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是走在路上的人 ----美国留学有感
关于留学美国,很早很早前就想写一篇东西了,一直没有契机(主要是也懒)。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亲爱的,纽约不是美国”,就着这篇文章自己心生一些感悟,随便说两句。
(附上这篇文章的网址:亲爱的,纽约不是美国)
这篇文章讲述了大部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告诉了我们其实他们的每一天其实没有美剧中的那么浮夸,自己的生活环境没有那么繁华。不像大城市里的热闹和灯火通明,不像时代广场那般24小时不夜天。不错 我同意,美国的大部分人的确不是这么过日子的。
可是话说回来,美国人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谁说过他们每个人就是Sex and the City, How I Met Your Mother, Friends那般过日子?美剧之所以被称之为剧 就是因为他们跟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一样,被提炼出来作为典型罢了。按照这个逻辑,全韩国都是都教授 全中国生活都是家有儿女?我觉得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也不能做到客观的评判美国的生活。那这种人我们抛开不谈,这种讨论没啥意义。
把这篇日志先放放 我想说一个我们从小就听说过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小马过河。
一匹小马和它妈妈想过河,不知道水深还是浅,于是问旁边的小松鼠。松鼠说啊这水特别深,淹死我众多弟兄 千万不要过去。但是这时却有一只老马在旁边说,这水才尼玛到我腿肚子好么 在水边瞎折腾什么,走过去不就完了。
当然,据说最后这小马是跟它妈妈过桥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本来想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事情在自己尝试过后才能有最真实客观的感受。换句话说,不去体会一次,所有的感受都只能止步于道听途说,不够真实。
所以在我去美国留学前,不管我多向往 我都没有自认为我够格去写这样一篇文章。即便是现在,我也只是以一个留学美国两年的学生的身份来讲述,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我相信比我资历更深,留学时间更久的前辈们体会比我更深许多。
没错,我在纽约生活学习了两年。所以这篇日志中描述的很多关于住在suburb的生活我都无缘体会 我也不会去评价太多。许多“大部分美国人的生活”怎么样,我并不能说我完全清楚。
但是话说回来,美国人怎么过日子跟我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并不那么好奇别的国家的人都在过什么样的日子。相比之下 我更在乎的是中国人在美国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尤其是跟我一样的,同龄的留学生朋友们。
我身边有在美国全国各地留学的小伙伴们。加州,丹佛,波士顿,宾夕法尼亚,伊利诺伊,芝加哥 可以说美国的各个地区都有。有的在大城市 有的在乡村。有的在东海岸跟我一样吹冷风,有的在西海岸享受阳光和海滩,大家的校园生活也各式各异。对这么多朋友来说 大家的生活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我们的共同点的确是文中所提到的孤独。孤独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对我个人来说 孤独是一个常态。每天上学,回家,吃饭 有朋友一起当然好,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人独处,我不仅不介意 有的时候也会享受这种孤独。给自己做一餐好吃的,自己出去逛逛,或者是一个人去游会泳,只要开心就好。当然对我其他的喜欢social的朋友来说 可能孤独不会体现的很明显,他们身边很可能有许多中国或者美国的朋友。但是再怎么说,人在异国他乡 总是没有国内的生活那样顺心。大的文化环境终究不是中国。
关于留学美国,我最想说的其实只有四个字,各取所需。
对我来说,大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纽约生活了两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 成为了一个自己想做的人。相比之下,我们学校已经算是一个比较爱Party的学校了。酒吧,夜店,Fake ID ,pre-game,party,也是身边许多朋友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完全不去judge或者反对,对我来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跟一个人喜欢锻炼,喜欢摄影无异。而对我来说,我从来没去过party,没跟朋友出去喝过酒。我喜欢的是踩着滑板从曼哈顿最底部一路滑到120街的哥伦比亚大学,再一路滑回来。那天前后花了我六个小时,却可以说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天。有人说我没经历美国校园文化的精髓,我一笑置之。我理解中美国校园文化的精髓就是自由,做自己想做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生活。我的朋友们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生活。本身就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美国学习,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最后都能得到。
