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爱刀尔登】
在知道的人看来,刀尔登,这个名字迟早会成为一个流行符号,一个被赋予某种传奇浪漫色彩的文化符号,好像从前的“张爱玲”,和刚刚过去的“王小波”;而在不知道的读者看来,只觉得突然间有一本《中国好人》热了起来,有一个人名在人群间流转。在一向爱赶时髦的豆瓣网上,已经有豆友们打出了“今年你读刀尔登了吗?”的口号。
刀尔登,曾用名三七,本名邱小刚。很多人都是先知道“三七”这个名字,那可是当年曾迷倒多少重量级文章高手的ID呀!“海内中文论坛,三七才气第一!”在天涯社区的资深作者群里,在才子聚集的万科周刊论坛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几个自称是三七忠实粉丝的人,即使多少年后,提起“三七”这名号,还禁不住地心潮激荡。后来三七出了一本书,叫《玻璃屋顶》,书名和现在这本历史随笔集《中国好人》,有得一拼:“玻璃屋顶”是一篇书评的标题,“中国好人”则是作者一个专栏的名字。而其实在这本《中国好人》里,读者看到的会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一个没有,稍显例外的是包拯和海瑞,人性上无懈可击,在当时和后世,享有高名,却始终不怎么招人待见。也许,我们都爱有弱点的人性。
话说三七风靡一时,随即消踪隐迹,然后就出来了一个“刀尔登”,写历史随笔,也写杂文。都说高手的文字是带着印记的,无论题材怎么在历史与当下之间转换,笔名是刀尔登还是三七,雪亮眼睛的人民群众总还是能在“文字群中”一眼就认出“你”。刀尔登的文字,简洁、通透,看似随意而实斟词酌句,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大白话里露着一股雅意,每写一篇文章,必有不同寻常的新意。——弹不虚发刀尔登!
才子缪哲说刀尔登写文章,总以“量莎士比亚或者王国维的尺子来量自己”,所以轻易不出手,文章写一篇是一篇,质量极高。这本《中国好人》,文字优雅,生动风趣,论人论事,点到为止,且令人眼前一亮,常常拍案叫好;虽是薄薄一册,但极耐读,耐琢磨,一读再读三读,每读一遍都趣味无穷。
文兼李零、王小波之长:是美文,也是妙论
读刀尔登《中国好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鲁迅和王小波,尤其是《中国好人》里收入的几篇杂文,鲁氏文风跃然纸上,那种味道,怕是王小波也写不出来。但刀尔登和王小波这两个人,又最容易被放到一起来说:他们都是绝对的“异数”,王小波写小说,不在“文坛”内,写杂文,也跳出学术圈外;刀尔登本人则更是闲云野鹤,避居石家庄(刀戏嘲为“天下第一庄”),不仅与文坛、学术圈不搭界,还嗜酒,如古竹林七贤之刘伶,爱酒胜过爱写作。他们的杂文风格也有异曲同工处,王小波的杂文里是显而易见的理性与科学主义,文字是戏谑的,道理是曲折的;刀尔登则有点反着来,文字是曲折的,道理则是戏谑的,有点像醉里挑灯看剑,读他的书,需要点悟性。王小波的论据从西方来,刀尔登的论据从古代中国来。
但要说文字之美,王小波便要落了下风,与刀尔登相类的,当今作者里只有写《花间一壶酒》的李零。他们都文字考究,喜欢用短句,精读古典,文字通透,目光犀利,议论刁钻……
《中国好人》是一部历史随笔集,80余篇文章,篇篇堪称精品。全书共分三辑:“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以论人为主,讲的是历史上被脸谱化的一些人,好人也不是那么好,坏人也不是那么坏,中国历来行的是以道德杀人,以所谓大节掩遮小节,“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世事?人情”一辑以论事为主,落后就要挨打、先进就要挨骂,一语道出中国式道德天平上人们的生存境况;“以天下为狗任”是全书最激烈的一辑,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爱以天下为狗任”,用道德去倾轧人,用国家利益去压迫人,作者痛批法家式的出人头地狂,儒家式的道德混乱症,而这些病症,至今还深深缠绕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刀尔登:我们时代少有的好作者!
旁人说刀尔登——
著名学者、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看了刀尔登的《中国好人》,我感觉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50年代生人的时代过去了,该是60年代生人说话了。
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刀尔登的书我看了,作者文笔很好,书读得也好,只是这本书涉及的多是小问题,也许人家是不屑于去谈宏大的问题吧。
著名学者、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刀尔登的文笔我很欣赏,尤其是他描写世态人心,简直太绝了,他待在石家庄真是太遗憾了,我一定要认识他。
资深出版人、书评人黄集伟先生:我刚迷上刀尔登,他的书就出来了,简直太神了。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好作者,太棒了!
