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的激情-(北方)文艺复兴 XI
【艺论阁】德国文艺复兴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在谈到“美”的时候说:美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美的最终尺度是什么。但如果通过数学方式,我们就可以把原有存在的美找出来,从而更加接近美这个目的。
1. 北方是否有文艺复兴
“北方”指的是阿尔比斯山以北,维度较高的欧洲,包括今天的德国、英国、比利时、以及部分的法国地区,在当时称之为:日耳曼地区和尼德兰地区﹝当时尚未建国的比利时、荷兰,和一部分的法国﹞。在中世纪这些地区形成了具有本土色彩的北方哥德式风格,而进入文艺复兴后,由于受南方影响,进而演变成为北方复兴运动。
研究北方此时的艺术时,遇到的第一个严肃的问题是:北方是否有文艺复兴?我们说文艺复兴至少具有两个条件:
第一:中世纪结束,出现商人阶级,以自由贸易带动整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出现人的解放和革命。
而考察当时的北方,既没有结束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又没有商人阶级的出现。所以是否北方有文艺复兴还是艺术史学界争论的课题之一。
但所幸的是,首先,北方被南方感染,要求人性解放和自由民主,并1517年出现了“宗教革命”和荷兰的进而独立;另外,南方的商人阶级开始进入并影响北方(如比利时的意大利商业区),这种影响在艺术上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出现肖像画。可能很多人认为肖像画本身并不代表什么,但在神权统治的中世界,肖像画根本无从出现,当时艺术的主题有且只可能是“神”,人和肉体被认为是低贱卑微的。而只有当进入文艺复兴,开始尊重和强调人本身是,肖像画才有可能出现。
第二:油画的出现。油画的出现绝对是北方对整个艺术史的巨大贡献,艺术史上的第一张油画就是头图中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此前,意大利的画家通常使用蛋彩来创作(就是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湿壁画”),凡·艾克(Jan Van Eyck)在这幅画上实验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和新的涂料——松脂或乳剂,这种技法最大的好处是短时间就可干燥且不怕潮湿,创作作品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都很高,且不易随时间变色(对比图2,提香的湿壁画和凡˙艾克的油画与博斯的油画)
2. 南北文艺复兴差别
文艺复兴始于并盛于南方的意大利,而在北方虽来的相对迟缓,发展也相对缓慢,但成就却不同忽视。但由于:
第一:北方封建势力相对严格,宗教思想根深蒂固,且由于长期被侵略(法国和西班牙)势力影响,人民的反封建与反异族压迫的斗争一直存在,种种原因导致了15-16世纪时期北方艺术文化对于南方的滞后。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发生作用,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世界观发生着剧烈的矛盾和尖锐的冲突。
第三:地缘因素。相对高的维度使得北方民族和文化都带有理性和不开放的感觉。
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了南北方文艺复兴的各种差别。
第一:南方的热情和北方的克制。相对于拉丁文化的热情和开放,相对于佛罗伦萨,威尼斯等画派的生机勃勃和富有激动,在北方艺术中我们体会到的更多是理性,冷峻和克制。这可能与地缘因素和长期以来的封建统治,外族入侵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记住拉丁民族的艺术品和艺术家,但对于日耳曼民族的艺术家我们却很少能如数家珍(对比图3)
第二:南方重在“表现主义”和北方偏在“理性主义”。笔者这么总结不是说南方就没有科学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说即便“三杰”对以数学为基础的透视法和解剖学精确表达和出色使用,其根本目的仍在于:表现。而北方艺术创作更多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体现一种“理性思考”。这里举两个例子。
图4是达·芬奇的肖像画和丢勒(被称为北方的达˙芬奇)的肖像作品。同样是女性题材,两者都有精湛的解剖学为技术基础,但在达·芬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圣洁和不食人间烟火的迷离。而这些在丢勒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到,丢勒作品中就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生活”或“被生活”的女性,没有圣洁和崇高,而贯彻了可靠和思考。
图5是南北方关于宗教题材的表达。上图是拉斐尔的作品,在幸福的拉斐尔作品中,宗教题材永远中规中矩,基督,圣母,圣经故事;而下图的两幅,是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 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的宗教题材作品,明显可以看到,这种《通天塔》的故事是对宗教故事的哲学性解读和理性分析的结果。
3. 关于北方要看什么
在进入北方文艺复兴前最后一个话题,笔者想简单说明一下关于北方,我们要看什么?
