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前段时间,杭州开了家24小时通宵书店,名叫“悦览树”,就在解放路新华书店内。作为单独辟出的一爿角落,我能想象每到深夜,周围黯淡静寂,这里烛光书影,分外美好。
这种美好,是打烊之外的时间逃离,是内心饥肠辘辘之人的深夜食堂。若干年前,我租住在附近,晚餐之后散步路线就是以新华书店作为起点,从零落到熙攘,最后在西湖边的集贤亭折返。
那时我还没有发胖,肚腩和脂肪处在潜伏期,同在潜伏的还有马云和刘强东,实体经济依然一片红火,解百银泰的满就送、满就减牵动着这座城市男男女女的神经,遇到店庆,收银台前的队伍可以从平湖秋月排到柳浪闻莺。
忘了是哪一年的店庆日,老婆拖着五彩斑斓的纸袋子,纸袋子后跟着双脚失去知觉的我,在凌晨十二点的时候走出商场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萧瑟的夜风,而是更多兴奋的女人拖着像我一样悲伤的男人,她们的信用卡将刷爆,他们的脚后跟将磨出泡。
回家途中路过新华书店,我探头向里望去,一片死寂的纸张坟墓。玻璃窗外倒映着商场霓虹灯的闪烁。这真是国人的悲哀,拿出血拼一半的热情,恐怕中华崛起就有希望。老婆听到我的腹诽,嗤笑,你想怎样,难道也指望书店不打烊?
未曾想,一语成谶。
老板娘,网名古人蒋瞰,原来是个媒体人,而后出走,出国,然后重新回到杭州,兜兜转转一圈,替我实现了未尽的梦想。
现实残酷,物质凶猛,深夜书房虽然和书有关,却也需要依靠贩卖文艺情怀以及咖啡为生,吾辈能够庆幸的,是这个城市的另一半时间里终于有了读书人的立锥之地。
于立锥之地读书的,还有坐公交的人。准确的说是站公交或者站地铁的人。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的年代,铅字一夜间完成电子进化,五六年前公车上翻报纸看杂志,现在行为模式则简化为掏钱,然后掏手机。人们点亮屏幕,看一百遍日期,然后刷微博微信,用剩余电量盘算自己的阅读时间。有好几次,我在车上掏出纸质砖头,旁人侧目,仿佛听见他们心里说:这哥们手机一定没电关机了。
用屏幕看书,是挺好,轻便省钱。但读书的乐趣却不能用厚薄来衡量。
每一本书有它独特的味道,发光二极管没有,只有视网膜疲劳。书的味道,像女人,翻开扉页,轻解罗裳,触摸其上可以感受纸张的温度,深埋期间可以嗅到墨水的馨香。阿尔帕西诺曾经演过《闻香识女人》,我没有那么多女人,后宫三千不如书房一间,是为书的第一层好。
书的第二层好,在于可以锻炼人的关联逻辑。一本历史书,几百几千页,第一页公元前,最后一页千禧年,你的手指和目光在之间穿梭跳跃,刺激神经元。比如我们查字典,要靠拼音偏旁,但当你熟稔之后,往往在几秒的翻动之后就可以快速定位到你想找的字,此中乐趣不可名状。
有人说蔡伦发明纸和其后书籍的印刷,对环境而言是个灾难,每本书后都有为之倒下的热带雨林。其实以现代人的阅读量,咱们和大自然真没太多血海深仇。你读或不读,树都在那里,最后换种形式,沦为手纸冲进马桶里。可惜我们不能用iPad擦屁股,不然真的可以给后人留下美好的明天。
其实,说了这么多好,我也曾经在Kindle这类电子书面前犹豫彷徨过。电子墨水屏幕,媲美纸张不伤眼,持久阅读不缺电,性能翻倍检索快,似乎电子书已经革新到我没有理由拒绝它的地步。
但是真的有一点,是我这么多年买书读书之后发现,电子屏幕无法逾越纸质书的壁垒——
深夜,爱好读书的人在他人熟睡之际又开始了一天的精神之旅,为了让身体跟得上思维的高速运转,他们开始四处觅食。非油炸附加脱水蔬菜的面饼是上天的恩赐,精心调制的酱料包更是食材中的极品!四分钟的浸泡,面饼得到充分的软化,小麦纤维松弹诱人……
对,你没猜错,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随手可取,厚实透气,不怕烫,实乃泡方便面的最佳伴侣。
