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后人习惯上都把它们分成早中晚三个阶段。尽管有评论家曾把贝多芬的创作分为青年期(1792-1803),中年期(1803-1817)和晚年期(1817-1827) 三个时期,但除了四重奏和“晚期钢琴奏鸣曲”有这样的称呼外,对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等等则都没有这种区分的讲法。他的弦乐四重奏又以十六首编号的为常规曲目,未编号的作品四,二十九,一〇四则不太引人注意。另外,根据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 (Op.130) 末乐章改编的大赋格 (Grosse Fuge for String Quartet in B-flat, Op.133) 也较受人喜爱。
贝多芬创作的全部弦乐四重奏列表如下:
早期弦乐四重奏――
1797年 (27岁),String Quartet, in E-flat, Op.4
1800年 (30岁),String Quartet No.1-6, in F; G, D, C minor; A; B-flat, Op.18
1801年 (31岁),String Quartet, in C, Op.29
中期弦乐四重奏――
1807年 (37岁),String Quartet No.7-9, Rassumovsky (拉苏莫夫斯基) in F; E minor; C, Op.59
1809年 (39岁),String Quartet No.10, in E-flat, Harp (竖琴), Op.74
1810年 (40岁),String Quartet No.11, in F minor , Quartett serioso (庄严), Op.95
1817年 (47岁),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arranged from Op.1, No.3), Op.104
晚期弦乐四重奏――
1824年 (54岁),String Quartet No.12, in E-flat, Op.127
1825-1826年 (55-56岁),String Quartet No.13, in B-flat, Scherzoso (谐谑), Op.130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4, in C minor-sharp, Op.131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5, in A minor, Op.132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6, in F, Op.135 [最后的作品]
布什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是所有该曲目中的最佳演释。这里发布的两张黑胶唱片是布什四重奏团在三十年代的录音,布什四重奏团并没有录下全套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除了我在这里发布的七首,还有两首(No.7-8) 录音,第九和第十三首四重奏又在一九五一年二月重新录制。布什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四重奏CD 版本曾由EMI公司在2000年(4CD) 和2008年(3CD) 各出版过一次。DUTTON公司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出版的三张CD包括了第七和第八在内的共七首四重奏。Biddulph公司在2006年出版的CD重复了以上提到的第七和第八四重奏。Preiser Records公司于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布什-贝多芬四重奏是同行中发行得最早的CD。Arbitter公司则发行了布什四重奏团在一九五一年重新录制的两首四重奏。此外,Pearl公司和Arkadia公司也都有CD版本发行,曲目还是在以上那些录音的范围之内。
德国小提琴家布许(Adolf Busch, 1891-1952) 在一九一三年于奥地利以Konzertverein 为名成立了维也纳音乐会协会四重奏团,第一次大战期间曾中止演出,战后的一九一九年布许重组布许四重奏团 (Busch-Quartett),第二年即推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的音乐会。当时成员是Adolf Busch,Karl Reitz,Emil Bohnke,Paul Grummer,一九二一年后由Karl Doktor接替Emil Bohnke。布许为躲避纳粹迫害而于四〇年迁居美国,又因心脏病停演一年,美国爱乐者对布许的德式风格也不欣赏,美国的音乐家协会还禁止录音两年,使乐团有三年无法演出只得解散,到一九四六年再度成立直到五二年布许去世,乐团结束前队员除了Adolf Busch外,还有Bruno Straumann,Hugo Gottesmann,Hermmann Busch。他们的组合演奏以表情高洁、风格清丽而著称。
有报道称,“布许四重奏的主要特色来自阿道夫本人,他的演奏有一种强大的活力,再加上他以精确的手法谨遵乐谱上贝多芬写下的节拍器速度(一般认为太快无法演奏),而且他擅长拉长弓来表现慢乐章的长乐句,这都让布许四重奏特别在詮释贝多芬时别擅胜场。尤其是贝多芬后期四重奏,这些作曲家在丧失听力、却格外於谱面上多有严格要求的作品,是贝多芬以想像力营造出的完美世界,布许不愿意接受浪漫时代以来许多乐界认为这理想世界无法实现的妥协看法,严格遵守贝多芬的每一个指示,让布许四重奏的贝多芬四重奏达到最臻於完美的边界。”
