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两本终刊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扬州广陵书局、上海书店等曾影印过一批民国文学期刊,如《现代》、《新月》、《译文》、《创造季刊》、《语丝》、《新潮》、《小说月报》等,包括《礼拜六》、《绣像小说》、《月月小说》等旧派文学期刊,保存了不少文学方面的史料。但其中至少遗漏了两种重要期刊,一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活书店出版的《文学》(傅东华编),另一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文艺复兴》(郑振铎、李健吾编)。
《文艺复兴》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版的一本著名文学刊物。1945年秋天,正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同在上海的郑振铎和李健吾便商量,办一本大型的文学刊物。1946年1月,《文艺复兴》在上海创刊,郑振铎和李健吾主编,上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郑振铎在“发刊词”中说:“我们不仅要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未完的工作,我们还应该更积极的努力于今后的文艺复兴的使命;我们不仅为了写作而写作,我们还觉得应该配合着整个的中国的动向,为民主,绝大多数的民众而写作。”创刊后的《文艺复兴》,编辑部就设在郑振铎和李健吾的家中,李健吾还为每卷外设计了封面,第一卷出版时期恰逢国共谈判,李健吾选的封面是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黎明》,意味着胜利了,人醒了,事业则有前途和希望;第二卷封面用的是米开朗基罗的《愤怒》,意味国共谈判破裂,内战要开始了,因而人民有了怨恨之声;第三卷的封面选用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真理睡眠 妖异出世》,意味着上海及国统区民不聊生的黑暗景象,第四卷的封面是达芬奇的《手》,有着用手铸造希望之意。
从《文艺复兴》创办开始,郑振铎和李健吾凭着在当年文坛的关系,分头向在上海、南京、重庆、北京的文友约稿,从而刊发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李广田的《引力》、李健吾的《山河怨》、艾芜的《乡愁》、曹禺的《桥》、杨绛的《风絮》等等。同时在文学评论上也卓有建树,表达出对文艺复兴的追求。《文艺复兴》还出版过一些专号,如“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抗战八年死难作家纪念”、“闻一多逝世一周年纪念”等。其中在文坛最有影响的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
钱钟书从1944年动笔写的长篇小说《围城》即将完成,因李健吾在为杨绛写剧评时相熟,就和郑振铎向钱钟书提出,希望在《文艺复兴》上连载《围城》,钱钟书同意了。于是在1946年2月出版的《文艺复兴》第一卷第二期开始连载,至第二卷第六期完毕。双方本商定从《文艺复兴》创刊号起用一年时间连载完这部长篇,但在创刊号组稿时,钱钟书未及抄写而脱延一期刊发,为此钱钟书特投短篇小说《猫》以作补充。《文艺复兴》创刊号在“下期要目预告”中,将长篇小说《围城》在头条予以刊发。
李健吾在《文艺复兴》第一卷第二期“编余”中写道:“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载誉士林,他第一次从事长篇小说制作,我们欣喜首先能以向读者介绍。”长篇小说《围城》在《文艺复兴》刊出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本来《围城》预计在第二卷第六期连载结束,后因钱钟书生病,延误了一期。不久,赵家壁的晨光出版社出了《围城》的单行本,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承郑西谛李健吾两先生允许这本书占去《文艺复兴》里许多篇幅,承赵家壁先生要去在《晨光文学丛书》里单行,并此志谢。”
但稍感不足的是《文艺复兴》全刊都是密密麻麻黑沉沉的文字,竟无一幅插图,这太不像郑振铎的风格了(其原因和经济状况有关,有图版的刊物制作成本要高一些,这是上海出版公司方面所承受不了的)。一直到1948年9月《文艺复兴》出了“中国文学研究号”,封面由郑振铎亲选陈老莲的“屈子行吟图”,才稍稍显露郑振铎一贯偏爱插图的癖好。《文艺复兴》在出版过程之中,由于社会上物价飞涨,刊物的发行成本也大幅提高,《文艺复兴》有些难以为继之感。但郑振铎和李健吾在朋友们的支持下,艰难地维持着《文艺复兴》的出版。郑振铎在《文艺复兴》出齐三卷后的编余中道出了坚持办刊下去的决心:
