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黄昏——再看网络“犀利哥”
一.笑中解悟流行文化 :被偶像的犀利哥
随着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等一大批网络公众人物纷纷出现在网络上,网络偶像或者说恶搞的网络偶像大家已经屡见不鲜,本文研究的对象正是去年流行一时的“犀利哥”,随着时间的流逝,犀利哥正逐渐的被人们淡忘,正是这种逐渐消散的网络偶像性质,带来更多的思考。我们以平静的心态和过来人的身份,更加清晰的感受偶像制造和幻灭的轨迹。伴随着网络媒体发展而来的网络文化,参与者众多,集结所形成的犀利哥事件中传播广场上上演的是一场传播的盛宴群体狂欢。
犀利哥是某一摄影者偶然发现而投射到网络,其邋遢但颇有戏剧味的着装被网友纷纷评论,这个议题得到网民群体的认同后一经商议,人们朝自己兴趣偏向解读“犀利哥”。于是,不经意间犀利哥成为了网络的被“偶像”人物。网民的嬉笑怒骂无不投影到草根偶像“犀利哥”身上,在这场带有某些后现代特质的广场狂欢中,批判者和追随者声音如过江之鲫,而很少有人思索犀利哥是被“偶像”的特质。
谈及犀利哥被偶像的实质时,除了网络群体的推动外,还有媒介本身的内驱力,这种固有动力能量的存在是由大众传媒的机构特性与传播特性决定的,是媒介系统先在赋予的机能。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政治和伦理的压抑,媒介监控社会的功能被削弱,被压抑的群里积聚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潜意识,一找到合适的机会,被压抑的社会潜意识流便如同火山喷发,本我人格下是按照快乐原则来行事,犀利哥引起巧合的诙谐和与意识形态无关的反讽成为了被偶像的最佳选择。网络媒介制造偶像与引导偶像崇拜,彰显其操纵流行文化的逻辑与策略的力量。一时网络和传统媒体上纷纷的报道犀利哥,犀利哥家喻户晓,“犀利”一词正是传媒的“馈赠”。
人们在网络狂欢广场享受犀利哥给国民带来的娱乐时,大众同时以其注意力资源来付了费用,关注就是燃烧我们的生命时间,网络制造的偶像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人其实是被同质化和操纵的机器,传媒生产什么我们消费什么,我们成了追寻群欢的符号,单向度的我们在强大的娱乐面前被异化了,而偶像化的犀利哥则是给我们的一种暗喻。尼尔·波茨曼说过我们终将死于热爱的东西,一种产品被狂热的制造出,也意味着事物的热度的不正常倾向,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的膨胀往往会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真空和信仰缺失,所以才造成了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二.文化衍生产业链条 :犀利哥的符号性
在网络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借用鲍德利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我们消费的不是犀利哥本身而是犀利哥符号所带来的内容。犀利哥的照片被无穷的ps和联想,犀利哥跟T型台上的模特辉映、与现实中的明星同台、和那些现实里不能触及的人物比肩,联系生产和消费他的人群的特质,该符号实质上是社会群体的个人映射,透过符号的犀利哥找到我们自己,找到了自己在现实中远远求不到得,比如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享受聚光灯下带来的快感、。一旦我们撕下犀利哥最外的遮蔽层,犀利哥符号消费的内容就是我们赤裸裸的欲望暗示。网络中众多的网民作为草根阶层,活的是如此的平庸凡俗,但是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小人物成为偶像的梦, “犀利哥”是我们的“超现实”世界里的偶像,犀利哥就是我们草根代言人,他是属于“我"的神话。于是在诸多诸多个“我”的现实与超现实世界的碰撞下,在符号与现实的断裂与弥合的反反复复中,我们看到了一场“狂欢的盛宴”。网民将犀利哥与那些明星挂钩,我们解嘲明星,将明星的光环取下,将明星与大众遥不可及的距离拉近,找寻一种心理的平衡慰藉。某种程度上,犀利哥就是我们自己,爱他如同爱己。
