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J·K·罗琳的第二本侦探小说《蚕》 by 哈兰 科本
从侦探小说吧转的,科本的书评写得也蛮不错的~
Monday, July 14, 2014 • 9:05 AM
纽约时报 国际生活 by HARLAN COBEN
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又名J·K·罗琳[J.K. Rowling])的侦探小说《蚕》(The Silkworm)非常有趣,书中写到了一次鸡尾酒会,席间出版商丹尼尔·查德(Daniel Chard)做了致辞,说:“出版业目前正在经历巨变与崭新的挑战,但是有一件事百年至今从未改变:内容为王。”
这样的话若是来自籍籍无名、在书榜上名列中游、名叫罗伯特·加尔布雷思的神秘作家,可能根本不会有人注意。但同样的话如果是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的作者,也是史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J·K·罗琳写下来的,影响力可就大多了。
问题就在这里,它也是这本书给人带来的巨大乐趣之一。
你希望以《蚕》本身的价值来评判这本书,不去管作者怎么样。事实上,这是评论家的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写这种“盲评”,虽然目的是高尚的,但却显得不真诚,至少也是不大可靠。如果一个作家的生平总会在他的作品中投下阴影,在这本书里,这位作家投下的不只是日全食,简直就是一个特大号黑洞。
更何况罗琳(还是别用假名称呼她了)还挑战了出版界,这让事情变得更糟(或更好)。本书主角是英国私家侦探克莫伦·斯特莱克(Cormoran Strike),去年在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中首度登场;小说家欧文·奎恩的妻子利奥诺拉·奎恩(Leonora Quine)长相俗气,她雇用斯特莱克寻找失踪的老公。欧文·奎恩刚写完一本令人不快的小说,几乎所有熟人的黑暗丑陋秘密都被他端出来了。奎恩太太告诉斯特莱克,欧文可能呆在一个作家的疗养地,寻找他可能会变成常事。
但是,当然啦,一切都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欧文·奎恩最后被残酷地杀害了,犯罪场景正来自他的新小说。斯特莱克和他的漂亮助手罗宾·埃拉科特(Robin Ellacott,他俩的关系就像福尔摩斯和华生、尼克和诺拉、蝙蝠侠和,那个,也是罗宾)进入了图书出版的世界,这个世界令人惊讶地名声狼藉。他们调查了奎恩最后的手稿中那些几乎没做任何掩饰就提到的人,他们都能让人洞察到作家世界的内部。
嫌疑人中包括奎恩的编辑杰里·沃德格雷夫(Jerry Waldegrave,“作家们都很不一样……我从来没见过不古怪的作家能写出好东西”);他的经纪人伊丽莎白·塔塞尔(Elizabeth Tassel,“你知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觉得自己能写作?你没法想像人们拿给我什么样的垃圾”);他的出版商丹尼尔·查德(“我们需要读者……更多的读者。更少的作家”);还有高傲的文学小说家迈克尔·范克特(Michael Fancourt,“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我也喜欢通过写作某个主题来找出自己对它的真实感受。这是我们阐释世界的方式,是我们为之赋予意义的方式”)。
《蚕》由罗琳创作,是那种“写你熟悉的事情”,然后再把它增加到十级马力的小说。它究竟是一部犯罪小说,还是一部名流曝光,抑或生动的讽刺文学,或者以上皆是呢?这里面的好处/坏处在于,你把它当做一部侦探小说来阅读,但你总会注意到书中充满对出版界的观察,这种观察正来自出版界的顶层。这使得纯粹的消遣——对于一本侦探小说来说所必须提供的——成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里问题又来了,谁会在乎呢?如果你想要更彻底的放松,那还是换一本书吧。不过读罗琳谈写作还是很有意思的。