“我们一直走着很艰难的路,一直在对付高物质的威胁,好容易才把第三卷末一期编完。我们非常感谢上海出版公司所给予我们的极大而持久的帮助,没有他们的毅力,这杂志是决不会出版到这么久的。第四卷又要开始了,在任何的困难情形之下,我们这本杂志,仍是要继续的奋斗下去的,在未被高物价的重担压倒在地,一口气咽不过来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停止了工作的。那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为了作者们,我们很高兴地说,曾经介绍了不少有份量的作品出去。我们并不怎样注意作者们的名字,只要他们的作品值得发表,即使是很生疏的名字,我们也常常使他和读者相见的。所引以遗憾的是,时时为了篇幅的限制有许多好的作品,不能立即刊载出来……在第四卷里,我们想出版一个《中国文学研究》专号。这许多年来,有许多专家们,对于中国文学作了不少很深湛的研究,而没有机会发表他们的文章。我们想给一期乃至两期的篇幅,专门的载这些文章……”
从郑振铎的这段编余的话中,可见《文艺复兴》在出刊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其实为了办《文艺复兴》这本刊物,郑振铎和李健吾,以及支持《文艺复兴》的作家朋友们,是动了不少脑筋和办法的,除《文艺复兴》每期原来能发行两千份左右,经济上勉强能持平。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读者邮的买力下降,《文艺复兴》的发行量一期比一期减少,面对不断上涨的纸张等成本费用,郑振铎和李健吾想到了用出书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于是在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文艺复兴丛书”,计有师陀《果园城记》、吴祖光《后台朋友》、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丁聪《阿 Q正传插图》、许广平《遭难前后》、郑振铎《蛰居散记》等,出版后均取得不错的销售。但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文艺复兴》依然在克服困难坚持出版着,李健吾在《文艺复兴》第四卷第一期编余中,也道出了其中的艰辛:
“从四卷一期起,我们在篇幅方面稍稍加以调整,页数减少一些,采用六号字型,尽量维持原来字数。唯一希望是售价如若不能够减低,也不要再高上去。是否能够做到这一步,看样子不敢就说一定有把握。但是能够在这苦难年月走到第四卷,不曾小休,也没有脱期,的确是亏各方的支助,这种支助今后势必格外需要。这是一个繁复的时代。抗战到胜利,胜利到幻灭,为时不过两年,变化多而且大,创作的反映显然也很繁复……”
到了1947年8月,在各种困难面前,《文艺复兴》真的办不下去了。这一年的8月19日,为了《文艺复兴》的前途,郑振铎和李健吾具名,邀请了郭沫若、巴金、钱钟书、茅盾、靳以、曹禺、杨绛、艾芜、臧克家、唐弢等沪上著名作家等,在晋城钱庄楼聚餐,共同商议《文艺复兴》面临的困境。大家献计献策,郭沫若等人甚至表示可以不拿稿费支持《文艺复兴》。为此,郑振铎和李健吾等很感动,上海出版公司方面也表示要共度难关。郑振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五时半许,至晋城,谈上海出版公司事,颇有萧索之感。”(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
稍后《文艺复兴》第四卷如期出版,不过削减了篇幅,提高了售价。但1947年11月《文艺复兴》出至第四卷第二期后(也就是总二十期),不得不为此而终刊了。休刊的原因更多是经济上的压力,但郑振铎、李健吾等并未放弃相关的努力,只要有一点希望,也不能让付诸了大量心血的《文艺复兴》消失。在郑振铎的日记中,可见他们为《文艺复兴》的复出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1947年12月21日“十二时,至晋城,哲民约谈也。唐弢、柯灵、家圭同在座喝了几杯酒。结果,也只是拖而已。”(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哲民即刘哲民,《文艺复兴》的发行人,也是上海出版公司方面代表。
1948年1月4日“五时半,至辛笛宅晚餐。家璧、靳以、巴金、嗣群、亦代、际樋、凤子、健吾及辛笛,为我补寿也……谈及出版事,当然各有困难,出资者亦自有其打算,商业有商人之常轨,固非慈善事业也。将来从事时,宜深儆之。”(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郑振铎一边在想办法,一边则有些感叹。
1948年1月28日“十二时半,至老正兴,为上海出版公司增资事也。酒喝得不少,大至已有眉目,约增至二十亿。此后,恐当由严宝礼们主持之了。二时许,散。”(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严宝礼为《文汇报》创办人,准备投资上海出版公司。看来《文艺复兴》是有希望了。
到1948年5月《文艺复兴》停刊已有了半年之久,读者一般将《文艺复兴》第四卷第二期看作终刊号,但在郑振铎、李健吾等文艺复兴社同仁们看来,《文艺复兴》并没有结束,还会有机会出下去,只不过是因经济的原因拖延了出版,《文艺复兴》总会有复兴的那一天。在读者苦苦等了九个月以后,《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上册于1948年9月10日正式出版了,沿用的还是《文艺复兴》的刊名。其和李健吾在《文艺复兴》第四卷第二期的编后预告中相一致,自然是《文艺复兴》的合理后续出版,不过是改变了出刊的形式,以专号的形式出版。接着在1948年12月20日又出版了《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中册,1949年8月5日再出版《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