事物有相对两面性,操纵符号,热爱偶像,在一种群体的狂欢广场中,一旦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狂热,理性也将消失殆尽。符号背后的内容是多种多样,其内容有的可以被解读,有的永远在历史的真相之下,犀利哥的背后的那些真正该引发我们人文关注的东西被强大的娱乐性激情雪藏,犀利哥本人在宁波流浪七年之久,七年间他默默无闻,风餐露宿,流浪于街头巷尾无人关注。 而他七年之后的走红网络,也纯属出于偶然,网络传播显示了它的残酷和歧视,犀利哥在没有被发现前只是街头一名普通的流浪者,一个生活朝不保夕的流浪者。关注犀利哥,而不是被他那些外在的服装搭配,眼神犀利所惑,我们更改关注的是符号背后隐性的社会意义,像社会的保障体制,人格的尊严问题,传媒的职业道德,这才犀利哥符号的社会价值本真。
“犀利哥事件” 虽然结局温暖,而其本质上却是极为悲凉的。 人们对于 “犀利哥” 的关注,并不是源于内在的同情心,而是源于群体性的无聊、 空虚、 寂寞,在这个昏暗的黄昏地带,被群体狂欢遗忘的角落,符号的社会悲剧性正向毒草一样蔓生。
三.悲喜自顾的生活态:偶像本体的缺失
犀利哥事件的发展到最后,网络的各种解读版本纷纷出现,而犀利哥本身却被忽略,我们关注的只是犀利哥可以提供给我们消费的那快感,而犀利哥本身的生活状态却是悲喜自知,传播的本体不在,主角的缺失。此时我们关注的不是犀利哥本身,而是加载在犀利哥身上的符号意义——千万网络所赋予的超越犀利哥本体的内容,碎片化的犀利哥消息被无数的网民臆想,构成可以幻想意淫的网络偶像,网络偶像所承载的信息量越大,传播的本体失真性越大,犀利哥本身的来龙去脉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符号外壳承载的大量外来的信息。某种意义上犀利哥是够不成实质上的偶像,真正偶像拥有的超前性和精英般的主导性,犀利哥草根出生,偶像的地位是被授予,一旦时间的延长,被忘记的犀利哥就像是网络传播中的一个个碎片化的符号,最终归于沉寂。转播主体不在状态,偶像的没落本就是偶像的题中之意。
将犀利哥传播事件看成在网络场域里进行的话,这个传播场里的人都在围观着犀利哥。在这个广场狂欢的围观时代,就算是没有犀利哥,也会有其他的“XX哥”或者“XX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而更值得讽刺的是犀利哥本身患有精神性疾病,面对摄像镜头和大众的注视面无表情眼神空洞,传播主体在场域内的缺席,暗喻了传播的泡沫和尊严的丧失。随着传播泡沫的繁盛,犀利哥本体从被忽略的缺位到本体走向慢慢死亡,在前面的文中已经提及的是犀利哥就是我们自己的代称,拨开死亡的泡沫,消逝就是的我们,换言之,就是我们在这场传播的盛宴中慢慢的散失了。承载了我们所有情绪的网络偶像,因为主体的死亡,迈入了一个无所信仰的时代,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的加载,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宣泄,什么东西都可以模糊无棱,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消费。在信仰消亡的时代,我们为自己设计了传播议程, 死于议程的负向力,这是一种网络时代的作茧自缚。
四.传播后现代语境:被消解的精英偶像
犀利哥事件中揭示偶像走向黄昏的预告,意指在后现代语境下,网友对犀利哥的解读传播,消解和颠覆了传统价值的精英文化。传统的观点认为精英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支撑动力,是优秀和杰出的代名词,拥有精英文化的阶层对人有严格的要求,它的排外性使大多数的平常民众不可企及。但是精英文化的偶像在网络社会下被无限的消解了,偶像“犀利哥 ”的草根性出生,其创造是网络中籍籍无名之辈,推动力是广大的下层网民,自发点击链接传播“犀利哥”的行为不受权利意识推动,精英的文化偶像在“犀利哥”事件中远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位置, 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公众视域的统摄, 显示了自身的自主性、自由性。在文化的导向上 ,精英文化注重深度思考、专业范式和技巧 。大众文化颠覆权威、 蔑视传统对精英文化发出挑战,它极大地宣誓了网民的精神世界。传统的精英文化是“表达 —— 接受” 的模式,该模式下,大众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导的的单向模式,而犀利哥事件所代表的网民文化是网民表达——接受——再创造表达,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它更加积极的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在犀利哥偶像创作流行中,精英文化偶像被去中心化,逐渐的游向了边缘地带。
