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行前記&京都遊散記
京都行前記
旅伴相同,但興奮不再。上趟赴台北,乃人生中首與異性單獨外遊,心裏不免有股終受欣賞的虛榮,出發前神馳蕩漾,豈料換來「台北不好玩」的旅後語。對方雖未問責,可我已反覆檢討,畢竟我所建議多倉促未周,沉默主導的旅途更使我餘悸。這次再受邀約,心中不敢苟望,怕一旦此程再敗興而回,必受封「悶男」之號。
而且我的目的地是京都,一個千年古都,古剎古香遍地之城。動輒就是源平兩家、信長秀吉、坂本龍馬等豪傑,還有延綿全境的大小神社寺院,各種傳說史跡,我不過在普通史著甚至電腦遊戲上吸收,談不上知道大概。一位熱愛京都,曾數度踏足的友人,口氣更嚴苛。「京都真正千年古都,掌故資料一定要知」、「你既花萬元赴日,也當對父母、對錢負責」,愈聽愈心寒,出遊快感至此消失殆盡。我害怕京都的深度,怕它比我迄今接觸的一切都能突顯我的膚淺,雖然在不斷膨脹的時間長河裏,每個人都是浮泛的粒子。
深怕入寶山空手回,我把林文月《京都一年》、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甚至川端康成《古都》借來,連端面前,讀來無甚興致。我想,旅行若此,跟工作無異,自在何來?只想逍遙,不欲炫識,何況所識非我所出,還不如瀟灑走趟。蜉蝣泛遊,也應有它的宇宙。
京都遊散記
1. 吉野家
香港的吉野家,就像美心大快活等快餐店一樣,除了速食沒有多大特色。是次遊京,三晚光顧四条堀川公車站附近的京野家,別有光景。
門面不算寬,寬不過廿呎;U形的枱,無靠背的座椅,兩邊直各有座位五個,弧邊兩個,滿座也僅十二位客人;開放式廚房,驟見清一色不鏽鋼;每更員工似乎四人,身穿啞綠制服,其中一人負責招待傳菜,在U字枱中間僅一人寬的空隙來回走動,襯上淡橙色為主的店面,活現吉野家的傳統顏色。
基本的牛肉飯,連蔥花和雞蛋僅390日圓,但我三次都點了大碗的煎牛肉飯,590日圓,就是簡單在白飯上鋪煎肥牛肉,這在香港吉野家可不見賣。由於開放式廚房,可以看到廚房員工把牛肉放到不鏽鋼爐板上煎,上桌時能看到肉有點燒炙,吃起來有一點烤牛肉的感覺,卻不會乾燥。煎牛肉時用上的醬汁,也會滲到下墊的白飯裏,毋須像在香港吃牛肉飯般或須另要汁料。
尚有一個不大科學的發現。在店內吃牛肉飯的,不是服裝正式的上班族,就是外貌有如嚴父的年長者,總言之全是男人,而且都孤身前來,吃飯時誰都不響一聲,任鋪內播放的音樂肆虐,難道是日式「男人的浪漫」嗎?
