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二三事
我还是喜欢大陆版小团圆的封面,一色素白的底上似贴上了一枚颇喜庆的邮票。好像一派峥嵘气派底下无边的空白。书送来的时候这张外包的封面左上就有些扯破了,我一向对损坏了书很闹心,但是一想,所谓小团圆本来就是不团圆,我这么点圆满也就不要去争了。
这本书正式出版前,我贪着先睹为快已经在文庙的书市买了本盗版。所以在翻开这本书以前,书里的悲凉已在肚子里滚过一遍了。说起那天在文庙买了书回家,却发现门锁了,妈妈到另一边管装修房子的事情,她让我带着钥匙我却忘了。反锁门外,也只能在路边长石凳上坐着看书,手头也只有一本新买的小团圆。过往的人来来往往,车辆进站靠站嘈杂不断,是坐在人生的喧哗里读人生。
起头读来这本书挺奇怪的,主要是在人物的名字上,九莉的名字倒还好些,但比比啦,赛莉啦,茹璧啦,就好像作者没有在正经写故事,倒像开玩笑一样,和张一贯的风格不搭调,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英文名字,那个时候英文名字的翻译大多是这个味道。刚读的时候还真有点晕头转向,读了两遍之后也就不觉得怪了。曾看到有评论说张的这些名字破坏了行文的风格,我倒也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特别不妥当,就是弄不清楚原因。为什么不直接写中文名字而要用英译呢?在这一点上我想不明白。但凡是都是有个理由的吧,我总觉得一些你并不了解,并不明白缘由的事或人物就不应该轻易下论断。
其实,《小团圆》也根本轮不上我来插话,只读过两遍而已,我根本没想过凭这就能发一些无足轻重,指指点点的话,更不敢拿两遍的感受掂量人家一步步走过来的人生。或许谁都没有这个资格。可是只读了两遍而已,却已经很难忘记一些字句,虽然我知道这些画面在我的经历里已经变了味道。
那天终于在渐渐发凉的石凳上坐不下去,天已经暗得无法在室外看书,所以转移地方去了附近的麦当劳,找了二楼的一个角落位子,边啃着汉堡边继续往下翻。读到九莉走在路上,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可是又想究竟是在告诉谁呢?想起了这个人总是淡淡的,想起的那个人反正永远是快乐的,自己死了也是一样。“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她若有所失。”我突然胸口像被什么猛烈的一撞,喃喃地低声念了一遍又一遍,眼睛里顿时汪着泪,抬起头,邻桌坐了一对情侣,女的染着偏黄的头发,瘦身材,好像大街上所有的女生一样,漂亮,可是不美,正兴致高昂地笑着和对面男友说话。她看上去是快乐的。那天出了麦当劳穿马路,一辆车拐弯打灯,我心一凛立刻就想到了读的那段,小心翼翼千万不要给车撞了。大概是离得太近我把这两个画面给搞混了,所以过后有一段时间总记得是九莉差点给车撞了却没人告诉,再读才知道我记错了。
看过《色·戒》,知道王佳芝最后那心里的一动:“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什么事都在一念之间。偏偏我又在《小团圆》里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话。九莉想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这句话九莉心里念来并没有王佳芝那么动人,因为完全不一样的场景,一个是生死关头,一个是平平淡淡。但,必定是平平淡淡中的人先动了那一念,这句话才会跑到了生死时刻的场景中,还是说,其实平淡里才更会碰到生存或毁灭的一念。
九莉写了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之雍看了不喜欢,“他的过去有声有色,不是那么空虚,在等着她来。”之雍不喜欢的诗,我却很喜欢,或许不是喜欢,是像真的望到了这些流年和庭院,好像看到过多少女子心心念念去拯救一个被困孤寂的人,以为这人是专为等着自己的到来,好像流年只有自己的指缝穿过才能给谁带来一点声色,却发现原来真正无药可救的是自己,真正空虚而落寞地等着地永远是自己。但即便是自己这样知道了,承认了不是自己去寻找,而是追着人家跑,却仍然不灰心。张爱玲写九莉回忆的童年,里面没有一点九莉爱的男人的影子,不动声色的写了二十页,一直到这一章结尾,可末了一句竟然是:她像颗树,往之雍床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着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探。
我心里悲叹。“之雍,之雍,之雍”其实没有你的字里行间你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在深刻的痛苦和麻木中你也没有离开,九莉的意思是她已经不想到之雍了,书的末尾,九莉说她从来不想要孩子,但有一次却梦到有好几个孩子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是《小团圆》的倒数第三段。
我默默地关上书,站起来呆立了很久。真奇怪,这种时候,我倒是有抽泣的荒唐勇气,却没有给出一句话的本领,我根本什么也说不出。
苍凉,是因为虽然这不是一本自传,但我却真的很难把它完全当一本小说来读。这是真真实实的感情,这是真真实实的一生。在我的性格里,总觉得再多的悲凉只要转成往事就都可笑谈,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这样想,还是自己用来欺骗自己的洒脱。但在九莉快乐了很久的余味里总觉得这样的人生拿来笑谈是自己没有良心。