小说的名字叫做《蚕》(小说中那本毒舌手稿的名字也是这个),就连这个名字也和写作有关系,因为蚕的一生“是对作家的隐喻,他们经历痛苦去获得好东西”。她谈起嫉妒时说,“如果你希望一生都只能获得暂时的同盟者,这些伙伴们还会对你的每次失败欢呼雀跃,那就去写小说吧。”她谈起互联网上的喧嚣:“有了互联网,随便什么会写几个字的白痴都能当角谷美智子(美国著名评论家——译注)了。”还有一个无法写好逼真女性角色的男作家:“他笔下的女人都很情绪化……像经前综合征。”关于一个名叫多克斯·潘格利(Dorcus Pengelly,书中有些名字是直接从霍格沃兹学校来的)的女作家:“她写的是伪装成历史浪漫小说的**”,而我们的受害者“会因为她的销量而杀人”。
书中甚至还讨论了自费出版的价值,奎恩的情妇抱怨说自己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因为“传统出版社不知道什么才是好书,就算好书砸到他们脑袋上也认不出来”。
这些观点罗琳都认同?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尽管有这些装点门面的东西,罗琳最终的目的还是娱乐,她也提供了娱乐。如果我们总忘不了她是个名人,那么也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她是讲故事的大师。抛开J·K·罗琳(这是个中性化的笔名,用来代替她的原名“琼尼·罗琳”,好让男孩子也来读哈利·波特)的名气,独立判断罗伯特·加尔布雷思(一个完全是男性化的笔名,并没有做中性化处理)这本书的价值,会发现《蚕》同样是一本充满悬疑、文笔精彩、彻头彻尾的英国侦探小说。
斯特莱克在阿富汗战场上因为地雷而失去了一条腿,被描述为“跛脚的荣誉战士”,一个非常有存在感的男人,“因为他的到来,房间显得小多了。”哈利·波特的粉丝们会希望在克莫伦·斯特莱克和哈利·波特小说里受人喜爱的巨人鲁伯·海格(Rubers Hagrid)找到共同点,但这样的比较感觉很牵强。如果在在阅读《蚕》的时候,J·K·罗琳从未离开你的脑海,那么,值得称道的是,罗琳或加尔布雷思从未让哈利·波特的世界进入这本书。我们完全置身于这个坚实、阴郁、浮华,由麻瓜组成的现实世界里,或许只除了她描写斯特莱克办公室里一件吱嘎作响的家具是“老放屁的皮沙发”。在那一刻,读者可能会感觉斯莱特林学院大厅里的沙发回来了。
虽然发生在现在,《蚕》几乎可以被视为传统的英国犯罪小说,再加一堆古怪的嫌犯,一个女孩版“礼拜五”(啊,他俩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他们是天生一对?),一个在警察局的密友,斯特莱克曾在战争中救了他的命。不过罗琳给这些老套路赋予了新元素。比方说,罗宾不再是斯特莱克的老朋友或前女友,她和斯特莱克在《布谷鸟的呼唤》中初遇时是个年轻的临时秘书。
斯特莱克本人一开始可能很像我们经常遇到的那种形象——一个多思、受过伤害的侦探,战争中受的伤改变了他的生活、经济在崩溃边缘,前不久又失去了多年女友——但他身上有一种乐观主义,这非常令人喜爱,也让人耳目一新。尽管他在街上一瘸一拐地走着,时常都很痛苦。“斯特莱克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是因为他的身材,也因为他并不觉得生活一直在打击他,把他打到人事不省。”
斯特莱克还有一个特点是很多伟大的虚构侦探都具有的:他是个好伙伴。
书中有很多思考,诸如名誉(斯特莱克是摇滚明星约翰尼·洛克比[Jonny Rockeby]的私生子)、媒体(这本书一开头就写了英国电话窃听丑闻,包括罗琳在内的很多名人都身陷其中)、图书市场(奎恩的妻子谈起丈夫的书卖不动:“完全要靠出版商来推动。他们从不让他上电视,或者提供他类似的机会”),当然还有电子书和数字出版时代了。
但罗琳最深刻辛酸的观察还要算是对婚姻和恋爱关系的失望。可爱的罗宾和一个名叫马修的讨厌鬼订婚了,但她看不到斯特莱克和读者们所能看出的东西——“她和马修在一起时的状态完全不是她自己。”斯特莱克想起自己姊妹的婚姻,还有那些有着相似婚姻的人,不禁思忖,这是一条通往“市郊常规生活的漫长队列”。他的寻找失踪配偶的私家侦探工作让他哀叹“背叛与幻灭是冗长乏味的变奏,为他带来永无穷尽的客户”。他看到长期受苦的妻子们保持着“故意盲目的忠诚”,以及那些声称爱着男性作家们的女人虚假的“英雄崇拜”。他的姊妹问他能够忍受那冤家前女友是不是“只因为她很漂亮”,斯特莱克的回答诚实而可怕:“的确有帮助”。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观察来自一位明星女作家,而不是一个几乎没有名气的男作家,会不会觉得它们更有分量?我觉得是这样。
