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暗物质为灵魂洗礼—Camphill义工处女年小记(中)
===============
Camphill可能遇到的挑战?
===============
接下来开始吐槽。把自己当笑料娱乐一把,倒倒我在Camphill生活遇到的各种囧、各种难、各种牛头不对马嘴,各种身处局外。也许博君一笑,也许后来人也能有所借鉴,也许自己笑完自己也能更坦然了。
[这里是英国不是美国]
初到英国尽管很多人夸我口音纯正,自己也觉得离开新西兰时一口流利的新西兰口音自信满满,但开始生活时发觉听到的好多词我都不知所云。后来才知道同一样东西到了英国就改名换姓,难怪我糊涂了。比如常用的雨鞋,澳洲和新西兰叫gumboot,英国称Wellington boot,简称wellys。做菜用的甜椒,新西兰和澳洲叫capsicum,英国叫Red pepper,电力叫electricity,而新西兰称power。还有说谢谢,奇异果人说cheers,英国非常传统地说Thank YOU.
有个村民特别可爱,我叫他英国先生。他的口头禅是这里是英国不是美国。他经常喜欢纠正我们这些非英文母语义工的英文,每次听到我们说HI,他就说,你要说hello,不要说hi,这里不是美国。如果听到yeah,他就说,请你说yes,这里是英格兰不是美国。如果听到说morning,他会说请您说Good Morning,不要只说morning,这里是英国。。。。诸如此类。慢慢就发现原来美语文化真的在全球很强势,以前学的英文基本上都是美语。好莱坞明星大范儿的闪亮和直白让低调传统的英国人摇摇头说,喔那是美式文化,不是英式文化。就连Have a nice day也是美语方式。大多数英国人喜欢用good 而非nice,英国佬会说Have a good day.
除了把英文净化成真正的英式英文。厨房里的各种工具,还有只在欧洲或英国有的蔬菜,花园里各种花,草和薄荷的名字,面包和香料的名字,花园里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耙,铲,剪(没有乡村经验的城镇孩子就算中文我都不知道那些工具的名字,真汗颜),以及,来自各国翻译成英文的义工们的名字,对于亚洲人很难发音的大卷舌小卷舌舌根颤音。语言学习的空间潜力巨大。我自高中毕业之后,12年来再一次有了一个单词小本本,把不懂的单词写下来放床头每天看看。这个习惯
[全天候浸泡在基督教环境中]
读大学和刚工作那阵子没事周末就去教堂听唱诗班唱圣歌。后来也有陆陆续续看些圣经,到了在波顿村才发现,村里的圣经也是人智学版本的,不同于从前读过的中英文版圣经。本来圣经就是用古希伯来语写的,翻译成英文各版本略有不同,而在Camphill里,经过人智学理念解读翻译的圣经,似乎就是同名同姓的另外一个人。
周六晚上的例行活动中,圣经之夜(Bibile Evening)和节日晚宴( Festival Supper)是走红花旦。如果某家决定周六晚要进行圣经之夜,那么这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吃完饭都要读一段圣经,周六 时候桌布和蜡烛换成白色,果酱黄油都用特别的小碟子盛。吃饭之前所有人一起先到客厅静默15分钟,然后拿着客厅的白色蜡烛点燃餐桌的白色蜡烛,大伙人手持一本圣经静立凳子后,等待主持人读完圣经,才能就坐开动。吃完饭大家就就一起讨论本段圣经给自己的启发。节日晚宴比起圣经之夜更灵活宽松一些,桌布随意,杯子通常换成香槟杯。晚餐之后通常会设计一些游戏或者是读故事听音乐等。
每家每户虽然都有电视,但通常电视都锁在壁橱里,只有在特殊活动之夜比如电影之夜才会拿电视出来。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活动,圣经研读会,游泳小组,合唱团,爱鸟协会,邻居大会,礼堂电影或音乐会,教堂活动等等。村里有网络,网速比较慢。大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所以大家彼此的沟通是固定电话和写信。
