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前几日安徽分公司的一位同事去西安出差,他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来陕西分公司干校食堂的照片,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和他一起在西安培训的事,他吐槽说陕西分公司干校食堂是集团公司里面最差的。我冒着被全陕西分公司同事鄙视的危险在他的吐槽下面默默地点了一个赞,并嘱咐他帮我多吃几块羊肉泡馍以及肉夹馍,然后又开始憧憬那些因为培训匆忙而错过的陕西美味们。
说到味道,其实我一向不甚挑剔,于我而言美味或多或少,可有可无,这大概是因为我尝过的味道都很寻常的缘故吧!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乡探亲,免不了要被人问到工作在哪儿,在什么单位之类的问题。有一回去给舅姥爷拜年,顺带向住在对面的一位长辈问好,这老太太就问我,你现在把碗端到哪儿去了啊?意思就是你在哪儿混饭吃,如果用乡下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你在哪儿讨口。要是直白的去理解,这话就显得相当不中听了。但是出自老太太的口,我听起来反而觉得很有味道。老太太是民国出生的人,经历过灾荒年月,见识过成群结队逃荒讨食的人,在她看来生活就是端碗吃饭,好生活就是端碗吃饱饭。她说你现在好了,上了大学走到哪里都有碗饭吃,听到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其实任何一碗饭吃起来都是不那么容易的。
我从10岁起开始住校,一日三餐都要在学校食堂解决,而这一吃就和食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0岁离家到如今的这十几年光景中,我基本都是在食堂解决吃这个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总以为被迫在食堂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直到后来有一段时间没有食堂了,我突然发现每当到了用餐时间还需要决定吃什么,这才是让人痛苦的事情。当今年《舌尖上的中国》再次大火的时候,那些不断被强调渲染的家的味道,思念的味道对我来说都无甚印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食堂的味道始终是主旋律,虽然这些味道不美妙、不精致,但是却叫人最难以忘记,因为就是这些味道陪着我从一个春天走到另一个春天。
我上初中之后仍旧吃在食堂,那个时候学校旁边就是316国道,过往的车辆很多,道路总是尘土飞扬,遇到有大领导下基层路过,学校还要停课派人去清扫国道。吃饭的时候饭菜味和浑身的尘土味夹杂在一起,闻起来十分难受。学校两个星期放一次假,在校期间衣服只能自己洗,刚开始时搓衣服会把手指磨破,碱水泡过之后手指立马肿胀得十分厉害,连吃饭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两根手指碰到一起。这让我倍感生活的艰辛,所以每次从家里返校时总是心情低落,有一回走在路上想到离家的辛酸,心里突然难过得想哭,但是脚步还是没有停。我在这里吃了三年,只有最后一年饭菜才稍有改进。那时学校食堂刚刚改建,每周二晚要加餐,那一顿晚饭会有大碗的猪肉炖萝卜或者酸菜鱼,吃起热气腾腾,整座食堂都淹没在欢笑声中。必须承认食堂在赚足了钱之后的那一顿加餐确实是良心之作,以至于我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碗的猪肉炖萝卜,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酸菜鱼,那个热气腾腾的欢乐场面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大学的四年是在山东度过的,山东人跟我一样也不怎么把吃当回事儿,学校的食堂依旧中规中矩,饭菜虽然谈不上好吃,但是绝对实惠。我一直记得入学吃的第一顿饭总共花了1块3毛5,分别是7毛5半份的酸辣土豆丝,5毛二两的米饭,还有1毛钱一份的绿豆汤。母亲大人也一直记得这顿饭,因为我在电话里给她老人家讲这顿饭时,她就很担心的问:山东那么苦?其实也并不是苦,因为这里饭菜原本就很便宜,学校食堂里一盘小虾只要1块5,而5块钱一份的蛤蜊则可以让你吃到撑。