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篤宏訪談──向著聲與光的臨界點,增幅!
出處:BT美術手帖2002年6月號
訪問者:齋藤一典
翻譯:wolfenstein
via:http://blog.recorderz.org/2004/05/10/%e4%bc%8a%e6%9d%b1%e7%af%a4%e5%ae%8f%e8%a8%aa%e8%ab%87%e3%80%80%e3%80%80%e2%94%80%e2%94%80%e5%90%91%e8%91%97%e8%81%b2%e8%88%87%e5%85%89%e7%9a%84%e8%87%a8%e7%95%8c%e9%bb%9e%ef%bc%8c%e5%a2%9e%e5%b9%85e/
伊東篤宏Atsuhiro Ito
1965 年神奈川縣生。多摩美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畢業。在大學學習日本畫之後,開始使用家庭用照明器具製作作品。98年開始作聲響表演,並與許多音響即興派音樂家共同演出。2000起經營藝術空間「OFF SITE」,也經手表演企劃。個展有「ALTERVISION」(東京大學駒場寮,1998)、「slash」(川口現代美術館工作室,1999)、「Audible Vision 1913/2002」(多摩美術大學美術館,2002)等等
──《optron》發聲的原理是?
「其實就和開關日光燈時附近的收音機會發出雜音,是因為收音機接收了日光燈的外漏放電的道理差不多。我是在日光燈附近擺上吉他用的拾音器,把發光時的放電轉換成噪音,然後再用變壓控制器造成閃爍,控制其明暗的速度。這雖然是用市面上賣的照明器具用變壓裝置改造的,其實原本『注意事項』上有寫『請勿用在日光燈上』(笑)。《optron》雖然有樂器的成分,其實說穿了就是日光燈(笑)。這東西不論是對音樂或者現代美術來說都有一點距離,我把它稱作『音具』。」
──您的創作從繪畫出發,漸漸演變成日光燈裝置,這中間的脈落是?
「我有段時間會用日光燈的燈箱讓繪畫發光,這時雖然是用在畫框內,但已經注意到日光燈的有趣之處了。從這裡發展出和現在相近的運用日光燈手法,但這時還只是種平面繪畫的用法而已。像是利用光的強度製造出三次元的空間感,不在現實空間而是直接衝擊視覺腦內的空間。《optron》其實也可以作成靜態展覽的型態。」
──會開始在裝置中導入聲音的要素是起於什麼動機呢?
「動機的話,就是一直注意到聲音的要素,漸漸地越來越靈通吧。展覽的日光燈數一多,造成的聲音就會進入可聽範圍,整個展覽空間中都會注意到它的存在。我因此有了『聲音是不可分割的』的概念,然後想到日光燈這種平凡無奇的東西原來不斷地在發出聲音,就是這種概念的體現。是這樣一個思考順序。因為我也經歷過龐克、新浪潮的時代,所以與其說這些是動機不如說有種回歸感。現在我對於運用非音樂性的元素能夠多接近被稱為『音樂』的東西很有興趣。」
──《optron》一開始就是現在這種型態了嗎?
「從1998年一開始做得到現在大概有三次的變化。最早是桌上型,日光燈橫著放,但是我自己長時間演奏會受不了(笑)。所以為了讓光線分散開來不要直接照射,便改成立著擺。」
──閃爍,也就是燈光明暗的瞬間會放電而延生出噪音。
「是呀。噪音的定義要看聽眾的動機而定,但也常指與本來目的不同的副產品。不過因為我就是刻意把這種副產品拿來編排演奏,所以並不覺得自己是在聽噪音。要說的話,大街上的音場還比較接近噪音本來的意義。」
──有希望帶給觀眾怎樣的體驗嗎?
「我其實就是不帶預期地把說明書寫說『請勿這樣做』的東西拿來試罷了(笑)。不論是劇烈閃爍,或是把放電現象聲音化擴大,我覺得都不過是為了把日光燈的特性加以放大到過剩的方法論而已。
《optron》雖然是個能對視覺聽覺產生異化作用的裝置,但同時它也不過就是那樣而已。也就是說,日光燈就是日光燈的一種客觀感,我認為這很重要。物體的特性可以是種缺點,但它也可以變成一種優點。日光燈的閃爍,平常我們都是把它當作不好的現象,但我們也可以透過它發現一些東西。一般說來,把物體保持在其界限上,就有可能達到它潛在的臨界點唷。對我來說,不論是展示幾百支日光燈,或是刻意地引發閃爍造成聲響,都是想把事物或現象加以增幅放大。
如果觀眾能因此而發現什麼的話,我會滿高興的。但我不是為了光或者空間中的氣氛之類的東西而去製作它。日光燈本身哪裡都找得到,也不是什麼特別器具。把這種東西拿來擴大,《optron》某方面來說可算是種『entertainment trance machine』。至於現代美術沒有注意到,我也並不在意。」
──請談談前陣子的多摩美術館個展。由您領頭,有許多音樂家與藝術家參加,還舉辦了現場表演呢。這與展覽會的企劃本身也有相關嗎?
