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之上——汽车人的胜利
逻辑之上
——汽车人的胜利
2014年6月月26日,《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中国大陆和全球同步公映。
此刻,或许马克·沃尔伯格已经开始了悠闲的假期,或许迈克尔·贝在饶有兴致地翻看脸书,他应该无暇顾及粉丝的溢美之词,肯定挑捡吐槽神句,尤其是转自中国网站扒粪党的怒不可遏的有关故事逻辑的指责。对中国网友众口一词称他为“卖拷贝”也应该很是受用,毕竟,上映一周票房就突破10亿人民币,整个排片期完全有望达到20亿的不俗收获,足以让这些评价变成一种有利的宣传。
电影故事的逻辑,最终还要看票房的数据,这是逻辑之上的逻辑。
其实,真正弹冠相庆的,应该是派拉蒙和美国家赋公司,《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的投资者。比照《变形金刚3》11亿人民币的票房惊喜,第四部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的中国票房早已定下20亿人民币的目标。2011年《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上映的时候,中国大陆屏幕总数是8000块,2014年年初,这个数量已经突破18000块,加上每年票房递增近30%的自然惯性,20亿人民币的进账应该有充分的逻辑依据。
剩下的,只是如何保证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与变形金刚亲密互动的事情了。
你可能意想不到,中国当红小生,中国标志硬汉,中国拳王和中国华表奖、百花奖、金马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多项影后桂冠的一线美女一起披挂上阵,与汽车人搅成一团;你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金融、旅游、饮品等植入画面频繁出现,引发观众一片笑声,这种索性娱乐到底的植入自然而然地采取了毋须掩饰的幽默态度。
豆瓣网站上那些花了上百元挤进IMAX影厅的观众刻薄地说变形金刚是“变着花样炒剩饭”,温和一点儿的会说:“一招鲜,吃遍天。”理性客观一些的则说:视觉和听觉还不错。可是有谁知道,就变形金刚而言,一鱼多吃的路数,自打30年前就开始了。
当年日本TAKARA公司卖的半死不活的变形汽车玩具,让孩之宝(Hasbro)预感到了大红大紫的未来,从美国人制作卡通片《变形金刚》开始,这个the Transformers就坚定了产业化品牌的发展路径。从1988年上海电视台免费引进《变形金刚》开始,中国的1970后,1980后对汽车文明的强烈渴望,对后工业时代科技奇迹的无限憧憬,对好莱坞英雄主义的高度认同,让这群莫名其妙会变形会说话会和人类交朋友的汽车人,成了中国年轻人根深蒂固的记忆伙伴。试问有哪一个中国青年脑海里缺失过变形汽车人的玩具形象,有哪一个中国青年的电脑硬盘里会让变形金刚缺席。
曾几何时,因为盗版猖獗,山寨的变形汽车人挤走了孩之宝,甚至挤走了资格更老的迪斯尼,但是,30年前洒下的种子不可能仅仅收获一个票房奇迹,从品牌汽车、高档玩具、服装、形象授权、代言授权以及前面提到的植入广告,一直到吸引中国资金和平台投资合作,就电影而言,变形金刚可谓将品牌营销做到了极致。
值得深思的是,不但派拉蒙基本不需要为变形金刚4的前期宣传埋单,一家叫雷禾的传媒公司甚至独辟蹊径,绕开院线与城市展开合作,在《变形金刚4》登陆中国院线的同时,启动了声势浩大的线下主题宣传活动。数十个城市电视台踊跃加盟,将巨型模型展示、车辆展示、与汽车人互动的电子影像体验做到了城市中心广场,纪录变形金刚30年品牌成长经历的纪录片也在城市电视台同步播放。地方企业慷慨解囊,民营品牌广告搭车,一时间,《变形金刚4》主题嘉年华做得风生水起。
如果哈佛商学院把变形金刚品牌营销当做案例剖析的话,一定会把重点放在特定区域消费者心理调查,品牌形象大范围植入上,投入的是漫长的时间和坚韧的耐心,回报的是温情的回忆和持久的关注。