除了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消解,网络犀利哥的解读中充满大众文化趣味,个体的审美意象,草根民众在其中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努力,是一种非传统精英表达方式。将犀利哥哄抬到网络民众偶像地位行为,宣告了网民社会下代表着民众阶层的觉醒。在哈贝马斯所书的公共领域,犀利哥事件,让公共领域在网民社会上有了一次伟大的实践,普遍关心的事情能被讨论和形成舆论的公众争论的场所。而且公共领域众多参与者其身份可疑,难辨行踪,他们完全的区别于传统的精英阶层,是解构精英的主体力量。
犀利哥被解读成无数个T台模特场景,无数个明星演绎过的经典场景,网络偶像犀利哥置身在这些场景中,对传统偶像地位提出了挑战,减淡了偶像的神圣性和骄傲性。网络的娱乐大兴虽有批判的一面,也有其乐观积极的动机面。大家授予犀利哥偶像的头衔,就对传统偶像的颠覆,削弱传统价值偶像的地位,它显示民众力图打破传统的决心。在这个传播正向力冲击下使传统的偶像走向没落的黄昏。
五.变化莫测的流行文化:制造偶像又消灭偶像
纵观整个的犀利哥传播事件,我们咀嚼着犀利哥的事件种种,安享着犀利哥带来的种种欢愉。随着时间的推移,截止到本文的写作时间,一年已经过去,犀利哥的浓烈已经被逐渐的淡去。事实再次证明,如犀利哥般的偶像黄昏趋势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在我们的预见范围之内。流行文化制造偶像又消灭偶像是一个非常迅疾的过程,这种快餐般的速食文化营养不良。犀利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走红网络的人物,流行文化制造的偶像,而又抛弃偶像,偶像的黄昏是这种文化的文化负面性的先测。
传播时代的精神凋零,而盛产网络偶像的年代,偶像一旦产生就注定要迈入黄昏。我们应该以评判的精神,看待文化的负面性,使一个过热发展的事物回归良性的轨道。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化之地》对文化有过警告“你们是半开的门,而挖坟穴的工人就等在门外。你们实在便是‘一切都因归于寂灭’”。
随着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等一大批网络公众人物纷纷出现在网络上,网络偶像或者说恶搞的网络偶像大家已经屡见不鲜,本文研究的对象正是去年流行一时的“犀利哥”,随着时间的流逝,犀利哥正逐渐的被人们淡忘,正是这种逐渐消散的网络偶像性质,带来更多的思考。我们以平静的心态和过来人的身份,更加清晰的感受偶像制造和幻灭的轨迹。伴随着网络媒体发展而来的网络文化,参与者众多,集结所形成的犀利哥事件中传播广场上上演的是一场传播的盛宴群体狂欢。
犀利哥是某一摄影者偶然发现而投射到网络,其邋遢但颇有戏剧味的着装被网友纷纷评论,这个议题得到网民群体的认同后一经商议,人们朝自己兴趣偏向解读“犀利哥”。于是,不经意间犀利哥成为了网络的被“偶像”人物。网民的嬉笑怒骂无不投影到草根偶像“犀利哥”身上,在这场带有某些后现代特质的广场狂欢中,批判者和追随者声音如过江之鲫,而很少有人思索犀利哥是被“偶像”的特质。
谈及犀利哥被偶像的实质时,除了网络群体的推动外,还有媒介本身的内驱力,这种固有动力能量的存在是由大众传媒的机构特性与传播特性决定的,是媒介系统先在赋予的机能。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政治和伦理的压抑,媒介监控社会的功能被削弱,被压抑的群里积聚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潜意识,一找到合适的机会,被压抑的社会潜意识流便如同火山喷发,本我人格下是按照快乐原则来行事,犀利哥引起巧合的诙谐和与意识形态无关的反讽成为了被偶像的最佳选择。网络媒介制造偶像与引导偶像崇拜,彰显其操纵流行文化的逻辑与策略的力量。一时网络和传统媒体上纷纷的报道犀利哥,犀利哥家喻户晓,“犀利”一词正是传媒的“馈赠”。