2. 鰻魚飯
在京最後一天吃了鰻魚飯。當地熟鰻魚售價不便宜,在錦市場,一整條賣兩千日圓左右的醬油燒鰻魚,僅屬最低檔次。在錦市場往四条堀川方向的出口,人向左拐,便可看到一家小店。其小名符其實,目測鋪寬十五呎不到,除了廚師位置那面玻璃,餘下店面都為傳統日式的木柵門密封;鋪內面積猶如板間房,L型像吧台般的木造食桌,每次只款待五位客人。當然,還可多擠兩人在店內候位,條件是把出鋪通道都讓出來。
我點了鰻魚飯,鋪內餐單菜牌沒標價錢,結帳方知2400日圓。份量普通的一碗,僅較一般家用飯碗稍大些,卻味道尤佳。即叫即製需時,一串鰻魚用氣爐輕輕烤熟,再由廚師切件,碗墊壽司飯,故上桌時僅留餘溫,惟鰻魚本身肥美軟滑,入口有脂感,加以輕烤無焦,更突出魚肉之甜,佐以大顆粒的壽司飯,口感更強。
在廚房那邊,站有一對年老男女,應是夫婦,男的主廚,女的奉客。由於店小,主客距離近,殷勤變得特殷。可殷勤有時也是壓力,因為光顧此店者多是老主顧,與女店主言談歡笑,外國人現身店內可謂唐突。被誤當台灣人後,即使聽到主客雙方對話中充斥「台灣」、「香港」和「大陸」三詞彙,卻又不知實際內容,加以她們先後以「好吃嗎?」「愛京都嗎?」來搭話,狹店中滿溢的親切驟成密室裏必須客套的壓力,有礙享受──我舉止都靜了,僅回應數語,全程品味,吃完了匆匆離開。
3. 平等院
平等院雖是世界文化遺產,但我參觀之時,鳳凰堂正在維新,不供參觀,舊的部件都移到院內博物館去,故我對平等院實無太深印象。當日遊客擁堵,全站池邊,一列鏡頭對準鳳凰堂,令我非常沒趣,便開始留意院內其他景物,印象最深者,是塘畔一株大樹。
雖種類未辨,但它自樹成幟,方圓十數米內別無他栽。樹皮紋理,裂成各個區間,尤如細胞密排,而無統一形狀,外觀則如遭熔蝕,展現序亂相揉的和諧。我為大樹拍照之時,一老婦忽拍我肩,日語我不懂,只能任對方帶領話題。老婦手按樹幹,連拍樹皮上三兩區間,我初以為有祈運之意。
當拐到池塘對岸正對大樹之處,我再遇老婦。出於好奇,我以簡單英語問及拍打樹身之意義,老婦不黯英語,只舉手豎指,口唸一二三四五,我脫口而出:「五千年?」老婦點頭。原來庭中有樹如此,無怪老婦和另一戴帽中年人在院內僅察看樹幹,仔細研究,對其他景物全無興趣,想必是植物學家?一如許多古老事物,只有很少數人能真正發現其價值。但想來五千年太誇,老樹都成化石了,也許是五百年之誤吧!(在銀閣寺,有一「千代之槙」,樹齡同樣五百年。)
旅伴相同,但興奮不再。上趟赴台北,乃人生中首與異性單獨外遊,心裏不免有股終受欣賞的虛榮,出發前神馳蕩漾,豈料換來「台北不好玩」的旅後語。對方雖未問責,可我已反覆檢討,畢竟我所建議多倉促未周,沉默主導的旅途更使我餘悸。這次再受邀約,心中不敢苟望,怕一旦此程再敗興而回,必受封「悶男」之號。
而且我的目的地是京都,一個千年古都,古剎古香遍地之城。動輒就是源平兩家、信長秀吉、坂本龍馬等豪傑,還有延綿全境的大小神社寺院,各種傳說史跡,我不過在普通史著甚至電腦遊戲上吸收,談不上知道大概。一位熱愛京都,曾數度踏足的友人,口氣更嚴苛。「京都真正千年古都,掌故資料一定要知」、「你既花萬元赴日,也當對父母、對錢負責」,愈聽愈心寒,出遊快感至此消失殆盡。我害怕京都的深度,怕它比我迄今接觸的一切都能突顯我的膚淺,雖然在不斷膨脹的時間長河裏,每個人都是浮泛的粒子。
深怕入寶山空手回,我把林文月《京都一年》、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甚至川端康成《古都》借來,連端面前,讀來無甚興致。我想,旅行若此,跟工作無異,自在何來?只想逍遙,不欲炫識,何況所識非我所出,還不如瀟灑走趟。蜉蝣泛遊,也應有它的宇宙。
京都遊散記
1. 吉野家
香港的吉野家,就像美心大快活等快餐店一樣,除了速食沒有多大特色。是次遊京,三晚光顧四条堀川公車站附近的京野家,別有光景。
門面不算寬,寬不過廿呎;U形的枱,無靠背的座椅,兩邊直各有座位五個,弧邊兩個,滿座也僅十二位客人;開放式廚房,驟見清一色不鏽鋼;每更員工似乎四人,身穿啞綠制服,其中一人負責招待傳菜,在U字枱中間僅一人寬的空隙來回走動,襯上淡橙色為主的店面,活現吉野家的傳統顏色。
基本的牛肉飯,連蔥花和雞蛋僅390日圓,但我三次都點了大碗的煎牛肉飯,590日圓,就是簡單在白飯上鋪煎肥牛肉,這在香港吉野家可不見賣。由於開放式廚房,可以看到廚房員工把牛肉放到不鏽鋼爐板上煎,上桌時能看到肉有點燒炙,吃起來有一點烤牛肉的感覺,卻不會乾燥。煎牛肉時用上的醬汁,也會滲到下墊的白飯裏,毋須像在香港吃牛肉飯般或須另要汁料。
尚有一個不大科學的發現。在店內吃牛肉飯的,不是服裝正式的上班族,就是外貌有如嚴父的年長者,總言之全是男人,而且都孤身前來,吃飯時誰都不響一聲,任鋪內播放的音樂肆虐,難道是日式「男人的浪漫」嗎?