第一, 要有一个更加宽阔的艺术视野。在北方系统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宗教,更多看到的是在宗教题材和世俗题材上的延伸。丢勒作品中甚至会出现野兔,老鼠。
第二, 要有对比的眼光。之所以学艺术史,是因为当一条条线了解后,就可以通过对比,类比来“编织”自己的艺术史网路,这种网路中的每个点都是可以继续生发的线索,艺术史的价值才能体现。
第三, 艺术家和作品才是永远的关键。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区,永远是艺术史的前提条件,无论怎样,“观之有道”的第一要务是“观”
最后,给大家一些丢勒的作品,先做个心理铺垫——进入北方,将是另外一个世界。
![]() |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 凡 艾克,现存伦敦国家画廊 |
1. 北方是否有文艺复兴
“北方”指的是阿尔比斯山以北,维度较高的欧洲,包括今天的德国、英国、比利时、以及部分的法国地区,在当时称之为:日耳曼地区和尼德兰地区﹝当时尚未建国的比利时、荷兰,和一部分的法国﹞。在中世纪这些地区形成了具有本土色彩的北方哥德式风格,而进入文艺复兴后,由于受南方影响,进而演变成为北方复兴运动。
研究北方此时的艺术时,遇到的第一个严肃的问题是:北方是否有文艺复兴?我们说文艺复兴至少具有两个条件:
第一:中世纪结束,出现商人阶级,以自由贸易带动整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出现人的解放和革命。
而考察当时的北方,既没有结束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又没有商人阶级的出现。所以是否北方有文艺复兴还是艺术史学界争论的课题之一。
但所幸的是,首先,北方被南方感染,要求人性解放和自由民主,并1517年出现了“宗教革命”和荷兰的进而独立;另外,南方的商人阶级开始进入并影响北方(如比利时的意大利商业区),这种影响在艺术上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出现肖像画。可能很多人认为肖像画本身并不代表什么,但在神权统治的中世界,肖像画根本无从出现,当时艺术的主题有且只可能是“神”,人和肉体被认为是低贱卑微的。而只有当进入文艺复兴,开始尊重和强调人本身是,肖像画才有可能出现。
第二:油画的出现。油画的出现绝对是北方对整个艺术史的巨大贡献,艺术史上的第一张油画就是头图中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此前,意大利的画家通常使用蛋彩来创作(就是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湿壁画”),凡·艾克(Jan Van Eyck)在这幅画上实验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和新的涂料——松脂或乳剂,这种技法最大的好处是短时间就可干燥且不怕潮湿,创作作品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都很高,且不易随时间变色(对比图2,提香的湿壁画和凡˙艾克的油画与博斯的油画)
![]() |
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提香&洛林大臣圣母像-凡 艾克&施洗约翰 |
2. 南北文艺复兴差别
文艺复兴始于并盛于南方的意大利,而在北方虽来的相对迟缓,发展也相对缓慢,但成就却不同忽视。但由于:
第一:北方封建势力相对严格,宗教思想根深蒂固,且由于长期被侵略(法国和西班牙)势力影响,人民的反封建与反异族压迫的斗争一直存在,种种原因导致了15-16世纪时期北方艺术文化对于南方的滞后。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发生作用,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世界观发生着剧烈的矛盾和尖锐的冲突。
第三:地缘因素。相对高的维度使得北方民族和文化都带有理性和不开放的感觉。
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了南北方文艺复兴的各种差别。
第一:南方的热情和北方的克制。相对于拉丁文化的热情和开放,相对于佛罗伦萨,威尼斯等画派的生机勃勃和富有激动,在北方艺术中我们体会到的更多是理性,冷峻和克制。这可能与地缘因素和长期以来的封建统治,外族入侵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记住拉丁民族的艺术品和艺术家,但对于日耳曼民族的艺术家我们却很少能如数家珍(对比图3)
![]() |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左)VS 北方丢勒和彼得·勃鲁盖尔(右) |
第二:南方重在“表现主义”和北方偏在“理性主义”。笔者这么总结不是说南方就没有科学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说即便“三杰”对以数学为基础的透视法和解剖学精确表达和出色使用,其根本目的仍在于:表现。而北方艺术创作更多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体现一种“理性思考”。这里举两个例子。
图4是达·芬奇的肖像画和丢勒(被称为北方的达˙芬奇)的肖像作品。同样是女性题材,两者都有精湛的解剖学为技术基础,但在达·芬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圣洁和不食人间烟火的迷离。而这些在丢勒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到,丢勒作品中就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生活”或“被生活”的女性,没有圣洁和崇高,而贯彻了可靠和思考。
![]() |
左右:达芬奇和丢勒作品 |
图5是南北方关于宗教题材的表达。上图是拉斐尔的作品,在幸福的拉斐尔作品中,宗教题材永远中规中矩,基督,圣母,圣经故事;而下图的两幅,是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 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的宗教题材作品,明显可以看到,这种《通天塔》的故事是对宗教故事的哲学性解读和理性分析的结果。
![]() |
上下:拉斐尔和彼得·勃鲁盖尔 |
3. 关于北方要看什么
在进入北方文艺复兴前最后一个话题,笔者想简单说明一下关于北方,我们要看什么?
第一, 要有一个更加宽阔的艺术视野。在北方系统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宗教,更多看到的是在宗教题材和世俗题材上的延伸。丢勒作品中甚至会出现野兔,老鼠。
第二, 要有对比的眼光。之所以学艺术史,是因为当一条条线了解后,就可以通过对比,类比来“编织”自己的艺术史网路,这种网路中的每个点都是可以继续生发的线索,艺术史的价值才能体现。
第三, 艺术家和作品才是永远的关键。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区,永远是艺术史的前提条件,无论怎样,“观之有道”的第一要务是“观”
最后,给大家一些丢勒的作品,先做个心理铺垫——进入北方,将是另外一个世界。
![]() |
丢勒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