2007、2009、2011、2014,不管是不是变形金刚动漫迷,不管是不是汽车人玩具收藏迷,中国年轻人的变形金刚热情在四部真人电影上映的时候都被引爆。毕竟,电影是最具公众影响力的介质,派拉蒙和迈克尔·贝们要做的,就是让汽车人依附上伊伦克鲁格说得过去的故事,汇集好莱坞明星和中国明星的阵容,让画面极致地酷炫,让声音极致地震撼,让不可思议的变形极致地眼花缭乱,让特效电影这一时尚种类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因为,the Transformers这个LOGO经过30年经营,已经具有了魔幻般的法力,它超越了电影产业的一般逻辑,并在这个逻辑之上创造了变形金刚逻辑——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有观众说,变形金刚系列真人电影打出的最后王牌是“中国元素”,2014之后,这道招牌菜再无新意。
我敢打赌,派拉蒙和家赋的资本家们早就谈好了变形金刚5的植入框架,他们对变形金刚系列真人电影的开发远远没有结束。到时候,那些骂骂咧咧的中国观众一样会乖乖地走进影院贡献票房,然后在互联网上再来一次集体吐槽的狂欢。
那些强调故事逻辑的强迫症们可以醒醒了,从露天电影院的时代,电影就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元素,成为多类型的视觉消费品。无论你爱或不爱,总有你不理解的逻辑在顺畅运行。所以,别再陷入不吐不快的无聊争论中,别再为人家的高票房感觉不平衡。大胆承认自己没弄明白电影逻辑没什么丢人的,因为那是逻辑之上的逻辑。
炫酷的视觉冲击,震撼的杜比环绕立体声效果,抓住你崇尚高科技、渴望自由行、常做屌丝逆袭梦的脆弱小心理,一击即中,每击必中。
我从头至尾没说过《变形金刚4》是多么优秀的电影,我当然也不会说它不是部好电影。但是我必须说,派拉蒙和家赋的老板们,孩之宝的老板们,把变形金刚布局到汽车、动漫、玩具和电影产业的大佬们,真不是盖的。
——汽车人的胜利
2014年6月月26日,《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中国大陆和全球同步公映。
此刻,或许马克·沃尔伯格已经开始了悠闲的假期,或许迈克尔·贝在饶有兴致地翻看脸书,他应该无暇顾及粉丝的溢美之词,肯定挑捡吐槽神句,尤其是转自中国网站扒粪党的怒不可遏的有关故事逻辑的指责。对中国网友众口一词称他为“卖拷贝”也应该很是受用,毕竟,上映一周票房就突破10亿人民币,整个排片期完全有望达到20亿的不俗收获,足以让这些评价变成一种有利的宣传。
电影故事的逻辑,最终还要看票房的数据,这是逻辑之上的逻辑。
其实,真正弹冠相庆的,应该是派拉蒙和美国家赋公司,《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的投资者。比照《变形金刚3》11亿人民币的票房惊喜,第四部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的中国票房早已定下20亿人民币的目标。2011年《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上映的时候,中国大陆屏幕总数是8000块,2014年年初,这个数量已经突破18000块,加上每年票房递增近30%的自然惯性,20亿人民币的进账应该有充分的逻辑依据。
剩下的,只是如何保证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与变形金刚亲密互动的事情了。
你可能意想不到,中国当红小生,中国标志硬汉,中国拳王和中国华表奖、百花奖、金马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多项影后桂冠的一线美女一起披挂上阵,与汽车人搅成一团;你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金融、旅游、饮品等植入画面频繁出现,引发观众一片笑声,这种索性娱乐到底的植入自然而然地采取了毋须掩饰的幽默态度。
