠症,为每天黑着一对儿眼睛来上班找到了特别好的理由,其实丫是夜店小王子,每天跑遍京城各夜场。
不知道大火发现没?拍影视剧的都知道利用大数据:什么人最容易成瘾?穷人。或者说,某方面贫穷的人。
看过《破产姐妹》的人都知道:金发卡罗琳她老爸是搞庞氏骗局的银行家,破产后她什么都没有了就去最普通的街区打工,什么都不会但无时无刻不想创业成功;大胸的max是贫民街区长大的女汉子,美丽、心地好、能力强但是嗑药、沉迷换男友、爱否定自己⋯⋯why?
前者虽然没了金钱的富裕,但是还有清醒的认知,后者尝遍了失败的结局,已经不对小概率事件存希望。
换言之,放弃比争取容易,原谅自己比原谅他人容易。
为什么恋爱时付出特别多的那个人分手会特别痛?为什么离了婚之后过错方会比较早进入下一段婚姻?也是这个道理。放弃比执著更容易、恨比爱更容易。
人就是本能喜欢选择容易的事情。选完了再找理由。然后像我这样有文化的人就会编个名词出来,什么习惯性依赖啊、应激反应啊!
屁啊!
你是loser承认就好了。连承认自己在某件事儿上的失败都不敢的人,真心只剩下麻痹自己一条道了。然后就怪到药身上了。
你知道吗?吗啡一直到今天,都是不可替代的、使用量最大的镇痛剂之一,它的家族成员还有鸦片、海洛因和可待因。因为少量镇痛剂可以止痛,多一点儿就会刺激腺体产生快感,时间久或者次数多就会产生依赖性。
你有没有发现,吃过一顿好吃的会念念不忘然后想很久并盼着再吃一次?跟温柔、有钱又英俊的男朋友谈过恋爱后很难再接受他人的追求?
这些都堪比药物作用。
无聊、悲伤、内疚、忧虑、愤怒、恐惧甚至爱⋯⋯各种情绪的极端化都会让人渴望寻求解脱或者堕落,现代文明的高速化加重了这些情绪,让“瘾”变得无处不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如果你的自我足够强大,就不需要借助外力来平复和宣泄;如果原本自我就不够强大,那你不可能抗得住任何一种依赖消失后带来的打击。何况,世上没有任何一种依赖能解决问题。
所以,强大的人不需要,弱小的人不能要。别为了一时的炫耀,弄自己一身臭毛病。
原创文刊登在她理财:财女养成社区
http://www.talicai.com/diary/438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