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读的不多你们不要说我思维混乱
我初中时就一直感觉刘禹锡是个逗比。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白居易赞其曰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而这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刘大官人,刘总,在我教科书上翩翩然的留下了《陋室铭》,并与那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比李冰冰还要白莲花的周敦颐遥相呼应,各占半壁江山。其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是广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必背篇目,但是,我说刘大官人,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壶不开您提哪壶吗。
亚里士多德2500年前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人都是社会的动物”,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状态与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毋庸置疑,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好的生活就预设了在一个好的地方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而我们生活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赖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所以人在社会中,总是离不开与林林总总的人与事物进行如此这般的互动,这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所以人是一种不能离群索居的动物,它与生俱来的群体性,则决定了它的生活习性。所以如果能稍微对历史上的刘禹锡有所了解一二,那么就可以对《陋室铭》的背景故事有所了解,清高高洁之下,尽是自娱自乐的无奈心酸。
我以前有个同学对柏拉图推崇备至,当然那时候我在哲学尚处在启蒙开智阶段,懵懵懂懂只记得高中时偷偷躲在学校后院的小黑录像厅里与几个有着同样志趣爱好的同学一同观摩过《柏拉图式性爱》并由此认识了饭岛爱,在那个藤原纪香还没下垂的年代,饭岛爱对我的吸引力无疑要大于柏拉图这个疑似x无能的糟老头儿,我总认为柏拉图这糟老头和朱熹是一个操行,一边嚷嚷“存天理,灭人欲”一边回头就把孀居的弟媳妇弄上床,属于都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伟人典型。而我的那位同学除了欣赏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之外,对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心神已久,在当时他的看来,他需要构筑一个自己的理想国,这其中包括,一宿舍志趣相同,没事儿出去烧烤,有事我先跑的好舍友,平日除了集体翘课之外就是集体开黑打游戏。一个对他青睐有加的好老师,这其中包括老师的性别与年龄都有严格的硬性指标,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不声不响,不费吹灰之力的就能全过所有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对他百依百顺,娇俏可人的女人,除了遵从《女经》里的三从四德,夫为天,妻为地,男在上,女在下的伟大纲领以外,家室也必须能率先的迈入小康阶段,以免造成日后的家庭经济纠纷。以上是我这位同学的理想国,他并以此为目标的奋斗了很多日子,不过最后我听闻他在大学先是因为交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山东女子因为小小矛盾而被痛揍一番后,又因为那个年过半百的老师的刁难取消考试资格而一怒之下帮助一宿舍平日集体沉迷国产网游而视他为无物的好舍友们积极换了宿舍里的饮水机。
我这位同学的经历当当真是一个杯具,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的偏执,试想一个人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我在看《北京爱情故事》而你在看《乡村爱情故事》,也不是我在读王小波,转头一看身边全是周立波,也不是我在看周国平,他在讲尼采,你却非要和我扯卢梭。人最悲哀的莫过于身处一个环境里,卓尔不群,鹤立鸡群,却依然希望找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存在感,并希冀他人通过依附你来获得你的认同,既然曲高者而合者寡,那便求同存异,自得其乐,管的他人,也学刘禹锡一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阿Q一番,人生岂不是会更加的洒脱?
我在蜀地很喜欢看李伯清,虽然这位自称,贝烈马烈斯,里贝金的糟老头子备受嬢嬢们的青睐,但是依然不妨碍很多年轻人对他的喜爱。除去一些本地方言的幽默的局限性而难以走出蜀地之外,我认为在他所谓的“散打”评书中,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每次节目的初始,虽然有一个硬性的关于本次节目的主旨,但是这位老人总能云里雾里,七拐八绕的把你从文殊院不知不觉的绕一个大圈带到武侯祠,再稀里糊涂的自春熙路转一圈清醒过来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的站在文殊院的大门口,虽然其中的很多云云看似与主题毫无关系,但是触类旁通之下,这套名不见经传的“散打”功夫,却依然把现今标榜,“正统”,“传统”的评书打的抱头鼠窜,这其实也恰恰的反应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在岁月中的沉淀,听的不是评书,也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丰富的老人对于人生及生活的感悟。
萧云儒在曾在1961年的5月12日《人民日报》中的散文专栏《形散神不散》中强调了散文的要旨,意味“形散神不散”,这也是日后很多语文老师在初教学生散文时的宗旨,所谓我认为其实很多时候太注重一个故事的形式,而忽略了围绕着这个故事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那无疑是一种买椟还珠的遗憾,也是一种损失,只是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只是愿意听一个快餐的故事,只要这个故事味道够浓,劲儿够足,就无妨,至于讲故事的技巧如何,那都是可有可无的了,不得不说,现在的文化当真是面临着一场苦旅。