其实相比之下 美国和中国只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教育体制。而且在我看来,中国学生不适应这个体系其实很正常。
因为教育体制不同,美国没有了班级的概念。所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一种缺失了班级的团结凝聚感,不会有同学陪你上课 帮你记考勤;也没有几个人住在一起的宿舍,过集体生活。没有一个宿舍开五黑玩游戏 因为美国的宿舍都是double/single room。因为教育体制不同,美国鼓励Critical Thinking, 鼓励你提出跟老师相反的意见 因为这样说明你在主动积极思考。而在中国应试教育之下 这种念头早已丧失殆尽。
---“如果你喜欢每天都有人陪着你的生活,那么美国并不适合你。在这里 你要学会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娱自乐 朋友不是随叫随到,因为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情 不会有人管你做什么 甚至是当你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想要庆祝的时候 你也可能会发现 只有你自己为你庆祝,那种感觉难以名状”
其实这也只是一个体制区别带来的变化。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 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我们都在班级和团体生活中度过。我们习惯了跟一帮朋友一起玩,但是仔细想想 从小到大 你在学校的朋友们,是同班同年级的多,还是全校各个年级班级都有好几个?班级和集体给我们造成了认识朋友的契机和环境罢了。在美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人 难免会变得孤独。因为缺失了这个契机 我们已经不知道怎么去主动认识新的朋友了。如果你从小就被家里介绍去到处相亲,你长大了还会主动追心仪的女生吗?你不知道怎么追 因为你从来没追过。
我身边的中国朋友,很奇怪的分为了两类人 有一种人只喜欢跟中国人呆在一起。只跟中国人吃饭,学习 交流 打游戏 排斥跟美国人接触 留学四年回家,英语没学好 顺利学会一口标准的福兰口音。还有一种人,跟美国的同学关系密切 跟他们许多人都是朋友。我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之一 是一个同时在商学院和音乐学院学习的女生,性格开朗外向 对朋友特别友善(虽然按照她自己的话,其实她本质上是个女神经病) 。她平时跟本地同学们关系很好 过生日请的全是美国的朋友们。有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做作 有中国的朋友干嘛非要叫美国的朋友,但是我只想说 如果我们真的把中美都一视同仁,那中国美国人的差别 无非不就是北京和深圳的差别?谁说了你交朋友只能交北京的不能理深圳人? 如果你连中美都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那你出国的意义又在哪?
---“真实的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闷在家里,一个人。如果你把国内的生活记录下来,你会发现,国内的生活要远远热闹有趣的多,不管是朋友还是娱乐多会多得多。在美国,生活的圈子很小,最熟悉的朋友永远是亚洲人”
--- “是的,大部分的美国是无趣的,无趣的有些压抑。不过,就算是大城市,你也会发现大部分的时间,你都是一个人”
---“大部分的美国,人们喜欢住在suburb 周末享受宁静的生活。做做饭,除除草,平静的如同欧洲”
就像我和我朋友们一样 这种观点无非是在各取所需中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缺少了一个认识人的契机后,变得开始一个人独处。不乐意融入美国社会文化,不乐意跟他们一起 于是跟与自己相似的亚洲伙伴们接触,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对电脑度过一天。还是那句话,我不觉得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好 只是一种选择罢了。我尊重的同时也理解。
可是个人选择并没有普及性,一个人的选择不能代表整个团体。如果你在国内的大城市里长大,到了美国的乡村里读书 那你的确会不适应 会觉得很无聊。可是这其实跟你在不在美国并没有关系,难道你到了中国的农村里念书 你就能活的风生水起?
可是如果你到了美国的大城市里还觉得无聊,你真的觉得是城市的错?为什么北京上海你会觉得有意思,遍地是好吃的好玩的 但纽约芝加哥你会觉得无聊?你可以说是美国不好,我也可以认为是你还没有发现这座城市的美。谁都知道纽约有那么几个景点,金刚爬过的帝国大厦,跟王府井华强北一样的时代广场,所有纽约有关的美剧都要讲的中央公园,举着雪糕筒的自由女神像,华尔街和牛角被摸的金光灿灿的金牛,还有带真冰场和巨大圣诞树的洛克菲勒中心。可是在Queens有一个曾经的纽约涂鸦圣地叫做5 Pointz, 布鲁克林有全世界第一个游乐园Coney Island,Bronx有一个Bronx Zoo,49街12大道有一个曾服役的战舰开放参观,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Halloween Parade,学校的Strawberry Fest,这么多有意思的活动,你难道都能在家里看一天电脑享受到?