1949年8月5日出版《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时,上海也已解放。随着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政治和文化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郑振铎也于1949年2月,接受党的安排绕道香港北上开展文化工作。作为《文艺复兴》的主办人,郑振铎是这本刊物的灵魂,在离开上海前,郑振铎特地叮嘱李健吾:再困难也要将 “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印行出来,《文艺复兴》才有出版下去的希望。但不幸的是1949年8月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成了这本刊物真正的绝唱。
远在北京的郑振铎并没有丧失信心,总想着有一天可以让《文艺复兴》复出,在写给上海出版公司刘哲民的信中,郑振铎描绘了《文艺复兴》复出的蓝图:“新的《文艺复兴》,已在积极拉稿中,惟所拉的以杂文和诗为多,创作所不大有,甚为闷闷!不知能拉到几篇否?改革号上,‘诗’选有办法,如要翻译,也有办法。惟创作甚难。非好好的征求若干,似不足以征发精神。最好在北京的报上,登一征稿启事,如何?‘卷头语’ 我可以写,这几天正在使劲拉稿,插图可以不登为宜,因过去均不登,且制版费太贵也。短文多拉,可以有办法……”(《郑振铎书简》)
但此时的郑振铎已有了行政工作,又忙于做图谱搜集整理,尽管有了为《文艺复兴》复出描绘的蓝图,但是《文艺复兴》复出改革号由于种种的原因,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其中既有上海出版公司方面的原因,不仅在经济上迟迟未能恢复,而且人事上也有所变动,使得复出《文艺复兴》力不从心。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恐在于,新的时代已不需要象《文艺复兴》这样一本文学刊物,因为对期刊归属地的要求,如《文艺复兴》般体制外所办刊物的形式,已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文艺复兴》的最终停刊、消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同时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所办的机关刊物《人民文学》,也在积极的组稿和筹划之中,郑振铎也是筹委会成员之一。以茅盾为主编的《人民文学》很快创刊了,其主要任务即是宣传和实践新中国形势下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显然,《人民文学》要比《文艺复兴》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毛泽东“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为人民大众写作成了新时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文艺复兴》上所刊登的作品是不符合这个要求。
(相对而言,传承《文艺复兴》精神的刊物,不是1948年创刊的《人民文学》,而是1957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收获》,以刊登长篇小说、长诗、长篇论文为主,配以一些短篇小说、散文、文学理论等。《收获》无论在版式还是内容,如没有插图,内容上文字的含量较高,所刊作品具有较高文学性和艺术性等诸方面,和《文艺复兴》极为相似,一本体制内的刊物完成了对《文艺复兴》的延续。)
诞生于抗战胜利后的《文艺复兴》,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艰难地出版着,从创刊到终刊共经历了三年多,包括出版了四卷二十期的月刊,及三期专号,那么《文艺复兴》的终刊号是1947年11月出版的第四卷第二期(总二十期),还是1949年8月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从刊物的每月正常出版的延续性上,是1947年11月出版的第四卷第二期,因为后出的三本“中国文学研究号”,和前刊内容上区已无特别的关联。但后出的三本“中国文学研究号”也是《文艺复兴》的延续,因为郑振铎、李健吾在出第四卷时已将“中国文学研究号”列入其中,从整个《文艺复兴》的出版情况而言,是种种困难阻碍了《文艺复兴》的正常出版,那么从《文艺复兴》的整体性上来说,1949年8月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才是真正终刊号。