------------------------------------------------------------------------------------------------------
贝多芬:F大调第七号弦乐四重奏,Op. 59-1
F大调第七号弦乐四重奏,Op. 59-1 ,是标号为Op. 59 的三部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一部,它们都作于1806年,题献给拉兹莫夫斯基(Rasumovsky, 1752-1836)伯爵,属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充分展示出乐器的音色效果,但多声复合层次的展开还远不如晚期作品。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4/4拍,奏鸣曲式。这是一个非常雄伟的首乐章,光是发展部就长达163小节,其中对第一主题的发展显示出浪漫主义的魅力。
第二乐章:谐谑活泼的小快板,降B大调,3/8拍,虽是奏鸣曲式,但在结构上给予变异发展使之变得非常复杂。其中大提琴深刻地展示动机,其它乐器以应答的方式在各种不同形式下出现,使音色的强调达到顶点。
第三乐章:伤感的甚柔板,f小调,2/4拍,奏鸣曲式,这个多少带有一些深切悲伤情感的慢乐章,在第二与第四乐章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四乐章:快板,F大调,2/4拍,采用俄罗斯民歌为主题,在尾奏前以赋格推向高潮,高潮之后转成不过分的慢板,然后又转成急板,形成典型的贝多芬式的跌宕起伏。
------------------------------------------------------------------------------------------------------
贝多芬降B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op.130
在作品127后,贝多芬接下来写作的是A小调作品132四重奏,降B大调的这一首虽是为俄国王子所写的第三首,但在出版时却是作为第二首,因此它的编号成了130,反而在132a小调之前。这首作品开始写作于1825年3月,八个月后完成,贝多芬在这时身体和精力都有所恢复,情绪也比较快乐幽默,应该说这首四重奏是在他晚年不幸生活中最具幽默的一首,而其乐思的流露也是极其自然,带有幻想的陶醉。在贝多芬的谈话笔记中,他称这首乐曲为“亲爱的四重奏”。
不知什么原因并未出席于1826年3月21日的该曲首演音乐会,而等候在附近的小酒店里,直到他的朋友、四重奏第二小提琴首霍尔兹飞奔着去告诉他演出十分成功,在听众的要求下又重演了第二和第四乐章,贝多芬说:“是呀,这几段是精致的,但为什么不是大赋格重演?”最后乐章的大赋格极长,使听众和评论家都感到困惑,一位出版商考虑到贝的性格,就以迂回的方式建议这首赋格曲可单独成为一个作品,希望贝多芬另写一首终曲取代,贝多芬同意了,在1826年11月,他带者病痛的身体,很快写出了从头至尾愉快而平静的终曲。
第一乐章安静的慢板并不是个序曲,而是主题的一部分,它重复了多次,并和其它材料结合在一起,快板同时带出了两个乐句,一个是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另一个是大音程跳跃的四分音符。该乐章的第三个动机,是由一提介绍的象小瀑布式的下行音型,这材料来自慢板开头的大提琴声部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在C弦的高把位单独奏出,松散的发展部包含了三个动机及慢板的片断。在结尾处也是速度多变,有人描写这乐章说是帝王的尊严与玩笑并存。
第二乐章急板的次乐章虽未标上诙谐曲,实际上是非常典型而丰满的诙谐曲,表了现了贝多芬性格滑稽的一面,尤其是交替性的中段,小提琴的三连音音型里坚持重复了54次,由于节奏上强调的是弱拍,f与p的交替就象是光线明暗的效果,充满了戏剧化的紧张度。
第三乐章 设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气氛,混合了愉快和忧伤,两小节引子后中提琴在暗暗的低音区开始了阴沉的主题,大提琴的顿音改变了乐曲的性格,使其转向了开朗。对比旋律是活波快乐的,第二次插段时一提奏出了叹息恳求的旋律,此时二提的装饰音跳音却防止了它的过度悲伤,乐章其余部分基本是自由的变奏,重复前面的材料,最后以明亮而感叹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是首德国风格的舞曲也是这首四重奏中的第二首诙谐曲,第一部分抓住了摇摆的节奏,是一种三拍子的德国农民舞蹈,中间部分也是乡村的舞蹈风格,三个重复的音形成了突出的旋律,乐曲的展开和回复到开头的精巧安排是特别有趣的。临近结束时旋律被拆成了片断出现,再次突出了幽默性格。
第五乐章如诗一般柔和的Cavatina(意大利语,意为短小的咏叹调),代表了贝多芬内心的音乐。按贝多芬自己说这是创作于1825年夏天,当时他正处于深度忧郁之时,他的朋友说贝多芬写这首音乐是含泪创作的:“他在精神上是这样至诚,以致只要提起这段音乐,他眼泪就会涌出。”这首短歌是对苦恼不能容忍的祈求,也是对快乐与和平的恳求,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一句连着一句,一下子就把听众抓住,在乐曲第43小节处,贝多芬标上了“沮丧”,此时小提琴停停歇歇地哭泣,心情十分沉重,最后终于得到了安慰,并在安慰声中远去。