其实 在我眼中最贴切的形容应该是 在中国上学,我们始终被包围在一个保护层里。在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 自己熟悉的学习和社交模式里,可能我们在同一个体制下,被这个体制产生的共同弱点会被淡化。当大家都被安排在班级和宿舍等集体中时,主动交际能力就显得可有可无了。但是当去掉了保护层,在美国学习时,一个人的本色才能被显现出来。有的人给自己硬生生的重新上了一层保护,抓着中国人和亚洲人不放 只跟亚洲人交朋友 缩在华人朋友圈里; 有的人变的孤僻 朋友少活动少,一个人成天到晚宅在家里,不接触任何人; 有的人可能如鱼得水,交了许多朋友,在国内用不上的交际能力终于派上了用场。为什么许多中国学生给美国人造成的印象是腼腆不爱交朋友 我觉得这是其中一个因素。
其实我挺同意作者的看法的 孤独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学到很多东西。可是我从来没有抱怨过孤独,我享受孤独。我没有被迫学到这些东西,而是主动的去发现这些道理。享受孤独不等于孤僻,我照样能跟朋友玩的很开心,只是我一个人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无聊。
对我来说,美国学习就是一块试金石。一个人的本性,特点,兴趣爱好,在这里充分的被展现了出来,没有强制的体制,只有美国人奉行的自由为原则的大环境。优点得到了加强,缺点得到了放大,把你放在放大镜下 看你如何去生存。
当然,作为出国党的一份子,我们不乏会面对许多质疑的声音,有钱都给美国人送去了 家里有钱没处花,非要让小孩出国?是的,出国学习的确价格不菲,你们有权利这么说。可是我想说 你们并不是求学人群中的底层。 看看你们身后吧,山区里的贫困儿童呢?大家都知道对别人指手画脚 却没有意识到反观自己。 我初中时,曾经靠卖家里废品的钱资助过一个山区里的同学,他最后靠着我那一点点微薄的资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我们有钱?对他们来说你们是不是也是有钱?只不过他们没有互联网不会打字,不能当愤青站出来指责你们浪费钱罢了。为什么我们读书就要受到谴责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行为值得指责,有时间对我们指手画脚 不如举手之劳给他们提供一点帮助吧,因为我们这些留学生中 都有很多人在通过助教,向社会募捐来重建学校等多种方式在帮助他们。你可以说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我们起码没有只是站着说话,我们不会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你们也不会舍弃财产搬家去农村居住, 我们只会更大程度的去回馈社会,希望你们也是。
留学生被人指手画脚 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盲目的“爱国”心态。我给爱国二字打引号,是因为我真的没有看出来在这个大帽子下 有什么举动是真正是出自对国家热爱的。因为我们没有在国内深造?大批留学生出国导致人才流失?我们出国,起码我出国,只是为了接受一种不同的教育 给自己提供一条更宽广的出路和视野,仅此而已。如果这都是不爱国,我只能说这种对爱国的理解太盲目了。不要忘记当初中国从世界强国的陨落,正是从那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闭关锁国开始的。
出国党不是败家子 只是我们想在一个不同的环境里接受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不否认有人的确是出国了大笔大笔的花钱,但是我见到的更多的却是,留学生比国内大学生更懂得省钱,出门坐公共交通,生活中许多花钱的地方都精打细算,就为了省下一点点生活费。而不少国内的大学生 出门伸手就是的士 坐公交地铁什么的反而不多。更不用说 我们为了有个适宜的住所 满城市跑为了租到一个便宜的房子,再买家具回来 甚至还要自己上电钻螺丝一点一点去装起来,最后因为暑期寒假回国,房子不能闲置 还要把房子短租给其他人,租客的房租还有合同 以及其他琐事 这中间涉及的种种麻烦,我没有在国内大学生身上见到过。
一两年前,“留学生在宝马里被抢劫后枪杀”这件事造成了巨大的轰动,骂声四起。在这我不准备给他们讨个公道,我一个人也没这个能力。我只是想指出,一个二手的老式宝马的钱,也就是6万人民币,在中国也买不到什么好车。更不用说这钱还是两人辛苦工作挣来的。至于为什么中国学生要开车,我想我加州的朋友们应该比我体会深多了,在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的加州,没有车本身就寸步难行。所以骂我们的人,你们来了加州都准备步行是么?
