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亮的周围----电影[黑眼圈]
台湾电影的长镜头既是传统,又在现在。早在侯孝贤时代,长镜头热衷于讲述,比较明显的是[海上花]的那个7分半钟的开头。这是一种画卷,一种宣示,电影已不仅仅是娱乐感官的东西,它还可以担负起社会功能,把现实呈现。杨德昌无疑也是那个时代的丰碑之一,但他关键的作用还在于,在这波浪潮里就已经打通了下一波的涌向。这是因为杨德昌的哲学气质,既是说,道德判断,生活现实并不是重点,生与死与世界才是关键。而这种形而上正是现代艺术必然的归宿,印证了黑格尔的观点,艺术转向哲学是它的必由之路。
蔡明亮秉持的就是这种现代主义,所以长镜头到他那里已经热衷于凝视了。既是说,蔡明亮邀请我们,一起看穿它,以期达到事实。事实不可以解释为现实,因为现实仍然可能是一种假象。如果你说蔡明亮的电影不好看,那就说对了。因为杜尚早就说了,审美并不是艺术的本质。那如何判定什么是艺术呢,只有先成为艺术家,才有艺术。
除了行为艺术,现代主义可能没走那么远。但精英主义的基调已经定下了,艺术有它自己的价值,不与科学媾和,不与伦理媾和,它的圈定与大众划清了界限。这种态度从蔡明亮的访谈中也有所表现,他一再强调自己的坚持,一再坚持自己的电影里有更多的东西。这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看,是因为你没思考,而这正是蔡明亮所要带给观众的。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造型,含有孔乙己似的悲哀。商业社会的提法已嫌过时,资本与人本是互通的,商业意识已成了无意识。这时,艺术不可能是一块飞地,戈达尔退居瑞士,是现代主义败退的象征。但在蔡明亮那里,这种败退是以另一种大败退表达的,人已经走投无路了,不但沟通已无可能,返回内心连提都不要提,而欲念尽管不可避免,但也被压抑的不成样子。
在蔡明亮看来,在这种大败退中,爱情首当其冲。人们在不发一言的冷漠中,难受的睡梦里流出了眼泪,李康生有一滴,陈湘琪有一滴。眼泪是弥足珍贵的,因为现在是一个缺水的时代,是一个逐渐干涸的时代,是一个逐渐窒息的时代,是A片时代,是口罩时代。这样的思路导致了一个非常诡异的场景,人们再也无法正常性交了,欲念被以各种反常手法表现。例如[你那边几点],三幕同时展开;母亲在父亲遗像前手淫,小康在街头招妓,湘琪吻向同床女友。这种策略有没有效呢,对小资而言是有效的,因为他们是一种反照,对位的思维,即是说,所有情况他们都可以转为自身感应,从而进场。这种响应注定相互扑空。欲念的不满与情感的空虚是小资所体会的,而孤独的变形和绝望的异化是蔡明亮想表达的,这也是[天边一朵云]的处境。
对这个时代的异议若老是以爱欲为突破口,它的煽动力会被降解到小资的土壤里。如果艺术的煽动力日渐失去效果,那么就会被大众斥责为一种自私。而且,有两种威胁来自敌对阵营。一种是好莱坞的科幻片,它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母题,以更超前,更震撼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是谁的胜利很容易辨别,因为前者是独立的性质,它不屑于迂回路线,后者却是开放的系统,最有能耐把一切同化。第二种威胁是后现代的得势,后现代的手法拉平了艺术与大众的水平线,它把一流的东西,做二流的表现,与三流一起狂欢。这真是一个爆炸性的时刻,拼贴,涂鸦,还有解构,这本是一个激进的返回步骤,却被利用成戏拟,易读的标志。后现代的易生产性与易消费性构成了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应该心满意足了,想得到的很容易得到了,艺术无处不在,甚至广告也很艺术。
[黑眼圈]有一个转向,它把视角对准了劳工阶层,这个阶层尽管人数众多,但在文化是仍然是边缘存在的。蔡明亮这样就把心灵的边缘和社会的边缘结合在了一起,意欲集合在资本主义太阳的光谱之外。这种整合绝对是失败的,因为矛盾的是,他欲代言的人,恰恰是最不能进入他世界的人,这又让小资钻了空子,成了两者的粘合体。而且,人文关怀总产生涂脂抹粉的效果,这种矛盾和这种虚假,就是周星驰之死的原因。当然,蔡明亮不可能步入周星驰的后尘。这是因为,周星驰一开始就有一个念头,在含辛茹苦中一再保持它,在得势后迅速转正,可惜这个念头却是一杯毒药。而蔡明亮的内核,一开始就宣示,愈来愈坚硬,愈来愈无法瓦解,以至于任何诱惑都会无功而返。
