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对话2014国美造型状元刘珂祺
陈雪
93年8月出生在湖南岳阳的刘珂祺,比他这个年纪的人看上去要稳重不少,他语速很慢,声音不高,但很坚定。高考过去了,别人介绍珂祺的时候都会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一个定语,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造型专业状元。状元这样的优秀成绩可遇不可求。所以今天只是同大家讲一讲,状元背后的刘珂祺。
生活在杭州的四年,笔者从一个十几岁怀揣梦想的孩子逐渐长成一个半大不小的美院闲人,这中间初心是否还在是我时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今天关于珂祺的故事就从2013年上映的《inside liewyn davis 醉乡民谣》讲起,科恩兄弟的电影大多充斥着忧郁的文艺情怀,青年们在大都市里挣扎着徘徊着。醉乡民谣的主角,怀抱着一把吉他,一张唱片,一只叫做尤利西斯的猫游走在大雪纷飞的NewYorkCity时,我不禁两行热泪。
电影中插入了一首几乎所有民谣人都会弹唱的《five hundred miles》
远远地,顺着一条铁路,就这样走下去是否可以到达家乡?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 way。我想这句话刘珂祺一定在脑中萦绕了许多年。
初见珂祺他穿着条纹短袖上衣,牛仔裤,短发,皮肤颜色健康,还有一副黑框眼镜,校园里上一年优秀学员的照片还放在原处,珂琦自己比对了半天,笔者觉得他整个人都亮堂了许多,不仅是心态,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的光芒,内敛,深邃。
同珂祺聊过,大概知道了他的求学经历,考了三年,前两年都或多或少的因为运气,考题,文化课,使本来应该清晰明了的美院路变得艰苦泥泞。直到今年,发榜过后,排在国美造型专业第一位时他才长舒了一口气。和很多孩子不同,他非常的执着甚至执拗,非中国美院不可,即使去年他已经被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录取,他依然选择了留在杭州,继续追逐梦想。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迫切强烈的想要留在杭州,想要留在美院。他跟我讲起第一年时,他跟着湖南的老师,来了杭州,那个时候第一次见到了美院南山校区的大门。
“很气派,很神秘,很想留在这里,他说,生活在转塘的几年或多或少也了解了这所学院的气质,很强烈”。
生活在南山路笔者,午间穿行在被我们戏称为中美国术公园的南山草坪上时,经常见到左手边书法系貌不惊人的大师风雅至极的晒着太阳,右手边哲学出生著作等身的诗人在课外布道。在这样一所学院里,自然而然的会长出一种自信和气质。由不得你离开这样一个地方。
珂祺同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专业考试前,他的父亲突然打电话给珂祺,父亲在电话中说,珂祺,我怎么梦到你没有去上鲁美,还在杭州画画?珂祺当时没有告诉父亲真相
可能父子之间真的是心有灵犀吧,他现在终于可以轻松的笑着说了。
我很是很吃惊,珂祺是瞒着父亲,偷偷地留在杭州继续考学,向父亲隐瞒了所有的事,这种强大的执拗的意念,另我不得不动容。我问他母亲没有劝过你么?他说,劝了,但是我还是只想上国美,出门几年父母基本不在身边,大事小事大多是我自己拿主意。
难怪见到他的时候他没有一般孩子的羞涩,只是很坦荡的站在那里,和你招呼。
珂祺说,很多人觉得他考了状元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他很少在画室里画完一张完整的画,考前最后一个礼拜,他更是几乎没有出现在教室里。这背后有着他自己的理由,他思路清晰,非常明白一张画到什么时候应该结束,所以他很少去磨自己的作品,反而更愿意留下一点空白给考试的时候更好的发挥。今年国美造型色彩考题改为多年没有触及的色彩头像,考前一个礼拜没有出现的珂祺其实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寝室里对着镜子,对着照片研究,他希望能再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一种捷径,事实是他做到了。谈到今年的专业考试,他显得很兴奋,他说走进考场发现,好几个精品班的平时画的很好的同学也在这个考场,我问他紧张么,他说,不紧张,有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感觉,一出考场,同学就走过来说珂祺你这次一定是前50,珂祺则自信的说绝对不止前50。我问他哪来的这种自信,他偷偷地说,考试的时候有几个老师在他背后看了好久,再加上他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所以才敢下此结论。
在专业考试上珂祺一直流露出一种自信,他自己也说从来不怕专业考试,而阻拦他进入国美的一直是文化课,第一年英语小分没过,第二年努力补习了英语,确阴差阳错的语文没过。复读第一年的珂祺,刚出考场,压力太大,眼泪止不住的就往下流。在这种压力之下,他居然还有勇气坚持自己选择,笔者真心佩服。
他说,专业考试结束,回到家乡学习文化课时,有一天过了凌晨,他很累了,于是回到寝室洗漱就准备睡了,脑袋刚挨到床板还没有十秒钟,有一种力量立刻让他弹了起来,他脑子里反复回荡着一句话,今年再考不上怎么办?于是又穿好衣服,回去念书。
画画的时候脑子里也是想的这句话,想起着三年的艰辛,他谈起来的时候显得很风淡云轻。