这本书并不完美。它稍微有点冗长,对疑犯的质询愈来愈啰嗦。有时候读者会觉得罗琳过于努力摆脱霍格沃茨。大堆脏话有点像叛逆的青少年好不容易得到自由。
有些人会说,从没有任何一本童书像哈利·波特这样改变了出版界,在这里罗琳做的事正相反,她在努力建设。《蚕》是一本文笔极佳、极具娱乐性的读物,以传统英国犯罪小说的面目出现,没有打破任何常规,罗琳似乎也知道这一点。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可能会骄傲地加入塔娜·法兰琪(Tana French)、伊恩·兰金(Ian Rankin)、薇儿·麦克德米德(Val McDermid)、约翰·康诺利(John Connolly)、凯特·阿特金森(Kate Atkinson)和彼得·罗宾森(Peter Robinson)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犯罪小说作家的行列,但她不会超越他们。不过,能跻身这些作家的行列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
随“罗琳”的名气而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销量、金钱和关注。但这并不是她所追求的。至于坏处——这也正是她使用化名的原因——就是讲故事确实需要一点匿名性。就算无法彻底享有,罗琳也理应获得这样的机会。我们不能忘记她的名气,但从大一点的角度来说,我们读者获得的东西更多。如果我们注意到作者的身份,就会理解到书中观点的讽刺之处;如果我们忘记作者的身份,就能体会到一种避世的神秘感。不管怎样,书中虚构的出版商丹尼尔·查德说得对——“内容为王”,就这一点而言,J·K·罗琳和罗伯特·加尔布雷思都赢了。
Harlan Coben最新作品是《想念你》(Missing You),他的最新少年小说《找到》(Found)将于今年秋天出版。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6月29日
翻译:董楠
Monday, July 14, 2014 • 9:05 AM
纽约时报 国际生活 by HARLAN COBEN
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又名J·K·罗琳[J.K. Rowling])的侦探小说《蚕》(The Silkworm)非常有趣,书中写到了一次鸡尾酒会,席间出版商丹尼尔·查德(Daniel Chard)做了致辞,说:“出版业目前正在经历巨变与崭新的挑战,但是有一件事百年至今从未改变:内容为王。”
这样的话若是来自籍籍无名、在书榜上名列中游、名叫罗伯特·加尔布雷思的神秘作家,可能根本不会有人注意。但同样的话如果是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的作者,也是史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J·K·罗琳写下来的,影响力可就大多了。
问题就在这里,它也是这本书给人带来的巨大乐趣之一。
你希望以《蚕》本身的价值来评判这本书,不去管作者怎么样。事实上,这是评论家的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写这种“盲评”,虽然目的是高尚的,但却显得不真诚,至少也是不大可靠。如果一个作家的生平总会在他的作品中投下阴影,在这本书里,这位作家投下的不只是日全食,简直就是一个特大号黑洞。
更何况罗琳(还是别用假名称呼她了)还挑战了出版界,这让事情变得更糟(或更好)。本书主角是英国私家侦探克莫伦·斯特莱克(Cormoran Strike),去年在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中首度登场;小说家欧文·奎恩的妻子利奥诺拉·奎恩(Leonora Quine)长相俗气,她雇用斯特莱克寻找失踪的老公。欧文·奎恩刚写完一本令人不快的小说,几乎所有熟人的黑暗丑陋秘密都被他端出来了。奎恩太太告诉斯特莱克,欧文可能呆在一个作家的疗养地,寻找他可能会变成常事。