记得之前在高考期间 好些朋友都转了一条状态 大意是,不用担心你成绩最后能让你去怎样的学校,因为你最后只是在挑地方打四年的英雄联盟。与其选一个教学质量高 排名靠前的学校,还不如选一个宿舍有空调,教室有空调 食堂饭菜可口的地方 因为这样比学校的教学质量实在多了,因为等你进入社会了就会发现 其实这是一个靠脸吃饭的社会,学术实力根本不算什么。我不会拿这种状态概括所有的国内大学生,但是本着存在即合理的原则,这一类人是绝对存在的。可是反观留学生,择校的时候大多考虑的是综合排名以及专业排名,教学质量,毕业生工作去向。所以根据这个观念,难道就留学生比国内大学生靠谱多了?不管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根据一面之词去评价一件事是一件特别有争议且没有说服力的举动。我见过无数的同学 来美国只是为了镀金,不学无术只想混一个高GPA,然后就可以拿着毕业证明回家继承家族企业。我也有许多朋友,在国内努力学习 凭自己的能力一举考上北大清华,并且在里面继续以自己的刻苦当学霸 同时还参加排球队等课外活动 成为别人眼中不可企及的形象。 不管在国内还是美国 刻苦的和偷懒的人永远都同时存在。如果有人非要断章取义,我想最后被人另眼相待的可能不会是学生们 而是这位评判者吧。
留学生也是学生,我们花了比国内学习更昂贵的代价,把自己放到一个陌生的社会以及语言环境中,为的是让自己接受更大的磨难,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后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起码我是这样,我相信不少我的朋友们也是。出国只能给你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而不是成才的保证。我们没有自认为高人一等,我们跟广大学子一样,只是一个个在求学路上不断前行的人。
ps. 一直想在21岁时送给自己一篇这样的文章 算是给自己补上一份生日礼物吧 :)
pps.这篇文章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想给我留学生涯留下一些印记。可能有说的不够周到,不够全面的地方,欢迎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请好友们多包涵。
(附上这篇文章的网址:亲爱的,纽约不是美国)
这篇文章讲述了大部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告诉了我们其实他们的每一天其实没有美剧中的那么浮夸,自己的生活环境没有那么繁华。不像大城市里的热闹和灯火通明,不像时代广场那般24小时不夜天。不错 我同意,美国的大部分人的确不是这么过日子的。
可是话说回来,美国人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谁说过他们每个人就是Sex and the City, How I Met Your Mother, Friends那般过日子?美剧之所以被称之为剧 就是因为他们跟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一样,被提炼出来作为典型罢了。按照这个逻辑,全韩国都是都教授 全中国生活都是家有儿女?我觉得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也不能做到客观的评判美国的生活。那这种人我们抛开不谈,这种讨论没啥意义。
把这篇日志先放放 我想说一个我们从小就听说过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小马过河。
一匹小马和它妈妈想过河,不知道水深还是浅,于是问旁边的小松鼠。松鼠说啊这水特别深,淹死我众多弟兄 千万不要过去。但是这时却有一只老马在旁边说,这水才尼玛到我腿肚子好么 在水边瞎折腾什么,走过去不就完了。
当然,据说最后这小马是跟它妈妈过桥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本来想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事情在自己尝试过后才能有最真实客观的感受。换句话说,不去体会一次,所有的感受都只能止步于道听途说,不够真实。
所以在我去美国留学前,不管我多向往 我都没有自认为我够格去写这样一篇文章。即便是现在,我也只是以一个留学美国两年的学生的身份来讲述,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我相信比我资历更深,留学时间更久的前辈们体会比我更深许多。
没错,我在纽约生活学习了两年。所以这篇日志中描述的很多关于住在suburb的生活我都无缘体会 我也不会去评价太多。许多“大部分美国人的生活”怎么样,我并不能说我完全清楚。
但是话说回来,美国人怎么过日子跟我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并不那么好奇别的国家的人都在过什么样的日子。相比之下 我更在乎的是中国人在美国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尤其是跟我一样的,同龄的留学生朋友们。