但我终究不是一个吃货,最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吃货,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在固定餐厅的固定位置上吃固定的菜。而忙碌的时候我大都选择吃馒头,1块钱4个的那种圆圆的山东馒头,再花上1块钱买个小菜,就可以为你一上午的辛苦学习提供充足能量。最忙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个周上过35节课,每节课2小时,也就是说那一周里的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是在上课,因此也保持了连续一个星期吃馒头的记录,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把自己吃成馒头的样子,所以那个学期剩余的时间里我再也不肯去碰馒头。
入职培训的食堂是我吃过的最好的食堂,每顿有十几种菜,两种汤,另外还有水果,人力资源部的老总讲这里是按照每人每天50块钱的标准配置食材的。这让一名新入职的员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瞬间爆表,跟那些在五星级酒店培训的同学比起来,这里不会太奢靡,但是很富足。“我们有自己的厨师!”我这样回复他们的炫耀。工作之后我最开始住在一套老房子里,晚餐自己给自己做,午餐则在单位食堂解决。也许因为我是外省人的缘故,单位食堂做饭的阿姨对我很热情,总是不厌其烦的问我这个能不能吃,那个能不能吃……问得多了,这其中便有了很多乐趣,因为我不怎么吃肉,在这里什么肉都是可以拿来吃的,所以一帮可爱的同事喜欢让我猜每天中午的菜里究竟是什么肉,这为我们匆忙的午餐时间带来很多乐趣。后来我的工作有了调整,从一个城市调到了另外一个城市,虽然还是一个单位,但是食堂不一样了,新的食堂要大得多,有一个掌勺师傅,另外还有一个帮厨。掌勺师傅名字叫作“诗林”,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听成是“司令”,所以对他特别恭敬,每餐吃饭前总要先问候一句“梁师傅好”,而这个“司令”也总是用四川普通话学着我的口气回一句“你……早……”,而帮厨的大姐则总是很热情的说吃什么你自己来。有时候因为工作忙碌会很多天都没有空回食堂吃饭,等到再一次回去吃饭时,他们就要问,怎么好久没见你了哟!
我总是这样感慨时间的味道,在过往的每一段经历中时间中总是有不同的味道渗透其中,那是年少的味道,青葱的味道,奋斗的味道,也是苦涩的味道。我想不管它们多平凡,不管今后会走多远,路有多难,有一种味道总在提醒我,不忘曾经的来处,不畏未知的将来。
说到味道,其实我一向不甚挑剔,于我而言美味或多或少,可有可无,这大概是因为我尝过的味道都很寻常的缘故吧!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乡探亲,免不了要被人问到工作在哪儿,在什么单位之类的问题。有一回去给舅姥爷拜年,顺带向住在对面的一位长辈问好,这老太太就问我,你现在把碗端到哪儿去了啊?意思就是你在哪儿混饭吃,如果用乡下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你在哪儿讨口。要是直白的去理解,这话就显得相当不中听了。但是出自老太太的口,我听起来反而觉得很有味道。老太太是民国出生的人,经历过灾荒年月,见识过成群结队逃荒讨食的人,在她看来生活就是端碗吃饭,好生活就是端碗吃饱饭。她说你现在好了,上了大学走到哪里都有碗饭吃,听到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其实任何一碗饭吃起来都是不那么容易的。
我从10岁起开始住校,一日三餐都要在学校食堂解决,而这一吃就和食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0岁离家到如今的这十几年光景中,我基本都是在食堂解决吃这个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总以为被迫在食堂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直到后来有一段时间没有食堂了,我突然发现每当到了用餐时间还需要决定吃什么,这才是让人痛苦的事情。当今年《舌尖上的中国》再次大火的时候,那些不断被强调渲染的家的味道,思念的味道对我来说都无甚印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食堂的味道始终是主旋律,虽然这些味道不美妙、不精致,但是却叫人最难以忘记,因为就是这些味道陪着我从一个春天走到另一个春天。
