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的强光中
昨天DP一气儿冒了两个大泡,截至目前,俺认识的罪犯中只有安衍同学推荐了在死亡的强光中,其他同学都推荐了最好的时光-_-"
我也刚看的《小团圆》,正在看《今生今世》,也挺爱掰张爱玲骂胡兰成的,文章写的转的都不少。DP写的这篇的确是美文,但我这种已经对文艺自暴自弃的人不太好意思冲着“美文”流着口水两眼放光了。
其实这两篇文章说的事儿,我觉得多点是有点异曲同工的,都是对一段岁月、一种情绪的反复咀嚼,区别在于咀嚼爱情还是咀嚼死亡,咀嚼美好还是咀嚼悲伤,在死亡的强光中呆若木鸡还是在“懂得”的强光中踯躅不前。如DP这样去解析,好比是把张爱玲的一生看成艺术品,一生都在准备、烘托、装饰“最好的时光”,重点突出,对比鲜明,余音缭绕。美则美矣,但这样的美似乎已经超出了张爱玲一向喜欢的“苍凉”,达到了“悲壮”的极致了。
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生以成为一件艺术品为目的,在我看来这可太委屈自己便宜别人了哈,我是没有那么大公无私、一门心思要造福人类的呵呵。追求自己的小幸福,或可顺便成为艺术品,那我倒乐意为之。以咀嚼一段短暂的最XXX的时光为生命的核心,也许很美,却违背了我的价值观。只好忍痛放弃这种审美呵呵
重要附注:尚未看过《Synecdoche, New York》,推荐DP《在死亡的强光》纯粹是欣赏此文的观点和内在逻辑,与此片无关。
我也刚看的《小团圆》,正在看《今生今世》,也挺爱掰张爱玲骂胡兰成的,文章写的转的都不少。DP写的这篇的确是美文,但我这种已经对文艺自暴自弃的人不太好意思冲着“美文”流着口水两眼放光了。
其实这两篇文章说的事儿,我觉得多点是有点异曲同工的,都是对一段岁月、一种情绪的反复咀嚼,区别在于咀嚼爱情还是咀嚼死亡,咀嚼美好还是咀嚼悲伤,在死亡的强光中呆若木鸡还是在“懂得”的强光中踯躅不前。如DP这样去解析,好比是把张爱玲的一生看成艺术品,一生都在准备、烘托、装饰“最好的时光”,重点突出,对比鲜明,余音缭绕。美则美矣,但这样的美似乎已经超出了张爱玲一向喜欢的“苍凉”,达到了“悲壮”的极致了。
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生以成为一件艺术品为目的,在我看来这可太委屈自己便宜别人了哈,我是没有那么大公无私、一门心思要造福人类的呵呵。追求自己的小幸福,或可顺便成为艺术品,那我倒乐意为之。以咀嚼一段短暂的最XXX的时光为生命的核心,也许很美,却违背了我的价值观。只好忍痛放弃这种审美呵呵
重要附注:尚未看过《Synecdoche, New York》,推荐DP《在死亡的强光》纯粹是欣赏此文的观点和内在逻辑,与此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