著名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先生:一看书就知道作者是个智商极高的人,而且有点蔫坏,对中国的典故极熟悉,信手拈来。
出版人、散文家徐晓:邱氏的个性是不按常规出牌,犹如他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且选题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读库》的张立宪:邱小刚有着超出常人的风格、风韵、风骨:聪慧、饱学、冲淡、落拓、颓唐。
学者、翻译家缪哲:刀兄的学问渊博,识见敏锐,在刀兄面前,我们未免显得愚蠢。记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夺了鄙省的魁元;唯这一经历,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体面事”,人说必掩耳。
刀尔登,曾用名三七,本名邱小刚。很多人都是先知道“三七”这个名字,那可是当年曾迷倒多少重量级文章高手的ID呀!“海内中文论坛,三七才气第一!”在天涯社区的资深作者群里,在才子聚集的万科周刊论坛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几个自称是三七忠实粉丝的人,即使多少年后,提起“三七”这名号,还禁不住地心潮激荡。后来三七出了一本书,叫《玻璃屋顶》,书名和现在这本历史随笔集《中国好人》,有得一拼:“玻璃屋顶”是一篇书评的标题,“中国好人”则是作者一个专栏的名字。而其实在这本《中国好人》里,读者看到的会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一个没有,稍显例外的是包拯和海瑞,人性上无懈可击,在当时和后世,享有高名,却始终不怎么招人待见。也许,我们都爱有弱点的人性。
话说三七风靡一时,随即消踪隐迹,然后就出来了一个“刀尔登”,写历史随笔,也写杂文。都说高手的文字是带着印记的,无论题材怎么在历史与当下之间转换,笔名是刀尔登还是三七,雪亮眼睛的人民群众总还是能在“文字群中”一眼就认出“你”。刀尔登的文字,简洁、通透,看似随意而实斟词酌句,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大白话里露着一股雅意,每写一篇文章,必有不同寻常的新意。——弹不虚发刀尔登!
才子缪哲说刀尔登写文章,总以“量莎士比亚或者王国维的尺子来量自己”,所以轻易不出手,文章写一篇是一篇,质量极高。这本《中国好人》,文字优雅,生动风趣,论人论事,点到为止,且令人眼前一亮,常常拍案叫好;虽是薄薄一册,但极耐读,耐琢磨,一读再读三读,每读一遍都趣味无穷。
文兼李零、王小波之长:是美文,也是妙论
读刀尔登《中国好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鲁迅和王小波,尤其是《中国好人》里收入的几篇杂文,鲁氏文风跃然纸上,那种味道,怕是王小波也写不出来。但刀尔登和王小波这两个人,又最容易被放到一起来说:他们都是绝对的“异数”,王小波写小说,不在“文坛”内,写杂文,也跳出学术圈外;刀尔登本人则更是闲云野鹤,避居石家庄(刀戏嘲为“天下第一庄”),不仅与文坛、学术圈不搭界,还嗜酒,如古竹林七贤之刘伶,爱酒胜过爱写作。他们的杂文风格也有异曲同工处,王小波的杂文里是显而易见的理性与科学主义,文字是戏谑的,道理是曲折的;刀尔登则有点反着来,文字是曲折的,道理则是戏谑的,有点像醉里挑灯看剑,读他的书,需要点悟性。王小波的论据从西方来,刀尔登的论据从古代中国来。
但要说文字之美,王小波便要落了下风,与刀尔登相类的,当今作者里只有写《花间一壶酒》的李零。他们都文字考究,喜欢用短句,精读古典,文字通透,目光犀利,议论刁钻……
《中国好人》是一部历史随笔集,80余篇文章,篇篇堪称精品。全书共分三辑:“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以论人为主,讲的是历史上被脸谱化的一些人,好人也不是那么好,坏人也不是那么坏,中国历来行的是以道德杀人,以所谓大节掩遮小节,“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世事?人情”一辑以论事为主,落后就要挨打、先进就要挨骂,一语道出中国式道德天平上人们的生存境况;“以天下为狗任”是全书最激烈的一辑,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爱以天下为狗任”,用道德去倾轧人,用国家利益去压迫人,作者痛批法家式的出人头地狂,儒家式的道德混乱症,而这些病症,至今还深深缠绕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刀尔登:我们时代少有的好作者!
旁人说刀尔登——
著名学者、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看了刀尔登的《中国好人》,我感觉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50年代生人的时代过去了,该是60年代生人说话了。
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刀尔登的书我看了,作者文笔很好,书读得也好,只是这本书涉及的多是小问题,也许人家是不屑于去谈宏大的问题吧。
著名学者、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刀尔登的文笔我很欣赏,尤其是他描写世态人心,简直太绝了,他待在石家庄真是太遗憾了,我一定要认识他。
资深出版人、书评人黄集伟先生:我刚迷上刀尔登,他的书就出来了,简直太神了。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好作者,太棒了!
著名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先生:一看书就知道作者是个智商极高的人,而且有点蔫坏,对中国的典故极熟悉,信手拈来。
出版人、散文家徐晓:邱氏的个性是不按常规出牌,犹如他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且选题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读库》的张立宪:邱小刚有着超出常人的风格、风韵、风骨:聪慧、饱学、冲淡、落拓、颓唐。
学者、翻译家缪哲:刀兄的学问渊博,识见敏锐,在刀兄面前,我们未免显得愚蠢。记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夺了鄙省的魁元;唯这一经历,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体面事”,人说必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