但是,当然啦,一切都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欧文·奎恩最后被残酷地杀害了,犯罪场景正来自他的新小说。斯特莱克和他的漂亮助手罗宾·埃拉科特(Robin Ellacott,他俩的关系就像福尔摩斯和华生、尼克和诺拉、蝙蝠侠和,那个,也是罗宾)进入了图书出版的世界,这个世界令人惊讶地名声狼藉。他们调查了奎恩最后的手稿中那些几乎没做任何掩饰就提到的人,他们都能让人洞察到作家世界的内部。
嫌疑人中包括奎恩的编辑杰里·沃德格雷夫(Jerry Waldegrave,“作家们都很不一样……我从来没见过不古怪的作家能写出好东西”);他的经纪人伊丽莎白·塔塞尔(Elizabeth Tassel,“你知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觉得自己能写作?你没法想像人们拿给我什么样的垃圾”);他的出版商丹尼尔·查德(“我们需要读者……更多的读者。更少的作家”);还有高傲的文学小说家迈克尔·范克特(Michael Fancourt,“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我也喜欢通过写作某个主题来找出自己对它的真实感受。这是我们阐释世界的方式,是我们为之赋予意义的方式”)。
《蚕》由罗琳创作,是那种“写你熟悉的事情”,然后再把它增加到十级马力的小说。它究竟是一部犯罪小说,还是一部名流曝光,抑或生动的讽刺文学,或者以上皆是呢?这里面的好处/坏处在于,你把它当做一部侦探小说来阅读,但你总会注意到书中充满对出版界的观察,这种观察正来自出版界的顶层。这使得纯粹的消遣——对于一本侦探小说来说所必须提供的——成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里问题又来了,谁会在乎呢?如果你想要更彻底的放松,那还是换一本书吧。不过读罗琳谈写作还是很有意思的。
小说的名字叫做《蚕》(小说中那本毒舌手稿的名字也是这个),就连这个名字也和写作有关系,因为蚕的一生“是对作家的隐喻,他们经历痛苦去获得好东西”。她谈起嫉妒时说,“如果你希望一生都只能获得暂时的同盟者,这些伙伴们还会对你的每次失败欢呼雀跃,那就去写小说吧。”她谈起互联网上的喧嚣:“有了互联网,随便什么会写几个字的白痴都能当角谷美智子(美国著名评论家——译注)了。”还有一个无法写好逼真女性角色的男作家:“他笔下的女人都很情绪化……像经前综合征。”关于一个名叫多克斯·潘格利(Dorcus Pengelly,书中有些名字是直接从霍格沃兹学校来的)的女作家:“她写的是伪装成历史浪漫小说的**”,而我们的受害者“会因为她的销量而杀人”。
书中甚至还讨论了自费出版的价值,奎恩的情妇抱怨说自己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因为“传统出版社不知道什么才是好书,就算好书砸到他们脑袋上也认不出来”。
这些观点罗琳都认同?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尽管有这些装点门面的东西,罗琳最终的目的还是娱乐,她也提供了娱乐。如果我们总忘不了她是个名人,那么也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她是讲故事的大师。抛开J·K·罗琳(这是个中性化的笔名,用来代替她的原名“琼尼·罗琳”,好让男孩子也来读哈利·波特)的名气,独立判断罗伯特·加尔布雷思(一个完全是男性化的笔名,并没有做中性化处理)这本书的价值,会发现《蚕》同样是一本充满悬疑、文笔精彩、彻头彻尾的英国侦探小说。
斯特莱克在阿富汗战场上因为地雷而失去了一条腿,被描述为“跛脚的荣誉战士”,一个非常有存在感的男人,“因为他的到来,房间显得小多了。”哈利·波特的粉丝们会希望在克莫伦·斯特莱克和哈利·波特小说里受人喜爱的巨人鲁伯·海格(Rubers Hagrid)找到共同点,但这样的比较感觉很牵强。如果在在阅读《蚕》的时候,J·K·罗琳从未离开你的脑海,那么,值得称道的是,罗琳或加尔布雷思从未让哈利·波特的世界进入这本书。我们完全置身于这个坚实、阴郁、浮华,由麻瓜组成的现实世界里,或许只除了她描写斯特莱克办公室里一件吱嘎作响的家具是“老放屁的皮沙发”。在那一刻,读者可能会感觉斯莱特林学院大厅里的沙发回来了。