这种美好,是打烊之外的时间逃离,是内心饥肠辘辘之人的深夜食堂。若干年前,我租住在附近,晚餐之后散步路线就是以新华书店作为起点,从零落到熙攘,最后在西湖边的集贤亭折返。
那时我还没有发胖,肚腩和脂肪处在潜伏期,同在潜伏的还有马云和刘强东,实体经济依然一片红火,解百银泰的满就送、满就减牵动着这座城市男男女女的神经,遇到店庆,收银台前的队伍可以从平湖秋月排到柳浪闻莺。
忘了是哪一年的店庆日,老婆拖着五彩斑斓的纸袋子,纸袋子后跟着双脚失去知觉的我,在凌晨十二点的时候走出商场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萧瑟的夜风,而是更多兴奋的女人拖着像我一样悲伤的男人,她们的信用卡将刷爆,他们的脚后跟将磨出泡。
回家途中路过新华书店,我探头向里望去,一片死寂的纸张坟墓。玻璃窗外倒映着商场霓虹灯的闪烁。这真是国人的悲哀,拿出血拼一半的热情,恐怕中华崛起就有希望。老婆听到我的腹诽,嗤笑,你想怎样,难道也指望书店不打烊?
未曾想,一语成谶。
老板娘,网名古人蒋瞰,原来是个媒体人,而后出走,出国,然后重新回到杭州,兜兜转转一圈,替我实现了未尽的梦想。
现实残酷,物质凶猛,深夜书房虽然和书有关,却也需要依靠贩卖文艺情怀以及咖啡为生,吾辈能够庆幸的,是这个城市的另一半时间里终于有了读书人的立锥之地。
于立锥之地读书的,还有坐公交的人。准确的说是站公交或者站地铁的人。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的年代,铅字一夜间完成电子进化,五六年前公车上翻报纸看杂志,现在行为模式则简化为掏钱,然后掏手机。人们点亮屏幕,看一百遍日期,然后刷微博微信,用剩余电量盘算自己的阅读时间。有好几次,我在车上掏出纸质砖头,旁人侧目,仿佛听见他们心里说:这哥们手机一定没电关机了。
用屏幕看书,是挺好,轻便省钱。但读书的乐趣却不能用厚薄来衡量。
每一本书有它独特的味道,发光二极管没有,只有视网膜疲劳。书的味道,像女人,翻开扉页,轻解罗裳,触摸其上可以感受纸张的温度,深埋期间可以嗅到墨水的馨香。阿尔帕西诺曾经演过《闻香识女人》,我没有那么多女人,后宫三千不如书房一间,是为书的第一层好。
书的第二层好,在于可以锻炼人的关联逻辑。一本历史书,几百几千页,第一页公元前,最后一页千禧年,你的手指和目光在之间穿梭跳跃,刺激神经元。比如我们查字典,要靠拼音偏旁,但当你熟稔之后,往往在几秒的翻动之后就可以快速定位到你想找的字,此中乐趣不可名状。
有人说蔡伦发明纸和其后书籍的印刷,对环境而言是个灾难,每本书后都有为之倒下的热带雨林。其实以现代人的阅读量,咱们和大自然真没太多血海深仇。你读或不读,树都在那里,最后换种形式,沦为手纸冲进马桶里。可惜我们不能用iPad擦屁股,不然真的可以给后人留下美好的明天。
其实,说了这么多好,我也曾经在Kindle这类电子书面前犹豫彷徨过。电子墨水屏幕,媲美纸张不伤眼,持久阅读不缺电,性能翻倍检索快,似乎电子书已经革新到我没有理由拒绝它的地步。
但是真的有一点,是我这么多年买书读书之后发现,电子屏幕无法逾越纸质书的壁垒——
深夜,爱好读书的人在他人熟睡之际又开始了一天的精神之旅,为了让身体跟得上思维的高速运转,他们开始四处觅食。非油炸附加脱水蔬菜的面饼是上天的恩赐,精心调制的酱料包更是食材中的极品!四分钟的浸泡,面饼得到充分的软化,小麦纤维松弹诱人……
对,你没猜错,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随手可取,厚实透气,不怕烫,实乃泡方便面的最佳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