贝多芬以此曲代替了原来的大赋格,这是在1826年11月在他兄弟的住处写的,是在他严重的腹痛间歇写成的,此病导致了他四个月后的去世。中提琴开始的节奏象是吉它的伴奏音型,主题以微微的快乐开始,材料是从第一乐章中的快板而来的,结束的节奏使人回想到这首四重奏的引子。舒伯奇四重奏团在1826年12月介绍了这个新的终曲乐章,并于1827年4月重新完整地演出了这首四重奏,但这已是作曲家去世后一个月的事了。
贝多芬创作的全部弦乐四重奏列表如下:
早期弦乐四重奏――
1797年 (27岁),String Quartet, in E-flat, Op.4
1800年 (30岁),String Quartet No.1-6, in F; G, D, C minor; A; B-flat, Op.18
1801年 (31岁),String Quartet, in C, Op.29
中期弦乐四重奏――
1807年 (37岁),String Quartet No.7-9, Rassumovsky (拉苏莫夫斯基) in F; E minor; C, Op.59
1809年 (39岁),String Quartet No.10, in E-flat, Harp (竖琴), Op.74
1810年 (40岁),String Quartet No.11, in F minor , Quartett serioso (庄严), Op.95
1817年 (47岁),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arranged from Op.1, No.3), Op.104
晚期弦乐四重奏――
1824年 (54岁),String Quartet No.12, in E-flat, Op.127
1825-1826年 (55-56岁),String Quartet No.13, in B-flat, Scherzoso (谐谑), Op.130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4, in C minor-sharp, Op.131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5, in A minor, Op.132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6, in F, Op.135 [最后的作品]
布什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是所有该曲目中的最佳演释。这里发布的两张黑胶唱片是布什四重奏团在三十年代的录音,布什四重奏团并没有录下全套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除了我在这里发布的七首,还有两首(No.7-8) 录音,第九和第十三首四重奏又在一九五一年二月重新录制。布什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四重奏CD 版本曾由EMI公司在2000年(4CD) 和2008年(3CD) 各出版过一次。DUTTON公司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出版的三张CD包括了第七和第八在内的共七首四重奏。Biddulph公司在2006年出版的CD重复了以上提到的第七和第八四重奏。Preiser Records公司于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布什-贝多芬四重奏是同行中发行得最早的CD。Arbitter公司则发行了布什四重奏团在一九五一年重新录制的两首四重奏。此外,Pearl公司和Arkadia公司也都有CD版本发行,曲目还是在以上那些录音的范围之内。
德国小提琴家布许(Adolf Busch, 1891-1952) 在一九一三年于奥地利以Konzertverein 为名成立了维也纳音乐会协会四重奏团,第一次大战期间曾中止演出,战后的一九一九年布许重组布许四重奏团 (Busch-Quartett),第二年即推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的音乐会。当时成员是Adolf Busch,Karl Reitz,Emil Bohnke,Paul Grummer,一九二一年后由Karl Doktor接替Emil Bohnke。布许为躲避纳粹迫害而于四〇年迁居美国,又因心脏病停演一年,美国爱乐者对布许的德式风格也不欣赏,美国的音乐家协会还禁止录音两年,使乐团有三年无法演出只得解散,到一九四六年再度成立直到五二年布许去世,乐团结束前队员除了Adolf Busch外,还有Bruno Straumann,Hugo Gottesmann,Hermmann Busch。他们的组合演奏以表情高洁、风格清丽而著称。
有报道称,“布许四重奏的主要特色来自阿道夫本人,他的演奏有一种强大的活力,再加上他以精确的手法谨遵乐谱上贝多芬写下的节拍器速度(一般认为太快无法演奏),而且他擅长拉长弓来表现慢乐章的长乐句,这都让布许四重奏特别在詮释贝多芬时别擅胜场。尤其是贝多芬后期四重奏,这些作曲家在丧失听力、却格外於谱面上多有严格要求的作品,是贝多芬以想像力营造出的完美世界,布许不愿意接受浪漫时代以来许多乐界认为这理想世界无法实现的妥协看法,严格遵守贝多芬的每一个指示,让布许四重奏的贝多芬四重奏达到最臻於完美的边界。”
------------------------------------------------------------------------------------------------------
贝多芬:F大调第七号弦乐四重奏,Op. 59-1