因为这种内核,[黑眼圈]中的那张床,起先是给苦楚的人们,而最终还是给孤独的人们了。在不多不少的100个镜头中,有十几个是关于这张床的。床的象征的是家,安稳,睡眠,对应出的是,流离失所,焦虑,它给出的意象非常明了。起先,3个劳工拾到了这张床,蔡明亮用来6个长镜头来描述这个搬运过程,其中包括这部电影里唯一的移转镜头,这是蔡明亮非常少有的破例,静止长镜头一直是他的标签式手法。这不是重视又是什么,此时抬床的人数已增至5个,并且还要增加,地铁里的家乡民谣已经响起,但是外乡人在外乡,又何必回故乡。
如果,一张床不断的搬动,那就提供了一种荒谬,它的安稳意味被挪移所颠覆。还有一种蔡明亮的考虑,这张床必须从关怀象征撤回它的布局象征中去。因为从拉旺遇见受伤的流浪汉后,这张床就不属于大伙,而是他俩的了。后来,女佣的汇合,再一次利用了这张床,从而使这张床有贯穿的功能。
比较难以把握的是电影中的植物人。这个连莫扎特的魔笛也唤不醒的植物人,几乎是对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对她说]的反讽。在那部电影中,男主人公一再坚持,如果一个人还活着,你的呼唤她就不可能听不到,只是不能做出反应而已。蔡明亮倒不是反对这种唯心说法,他反对的是那种虚伪视角。他的态度是,连正常人之间都不能沟通了,你和植物人能谈出什么来。
这个植物人有9个镜头,电影的第一个长达3分钟的凝视就是对准了他。以后的几个镜头,他频繁受到粗暴对待,当然他不是唯一的一个,每个人都受到了粗暴对待,这是因为情欲主题的缘故。他没有受到适当的同情,因为他的存在造成了老板娘与女佣紧张的关系。但他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电影的情欲五角就无法成立。
在这里有了很奇怪的情况,就是要向金基德的主题靠近了,他明确的把施虐----受虐模式用于冲突----获救式的乌托邦,这是非常得罪人的干活。在这个交叉路口,我们却步吧,尽管蔡明亮把最后的那4分半钟长镜头献给了金基德,那和金基德[漂流画室]的结尾有莫大的干系。可以转向的是,一场弥漫的烟雾,忽然在电影后半部出现。
蔡明亮的天才之处正在马拉美的那句宣言;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他在运用象征与意象上的功力非同一般,这次他扑捉到印尼大火带来的烟害,并迅速用到象征意义上,非常敏捷,让人服膺。这场烟害带来的是,人们再也无法正常呼吸了,必须全部带上口罩,而旺拉与流浪汉戴的是塑料袋,女佣戴的是泡沫碗,又一次表明了他们的边缘性。在这种情形下,流浪汉与女佣开始了第一次实质关系,这一幕几乎是电影中最辛辣的部分,俩人如要亲吻,必须解下口罩,但一解下口罩,又几乎要被呛到窒息。一场亲吻最后几乎演变成了人工呼吸,遗憾的是,蔡明亮制止了局面,要不然就从象征一跃而成为无厘头了。
另一个意象则是蔡明亮经久不衰运用的,那就是水的意象,从第一部作品[青少年哪吒]开始,一直到[天边一朵云],水一直是蔡明亮用来表示情欲的意象。但在[黑眼圈]里,水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那个死水湾,在废弃的工地的正中,与那个植物人在四人关系的中央,有着对应的关系。流浪汉在死水湾垂钓,一只蝴蝶飞进镜头,这是电影中最美的构图,几乎达到了只可意会的地步。虽然如此,还是可以试着解释一下,这象征着什么;即使世界变成了一滩死水,还是可以用思想垂钓的,美还是能意外到来的。这样也可以解释蔡明亮最后的表达,在最后,镜头凝视着死水湾,那张床慢慢飘来,旺拉,流浪汉,女佣熟睡在上面;即使是一池死水,爱也能让它变成幻境。