我身边有在美国全国各地留学的小伙伴们。加州,丹佛,波士顿,宾夕法尼亚,伊利诺伊,芝加哥 可以说美国的各个地区都有。有的在大城市 有的在乡村。有的在东海岸跟我一样吹冷风,有的在西海岸享受阳光和海滩,大家的校园生活也各式各异。对这么多朋友来说 大家的生活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我们的共同点的确是文中所提到的孤独。孤独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对我个人来说 孤独是一个常态。每天上学,回家,吃饭 有朋友一起当然好,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人独处,我不仅不介意 有的时候也会享受这种孤独。给自己做一餐好吃的,自己出去逛逛,或者是一个人去游会泳,只要开心就好。当然对我其他的喜欢social的朋友来说 可能孤独不会体现的很明显,他们身边很可能有许多中国或者美国的朋友。但是再怎么说,人在异国他乡 总是没有国内的生活那样顺心。大的文化环境终究不是中国。
关于留学美国,我最想说的其实只有四个字,各取所需。
对我来说,大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纽约生活了两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 成为了一个自己想做的人。相比之下,我们学校已经算是一个比较爱Party的学校了。酒吧,夜店,Fake ID ,pre-game,party,也是身边许多朋友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完全不去judge或者反对,对我来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跟一个人喜欢锻炼,喜欢摄影无异。而对我来说,我从来没去过party,没跟朋友出去喝过酒。我喜欢的是踩着滑板从曼哈顿最底部一路滑到120街的哥伦比亚大学,再一路滑回来。那天前后花了我六个小时,却可以说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天。有人说我没经历美国校园文化的精髓,我一笑置之。我理解中美国校园文化的精髓就是自由,做自己想做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生活。我的朋友们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生活。本身就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美国学习,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最后都能得到。
其实相比之下 美国和中国只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教育体制。而且在我看来,中国学生不适应这个体系其实很正常。
因为教育体制不同,美国没有了班级的概念。所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一种缺失了班级的团结凝聚感,不会有同学陪你上课 帮你记考勤;也没有几个人住在一起的宿舍,过集体生活。没有一个宿舍开五黑玩游戏 因为美国的宿舍都是double/single room。因为教育体制不同,美国鼓励Critical Thinking, 鼓励你提出跟老师相反的意见 因为这样说明你在主动积极思考。而在中国应试教育之下 这种念头早已丧失殆尽。
---“如果你喜欢每天都有人陪着你的生活,那么美国并不适合你。在这里 你要学会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娱自乐 朋友不是随叫随到,因为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情 不会有人管你做什么 甚至是当你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想要庆祝的时候 你也可能会发现 只有你自己为你庆祝,那种感觉难以名状”
其实这也只是一个体制区别带来的变化。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 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我们都在班级和团体生活中度过。我们习惯了跟一帮朋友一起玩,但是仔细想想 从小到大 你在学校的朋友们,是同班同年级的多,还是全校各个年级班级都有好几个?班级和集体给我们造成了认识朋友的契机和环境罢了。在美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人 难免会变得孤独。因为缺失了这个契机 我们已经不知道怎么去主动认识新的朋友了。如果你从小就被家里介绍去到处相亲,你长大了还会主动追心仪的女生吗?你不知道怎么追 因为你从来没追过。
我身边的中国朋友,很奇怪的分为了两类人 有一种人只喜欢跟中国人呆在一起。只跟中国人吃饭,学习 交流 打游戏 排斥跟美国人接触 留学四年回家,英语没学好 顺利学会一口标准的福兰口音。还有一种人,跟美国的同学关系密切 跟他们许多人都是朋友。我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之一 是一个同时在商学院和音乐学院学习的女生,性格开朗外向 对朋友特别友善(虽然按照她自己的话,其实她本质上是个女神经病) 。她平时跟本地同学们关系很好 过生日请的全是美国的朋友们。有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做作 有中国的朋友干嘛非要叫美国的朋友,但是我只想说 如果我们真的把中美都一视同仁,那中国美国人的差别 无非不就是北京和深圳的差别?谁说了你交朋友只能交北京的不能理深圳人? 如果你连中美都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那你出国的意义又在哪?