我上初中之后仍旧吃在食堂,那个时候学校旁边就是316国道,过往的车辆很多,道路总是尘土飞扬,遇到有大领导下基层路过,学校还要停课派人去清扫国道。吃饭的时候饭菜味和浑身的尘土味夹杂在一起,闻起来十分难受。学校两个星期放一次假,在校期间衣服只能自己洗,刚开始时搓衣服会把手指磨破,碱水泡过之后手指立马肿胀得十分厉害,连吃饭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两根手指碰到一起。这让我倍感生活的艰辛,所以每次从家里返校时总是心情低落,有一回走在路上想到离家的辛酸,心里突然难过得想哭,但是脚步还是没有停。我在这里吃了三年,只有最后一年饭菜才稍有改进。那时学校食堂刚刚改建,每周二晚要加餐,那一顿晚饭会有大碗的猪肉炖萝卜或者酸菜鱼,吃起热气腾腾,整座食堂都淹没在欢笑声中。必须承认食堂在赚足了钱之后的那一顿加餐确实是良心之作,以至于我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碗的猪肉炖萝卜,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酸菜鱼,那个热气腾腾的欢乐场面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大学的四年是在山东度过的,山东人跟我一样也不怎么把吃当回事儿,学校的食堂依旧中规中矩,饭菜虽然谈不上好吃,但是绝对实惠。我一直记得入学吃的第一顿饭总共花了1块3毛5,分别是7毛5半份的酸辣土豆丝,5毛二两的米饭,还有1毛钱一份的绿豆汤。母亲大人也一直记得这顿饭,因为我在电话里给她老人家讲这顿饭时,她就很担心的问:山东那么苦?其实也并不是苦,因为这里饭菜原本就很便宜,学校食堂里一盘小虾只要1块5,而5块钱一份的蛤蜊则可以让你吃到撑。但我终究不是一个吃货,最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吃货,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在固定餐厅的固定位置上吃固定的菜。而忙碌的时候我大都选择吃馒头,1块钱4个的那种圆圆的山东馒头,再花上1块钱买个小菜,就可以为你一上午的辛苦学习提供充足能量。最忙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个周上过35节课,每节课2小时,也就是说那一周里的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是在上课,因此也保持了连续一个星期吃馒头的记录,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把自己吃成馒头的样子,所以那个学期剩余的时间里我再也不肯去碰馒头。
入职培训的食堂是我吃过的最好的食堂,每顿有十几种菜,两种汤,另外还有水果,人力资源部的老总讲这里是按照每人每天50块钱的标准配置食材的。这让一名新入职的员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瞬间爆表,跟那些在五星级酒店培训的同学比起来,这里不会太奢靡,但是很富足。“我们有自己的厨师!”我这样回复他们的炫耀。工作之后我最开始住在一套老房子里,晚餐自己给自己做,午餐则在单位食堂解决。也许因为我是外省人的缘故,单位食堂做饭的阿姨对我很热情,总是不厌其烦的问我这个能不能吃,那个能不能吃……问得多了,这其中便有了很多乐趣,因为我不怎么吃肉,在这里什么肉都是可以拿来吃的,所以一帮可爱的同事喜欢让我猜每天中午的菜里究竟是什么肉,这为我们匆忙的午餐时间带来很多乐趣。后来我的工作有了调整,从一个城市调到了另外一个城市,虽然还是一个单位,但是食堂不一样了,新的食堂要大得多,有一个掌勺师傅,另外还有一个帮厨。掌勺师傅名字叫作“诗林”,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听成是“司令”,所以对他特别恭敬,每餐吃饭前总要先问候一句“梁师傅好”,而这个“司令”也总是用四川普通话学着我的口气回一句“你……早……”,而帮厨的大姐则总是很热情的说吃什么你自己来。有时候因为工作忙碌会很多天都没有空回食堂吃饭,等到再一次回去吃饭时,他们就要问,怎么好久没见你了哟!
我总是这样感慨时间的味道,在过往的每一段经历中时间中总是有不同的味道渗透其中,那是年少的味道,青葱的味道,奋斗的味道,也是苦涩的味道。我想不管它们多平凡,不管今后会走多远,路有多难,有一种味道总在提醒我,不忘曾经的来处,不畏未知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