和珂祺聊了很长一段时间,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珂祺的成功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专注,执着,坚定,他不仅有着热爱艺术事业的初心,并且愿意为保护自己的梦想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显然拥有着一种同龄人不具备的责任感和自律性。画画的时候画画,学习的时候学习,走在孪生的校园里,他给我画了一条路线,他说他每天的生活的就是穿着一双裂了口的鞋子,从宿舍走到教室,每天两点一线,没有任何杂念。他还有着一种很强大的判断能力,他能够从别人的画作里提炼出好坏的标准,他说自己色彩一直不好,直到有一次一个同学帮他改画,他突然茅塞顿开,色彩终于顺手了起来。再就是他愿意思考,压力当前,他总是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方法,复读三年,隐瞒父亲留在杭州,试题突变,他不慌不乱依靠自己优秀的素描基础结合色彩感觉琢磨怎样破题。这背后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审美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处变不惊临阵不乱的武侠气质。
珂祺说这个暑假会在孪生和这一届的考生分享他的经验,我想这也是种对孪生帮助他实现梦想的另一种回报,梦想需要几代人循环往复的浇灌。
笔者承认在现状之下中国的教育评价体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但这却并不是拒绝努力,逃避责任的理由,高考应该是每个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对自己完完全全负责的机遇,无论你是热爱动漫插画,是热爱影视戏剧,亦或者喜欢雕塑的份量体感,又或者喜欢设计的精巧绝伦,没有高考这样一场脱胎换骨的考验,梦想和初心又怎样能得到保护,十年以后的自己应该感谢你现在在素描灯下黝黑的指尖,应该感谢你现在民工气质的下装,更应该感谢你现在守住了人生中最宝贵最柔软的那一份初心。成年人的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了初心就像没有了原点,而若你悉心呵护这柔软的东西长大成形,日后它必成为你在混乱无序的人潮中让你定住的原点。
无论始发站是哪里,既然汽笛已经拉响,火车到站后回头看时,别让自己后悔就好。
今天的结尾
来自伊曼努尔老师的《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海德格尔老师曾经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返乡的情感是所有文艺人永远的母题与情感郁结。
希望你离开家乡,来到这里,再回家乡之时,天空晴朗。
与君共勉。
93年8月出生在湖南岳阳的刘珂祺,比他这个年纪的人看上去要稳重不少,他语速很慢,声音不高,但很坚定。高考过去了,别人介绍珂祺的时候都会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一个定语,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造型专业状元。状元这样的优秀成绩可遇不可求。所以今天只是同大家讲一讲,状元背后的刘珂祺。
![]() |
生活在杭州的四年,笔者从一个十几岁怀揣梦想的孩子逐渐长成一个半大不小的美院闲人,这中间初心是否还在是我时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今天关于珂祺的故事就从2013年上映的《inside liewyn davis 醉乡民谣》讲起,科恩兄弟的电影大多充斥着忧郁的文艺情怀,青年们在大都市里挣扎着徘徊着。醉乡民谣的主角,怀抱着一把吉他,一张唱片,一只叫做尤利西斯的猫游走在大雪纷飞的NewYorkCity时,我不禁两行热泪。
电影中插入了一首几乎所有民谣人都会弹唱的《five hundred miles》
远远地,顺着一条铁路,就这样走下去是否可以到达家乡?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 way。我想这句话刘珂祺一定在脑中萦绕了许多年。
初见珂祺他穿着条纹短袖上衣,牛仔裤,短发,皮肤颜色健康,还有一副黑框眼镜,校园里上一年优秀学员的照片还放在原处,珂琦自己比对了半天,笔者觉得他整个人都亮堂了许多,不仅是心态,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的光芒,内敛,深邃。
![]() |
同珂祺聊过,大概知道了他的求学经历,考了三年,前两年都或多或少的因为运气,考题,文化课,使本来应该清晰明了的美院路变得艰苦泥泞。直到今年,发榜过后,排在国美造型专业第一位时他才长舒了一口气。和很多孩子不同,他非常的执着甚至执拗,非中国美院不可,即使去年他已经被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录取,他依然选择了留在杭州,继续追逐梦想。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迫切强烈的想要留在杭州,想要留在美院。他跟我讲起第一年时,他跟着湖南的老师,来了杭州,那个时候第一次见到了美院南山校区的大门。
“很气派,很神秘,很想留在这里,他说,生活在转塘的几年或多或少也了解了这所学院的气质,很强烈”。
生活在南山路笔者,午间穿行在被我们戏称为中美国术公园的南山草坪上时,经常见到左手边书法系貌不惊人的大师风雅至极的晒着太阳,右手边哲学出生著作等身的诗人在课外布道。在这样一所学院里,自然而然的会长出一种自信和气质。由不得你离开这样一个地方。
![]() |