其实我根本不可能笑谈,因为在人情里,这份被任意掩藏的悲凉你我都是一样的。
这本书正式出版前,我贪着先睹为快已经在文庙的书市买了本盗版。所以在翻开这本书以前,书里的悲凉已在肚子里滚过一遍了。说起那天在文庙买了书回家,却发现门锁了,妈妈到另一边管装修房子的事情,她让我带着钥匙我却忘了。反锁门外,也只能在路边长石凳上坐着看书,手头也只有一本新买的小团圆。过往的人来来往往,车辆进站靠站嘈杂不断,是坐在人生的喧哗里读人生。
起头读来这本书挺奇怪的,主要是在人物的名字上,九莉的名字倒还好些,但比比啦,赛莉啦,茹璧啦,就好像作者没有在正经写故事,倒像开玩笑一样,和张一贯的风格不搭调,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英文名字,那个时候英文名字的翻译大多是这个味道。刚读的时候还真有点晕头转向,读了两遍之后也就不觉得怪了。曾看到有评论说张的这些名字破坏了行文的风格,我倒也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特别不妥当,就是弄不清楚原因。为什么不直接写中文名字而要用英译呢?在这一点上我想不明白。但凡是都是有个理由的吧,我总觉得一些你并不了解,并不明白缘由的事或人物就不应该轻易下论断。
其实,《小团圆》也根本轮不上我来插话,只读过两遍而已,我根本没想过凭这就能发一些无足轻重,指指点点的话,更不敢拿两遍的感受掂量人家一步步走过来的人生。或许谁都没有这个资格。可是只读了两遍而已,却已经很难忘记一些字句,虽然我知道这些画面在我的经历里已经变了味道。
那天终于在渐渐发凉的石凳上坐不下去,天已经暗得无法在室外看书,所以转移地方去了附近的麦当劳,找了二楼的一个角落位子,边啃着汉堡边继续往下翻。读到九莉走在路上,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可是又想究竟是在告诉谁呢?想起了这个人总是淡淡的,想起的那个人反正永远是快乐的,自己死了也是一样。“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她若有所失。”我突然胸口像被什么猛烈的一撞,喃喃地低声念了一遍又一遍,眼睛里顿时汪着泪,抬起头,邻桌坐了一对情侣,女的染着偏黄的头发,瘦身材,好像大街上所有的女生一样,漂亮,可是不美,正兴致高昂地笑着和对面男友说话。她看上去是快乐的。那天出了麦当劳穿马路,一辆车拐弯打灯,我心一凛立刻就想到了读的那段,小心翼翼千万不要给车撞了。大概是离得太近我把这两个画面给搞混了,所以过后有一段时间总记得是九莉差点给车撞了却没人告诉,再读才知道我记错了。
看过《色·戒》,知道王佳芝最后那心里的一动:“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什么事都在一念之间。偏偏我又在《小团圆》里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话。九莉想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这句话九莉心里念来并没有王佳芝那么动人,因为完全不一样的场景,一个是生死关头,一个是平平淡淡。但,必定是平平淡淡中的人先动了那一念,这句话才会跑到了生死时刻的场景中,还是说,其实平淡里才更会碰到生存或毁灭的一念。
九莉写了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之雍看了不喜欢,“他的过去有声有色,不是那么空虚,在等着她来。”之雍不喜欢的诗,我却很喜欢,或许不是喜欢,是像真的望到了这些流年和庭院,好像看到过多少女子心心念念去拯救一个被困孤寂的人,以为这人是专为等着自己的到来,好像流年只有自己的指缝穿过才能给谁带来一点声色,却发现原来真正无药可救的是自己,真正空虚而落寞地等着地永远是自己。但即便是自己这样知道了,承认了不是自己去寻找,而是追着人家跑,却仍然不灰心。张爱玲写九莉回忆的童年,里面没有一点九莉爱的男人的影子,不动声色的写了二十页,一直到这一章结尾,可末了一句竟然是:她像颗树,往之雍床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着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探。
我心里悲叹。“之雍,之雍,之雍”其实没有你的字里行间你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在深刻的痛苦和麻木中你也没有离开,九莉的意思是她已经不想到之雍了,书的末尾,九莉说她从来不想要孩子,但有一次却梦到有好几个孩子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是《小团圆》的倒数第三段。
我默默地关上书,站起来呆立了很久。真奇怪,这种时候,我倒是有抽泣的荒唐勇气,却没有给出一句话的本领,我根本什么也说不出。
苍凉,是因为虽然这不是一本自传,但我却真的很难把它完全当一本小说来读。这是真真实实的感情,这是真真实实的一生。在我的性格里,总觉得再多的悲凉只要转成往事就都可笑谈,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这样想,还是自己用来欺骗自己的洒脱。但在九莉快乐了很久的余味里总觉得这样的人生拿来笑谈是自己没有良心。
其实我根本不可能笑谈,因为在人情里,这份被任意掩藏的悲凉你我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