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分享(121-130页)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分享(121-130页)
张凡分享:
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在《有效的决策》中最后一部分是讲决策与电脑的,总结一下就是电脑不可以代替管理者来做决策,电脑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决策。
第8章是本书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前面几章的重点:
1.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但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自我训练。管理者的卓有成效对个人的提高、机构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2.“要事优先”和“掌握自己的时间”是管理者有效性的2大支柱。
3.管理者需要不断的自我提高,要增进其知识和技巧,养成各种新的工作习惯同时放弃旧的工作习惯。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应该包括从技术细节到工作态度、价值观、品格等各个方面,包括从履行工作程序到承担各项义务等各个领域。有效管理者的自我提高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一点我有些个人体会,对于新的、好的可以帮助自己提高
的方法自己虽然很清楚,可是自己在实际作时会比较有抵触:明明知道需要改进可就是不愿付诸行动。要想进步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要培养新的、好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
读完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我自己以前想到的“记录、分析工作用时法”原来德鲁克大师早有详细的分析,自己接触的书籍太少了,应该扩宽阅读面!2用人就要用人之长,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人的短处。3招聘来的人都是很普通的人,作为管理者需要培养人而不是努力去招一个完美的人。4有效的管理是可以学习的,每个管理者都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这几点是完全没有翻书,凭感受记下的)
今天早上还在群里看到了邓组长的发言,在此我也记录一下我写读书笔记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我读书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特别是遇到什么读不太懂的,最多也就是反复看2~3次,如果还是不太懂就跳过了,但是要写读书笔记就不同了,一定会把书看懂,这次看书比平时看书会细致很多!
以前我总是以为写读书笔记会花很多时间,可以通过这次实践发现其实所用时间也不是很多,自己完全可以安排出时间完成读书笔记。以前在读一个记不得是什么资料里的有关读书分享的内容作者就提到:年少时和一帮热爱日本文学的朋友在同一时间段读同一本书,然后大家见面交流、分享,为了在分享时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总是把书读了很多遍,虽然当时的行为看着很傻,但是让作者终身收益:他丰富的日本文学知识基本都是那段时间积累的!
最后想说的是,我现在已经通读了全书,但在读时还是遇到了一些不太懂的地方,我还是需要再反复阅读一下,也可以通过讨论,把不懂的弄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邓洋力分享:
在这10页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德鲁克先生刚刚进入通用公司的时候,斯隆先生给他的一段对话。作为一个职业顾问,或者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1、折中其实很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国学“中庸之道”,其实不能单独地说好还是不好,要看在什么场合,我认为有些时候,折中也倒是一种解决办法,或者是一种平衡,这比较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但是,如果是在企业管理当中,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还使用折中也好,中庸之道也好,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并不是很负责任的“滑头”做法,有点“弃帅保车”的意味了。这种管理者和部门领导,在企业里面随处可见。但是在我们处理人事关系等方面,折中或者是中庸之道,都是很好的办法,甚至有时候可以“暂行缓办”。
2、第二个是我们自己需要思考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将来我们做了职业经理人或者走向顾问这个职业,我们应该如何立足于职场,我们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的价值在那里,还有就是,我们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或顾问我们的立场和原则应该如何定位。就像斯隆先生说的:在我们公司里,谈到折中,人人都会,不必老你驾来指出。我也曾听到过我的老板时常给我说“这就是请你来的原因”、“要不然请你来干什么?”“以前一直没有设这个岗位”等等类似的话语。我想,如果是做过人力资源经理或者总监的应该这样的话会不止一次听到。所以,我们如果将来给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职业经理人或职业顾问,那么,我们有没有核心价值?我们有哪些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你所做的这些,同一个公司里还有没有人可以做到?这是我一直以来在想的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要塑造的一种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俪业分享:
阅读内容:P119-P133
今天阅读的内容是决策的五个要素,包括:
1、了解问题的性质
2、确认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正确方案,而不是折中方案
4、方案兼顾执行
5、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
此内容和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颇为相似。归因的四个因素包括:内因、外因、是否稳定、是否可控。通过对问题性质的确定,我们能够判断问题是“经常性”还是“偶发性”,也才能确定解决方案是“定原则”还是“特殊处理”。
陈述中提到了西方的谚语“法律越复杂,律师越无能”。譬如如果一家公司在流程上过于细化,这样的公司是否也不是一家有发展的公司呢?