有两本终刊号的《文艺复兴》,见证了一本文学刊物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曲折,也见证了如郑振铎、李健吾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文学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刊于《书屋》2014年第七期
《文艺复兴》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版的一本著名文学刊物。1945年秋天,正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同在上海的郑振铎和李健吾便商量,办一本大型的文学刊物。1946年1月,《文艺复兴》在上海创刊,郑振铎和李健吾主编,上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郑振铎在“发刊词”中说:“我们不仅要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未完的工作,我们还应该更积极的努力于今后的文艺复兴的使命;我们不仅为了写作而写作,我们还觉得应该配合着整个的中国的动向,为民主,绝大多数的民众而写作。”创刊后的《文艺复兴》,编辑部就设在郑振铎和李健吾的家中,李健吾还为每卷外设计了封面,第一卷出版时期恰逢国共谈判,李健吾选的封面是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黎明》,意味着胜利了,人醒了,事业则有前途和希望;第二卷封面用的是米开朗基罗的《愤怒》,意味国共谈判破裂,内战要开始了,因而人民有了怨恨之声;第三卷的封面选用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真理睡眠 妖异出世》,意味着上海及国统区民不聊生的黑暗景象,第四卷的封面是达芬奇的《手》,有着用手铸造希望之意。
从《文艺复兴》创办开始,郑振铎和李健吾凭着在当年文坛的关系,分头向在上海、南京、重庆、北京的文友约稿,从而刊发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李广田的《引力》、李健吾的《山河怨》、艾芜的《乡愁》、曹禺的《桥》、杨绛的《风絮》等等。同时在文学评论上也卓有建树,表达出对文艺复兴的追求。《文艺复兴》还出版过一些专号,如“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抗战八年死难作家纪念”、“闻一多逝世一周年纪念”等。其中在文坛最有影响的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
钱钟书从1944年动笔写的长篇小说《围城》即将完成,因李健吾在为杨绛写剧评时相熟,就和郑振铎向钱钟书提出,希望在《文艺复兴》上连载《围城》,钱钟书同意了。于是在1946年2月出版的《文艺复兴》第一卷第二期开始连载,至第二卷第六期完毕。双方本商定从《文艺复兴》创刊号起用一年时间连载完这部长篇,但在创刊号组稿时,钱钟书未及抄写而脱延一期刊发,为此钱钟书特投短篇小说《猫》以作补充。《文艺复兴》创刊号在“下期要目预告”中,将长篇小说《围城》在头条予以刊发。
李健吾在《文艺复兴》第一卷第二期“编余”中写道:“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载誉士林,他第一次从事长篇小说制作,我们欣喜首先能以向读者介绍。”长篇小说《围城》在《文艺复兴》刊出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本来《围城》预计在第二卷第六期连载结束,后因钱钟书生病,延误了一期。不久,赵家壁的晨光出版社出了《围城》的单行本,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承郑西谛李健吾两先生允许这本书占去《文艺复兴》里许多篇幅,承赵家壁先生要去在《晨光文学丛书》里单行,并此志谢。”
但稍感不足的是《文艺复兴》全刊都是密密麻麻黑沉沉的文字,竟无一幅插图,这太不像郑振铎的风格了(其原因和经济状况有关,有图版的刊物制作成本要高一些,这是上海出版公司方面所承受不了的)。一直到1948年9月《文艺复兴》出了“中国文学研究号”,封面由郑振铎亲选陈老莲的“屈子行吟图”,才稍稍显露郑振铎一贯偏爱插图的癖好。《文艺复兴》在出版过程之中,由于社会上物价飞涨,刊物的发行成本也大幅提高,《文艺复兴》有些难以为继之感。但郑振铎和李健吾在朋友们的支持下,艰难地维持着《文艺复兴》的出版。郑振铎在《文艺复兴》出齐三卷后的编余中道出了坚持办刊下去的决心:
“我们一直走着很艰难的路,一直在对付高物质的威胁,好容易才把第三卷末一期编完。我们非常感谢上海出版公司所给予我们的极大而持久的帮助,没有他们的毅力,这杂志是决不会出版到这么久的。第四卷又要开始了,在任何的困难情形之下,我们这本杂志,仍是要继续的奋斗下去的,在未被高物价的重担压倒在地,一口气咽不过来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停止了工作的。那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为了作者们,我们很高兴地说,曾经介绍了不少有份量的作品出去。我们并不怎样注意作者们的名字,只要他们的作品值得发表,即使是很生疏的名字,我们也常常使他和读者相见的。所引以遗憾的是,时时为了篇幅的限制有许多好的作品,不能立即刊载出来……在第四卷里,我们想出版一个《中国文学研究》专号。这许多年来,有许多专家们,对于中国文学作了不少很深湛的研究,而没有机会发表他们的文章。我们想给一期乃至两期的篇幅,专门的载这些文章……”