豆瓣网站上那些花了上百元挤进IMAX影厅的观众刻薄地说变形金刚是“变着花样炒剩饭”,温和一点儿的会说:“一招鲜,吃遍天。”理性客观一些的则说:视觉和听觉还不错。可是有谁知道,就变形金刚而言,一鱼多吃的路数,自打30年前就开始了。
当年日本TAKARA公司卖的半死不活的变形汽车玩具,让孩之宝(Hasbro)预感到了大红大紫的未来,从美国人制作卡通片《变形金刚》开始,这个the Transformers就坚定了产业化品牌的发展路径。从1988年上海电视台免费引进《变形金刚》开始,中国的1970后,1980后对汽车文明的强烈渴望,对后工业时代科技奇迹的无限憧憬,对好莱坞英雄主义的高度认同,让这群莫名其妙会变形会说话会和人类交朋友的汽车人,成了中国年轻人根深蒂固的记忆伙伴。试问有哪一个中国青年脑海里缺失过变形汽车人的玩具形象,有哪一个中国青年的电脑硬盘里会让变形金刚缺席。
曾几何时,因为盗版猖獗,山寨的变形汽车人挤走了孩之宝,甚至挤走了资格更老的迪斯尼,但是,30年前洒下的种子不可能仅仅收获一个票房奇迹,从品牌汽车、高档玩具、服装、形象授权、代言授权以及前面提到的植入广告,一直到吸引中国资金和平台投资合作,就电影而言,变形金刚可谓将品牌营销做到了极致。
值得深思的是,不但派拉蒙基本不需要为变形金刚4的前期宣传埋单,一家叫雷禾的传媒公司甚至独辟蹊径,绕开院线与城市展开合作,在《变形金刚4》登陆中国院线的同时,启动了声势浩大的线下主题宣传活动。数十个城市电视台踊跃加盟,将巨型模型展示、车辆展示、与汽车人互动的电子影像体验做到了城市中心广场,纪录变形金刚30年品牌成长经历的纪录片也在城市电视台同步播放。地方企业慷慨解囊,民营品牌广告搭车,一时间,《变形金刚4》主题嘉年华做得风生水起。
如果哈佛商学院把变形金刚品牌营销当做案例剖析的话,一定会把重点放在特定区域消费者心理调查,品牌形象大范围植入上,投入的是漫长的时间和坚韧的耐心,回报的是温情的回忆和持久的关注。
2007、2009、2011、2014,不管是不是变形金刚动漫迷,不管是不是汽车人玩具收藏迷,中国年轻人的变形金刚热情在四部真人电影上映的时候都被引爆。毕竟,电影是最具公众影响力的介质,派拉蒙和迈克尔·贝们要做的,就是让汽车人依附上伊伦克鲁格说得过去的故事,汇集好莱坞明星和中国明星的阵容,让画面极致地酷炫,让声音极致地震撼,让不可思议的变形极致地眼花缭乱,让特效电影这一时尚种类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因为,the Transformers这个LOGO经过30年经营,已经具有了魔幻般的法力,它超越了电影产业的一般逻辑,并在这个逻辑之上创造了变形金刚逻辑——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有观众说,变形金刚系列真人电影打出的最后王牌是“中国元素”,2014之后,这道招牌菜再无新意。
我敢打赌,派拉蒙和家赋的资本家们早就谈好了变形金刚5的植入框架,他们对变形金刚系列真人电影的开发远远没有结束。到时候,那些骂骂咧咧的中国观众一样会乖乖地走进影院贡献票房,然后在互联网上再来一次集体吐槽的狂欢。
那些强调故事逻辑的强迫症们可以醒醒了,从露天电影院的时代,电影就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元素,成为多类型的视觉消费品。无论你爱或不爱,总有你不理解的逻辑在顺畅运行。所以,别再陷入不吐不快的无聊争论中,别再为人家的高票房感觉不平衡。大胆承认自己没弄明白电影逻辑没什么丢人的,因为那是逻辑之上的逻辑。
炫酷的视觉冲击,震撼的杜比环绕立体声效果,抓住你崇尚高科技、渴望自由行、常做屌丝逆袭梦的脆弱小心理,一击即中,每击必中。
我从头至尾没说过《变形金刚4》是多么优秀的电影,我当然也不会说它不是部好电影。但是我必须说,派拉蒙和家赋的老板们,孩之宝的老板们,把变形金刚布局到汽车、动漫、玩具和电影产业的大佬们,真不是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