「主要企劃是美術館方面辦的,展出我的作品與intonarumori。Intonarumori是1914年義大利未來派藝術家Luigi Russolo以自己的『噪音音樂宣言The Art of Noise』中提出的『噪音裝置』概念為本製作的。我自己是多摩美術大學的畢業生,知道大學倉庫裡有以前秋山邦晴老師與實習生作的複製品,便反過來請大學方面把它拿出來展示。
Intonarumori是在急據都市化、機械化的時代,認為噪音將可以取代過去音樂的想法下產生的,應該是有意地在公開場合操作噪音的鼻祖。但是它的原理比手動管風琴都還簡單,因此沒有產生什麼後繼者。比起theremin等現代電子樂器的直系先祖來說,是非常類比而傳統的。Russolo本人並非音樂家,也沒有直接的科學知識,只是一個勁兒地靠信念造出這樂器來,但其概念是很有趣的。目前活動中的音樂家,也曾來過我與我太太經營的OFF SITE表演的人,如杉本拓或大友良英,他們會怎樣詮釋演奏這個裝置呢?我對此很有興趣,因此請他們來共同演出。結果從小到幾乎聽不到的聲響到非常大的聲響都有,超出原本想像的可能性,非常令人高興。」
──從《optron》的演奏到與音樂家共演、到經營藝術空間或表演的製作人等等音樂相關的活動,如何影響到您的藝術創作呢?
「其實沒怎麼想過呢。經營藝術空間不算是種自我表現。與聲音媒介對立的自我早已存在,只是和自我表現重疊同居在一起罷了。
和他人一同演奏的話,總是會受到一些刺激的。特別是即興演奏時,自己的聲音和他人或外在的聲音發生關聯,產生出異質的瞬間。我希望在展覽中也能加入那種百分之百無法控制的有趣部分,像是不斷地在『即興演奏』一般。」
訪問者:齋藤一典
翻譯:wolfenstein
via:http://blog.recorderz.org/2004/05/10/%e4%bc%8a%e6%9d%b1%e7%af%a4%e5%ae%8f%e8%a8%aa%e8%ab%87%e3%80%80%e3%80%80%e2%94%80%e2%94%80%e5%90%91%e8%91%97%e8%81%b2%e8%88%87%e5%85%89%e7%9a%84%e8%87%a8%e7%95%8c%e9%bb%9e%ef%bc%8c%e5%a2%9e%e5%b9%85e/
伊東篤宏Atsuhiro Ito
1965 年神奈川縣生。多摩美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畢業。在大學學習日本畫之後,開始使用家庭用照明器具製作作品。98年開始作聲響表演,並與許多音響即興派音樂家共同演出。2000起經營藝術空間「OFF SITE」,也經手表演企劃。個展有「ALTERVISION」(東京大學駒場寮,1998)、「slash」(川口現代美術館工作室,1999)、「Audible Vision 1913/2002」(多摩美術大學美術館,2002)等等
──《optron》發聲的原理是?
「其實就和開關日光燈時附近的收音機會發出雜音,是因為收音機接收了日光燈的外漏放電的道理差不多。我是在日光燈附近擺上吉他用的拾音器,把發光時的放電轉換成噪音,然後再用變壓控制器造成閃爍,控制其明暗的速度。這雖然是用市面上賣的照明器具用變壓裝置改造的,其實原本『注意事項』上有寫『請勿用在日光燈上』(笑)。《optron》雖然有樂器的成分,其實說穿了就是日光燈(笑)。這東西不論是對音樂或者現代美術來說都有一點距離,我把它稱作『音具』。」
──您的創作從繪畫出發,漸漸演變成日光燈裝置,這中間的脈落是?
「我有段時間會用日光燈的燈箱讓繪畫發光,這時雖然是用在畫框內,但已經注意到日光燈的有趣之處了。從這裡發展出和現在相近的運用日光燈手法,但這時還只是種平面繪畫的用法而已。像是利用光的強度製造出三次元的空間感,不在現實空間而是直接衝擊視覺腦內的空間。《optron》其實也可以作成靜態展覽的型態。」
──會開始在裝置中導入聲音的要素是起於什麼動機呢?
