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清末福州状元王仁堪与鲁迅家事》
鲁迅祖父科举行贿因一个福州人而败露的往事
鲁迅在自传中说:“在我幼少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成了“乞食者”。家境败落后,鲁迅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大的变故”指的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进而败露,终致家破人亡的悲剧。这其中又与“福州状元”王仁堪有关。
鲁迅祖父周福清字介孚(1837—1904),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29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出任江西金溪知县。为人自称“予性介”,实际上是脾气大、好骂人,不好相处。当县令未满三年,就被两江总督福州人沈葆桢参劾,说他“办事颟顸”,革了知县职务。1879年经同乡友人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 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年已56,因母丧丁忧回乡。宦海浮沉多年,此时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了,迫切地把希望寄托在长子身上。
周福清丁忧期间,1893年即光绪19年,因次年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朝廷开“恩科”,在通常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之外加恩开考一次。1894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周福清的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屡试不第,准备再考。周福清得知浙江主考官是与自己“同年”考中进士的殷如璋。这“同年”,在科举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人脉,比我们现在的“同学”、“同乡”有用多了。机会难得,于是周家亲友一道商定由周福清出面找殷如璋通关节,以求中举。有子孙参加应试的五家各出两千银元,共一万银元,周出关系就不需出钱。由周给殷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考虑到殷如璋进入浙江后做事不密,所以,决定在其从北京南下途中,以“同年”的名义去“投帖拜会”,旧时京官南下赴杭,必取道苏州。思忖再三,于8月31日带仆人陶阿顺到苏州专候。
此时任苏州知府是王仁堪。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是福州极负盛名的才子,才华横溢、聪颖过人。光绪二年(1876年),朝廷举行“恩科”会试,应试,未中,众人为之扼腕叹息。王却谈笑如常,并刻一枚闲章“落第状元”自嘲。次年即光绪三年,再考,独占鳌头,成为福州最后一位状元。为官正直、清廉,立朝直谏敢言,出任地方官有惠政,史载“视民事如家事”、“卓然有古循吏风”。《清史稿》记载,1779年,也就是他高中状元第三年,就曾联名上疏,弹劾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的崇厚。1888年,慈禧太后为庆寿辰,挪用海军款大兴土木,他上书反对,请罢颐和园工程,终于不容于朝廷,被外放出京。为官时慧眼识人,门下出过徐世昌、梁启超等出色人才。王于1893年调苏州时,“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终死任上,这是后话。
9月7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周福清随即差陶阿顺雇小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此时知府王仁堪照例登船谒见殷如璋,两人正在谈话。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王叙谈。而仆人陶阿顺颇不通世事,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两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只好把密函递给王仁堪打开。《清稗类钞8226;浙江乡试关节》载:“殷得密函,请王启视,王阅之色变,即呼拿下书者。书中所言,皆贿买关节语,并一万两银票一张,署名周福清者”。鲁迅祖父科场行贿败露,成为清代众多科举贿赂案件之一。
清代对在科举中通关节的人有时处罚极重,行贿受贿双方均有可能要处以死刑的。比如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现北京)乡试通关节案,主考官、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连同涉案的几个人全部处斩。周福清案案发后,刑部下文赫然写着:“查,浙江绍兴籍在职官员周福清,其母去世,丁忧在家,周不哀哀节食,恪尽孝道,反而阴谋诡计,藐视国法,纠集绍兴籍马,顾,陆,孙,章五家生员,公然贿赂乡试官员,以求一逞。着浙江抚台司,速将案犯周福清缉拿审问,审得详情,递交刑部具结”。受审时,周并不以为然,因晚清行贿受贿已是科场“潜规则”。在公堂上,周供“交通关节者已不止一科,京闱乡会试舞弊幸中者,更指不胜屈”,而他只是循例而为,失于不密。各级办案人员也以“一时糊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等理由为之开脱。但光绪正要整顿吏治,认为“科场舞弊,例禁綦严”,周福清应判处“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斩监候”,也就是等待斩首,押入杭州死牢中,等待秋后处决。鲁迅之父周伯宜也因此案被革去秀才功名,取消乡试资格。
周家本是殷实富裕之家,为保住周福清一条老命,便不得不出银两买通官府,以使刑期后延,故而秋后并未斩决。此后每年皆须花钱打点,一拖就是七年,后逢大赦。周福清出狱时,长子周伯宜已在6年前忧愤中病故,周在一个日渐困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三年后,病逝。祖父落难,周家倾家荡产,家道中落,鲁迅作为长房长孙,受尽屈辱,感受最为深切。这些经历使他很早便领略到仕途险恶和人间的虚伪、残酷、不平、黑暗。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在必然中又有太多的偶然。如果不是福州人王仁堪的偶然在场和那不谙世故的仆人,那么鲁迅祖父的科举行贿案就不会败露;如果行贿案没有败露,那周家就不会家道中落,那么鲁迅、不应是周树人,就一定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如果周树人过着他那悠哉闲哉的生活,那么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就不会有著名文学家鲁迅,当然也不会有知堂了。但,历史发展是没有如果的。