2. 鰻魚飯
在京最後一天吃了鰻魚飯。當地熟鰻魚售價不便宜,在錦市場,一整條賣兩千日圓左右的醬油燒鰻魚,僅屬最低檔次。在錦市場往四条堀川方向的出口,人向左拐,便可看到一家小店。其小名符其實,目測鋪寬十五呎不到,除了廚師位置那面玻璃,餘下店面都為傳統日式的木柵門密封;鋪內面積猶如板間房,L型像吧台般的木造食桌,每次只款待五位客人。當然,還可多擠兩人在店內候位,條件是把出鋪通道都讓出來。
我點了鰻魚飯,鋪內餐單菜牌沒標價錢,結帳方知2400日圓。份量普通的一碗,僅較一般家用飯碗稍大些,卻味道尤佳。即叫即製需時,一串鰻魚用氣爐輕輕烤熟,再由廚師切件,碗墊壽司飯,故上桌時僅留餘溫,惟鰻魚本身肥美軟滑,入口有脂感,加以輕烤無焦,更突出魚肉之甜,佐以大顆粒的壽司飯,口感更強。
在廚房那邊,站有一對年老男女,應是夫婦,男的主廚,女的奉客。由於店小,主客距離近,殷勤變得特殷。可殷勤有時也是壓力,因為光顧此店者多是老主顧,與女店主言談歡笑,外國人現身店內可謂唐突。被誤當台灣人後,即使聽到主客雙方對話中充斥「台灣」、「香港」和「大陸」三詞彙,卻又不知實際內容,加以她們先後以「好吃嗎?」「愛京都嗎?」來搭話,狹店中滿溢的親切驟成密室裏必須客套的壓力,有礙享受──我舉止都靜了,僅回應數語,全程品味,吃完了匆匆離開。
3. 平等院
平等院雖是世界文化遺產,但我參觀之時,鳳凰堂正在維新,不供參觀,舊的部件都移到院內博物館去,故我對平等院實無太深印象。當日遊客擁堵,全站池邊,一列鏡頭對準鳳凰堂,令我非常沒趣,便開始留意院內其他景物,印象最深者,是塘畔一株大樹。
雖種類未辨,但它自樹成幟,方圓十數米內別無他栽。樹皮紋理,裂成各個區間,尤如細胞密排,而無統一形狀,外觀則如遭熔蝕,展現序亂相揉的和諧。我為大樹拍照之時,一老婦忽拍我肩,日語我不懂,只能任對方帶領話題。老婦手按樹幹,連拍樹皮上三兩區間,我初以為有祈運之意。
當拐到池塘對岸正對大樹之處,我再遇老婦。出於好奇,我以簡單英語問及拍打樹身之意義,老婦不黯英語,只舉手豎指,口唸一二三四五,我脫口而出:「五千年?」老婦點頭。原來庭中有樹如此,無怪老婦和另一戴帽中年人在院內僅察看樹幹,仔細研究,對其他景物全無興趣,想必是植物學家?一如許多古老事物,只有很少數人能真正發現其價值。但想來五千年太誇,老樹都成化石了,也許是五百年之誤吧!(在銀閣寺,有一「千代之槙」,樹齡同樣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