---“真实的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闷在家里,一个人。如果你把国内的生活记录下来,你会发现,国内的生活要远远热闹有趣的多,不管是朋友还是娱乐多会多得多。在美国,生活的圈子很小,最熟悉的朋友永远是亚洲人”
--- “是的,大部分的美国是无趣的,无趣的有些压抑。不过,就算是大城市,你也会发现大部分的时间,你都是一个人”
---“大部分的美国,人们喜欢住在suburb 周末享受宁静的生活。做做饭,除除草,平静的如同欧洲”
就像我和我朋友们一样 这种观点无非是在各取所需中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缺少了一个认识人的契机后,变得开始一个人独处。不乐意融入美国社会文化,不乐意跟他们一起 于是跟与自己相似的亚洲伙伴们接触,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对电脑度过一天。还是那句话,我不觉得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好 只是一种选择罢了。我尊重的同时也理解。
可是个人选择并没有普及性,一个人的选择不能代表整个团体。如果你在国内的大城市里长大,到了美国的乡村里读书 那你的确会不适应 会觉得很无聊。可是这其实跟你在不在美国并没有关系,难道你到了中国的农村里念书 你就能活的风生水起?
可是如果你到了美国的大城市里还觉得无聊,你真的觉得是城市的错?为什么北京上海你会觉得有意思,遍地是好吃的好玩的 但纽约芝加哥你会觉得无聊?你可以说是美国不好,我也可以认为是你还没有发现这座城市的美。谁都知道纽约有那么几个景点,金刚爬过的帝国大厦,跟王府井华强北一样的时代广场,所有纽约有关的美剧都要讲的中央公园,举着雪糕筒的自由女神像,华尔街和牛角被摸的金光灿灿的金牛,还有带真冰场和巨大圣诞树的洛克菲勒中心。可是在Queens有一个曾经的纽约涂鸦圣地叫做5 Pointz, 布鲁克林有全世界第一个游乐园Coney Island,Bronx有一个Bronx Zoo,49街12大道有一个曾服役的战舰开放参观,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Halloween Parade,学校的Strawberry Fest,这么多有意思的活动,你难道都能在家里看一天电脑享受到?
其实 在我眼中最贴切的形容应该是 在中国上学,我们始终被包围在一个保护层里。在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 自己熟悉的学习和社交模式里,可能我们在同一个体制下,被这个体制产生的共同弱点会被淡化。当大家都被安排在班级和宿舍等集体中时,主动交际能力就显得可有可无了。但是当去掉了保护层,在美国学习时,一个人的本色才能被显现出来。有的人给自己硬生生的重新上了一层保护,抓着中国人和亚洲人不放 只跟亚洲人交朋友 缩在华人朋友圈里; 有的人变的孤僻 朋友少活动少,一个人成天到晚宅在家里,不接触任何人; 有的人可能如鱼得水,交了许多朋友,在国内用不上的交际能力终于派上了用场。为什么许多中国学生给美国人造成的印象是腼腆不爱交朋友 我觉得这是其中一个因素。
其实我挺同意作者的看法的 孤独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学到很多东西。可是我从来没有抱怨过孤独,我享受孤独。我没有被迫学到这些东西,而是主动的去发现这些道理。享受孤独不等于孤僻,我照样能跟朋友玩的很开心,只是我一个人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无聊。
对我来说,美国学习就是一块试金石。一个人的本性,特点,兴趣爱好,在这里充分的被展现了出来,没有强制的体制,只有美国人奉行的自由为原则的大环境。优点得到了加强,缺点得到了放大,把你放在放大镜下 看你如何去生存。
当然,作为出国党的一份子,我们不乏会面对许多质疑的声音,有钱都给美国人送去了 家里有钱没处花,非要让小孩出国?是的,出国学习的确价格不菲,你们有权利这么说。可是我想说 你们并不是求学人群中的底层。 看看你们身后吧,山区里的贫困儿童呢?大家都知道对别人指手画脚 却没有意识到反观自己。 我初中时,曾经靠卖家里废品的钱资助过一个山区里的同学,他最后靠着我那一点点微薄的资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我们有钱?对他们来说你们是不是也是有钱?只不过他们没有互联网不会打字,不能当愤青站出来指责你们浪费钱罢了。为什么我们读书就要受到谴责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行为值得指责,有时间对我们指手画脚 不如举手之劳给他们提供一点帮助吧,因为我们这些留学生中 都有很多人在通过助教,向社会募捐来重建学校等多种方式在帮助他们。你可以说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我们起码没有只是站着说话,我们不会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你们也不会舍弃财产搬家去农村居住, 我们只会更大程度的去回馈社会,希望你们也是。