F大调第七号弦乐四重奏,Op. 59-1 ,是标号为Op. 59 的三部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一部,它们都作于1806年,题献给拉兹莫夫斯基(Rasumovsky, 1752-1836)伯爵,属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充分展示出乐器的音色效果,但多声复合层次的展开还远不如晚期作品。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4/4拍,奏鸣曲式。这是一个非常雄伟的首乐章,光是发展部就长达163小节,其中对第一主题的发展显示出浪漫主义的魅力。
第二乐章:谐谑活泼的小快板,降B大调,3/8拍,虽是奏鸣曲式,但在结构上给予变异发展使之变得非常复杂。其中大提琴深刻地展示动机,其它乐器以应答的方式在各种不同形式下出现,使音色的强调达到顶点。
第三乐章:伤感的甚柔板,f小调,2/4拍,奏鸣曲式,这个多少带有一些深切悲伤情感的慢乐章,在第二与第四乐章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四乐章:快板,F大调,2/4拍,采用俄罗斯民歌为主题,在尾奏前以赋格推向高潮,高潮之后转成不过分的慢板,然后又转成急板,形成典型的贝多芬式的跌宕起伏。
------------------------------------------------------------------------------------------------------
贝多芬降B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op.130
在作品127后,贝多芬接下来写作的是A小调作品132四重奏,降B大调的这一首虽是为俄国王子所写的第三首,但在出版时却是作为第二首,因此它的编号成了130,反而在132a小调之前。这首作品开始写作于1825年3月,八个月后完成,贝多芬在这时身体和精力都有所恢复,情绪也比较快乐幽默,应该说这首四重奏是在他晚年不幸生活中最具幽默的一首,而其乐思的流露也是极其自然,带有幻想的陶醉。在贝多芬的谈话笔记中,他称这首乐曲为“亲爱的四重奏”。
不知什么原因并未出席于1826年3月21日的该曲首演音乐会,而等候在附近的小酒店里,直到他的朋友、四重奏第二小提琴首霍尔兹飞奔着去告诉他演出十分成功,在听众的要求下又重演了第二和第四乐章,贝多芬说:“是呀,这几段是精致的,但为什么不是大赋格重演?”最后乐章的大赋格极长,使听众和评论家都感到困惑,一位出版商考虑到贝的性格,就以迂回的方式建议这首赋格曲可单独成为一个作品,希望贝多芬另写一首终曲取代,贝多芬同意了,在1826年11月,他带者病痛的身体,很快写出了从头至尾愉快而平静的终曲。
第一乐章安静的慢板并不是个序曲,而是主题的一部分,它重复了多次,并和其它材料结合在一起,快板同时带出了两个乐句,一个是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另一个是大音程跳跃的四分音符。该乐章的第三个动机,是由一提介绍的象小瀑布式的下行音型,这材料来自慢板开头的大提琴声部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在C弦的高把位单独奏出,松散的发展部包含了三个动机及慢板的片断。在结尾处也是速度多变,有人描写这乐章说是帝王的尊严与玩笑并存。
第二乐章急板的次乐章虽未标上诙谐曲,实际上是非常典型而丰满的诙谐曲,表了现了贝多芬性格滑稽的一面,尤其是交替性的中段,小提琴的三连音音型里坚持重复了54次,由于节奏上强调的是弱拍,f与p的交替就象是光线明暗的效果,充满了戏剧化的紧张度。
第三乐章 设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气氛,混合了愉快和忧伤,两小节引子后中提琴在暗暗的低音区开始了阴沉的主题,大提琴的顿音改变了乐曲的性格,使其转向了开朗。对比旋律是活波快乐的,第二次插段时一提奏出了叹息恳求的旋律,此时二提的装饰音跳音却防止了它的过度悲伤,乐章其余部分基本是自由的变奏,重复前面的材料,最后以明亮而感叹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是首德国风格的舞曲也是这首四重奏中的第二首诙谐曲,第一部分抓住了摇摆的节奏,是一种三拍子的德国农民舞蹈,中间部分也是乡村的舞蹈风格,三个重复的音形成了突出的旋律,乐曲的展开和回复到开头的精巧安排是特别有趣的。临近结束时旋律被拆成了片断出现,再次突出了幽默性格。
第五乐章如诗一般柔和的Cavatina(意大利语,意为短小的咏叹调),代表了贝多芬内心的音乐。按贝多芬自己说这是创作于1825年夏天,当时他正处于深度忧郁之时,他的朋友说贝多芬写这首音乐是含泪创作的:“他在精神上是这样至诚,以致只要提起这段音乐,他眼泪就会涌出。”这首短歌是对苦恼不能容忍的祈求,也是对快乐与和平的恳求,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一句连着一句,一下子就把听众抓住,在乐曲第43小节处,贝多芬标上了“沮丧”,此时小提琴停停歇歇地哭泣,心情十分沉重,最后终于得到了安慰,并在安慰声中远去。
贝多芬以此曲代替了原来的大赋格,这是在1826年11月在他兄弟的住处写的,是在他严重的腹痛间歇写成的,此病导致了他四个月后的去世。中提琴开始的节奏象是吉它的伴奏音型,主题以微微的快乐开始,材料是从第一乐章中的快板而来的,结束的节奏使人回想到这首四重奏的引子。舒伯奇四重奏团在1826年12月介绍了这个新的终曲乐章,并于1827年4月重新完整地演出了这首四重奏,但这已是作曲家去世后一个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