珂祺同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专业考试前,他的父亲突然打电话给珂祺,父亲在电话中说,珂祺,我怎么梦到你没有去上鲁美,还在杭州画画?珂祺当时没有告诉父亲真相
可能父子之间真的是心有灵犀吧,他现在终于可以轻松的笑着说了。
我很是很吃惊,珂祺是瞒着父亲,偷偷地留在杭州继续考学,向父亲隐瞒了所有的事,这种强大的执拗的意念,另我不得不动容。我问他母亲没有劝过你么?他说,劝了,但是我还是只想上国美,出门几年父母基本不在身边,大事小事大多是我自己拿主意。
难怪见到他的时候他没有一般孩子的羞涩,只是很坦荡的站在那里,和你招呼。
![]() |
珂祺说,很多人觉得他考了状元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他很少在画室里画完一张完整的画,考前最后一个礼拜,他更是几乎没有出现在教室里。这背后有着他自己的理由,他思路清晰,非常明白一张画到什么时候应该结束,所以他很少去磨自己的作品,反而更愿意留下一点空白给考试的时候更好的发挥。今年国美造型色彩考题改为多年没有触及的色彩头像,考前一个礼拜没有出现的珂祺其实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寝室里对着镜子,对着照片研究,他希望能再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一种捷径,事实是他做到了。谈到今年的专业考试,他显得很兴奋,他说走进考场发现,好几个精品班的平时画的很好的同学也在这个考场,我问他紧张么,他说,不紧张,有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感觉,一出考场,同学就走过来说珂祺你这次一定是前50,珂祺则自信的说绝对不止前50。我问他哪来的这种自信,他偷偷地说,考试的时候有几个老师在他背后看了好久,再加上他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所以才敢下此结论。
![]() |
在专业考试上珂祺一直流露出一种自信,他自己也说从来不怕专业考试,而阻拦他进入国美的一直是文化课,第一年英语小分没过,第二年努力补习了英语,确阴差阳错的语文没过。复读第一年的珂祺,刚出考场,压力太大,眼泪止不住的就往下流。在这种压力之下,他居然还有勇气坚持自己选择,笔者真心佩服。
他说,专业考试结束,回到家乡学习文化课时,有一天过了凌晨,他很累了,于是回到寝室洗漱就准备睡了,脑袋刚挨到床板还没有十秒钟,有一种力量立刻让他弹了起来,他脑子里反复回荡着一句话,今年再考不上怎么办?于是又穿好衣服,回去念书。
![]() |
画画的时候脑子里也是想的这句话,想起着三年的艰辛,他谈起来的时候显得很风淡云轻。
和珂祺聊了很长一段时间,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珂祺的成功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专注,执着,坚定,他不仅有着热爱艺术事业的初心,并且愿意为保护自己的梦想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显然拥有着一种同龄人不具备的责任感和自律性。画画的时候画画,学习的时候学习,走在孪生的校园里,他给我画了一条路线,他说他每天的生活的就是穿着一双裂了口的鞋子,从宿舍走到教室,每天两点一线,没有任何杂念。他还有着一种很强大的判断能力,他能够从别人的画作里提炼出好坏的标准,他说自己色彩一直不好,直到有一次一个同学帮他改画,他突然茅塞顿开,色彩终于顺手了起来。再就是他愿意思考,压力当前,他总是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方法,复读三年,隐瞒父亲留在杭州,试题突变,他不慌不乱依靠自己优秀的素描基础结合色彩感觉琢磨怎样破题。这背后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审美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处变不惊临阵不乱的武侠气质。
![]() |
珂祺说这个暑假会在孪生和这一届的考生分享他的经验,我想这也是种对孪生帮助他实现梦想的另一种回报,梦想需要几代人循环往复的浇灌。
笔者承认在现状之下中国的教育评价体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但这却并不是拒绝努力,逃避责任的理由,高考应该是每个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对自己完完全全负责的机遇,无论你是热爱动漫插画,是热爱影视戏剧,亦或者喜欢雕塑的份量体感,又或者喜欢设计的精巧绝伦,没有高考这样一场脱胎换骨的考验,梦想和初心又怎样能得到保护,十年以后的自己应该感谢你现在在素描灯下黝黑的指尖,应该感谢你现在民工气质的下装,更应该感谢你现在守住了人生中最宝贵最柔软的那一份初心。成年人的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了初心就像没有了原点,而若你悉心呵护这柔软的东西长大成形,日后它必成为你在混乱无序的人潮中让你定住的原点。
![]() |
无论始发站是哪里,既然汽笛已经拉响,火车到站后回头看时,别让自己后悔就好。
今天的结尾
来自伊曼努尔老师的《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海德格尔老师曾经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返乡的情感是所有文艺人永远的母题与情感郁结。
希望你离开家乡,来到这里,再回家乡之时,天空晴朗。
与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