留学生被人指手画脚 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盲目的“爱国”心态。我给爱国二字打引号,是因为我真的没有看出来在这个大帽子下 有什么举动是真正是出自对国家热爱的。因为我们没有在国内深造?大批留学生出国导致人才流失?我们出国,起码我出国,只是为了接受一种不同的教育 给自己提供一条更宽广的出路和视野,仅此而已。如果这都是不爱国,我只能说这种对爱国的理解太盲目了。不要忘记当初中国从世界强国的陨落,正是从那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闭关锁国开始的。
出国党不是败家子 只是我们想在一个不同的环境里接受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不否认有人的确是出国了大笔大笔的花钱,但是我见到的更多的却是,留学生比国内大学生更懂得省钱,出门坐公共交通,生活中许多花钱的地方都精打细算,就为了省下一点点生活费。而不少国内的大学生 出门伸手就是的士 坐公交地铁什么的反而不多。更不用说 我们为了有个适宜的住所 满城市跑为了租到一个便宜的房子,再买家具回来 甚至还要自己上电钻螺丝一点一点去装起来,最后因为暑期寒假回国,房子不能闲置 还要把房子短租给其他人,租客的房租还有合同 以及其他琐事 这中间涉及的种种麻烦,我没有在国内大学生身上见到过。
一两年前,“留学生在宝马里被抢劫后枪杀”这件事造成了巨大的轰动,骂声四起。在这我不准备给他们讨个公道,我一个人也没这个能力。我只是想指出,一个二手的老式宝马的钱,也就是6万人民币,在中国也买不到什么好车。更不用说这钱还是两人辛苦工作挣来的。至于为什么中国学生要开车,我想我加州的朋友们应该比我体会深多了,在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的加州,没有车本身就寸步难行。所以骂我们的人,你们来了加州都准备步行是么?
记得之前在高考期间 好些朋友都转了一条状态 大意是,不用担心你成绩最后能让你去怎样的学校,因为你最后只是在挑地方打四年的英雄联盟。与其选一个教学质量高 排名靠前的学校,还不如选一个宿舍有空调,教室有空调 食堂饭菜可口的地方 因为这样比学校的教学质量实在多了,因为等你进入社会了就会发现 其实这是一个靠脸吃饭的社会,学术实力根本不算什么。我不会拿这种状态概括所有的国内大学生,但是本着存在即合理的原则,这一类人是绝对存在的。可是反观留学生,择校的时候大多考虑的是综合排名以及专业排名,教学质量,毕业生工作去向。所以根据这个观念,难道就留学生比国内大学生靠谱多了?不管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根据一面之词去评价一件事是一件特别有争议且没有说服力的举动。我见过无数的同学 来美国只是为了镀金,不学无术只想混一个高GPA,然后就可以拿着毕业证明回家继承家族企业。我也有许多朋友,在国内努力学习 凭自己的能力一举考上北大清华,并且在里面继续以自己的刻苦当学霸 同时还参加排球队等课外活动 成为别人眼中不可企及的形象。 不管在国内还是美国 刻苦的和偷懒的人永远都同时存在。如果有人非要断章取义,我想最后被人另眼相待的可能不会是学生们 而是这位评判者吧。
留学生也是学生,我们花了比国内学习更昂贵的代价,把自己放到一个陌生的社会以及语言环境中,为的是让自己接受更大的磨难,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后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起码我是这样,我相信不少我的朋友们也是。出国只能给你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而不是成才的保证。我们没有自认为高人一等,我们跟广大学子一样,只是一个个在求学路上不断前行的人。
![]() |
布鲁克林大桥&曼哈顿夜景 |
ps. 一直想在21岁时送给自己一篇这样的文章 算是给自己补上一份生日礼物吧 :)
pps.这篇文章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想给我留学生涯留下一些印记。可能有说的不够周到,不够全面的地方,欢迎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请好友们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