人们在网络狂欢广场享受犀利哥给国民带来的娱乐时,大众同时以其注意力资源来付了费用,关注就是燃烧我们的生命时间,网络制造的偶像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人其实是被同质化和操纵的机器,传媒生产什么我们消费什么,我们成了追寻群欢的符号,单向度的我们在强大的娱乐面前被异化了,而偶像化的犀利哥则是给我们的一种暗喻。尼尔·波茨曼说过我们终将死于热爱的东西,一种产品被狂热的制造出,也意味着事物的热度的不正常倾向,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的膨胀往往会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真空和信仰缺失,所以才造成了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二.文化衍生产业链条 :犀利哥的符号性
在网络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借用鲍德利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我们消费的不是犀利哥本身而是犀利哥符号所带来的内容。犀利哥的照片被无穷的ps和联想,犀利哥跟T型台上的模特辉映、与现实中的明星同台、和那些现实里不能触及的人物比肩,联系生产和消费他的人群的特质,该符号实质上是社会群体的个人映射,透过符号的犀利哥找到我们自己,找到了自己在现实中远远求不到得,比如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享受聚光灯下带来的快感、。一旦我们撕下犀利哥最外的遮蔽层,犀利哥符号消费的内容就是我们赤裸裸的欲望暗示。网络中众多的网民作为草根阶层,活的是如此的平庸凡俗,但是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小人物成为偶像的梦, “犀利哥”是我们的“超现实”世界里的偶像,犀利哥就是我们草根代言人,他是属于“我"的神话。于是在诸多诸多个“我”的现实与超现实世界的碰撞下,在符号与现实的断裂与弥合的反反复复中,我们看到了一场“狂欢的盛宴”。网民将犀利哥与那些明星挂钩,我们解嘲明星,将明星的光环取下,将明星与大众遥不可及的距离拉近,找寻一种心理的平衡慰藉。某种程度上,犀利哥就是我们自己,爱他如同爱己。
事物有相对两面性,操纵符号,热爱偶像,在一种群体的狂欢广场中,一旦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狂热,理性也将消失殆尽。符号背后的内容是多种多样,其内容有的可以被解读,有的永远在历史的真相之下,犀利哥的背后的那些真正该引发我们人文关注的东西被强大的娱乐性激情雪藏,犀利哥本人在宁波流浪七年之久,七年间他默默无闻,风餐露宿,流浪于街头巷尾无人关注。 而他七年之后的走红网络,也纯属出于偶然,网络传播显示了它的残酷和歧视,犀利哥在没有被发现前只是街头一名普通的流浪者,一个生活朝不保夕的流浪者。关注犀利哥,而不是被他那些外在的服装搭配,眼神犀利所惑,我们更改关注的是符号背后隐性的社会意义,像社会的保障体制,人格的尊严问题,传媒的职业道德,这才犀利哥符号的社会价值本真。
“犀利哥事件” 虽然结局温暖,而其本质上却是极为悲凉的。 人们对于 “犀利哥” 的关注,并不是源于内在的同情心,而是源于群体性的无聊、 空虚、 寂寞,在这个昏暗的黄昏地带,被群体狂欢遗忘的角落,符号的社会悲剧性正向毒草一样蔓生。
三.悲喜自顾的生活态:偶像本体的缺失
犀利哥事件的发展到最后,网络的各种解读版本纷纷出现,而犀利哥本身却被忽略,我们关注的只是犀利哥可以提供给我们消费的那快感,而犀利哥本身的生活状态却是悲喜自知,传播的本体不在,主角的缺失。此时我们关注的不是犀利哥本身,而是加载在犀利哥身上的符号意义——千万网络所赋予的超越犀利哥本体的内容,碎片化的犀利哥消息被无数的网民臆想,构成可以幻想意淫的网络偶像,网络偶像所承载的信息量越大,传播的本体失真性越大,犀利哥本身的来龙去脉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符号外壳承载的大量外来的信息。某种意义上犀利哥是够不成实质上的偶像,真正偶像拥有的超前性和精英般的主导性,犀利哥草根出生,偶像的地位是被授予,一旦时间的延长,被忘记的犀利哥就像是网络传播中的一个个碎片化的符号,最终归于沉寂。转播主体不在状态,偶像的没落本就是偶像的题中之意。
将犀利哥传播事件看成在网络场域里进行的话,这个传播场里的人都在围观着犀利哥。在这个广场狂欢的围观时代,就算是没有犀利哥,也会有其他的“XX哥”或者“XX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而更值得讽刺的是犀利哥本身患有精神性疾病,面对摄像镜头和大众的注视面无表情眼神空洞,传播主体在场域内的缺席,暗喻了传播的泡沫和尊严的丧失。随着传播泡沫的繁盛,犀利哥本体从被忽略的缺位到本体走向慢慢死亡,在前面的文中已经提及的是犀利哥就是我们自己的代称,拨开死亡的泡沫,消逝就是的我们,换言之,就是我们在这场传播的盛宴中慢慢的散失了。承载了我们所有情绪的网络偶像,因为主体的死亡,迈入了一个无所信仰的时代,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的加载,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宣泄,什么东西都可以模糊无棱,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消费。在信仰消亡的时代,我们为自己设计了传播议程, 死于议程的负向力,这是一种网络时代的作茧自缚。