确认边界,主要目的是明确决策的目的,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
第3点中的案例,让我很震撼。通用公司的CEO谈到折中,人人都会。其实在公司里,真的有很多行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折中。但若你从事的是事业,而非一份工作,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做正确的事情。一般而言,正确的事情都不会让人舒服,因为舒服会让人麻木。但但人脱离舒服的环境,又是一件非常痛苦和消极抵抗的过程。所以决策者需要强大的心理资本,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个人觉得,这章的内容和案例可以铭记,因为用智者的话去沟通,比自己重新组织语言要有效得多。
张凡分享:
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在《有效的决策》中最后一部分是讲决策与电脑的,总结一下就是电脑不可以代替管理者来做决策,电脑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决策。
第8章是本书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前面几章的重点:
1.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但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自我训练。管理者的卓有成效对个人的提高、机构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2.“要事优先”和“掌握自己的时间”是管理者有效性的2大支柱。
3.管理者需要不断的自我提高,要增进其知识和技巧,养成各种新的工作习惯同时放弃旧的工作习惯。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应该包括从技术细节到工作态度、价值观、品格等各个方面,包括从履行工作程序到承担各项义务等各个领域。有效管理者的自我提高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一点我有些个人体会,对于新的、好的可以帮助自己提高
的方法自己虽然很清楚,可是自己在实际作时会比较有抵触:明明知道需要改进可就是不愿付诸行动。要想进步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要培养新的、好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
读完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我自己以前想到的“记录、分析工作用时法”原来德鲁克大师早有详细的分析,自己接触的书籍太少了,应该扩宽阅读面!2用人就要用人之长,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人的短处。3招聘来的人都是很普通的人,作为管理者需要培养人而不是努力去招一个完美的人。4有效的管理是可以学习的,每个管理者都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这几点是完全没有翻书,凭感受记下的)
今天早上还在群里看到了邓组长的发言,在此我也记录一下我写读书笔记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我读书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特别是遇到什么读不太懂的,最多也就是反复看2~3次,如果还是不太懂就跳过了,但是要写读书笔记就不同了,一定会把书看懂,这次看书比平时看书会细致很多!
以前我总是以为写读书笔记会花很多时间,可以通过这次实践发现其实所用时间也不是很多,自己完全可以安排出时间完成读书笔记。以前在读一个记不得是什么资料里的有关读书分享的内容作者就提到:年少时和一帮热爱日本文学的朋友在同一时间段读同一本书,然后大家见面交流、分享,为了在分享时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总是把书读了很多遍,虽然当时的行为看着很傻,但是让作者终身收益:他丰富的日本文学知识基本都是那段时间积累的!
最后想说的是,我现在已经通读了全书,但在读时还是遇到了一些不太懂的地方,我还是需要再反复阅读一下,也可以通过讨论,把不懂的弄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邓洋力分享:
在这10页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德鲁克先生刚刚进入通用公司的时候,斯隆先生给他的一段对话。作为一个职业顾问,或者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1、折中其实很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国学“中庸之道”,其实不能单独地说好还是不好,要看在什么场合,我认为有些时候,折中也倒是一种解决办法,或者是一种平衡,这比较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但是,如果是在企业管理当中,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还使用折中也好,中庸之道也好,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并不是很负责任的“滑头”做法,有点“弃帅保车”的意味了。这种管理者和部门领导,在企业里面随处可见。但是在我们处理人事关系等方面,折中或者是中庸之道,都是很好的办法,甚至有时候可以“暂行缓办”。
2、第二个是我们自己需要思考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将来我们做了职业经理人或者走向顾问这个职业,我们应该如何立足于职场,我们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的价值在那里,还有就是,我们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或顾问我们的立场和原则应该如何定位。就像斯隆先生说的:在我们公司里,谈到折中,人人都会,不必老你驾来指出。我也曾听到过我的老板时常给我说“这就是请你来的原因”、“要不然请你来干什么?”“以前一直没有设这个岗位”等等类似的话语。我想,如果是做过人力资源经理或者总监的应该这样的话会不止一次听到。所以,我们如果将来给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职业经理人或职业顾问,那么,我们有没有核心价值?我们有哪些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你所做的这些,同一个公司里还有没有人可以做到?这是我一直以来在想的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要塑造的一种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俪业分享:
阅读内容:P119-P133
今天阅读的内容是决策的五个要素,包括:
1、了解问题的性质
2、确认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正确方案,而不是折中方案
4、方案兼顾执行
5、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
此内容和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颇为相似。归因的四个因素包括:内因、外因、是否稳定、是否可控。通过对问题性质的确定,我们能够判断问题是“经常性”还是“偶发性”,也才能确定解决方案是“定原则”还是“特殊处理”。
陈述中提到了西方的谚语“法律越复杂,律师越无能”。譬如如果一家公司在流程上过于细化,这样的公司是否也不是一家有发展的公司呢?
确认边界,主要目的是明确决策的目的,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
第3点中的案例,让我很震撼。通用公司的CEO谈到折中,人人都会。其实在公司里,真的有很多行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折中。但若你从事的是事业,而非一份工作,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做正确的事情。一般而言,正确的事情都不会让人舒服,因为舒服会让人麻木。但但人脱离舒服的环境,又是一件非常痛苦和消极抵抗的过程。所以决策者需要强大的心理资本,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个人觉得,这章的内容和案例可以铭记,因为用智者的话去沟通,比自己重新组织语言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