「動機的話,就是一直注意到聲音的要素,漸漸地越來越靈通吧。展覽的日光燈數一多,造成的聲音就會進入可聽範圍,整個展覽空間中都會注意到它的存在。我因此有了『聲音是不可分割的』的概念,然後想到日光燈這種平凡無奇的東西原來不斷地在發出聲音,就是這種概念的體現。是這樣一個思考順序。因為我也經歷過龐克、新浪潮的時代,所以與其說這些是動機不如說有種回歸感。現在我對於運用非音樂性的元素能夠多接近被稱為『音樂』的東西很有興趣。」
──《optron》一開始就是現在這種型態了嗎?
「從1998年一開始做得到現在大概有三次的變化。最早是桌上型,日光燈橫著放,但是我自己長時間演奏會受不了(笑)。所以為了讓光線分散開來不要直接照射,便改成立著擺。」
──閃爍,也就是燈光明暗的瞬間會放電而延生出噪音。
「是呀。噪音的定義要看聽眾的動機而定,但也常指與本來目的不同的副產品。不過因為我就是刻意把這種副產品拿來編排演奏,所以並不覺得自己是在聽噪音。要說的話,大街上的音場還比較接近噪音本來的意義。」
──有希望帶給觀眾怎樣的體驗嗎?
「我其實就是不帶預期地把說明書寫說『請勿這樣做』的東西拿來試罷了(笑)。不論是劇烈閃爍,或是把放電現象聲音化擴大,我覺得都不過是為了把日光燈的特性加以放大到過剩的方法論而已。
《optron》雖然是個能對視覺聽覺產生異化作用的裝置,但同時它也不過就是那樣而已。也就是說,日光燈就是日光燈的一種客觀感,我認為這很重要。物體的特性可以是種缺點,但它也可以變成一種優點。日光燈的閃爍,平常我們都是把它當作不好的現象,但我們也可以透過它發現一些東西。一般說來,把物體保持在其界限上,就有可能達到它潛在的臨界點唷。對我來說,不論是展示幾百支日光燈,或是刻意地引發閃爍造成聲響,都是想把事物或現象加以增幅放大。
如果觀眾能因此而發現什麼的話,我會滿高興的。但我不是為了光或者空間中的氣氛之類的東西而去製作它。日光燈本身哪裡都找得到,也不是什麼特別器具。把這種東西拿來擴大,《optron》某方面來說可算是種『entertainment trance machine』。至於現代美術沒有注意到,我也並不在意。」
──請談談前陣子的多摩美術館個展。由您領頭,有許多音樂家與藝術家參加,還舉辦了現場表演呢。這與展覽會的企劃本身也有相關嗎?
「主要企劃是美術館方面辦的,展出我的作品與intonarumori。Intonarumori是1914年義大利未來派藝術家Luigi Russolo以自己的『噪音音樂宣言The Art of Noise』中提出的『噪音裝置』概念為本製作的。我自己是多摩美術大學的畢業生,知道大學倉庫裡有以前秋山邦晴老師與實習生作的複製品,便反過來請大學方面把它拿出來展示。
Intonarumori是在急據都市化、機械化的時代,認為噪音將可以取代過去音樂的想法下產生的,應該是有意地在公開場合操作噪音的鼻祖。但是它的原理比手動管風琴都還簡單,因此沒有產生什麼後繼者。比起theremin等現代電子樂器的直系先祖來說,是非常類比而傳統的。Russolo本人並非音樂家,也沒有直接的科學知識,只是一個勁兒地靠信念造出這樂器來,但其概念是很有趣的。目前活動中的音樂家,也曾來過我與我太太經營的OFF SITE表演的人,如杉本拓或大友良英,他們會怎樣詮釋演奏這個裝置呢?我對此很有興趣,因此請他們來共同演出。結果從小到幾乎聽不到的聲響到非常大的聲響都有,超出原本想像的可能性,非常令人高興。」
──從《optron》的演奏到與音樂家共演、到經營藝術空間或表演的製作人等等音樂相關的活動,如何影響到您的藝術創作呢?
「其實沒怎麼想過呢。經營藝術空間不算是種自我表現。與聲音媒介對立的自我早已存在,只是和自我表現重疊同居在一起罷了。
和他人一同演奏的話,總是會受到一些刺激的。特別是即興演奏時,自己的聲音和他人或外在的聲音發生關聯,產生出異質的瞬間。我希望在展覽中也能加入那種百分之百無法控制的有趣部分,像是不斷地在『即興演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