虽然发生在现在,《蚕》几乎可以被视为传统的英国犯罪小说,再加一堆古怪的嫌犯,一个女孩版“礼拜五”(啊,他俩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他们是天生一对?),一个在警察局的密友,斯特莱克曾在战争中救了他的命。不过罗琳给这些老套路赋予了新元素。比方说,罗宾不再是斯特莱克的老朋友或前女友,她和斯特莱克在《布谷鸟的呼唤》中初遇时是个年轻的临时秘书。
斯特莱克本人一开始可能很像我们经常遇到的那种形象——一个多思、受过伤害的侦探,战争中受的伤改变了他的生活、经济在崩溃边缘,前不久又失去了多年女友——但他身上有一种乐观主义,这非常令人喜爱,也让人耳目一新。尽管他在街上一瘸一拐地走着,时常都很痛苦。“斯特莱克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是因为他的身材,也因为他并不觉得生活一直在打击他,把他打到人事不省。”
斯特莱克还有一个特点是很多伟大的虚构侦探都具有的:他是个好伙伴。
书中有很多思考,诸如名誉(斯特莱克是摇滚明星约翰尼·洛克比[Jonny Rockeby]的私生子)、媒体(这本书一开头就写了英国电话窃听丑闻,包括罗琳在内的很多名人都身陷其中)、图书市场(奎恩的妻子谈起丈夫的书卖不动:“完全要靠出版商来推动。他们从不让他上电视,或者提供他类似的机会”),当然还有电子书和数字出版时代了。
但罗琳最深刻辛酸的观察还要算是对婚姻和恋爱关系的失望。可爱的罗宾和一个名叫马修的讨厌鬼订婚了,但她看不到斯特莱克和读者们所能看出的东西——“她和马修在一起时的状态完全不是她自己。”斯特莱克想起自己姊妹的婚姻,还有那些有着相似婚姻的人,不禁思忖,这是一条通往“市郊常规生活的漫长队列”。他的寻找失踪配偶的私家侦探工作让他哀叹“背叛与幻灭是冗长乏味的变奏,为他带来永无穷尽的客户”。他看到长期受苦的妻子们保持着“故意盲目的忠诚”,以及那些声称爱着男性作家们的女人虚假的“英雄崇拜”。他的姊妹问他能够忍受那冤家前女友是不是“只因为她很漂亮”,斯特莱克的回答诚实而可怕:“的确有帮助”。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观察来自一位明星女作家,而不是一个几乎没有名气的男作家,会不会觉得它们更有分量?我觉得是这样。
这本书并不完美。它稍微有点冗长,对疑犯的质询愈来愈啰嗦。有时候读者会觉得罗琳过于努力摆脱霍格沃茨。大堆脏话有点像叛逆的青少年好不容易得到自由。
有些人会说,从没有任何一本童书像哈利·波特这样改变了出版界,在这里罗琳做的事正相反,她在努力建设。《蚕》是一本文笔极佳、极具娱乐性的读物,以传统英国犯罪小说的面目出现,没有打破任何常规,罗琳似乎也知道这一点。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可能会骄傲地加入塔娜·法兰琪(Tana French)、伊恩·兰金(Ian Rankin)、薇儿·麦克德米德(Val McDermid)、约翰·康诺利(John Connolly)、凯特·阿特金森(Kate Atkinson)和彼得·罗宾森(Peter Robinson)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犯罪小说作家的行列,但她不会超越他们。不过,能跻身这些作家的行列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
随“罗琳”的名气而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销量、金钱和关注。但这并不是她所追求的。至于坏处——这也正是她使用化名的原因——就是讲故事确实需要一点匿名性。就算无法彻底享有,罗琳也理应获得这样的机会。我们不能忘记她的名气,但从大一点的角度来说,我们读者获得的东西更多。如果我们注意到作者的身份,就会理解到书中观点的讽刺之处;如果我们忘记作者的身份,就能体会到一种避世的神秘感。不管怎样,书中虚构的出版商丹尼尔·查德说得对——“内容为王”,就这一点而言,J·K·罗琳和罗伯特·加尔布雷思都赢了。
Harlan Coben最新作品是《想念你》(Missing You),他的最新少年小说《找到》(Found)将于今年秋天出版。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6月29日
翻译: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