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和讲道理
![]() |
今天看到一篇短文,讲的是一个父亲为了教育孩子,让孩子将一件价值1美元的旧衣服卖掉,并且要求卖到2美元。孩子想了想将衣服洗干净后熨平,然后在市场兜售了5个小时,终于卖掉了衣服;第二次,同样的衣服,被要求卖到20美元。孩子找到了表哥,让表哥帮忙在上面画了米老鼠,衣服被一个喜欢米老鼠的富商的孩子买走,并且给了5元小费,一共收入25美元;第三次,同样的衣服被要求卖到200美元。孩子在一个明星经常出现的地方等到一个大明星,并且跑过去抱住她,求得一个签名。最后因为这个明星的签名,有人出价1200美元竞拍买走了衣服。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结尾:我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情告诉你,一件只值1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呢?
文章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孩子并不会真正地明白父亲想要传授的道理。倒是觉得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可能非父亲所愿,因为孩子感受到的很有可能是:我的价值是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才能增加的。而这本身是一种无价值感。
之所以让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在我看来,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另一只眼”去观察的,他们看到的是模式,而非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希望孩子懂得的道理。在上面的例子中,父亲希望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于是设计了一个方法去实现,显然父亲认为这个方法(内容)是可以传达他想要表达的道理的。但是,孩子是通过事情的发展模式来总结规律和道理的。父亲的道理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他选择的表达是在内容层面的,他看到的是衣服是可以增值的,不只是停留在一个普通的价值上。但是,孩子因为身体力行,经过思考和动脑,筹划和行动,在整个过程中,得到的是对整个增值过程的体会和感受。虽然后面被父亲“编筐编篓”的收口在衣服可以增值这个层面,也许能够帮助孩子接受这个道理。但是孩子更可能通过感受和经历这个过程,习得如何增值的方法,并且通过这个方法和经验自己总结出他的道理:我的价值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得到提升。(这本身是一种低价值感。)而这是一个事与愿违的结局。
这样的思考过程不禁让我想到了道理和讲道理的问题。道理到底有用吗?有人觉得没用,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你和我讲这些大道理有什么用?或者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也有人说做不到的道理,就是没有用的道理。可是,道理如果没用,那么我们平时说的基本都是废话了,因为我们其实一直都在讲道理。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每一个都是一个道理。如果不是这些道理,我们几乎是寸步难行。我们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道理构建起我们的认知系统的。但是,奇怪的是,如果知道道理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为什么当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上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从朋友家人或者掌握更多道理的人那里知道了很多道理,却没能改变生活呢?如果道理真的那么有用,那么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当你烦恼的时候,有个人给你讲个道理,你的烦恼就没了?想想似乎也不是这样啊!
我想,其实一个道理,就好比是一条路。而当有人给你讲了一个道理,实际上就是让你多知道了一条路。因为你只有一双脚,一个身子,所以你只能走一条路。当你多知道了一条路,你就多了一个选择。因此,我们多知道道理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懂得道理多,会显得更加灵活,就是因为拥有的选择多。当然,这不代表你的问题解决了。因为你只是知道这条路,并没有走。也许你看到了另外一条路有人在走,并且走得很顺利,你也想那样去走。但是,你必须要从你的路上转到这条路上,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你知道了这条路就可以完成的。实际上,即便你开始走这条路了,也可能会发生一些你可能不适应的情况。是不是能一直走下去,也不一定。这就是道理和知晓道理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想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开始时的那个例子中,孩子最终得到的更可能是从自己走过的路(经验和体会)中总结出的,属于自己的道理,而不是得到父亲想要告诉他的那个道理。而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是已经被自己接纳了的道理。实际上,如果父亲不用衣服做比喻,可能效果更好,他可以对孩子说:我是想告诉你,任何一个看似具有普通价值的东西,都会通过你的付出,而具有更进一步的价值。也许这样表达更会和孩子的体验契合,也更容易被认同。
文章的结尾,为了更好地说明孩子的学习模式,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当一个爸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长大后可千万别像我一样抽烟。爸爸是因为当时xxx才学会的。抽烟是有害的。”如果你期望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学抽烟,那真是异想天开。因为在我看来,这个爸爸的行为,实际上教给孩子的,可以说和吸烟没有任何的关系。即使孩子长大之后真的是不吸烟的,但是是不是因为这句话而不吸烟的,我真不敢下结论。因为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很可能是:哦,原来我可以一边热衷着一件事,一边说这件事不好!口不对心,行动和言语不契合,原来也是被允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