如果这不是误解了蔡明亮的话,如果这真的是蔡明亮的最终意图,反驳他就很容易了。因为人人都提升到思想者,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他的受众不可能一再扩大。这样,他的作用必将微小,他与社会对话的目的将越来越无法进行,他的意图将化为泡影。如果还有反叛的可能,必将不来自他。有可能来自,权且用[新桥恋人]代言,把个体独特性与无目的的冲撞性激发,这就是新的方法。
蔡明亮秉持的就是这种现代主义,所以长镜头到他那里已经热衷于凝视了。既是说,蔡明亮邀请我们,一起看穿它,以期达到事实。事实不可以解释为现实,因为现实仍然可能是一种假象。如果你说蔡明亮的电影不好看,那就说对了。因为杜尚早就说了,审美并不是艺术的本质。那如何判定什么是艺术呢,只有先成为艺术家,才有艺术。
除了行为艺术,现代主义可能没走那么远。但精英主义的基调已经定下了,艺术有它自己的价值,不与科学媾和,不与伦理媾和,它的圈定与大众划清了界限。这种态度从蔡明亮的访谈中也有所表现,他一再强调自己的坚持,一再坚持自己的电影里有更多的东西。这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看,是因为你没思考,而这正是蔡明亮所要带给观众的。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造型,含有孔乙己似的悲哀。商业社会的提法已嫌过时,资本与人本是互通的,商业意识已成了无意识。这时,艺术不可能是一块飞地,戈达尔退居瑞士,是现代主义败退的象征。但在蔡明亮那里,这种败退是以另一种大败退表达的,人已经走投无路了,不但沟通已无可能,返回内心连提都不要提,而欲念尽管不可避免,但也被压抑的不成样子。
在蔡明亮看来,在这种大败退中,爱情首当其冲。人们在不发一言的冷漠中,难受的睡梦里流出了眼泪,李康生有一滴,陈湘琪有一滴。眼泪是弥足珍贵的,因为现在是一个缺水的时代,是一个逐渐干涸的时代,是一个逐渐窒息的时代,是A片时代,是口罩时代。这样的思路导致了一个非常诡异的场景,人们再也无法正常性交了,欲念被以各种反常手法表现。例如[你那边几点],三幕同时展开;母亲在父亲遗像前手淫,小康在街头招妓,湘琪吻向同床女友。这种策略有没有效呢,对小资而言是有效的,因为他们是一种反照,对位的思维,即是说,所有情况他们都可以转为自身感应,从而进场。这种响应注定相互扑空。欲念的不满与情感的空虚是小资所体会的,而孤独的变形和绝望的异化是蔡明亮想表达的,这也是[天边一朵云]的处境。
对这个时代的异议若老是以爱欲为突破口,它的煽动力会被降解到小资的土壤里。如果艺术的煽动力日渐失去效果,那么就会被大众斥责为一种自私。而且,有两种威胁来自敌对阵营。一种是好莱坞的科幻片,它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母题,以更超前,更震撼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是谁的胜利很容易辨别,因为前者是独立的性质,它不屑于迂回路线,后者却是开放的系统,最有能耐把一切同化。第二种威胁是后现代的得势,后现代的手法拉平了艺术与大众的水平线,它把一流的东西,做二流的表现,与三流一起狂欢。这真是一个爆炸性的时刻,拼贴,涂鸦,还有解构,这本是一个激进的返回步骤,却被利用成戏拟,易读的标志。后现代的易生产性与易消费性构成了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应该心满意足了,想得到的很容易得到了,艺术无处不在,甚至广告也很艺术。
[黑眼圈]有一个转向,它把视角对准了劳工阶层,这个阶层尽管人数众多,但在文化是仍然是边缘存在的。蔡明亮这样就把心灵的边缘和社会的边缘结合在了一起,意欲集合在资本主义太阳的光谱之外。这种整合绝对是失败的,因为矛盾的是,他欲代言的人,恰恰是最不能进入他世界的人,这又让小资钻了空子,成了两者的粘合体。而且,人文关怀总产生涂脂抹粉的效果,这种矛盾和这种虚假,就是周星驰之死的原因。当然,蔡明亮不可能步入周星驰的后尘。这是因为,周星驰一开始就有一个念头,在含辛茹苦中一再保持它,在得势后迅速转正,可惜这个念头却是一杯毒药。而蔡明亮的内核,一开始就宣示,愈来愈坚硬,愈来愈无法瓦解,以至于任何诱惑都会无功而返。