Finish:相似议论性文章很多。题目为福州大学副教授赖晨所拟。转下此文以备后用。
鲁迅在自传中说:“在我幼少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成了“乞食者”。家境败落后,鲁迅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大的变故”指的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进而败露,终致家破人亡的悲剧。这其中又与“福州状元”王仁堪有关。
鲁迅祖父周福清字介孚(1837—1904),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29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出任江西金溪知县。为人自称“予性介”,实际上是脾气大、好骂人,不好相处。当县令未满三年,就被两江总督福州人沈葆桢参劾,说他“办事颟顸”,革了知县职务。1879年经同乡友人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 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年已56,因母丧丁忧回乡。宦海浮沉多年,此时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了,迫切地把希望寄托在长子身上。
周福清丁忧期间,1893年即光绪19年,因次年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朝廷开“恩科”,在通常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之外加恩开考一次。1894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周福清的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屡试不第,准备再考。周福清得知浙江主考官是与自己“同年”考中进士的殷如璋。这“同年”,在科举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人脉,比我们现在的“同学”、“同乡”有用多了。机会难得,于是周家亲友一道商定由周福清出面找殷如璋通关节,以求中举。有子孙参加应试的五家各出两千银元,共一万银元,周出关系就不需出钱。由周给殷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考虑到殷如璋进入浙江后做事不密,所以,决定在其从北京南下途中,以“同年”的名义去“投帖拜会”,旧时京官南下赴杭,必取道苏州。思忖再三,于8月31日带仆人陶阿顺到苏州专候。
此时任苏州知府是王仁堪。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是福州极负盛名的才子,才华横溢、聪颖过人。光绪二年(1876年),朝廷举行“恩科”会试,应试,未中,众人为之扼腕叹息。王却谈笑如常,并刻一枚闲章“落第状元”自嘲。次年即光绪三年,再考,独占鳌头,成为福州最后一位状元。为官正直、清廉,立朝直谏敢言,出任地方官有惠政,史载“视民事如家事”、“卓然有古循吏风”。《清史稿》记载,1779年,也就是他高中状元第三年,就曾联名上疏,弹劾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的崇厚。1888年,慈禧太后为庆寿辰,挪用海军款大兴土木,他上书反对,请罢颐和园工程,终于不容于朝廷,被外放出京。为官时慧眼识人,门下出过徐世昌、梁启超等出色人才。王于1893年调苏州时,“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终死任上,这是后话。
9月7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周福清随即差陶阿顺雇小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此时知府王仁堪照例登船谒见殷如璋,两人正在谈话。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王叙谈。而仆人陶阿顺颇不通世事,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两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只好把密函递给王仁堪打开。《清稗类钞8226;浙江乡试关节》载:“殷得密函,请王启视,王阅之色变,即呼拿下书者。书中所言,皆贿买关节语,并一万两银票一张,署名周福清者”。鲁迅祖父科场行贿败露,成为清代众多科举贿赂案件之一。
清代对在科举中通关节的人有时处罚极重,行贿受贿双方均有可能要处以死刑的。比如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现北京)乡试通关节案,主考官、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连同涉案的几个人全部处斩。周福清案案发后,刑部下文赫然写着:“查,浙江绍兴籍在职官员周福清,其母去世,丁忧在家,周不哀哀节食,恪尽孝道,反而阴谋诡计,藐视国法,纠集绍兴籍马,顾,陆,孙,章五家生员,公然贿赂乡试官员,以求一逞。着浙江抚台司,速将案犯周福清缉拿审问,审得详情,递交刑部具结”。受审时,周并不以为然,因晚清行贿受贿已是科场“潜规则”。在公堂上,周供“交通关节者已不止一科,京闱乡会试舞弊幸中者,更指不胜屈”,而他只是循例而为,失于不密。各级办案人员也以“一时糊涂,闻拿畏罪,自行赴县投首”等理由为之开脱。但光绪正要整顿吏治,认为“科场舞弊,例禁綦严”,周福清应判处“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斩监候”,也就是等待斩首,押入杭州死牢中,等待秋后处决。鲁迅之父周伯宜也因此案被革去秀才功名,取消乡试资格。
周家本是殷实富裕之家,为保住周福清一条老命,便不得不出银两买通官府,以使刑期后延,故而秋后并未斩决。此后每年皆须花钱打点,一拖就是七年,后逢大赦。周福清出狱时,长子周伯宜已在6年前忧愤中病故,周在一个日渐困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三年后,病逝。祖父落难,周家倾家荡产,家道中落,鲁迅作为长房长孙,受尽屈辱,感受最为深切。这些经历使他很早便领略到仕途险恶和人间的虚伪、残酷、不平、黑暗。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在必然中又有太多的偶然。如果不是福州人王仁堪的偶然在场和那不谙世故的仆人,那么鲁迅祖父的科举行贿案就不会败露;如果行贿案没有败露,那周家就不会家道中落,那么鲁迅、不应是周树人,就一定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如果周树人过着他那悠哉闲哉的生活,那么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就不会有著名文学家鲁迅,当然也不会有知堂了。但,历史发展是没有如果的。
Finish:相似议论性文章很多。题目为福州大学副教授赖晨所拟。转下此文以备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