我看李小龙《精武门》最后,李小龙指着探长,外强中干的说,我书读的少,你不要骗我,于是我也想拾人牙慧一下,我书读的也不多,你们也别认为我思维混乱,好吗?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白居易赞其曰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而这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刘大官人,刘总,在我教科书上翩翩然的留下了《陋室铭》,并与那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比李冰冰还要白莲花的周敦颐遥相呼应,各占半壁江山。其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是广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必背篇目,但是,我说刘大官人,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壶不开您提哪壶吗。
亚里士多德2500年前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人都是社会的动物”,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状态与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毋庸置疑,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好的生活就预设了在一个好的地方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而我们生活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赖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所以人在社会中,总是离不开与林林总总的人与事物进行如此这般的互动,这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所以人是一种不能离群索居的动物,它与生俱来的群体性,则决定了它的生活习性。所以如果能稍微对历史上的刘禹锡有所了解一二,那么就可以对《陋室铭》的背景故事有所了解,清高高洁之下,尽是自娱自乐的无奈心酸。
我以前有个同学对柏拉图推崇备至,当然那时候我在哲学尚处在启蒙开智阶段,懵懵懂懂只记得高中时偷偷躲在学校后院的小黑录像厅里与几个有着同样志趣爱好的同学一同观摩过《柏拉图式性爱》并由此认识了饭岛爱,在那个藤原纪香还没下垂的年代,饭岛爱对我的吸引力无疑要大于柏拉图这个疑似x无能的糟老头儿,我总认为柏拉图这糟老头和朱熹是一个操行,一边嚷嚷“存天理,灭人欲”一边回头就把孀居的弟媳妇弄上床,属于都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伟人典型。而我的那位同学除了欣赏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之外,对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心神已久,在当时他的看来,他需要构筑一个自己的理想国,这其中包括,一宿舍志趣相同,没事儿出去烧烤,有事我先跑的好舍友,平日除了集体翘课之外就是集体开黑打游戏。一个对他青睐有加的好老师,这其中包括老师的性别与年龄都有严格的硬性指标,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不声不响,不费吹灰之力的就能全过所有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对他百依百顺,娇俏可人的女人,除了遵从《女经》里的三从四德,夫为天,妻为地,男在上,女在下的伟大纲领以外,家室也必须能率先的迈入小康阶段,以免造成日后的家庭经济纠纷。以上是我这位同学的理想国,他并以此为目标的奋斗了很多日子,不过最后我听闻他在大学先是因为交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山东女子因为小小矛盾而被痛揍一番后,又因为那个年过半百的老师的刁难取消考试资格而一怒之下帮助一宿舍平日集体沉迷国产网游而视他为无物的好舍友们积极换了宿舍里的饮水机。
我这位同学的经历当当真是一个杯具,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的偏执,试想一个人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我在看《北京爱情故事》而你在看《乡村爱情故事》,也不是我在读王小波,转头一看身边全是周立波,也不是我在看周国平,他在讲尼采,你却非要和我扯卢梭。人最悲哀的莫过于身处一个环境里,卓尔不群,鹤立鸡群,却依然希望找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存在感,并希冀他人通过依附你来获得你的认同,既然曲高者而合者寡,那便求同存异,自得其乐,管的他人,也学刘禹锡一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阿Q一番,人生岂不是会更加的洒脱?
我在蜀地很喜欢看李伯清,虽然这位自称,贝烈马烈斯,里贝金的糟老头子备受嬢嬢们的青睐,但是依然不妨碍很多年轻人对他的喜爱。除去一些本地方言的幽默的局限性而难以走出蜀地之外,我认为在他所谓的“散打”评书中,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每次节目的初始,虽然有一个硬性的关于本次节目的主旨,但是这位老人总能云里雾里,七拐八绕的把你从文殊院不知不觉的绕一个大圈带到武侯祠,再稀里糊涂的自春熙路转一圈清醒过来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的站在文殊院的大门口,虽然其中的很多云云看似与主题毫无关系,但是触类旁通之下,这套名不见经传的“散打”功夫,却依然把现今标榜,“正统”,“传统”的评书打的抱头鼠窜,这其实也恰恰的反应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在岁月中的沉淀,听的不是评书,也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丰富的老人对于人生及生活的感悟。
萧云儒在曾在1961年的5月12日《人民日报》中的散文专栏《形散神不散》中强调了散文的要旨,意味“形散神不散”,这也是日后很多语文老师在初教学生散文时的宗旨,所谓我认为其实很多时候太注重一个故事的形式,而忽略了围绕着这个故事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那无疑是一种买椟还珠的遗憾,也是一种损失,只是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只是愿意听一个快餐的故事,只要这个故事味道够浓,劲儿够足,就无妨,至于讲故事的技巧如何,那都是可有可无的了,不得不说,现在的文化当真是面临着一场苦旅。
我看李小龙《精武门》最后,李小龙指着探长,外强中干的说,我书读的少,你不要骗我,于是我也想拾人牙慧一下,我书读的也不多,你们也别认为我思维混乱,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