因为这种内核,[黑眼圈]中的那张床,起先是给苦楚的人们,而最终还是给孤独的人们了。在不多不少的100个镜头中,有十几个是关于这张床的。床的象征的是家,安稳,睡眠,对应出的是,流离失所,焦虑,它给出的意象非常明了。起先,3个劳工拾到了这张床,蔡明亮用来6个长镜头来描述这个搬运过程,其中包括这部电影里唯一的移转镜头,这是蔡明亮非常少有的破例,静止长镜头一直是他的标签式手法。这不是重视又是什么,此时抬床的人数已增至5个,并且还要增加,地铁里的家乡民谣已经响起,但是外乡人在外乡,又何必回故乡。
如果,一张床不断的搬动,那就提供了一种荒谬,它的安稳意味被挪移所颠覆。还有一种蔡明亮的考虑,这张床必须从关怀象征撤回它的布局象征中去。因为从拉旺遇见受伤的流浪汉后,这张床就不属于大伙,而是他俩的了。后来,女佣的汇合,再一次利用了这张床,从而使这张床有贯穿的功能。
比较难以把握的是电影中的植物人。这个连莫扎特的魔笛也唤不醒的植物人,几乎是对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对她说]的反讽。在那部电影中,男主人公一再坚持,如果一个人还活着,你的呼唤她就不可能听不到,只是不能做出反应而已。蔡明亮倒不是反对这种唯心说法,他反对的是那种虚伪视角。他的态度是,连正常人之间都不能沟通了,你和植物人能谈出什么来。
这个植物人有9个镜头,电影的第一个长达3分钟的凝视就是对准了他。以后的几个镜头,他频繁受到粗暴对待,当然他不是唯一的一个,每个人都受到了粗暴对待,这是因为情欲主题的缘故。他没有受到适当的同情,因为他的存在造成了老板娘与女佣紧张的关系。但他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电影的情欲五角就无法成立。
在这里有了很奇怪的情况,就是要向金基德的主题靠近了,他明确的把施虐----受虐模式用于冲突----获救式的乌托邦,这是非常得罪人的干活。在这个交叉路口,我们却步吧,尽管蔡明亮把最后的那4分半钟长镜头献给了金基德,那和金基德[漂流画室]的结尾有莫大的干系。可以转向的是,一场弥漫的烟雾,忽然在电影后半部出现。
蔡明亮的天才之处正在马拉美的那句宣言;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他在运用象征与意象上的功力非同一般,这次他扑捉到印尼大火带来的烟害,并迅速用到象征意义上,非常敏捷,让人服膺。这场烟害带来的是,人们再也无法正常呼吸了,必须全部带上口罩,而旺拉与流浪汉戴的是塑料袋,女佣戴的是泡沫碗,又一次表明了他们的边缘性。在这种情形下,流浪汉与女佣开始了第一次实质关系,这一幕几乎是电影中最辛辣的部分,俩人如要亲吻,必须解下口罩,但一解下口罩,又几乎要被呛到窒息。一场亲吻最后几乎演变成了人工呼吸,遗憾的是,蔡明亮制止了局面,要不然就从象征一跃而成为无厘头了。
另一个意象则是蔡明亮经久不衰运用的,那就是水的意象,从第一部作品[青少年哪吒]开始,一直到[天边一朵云],水一直是蔡明亮用来表示情欲的意象。但在[黑眼圈]里,水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那个死水湾,在废弃的工地的正中,与那个植物人在四人关系的中央,有着对应的关系。流浪汉在死水湾垂钓,一只蝴蝶飞进镜头,这是电影中最美的构图,几乎达到了只可意会的地步。虽然如此,还是可以试着解释一下,这象征着什么;即使世界变成了一滩死水,还是可以用思想垂钓的,美还是能意外到来的。这样也可以解释蔡明亮最后的表达,在最后,镜头凝视着死水湾,那张床慢慢飘来,旺拉,流浪汉,女佣熟睡在上面;即使是一池死水,爱也能让它变成幻境。
如果这不是误解了蔡明亮的话,如果这真的是蔡明亮的最终意图,反驳他就很容易了。因为人人都提升到思想者,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他的受众不可能一再扩大。这样,他的作用必将微小,他与社会对话的目的将越来越无法进行,他的意图将化为泡影。如果还有反叛的可能,必将不来自他。有可能来自,权且用[新桥恋人]代言,把个体独特性与无目的的冲撞性激发,这就是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