从郑振铎的这段编余的话中,可见《文艺复兴》在出刊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其实为了办《文艺复兴》这本刊物,郑振铎和李健吾,以及支持《文艺复兴》的作家朋友们,是动了不少脑筋和办法的,除《文艺复兴》每期原来能发行两千份左右,经济上勉强能持平。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读者邮的买力下降,《文艺复兴》的发行量一期比一期减少,面对不断上涨的纸张等成本费用,郑振铎和李健吾想到了用出书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于是在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文艺复兴丛书”,计有师陀《果园城记》、吴祖光《后台朋友》、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丁聪《阿 Q正传插图》、许广平《遭难前后》、郑振铎《蛰居散记》等,出版后均取得不错的销售。但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文艺复兴》依然在克服困难坚持出版着,李健吾在《文艺复兴》第四卷第一期编余中,也道出了其中的艰辛:
“从四卷一期起,我们在篇幅方面稍稍加以调整,页数减少一些,采用六号字型,尽量维持原来字数。唯一希望是售价如若不能够减低,也不要再高上去。是否能够做到这一步,看样子不敢就说一定有把握。但是能够在这苦难年月走到第四卷,不曾小休,也没有脱期,的确是亏各方的支助,这种支助今后势必格外需要。这是一个繁复的时代。抗战到胜利,胜利到幻灭,为时不过两年,变化多而且大,创作的反映显然也很繁复……”
到了1947年8月,在各种困难面前,《文艺复兴》真的办不下去了。这一年的8月19日,为了《文艺复兴》的前途,郑振铎和李健吾具名,邀请了郭沫若、巴金、钱钟书、茅盾、靳以、曹禺、杨绛、艾芜、臧克家、唐弢等沪上著名作家等,在晋城钱庄楼聚餐,共同商议《文艺复兴》面临的困境。大家献计献策,郭沫若等人甚至表示可以不拿稿费支持《文艺复兴》。为此,郑振铎和李健吾等很感动,上海出版公司方面也表示要共度难关。郑振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五时半许,至晋城,谈上海出版公司事,颇有萧索之感。”(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
稍后《文艺复兴》第四卷如期出版,不过削减了篇幅,提高了售价。但1947年11月《文艺复兴》出至第四卷第二期后(也就是总二十期),不得不为此而终刊了。休刊的原因更多是经济上的压力,但郑振铎、李健吾等并未放弃相关的努力,只要有一点希望,也不能让付诸了大量心血的《文艺复兴》消失。在郑振铎的日记中,可见他们为《文艺复兴》的复出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1947年12月21日“十二时,至晋城,哲民约谈也。唐弢、柯灵、家圭同在座喝了几杯酒。结果,也只是拖而已。”(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哲民即刘哲民,《文艺复兴》的发行人,也是上海出版公司方面代表。
1948年1月4日“五时半,至辛笛宅晚餐。家璧、靳以、巴金、嗣群、亦代、际樋、凤子、健吾及辛笛,为我补寿也……谈及出版事,当然各有困难,出资者亦自有其打算,商业有商人之常轨,固非慈善事业也。将来从事时,宜深儆之。”(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郑振铎一边在想办法,一边则有些感叹。
1948年1月28日“十二时半,至老正兴,为上海出版公司增资事也。酒喝得不少,大至已有眉目,约增至二十亿。此后,恐当由严宝礼们主持之了。二时许,散。”(陈福康编《郑振铎日记全编》)严宝礼为《文汇报》创办人,准备投资上海出版公司。看来《文艺复兴》是有希望了。
到1948年5月《文艺复兴》停刊已有了半年之久,读者一般将《文艺复兴》第四卷第二期看作终刊号,但在郑振铎、李健吾等文艺复兴社同仁们看来,《文艺复兴》并没有结束,还会有机会出下去,只不过是因经济的原因拖延了出版,《文艺复兴》总会有复兴的那一天。在读者苦苦等了九个月以后,《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上册于1948年9月10日正式出版了,沿用的还是《文艺复兴》的刊名。其和李健吾在《文艺复兴》第四卷第二期的编后预告中相一致,自然是《文艺复兴》的合理后续出版,不过是改变了出刊的形式,以专号的形式出版。接着在1948年12月20日又出版了《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中册,1949年8月5日再出版《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