四.传播后现代语境:被消解的精英偶像
犀利哥事件中揭示偶像走向黄昏的预告,意指在后现代语境下,网友对犀利哥的解读传播,消解和颠覆了传统价值的精英文化。传统的观点认为精英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支撑动力,是优秀和杰出的代名词,拥有精英文化的阶层对人有严格的要求,它的排外性使大多数的平常民众不可企及。但是精英文化的偶像在网络社会下被无限的消解了,偶像“犀利哥 ”的草根性出生,其创造是网络中籍籍无名之辈,推动力是广大的下层网民,自发点击链接传播“犀利哥”的行为不受权利意识推动,精英的文化偶像在“犀利哥”事件中远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位置, 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公众视域的统摄, 显示了自身的自主性、自由性。在文化的导向上 ,精英文化注重深度思考、专业范式和技巧 。大众文化颠覆权威、 蔑视传统对精英文化发出挑战,它极大地宣誓了网民的精神世界。传统的精英文化是“表达 —— 接受” 的模式,该模式下,大众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导的的单向模式,而犀利哥事件所代表的网民文化是网民表达——接受——再创造表达,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它更加积极的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在犀利哥偶像创作流行中,精英文化偶像被去中心化,逐渐的游向了边缘地带。
除了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消解,网络犀利哥的解读中充满大众文化趣味,个体的审美意象,草根民众在其中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努力,是一种非传统精英表达方式。将犀利哥哄抬到网络民众偶像地位行为,宣告了网民社会下代表着民众阶层的觉醒。在哈贝马斯所书的公共领域,犀利哥事件,让公共领域在网民社会上有了一次伟大的实践,普遍关心的事情能被讨论和形成舆论的公众争论的场所。而且公共领域众多参与者其身份可疑,难辨行踪,他们完全的区别于传统的精英阶层,是解构精英的主体力量。
犀利哥被解读成无数个T台模特场景,无数个明星演绎过的经典场景,网络偶像犀利哥置身在这些场景中,对传统偶像地位提出了挑战,减淡了偶像的神圣性和骄傲性。网络的娱乐大兴虽有批判的一面,也有其乐观积极的动机面。大家授予犀利哥偶像的头衔,就对传统偶像的颠覆,削弱传统价值偶像的地位,它显示民众力图打破传统的决心。在这个传播正向力冲击下使传统的偶像走向没落的黄昏。
五.变化莫测的流行文化:制造偶像又消灭偶像
纵观整个的犀利哥传播事件,我们咀嚼着犀利哥的事件种种,安享着犀利哥带来的种种欢愉。随着时间的推移,截止到本文的写作时间,一年已经过去,犀利哥的浓烈已经被逐渐的淡去。事实再次证明,如犀利哥般的偶像黄昏趋势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在我们的预见范围之内。流行文化制造偶像又消灭偶像是一个非常迅疾的过程,这种快餐般的速食文化营养不良。犀利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走红网络的人物,流行文化制造的偶像,而又抛弃偶像,偶像的黄昏是这种文化的文化负面性的先测。
传播时代的精神凋零,而盛产网络偶像的年代,偶像一旦产生就注定要迈入黄昏。我们应该以评判的精神,看待文化的负面性,使一个过热发展的事物回归良性的轨道。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化之地》对文化有过警告“你们是半开的门,而挖坟穴的工人就等在门外。你们实在便是‘一切都因归于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