1949年8月5日出版《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时,上海也已解放。随着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政治和文化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郑振铎也于1949年2月,接受党的安排绕道香港北上开展文化工作。作为《文艺复兴》的主办人,郑振铎是这本刊物的灵魂,在离开上海前,郑振铎特地叮嘱李健吾:再困难也要将 “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印行出来,《文艺复兴》才有出版下去的希望。但不幸的是1949年8月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成了这本刊物真正的绝唱。
远在北京的郑振铎并没有丧失信心,总想着有一天可以让《文艺复兴》复出,在写给上海出版公司刘哲民的信中,郑振铎描绘了《文艺复兴》复出的蓝图:“新的《文艺复兴》,已在积极拉稿中,惟所拉的以杂文和诗为多,创作所不大有,甚为闷闷!不知能拉到几篇否?改革号上,‘诗’选有办法,如要翻译,也有办法。惟创作甚难。非好好的征求若干,似不足以征发精神。最好在北京的报上,登一征稿启事,如何?‘卷头语’ 我可以写,这几天正在使劲拉稿,插图可以不登为宜,因过去均不登,且制版费太贵也。短文多拉,可以有办法……”(《郑振铎书简》)
但此时的郑振铎已有了行政工作,又忙于做图谱搜集整理,尽管有了为《文艺复兴》复出描绘的蓝图,但是《文艺复兴》复出改革号由于种种的原因,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其中既有上海出版公司方面的原因,不仅在经济上迟迟未能恢复,而且人事上也有所变动,使得复出《文艺复兴》力不从心。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恐在于,新的时代已不需要象《文艺复兴》这样一本文学刊物,因为对期刊归属地的要求,如《文艺复兴》般体制外所办刊物的形式,已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文艺复兴》的最终停刊、消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同时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所办的机关刊物《人民文学》,也在积极的组稿和筹划之中,郑振铎也是筹委会成员之一。以茅盾为主编的《人民文学》很快创刊了,其主要任务即是宣传和实践新中国形势下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显然,《人民文学》要比《文艺复兴》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毛泽东“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为人民大众写作成了新时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文艺复兴》上所刊登的作品是不符合这个要求。
(相对而言,传承《文艺复兴》精神的刊物,不是1948年创刊的《人民文学》,而是1957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收获》,以刊登长篇小说、长诗、长篇论文为主,配以一些短篇小说、散文、文学理论等。《收获》无论在版式还是内容,如没有插图,内容上文字的含量较高,所刊作品具有较高文学性和艺术性等诸方面,和《文艺复兴》极为相似,一本体制内的刊物完成了对《文艺复兴》的延续。)
诞生于抗战胜利后的《文艺复兴》,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艰难地出版着,从创刊到终刊共经历了三年多,包括出版了四卷二十期的月刊,及三期专号,那么《文艺复兴》的终刊号是1947年11月出版的第四卷第二期(总二十期),还是1949年8月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从刊物的每月正常出版的延续性上,是1947年11月出版的第四卷第二期,因为后出的三本“中国文学研究号”,和前刊内容上区已无特别的关联。但后出的三本“中国文学研究号”也是《文艺复兴》的延续,因为郑振铎、李健吾在出第四卷时已将“中国文学研究号”列入其中,从整个《文艺复兴》的出版情况而言,是种种困难阻碍了《文艺复兴》的正常出版,那么从《文艺复兴》的整体性上来说,1949年8月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册才是真正终刊号。
有两本终刊号的《文艺复兴》,见证了一本文学刊物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曲折,也见证了如郑振铎、李健吾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文学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刊于《书屋》2014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