此外因为一年四季的生活都以基督教节日为主线,村里也有节日小组,每个人都被分配到某个节日的筹备策划中,表演话剧是颇为流行的方式,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会议、彩排不断。
[个人护理]
中国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今年上半年的六个月来我是彻底体会到了,照顾老弱病残孕是多么需要体力心力的菩萨活。我是乱室佳人但我不太能受得了脏和臭。我们家有两位七旬老人,春天的时候有好长一阵子村里流行传染性腹泻,某天一早起来屋子里到处都是屎的痕迹,老人有时候裤子里都会夹杂着屎,每天需要换洗的内裤里也都有屎尿,就需要用手洗衣物然后才能放洗衣机里洗。那位我负责的奶提小姐是夜呕吐腹泻得满房间都是,半夜起身给她洗澡,把地毯拖出去,换床单等等。折腾了一夜,而且因为英国冬天很冷,装有暖气,屋子都是全封闭的,到处都是呕吐物的味道。第二天我直接恶心到什么都吃不下。接下来的连续几个月因为这个可怕的传染腹泻反反复复,家里和SARS戒严时期类似,高度消毒各种物品各个角落。而老人的恢复能力和抵抗能力也比较慢,需要陪同义工的照顾,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挺着,但只要有时间我就卧床睡觉。我自小就没做过和屎屎尿尿打交道的工作,这次回来邻居都说我瘦了,其实这几个月以来有时候我吃完或从村民房间里出来就直接到洗手间呕吐甚至干呕,真是很考验很考验。身体上缺乏休息,心理上嘛,也需要脸皮很厚。我刚刚来的时候,因为有过心理咨询的快四年经验,很容易就很村民建立起沟通。但当自己能量也不够的时候,根本就没法给到村民足够的关注,有时候身在心不在地做事,自己心里又会有愧疚感。有时候面对着某些村民的漠然表情以及负面情绪语言,虽然理智上知道这是他们的个性,也是她们需要帮助的地方,但心情就真的很糟糕,自问自己干嘛来伺候这些不相干的人,甚至连我名字都不知道的陌生人而我爸妈我同胞这么多需要照顾的人呢我却不在他们身边,还没一句感谢的话。。。。。
后来和一个长期义工聊起这阵自己多煎熬,没有爱的能量了,对处理屎尿快要爆炸了。这位义工说起他年轻的时候在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机构里做事。当时一个孩子在泡澡时忽然拉屎了,他跑过去,还没来得急处理,那孩子已经把那块屎塞到嘴里去了。。。。
我当时汗颜无语了,我这是小巫见大巫啊。很佩服菲律宾来的义工们,基本都有护士经验,处理这些情况从不抱怨,总是带着微笑在做。难怪护士是天使职业来的。
[最熟悉的陌生人]
波顿村风景绝美,却也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比较隔绝。年轻义工们大多是德国来的高中毕业生,干农活或者家务其实都能胜任,表演话剧合唱也很积极。稍微有难度的工作自然是落在我们这些比较有工作经验的义工身上。村里给这些年轻义工一个在森林里的小舍作为迪斯科派对场所,几乎每隔一周就有派对。年轻的姑娘伙子们彻夜宿醉到次日清晨。因为个子小以及亚洲人的面孔,大伙会以为我还是二十出头。但我真的已经玩不起这种彻夜的派对了。
日子久了之后,我发现村里所有的时间都是结构好的。大家见面了都会礼貌地笑着问你还好吗?而且因为节目丰富,见面频率还挺高。但却没有私人生活。很少有邻居只是路过就推门而入来问声好,或者做了好吃的分左邻右舍。我们邻居除了要借东西的时候会进来家门,其他时候有事都要预约然后提交到家庭会议或邻居大会上讨论等。我觉得似乎随时随地都在工作,在工作坊是工作,在家也是工作,和村民去参加村里的各种活动也一样是工作。在集体生活里没有个体负责的概念,没有谁能做主,所有决定靠集体决议,没有自发性地轻松和亲密。人和人之间能有机会喝个小酒谈谈心的机会极少。即使大家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的交流也都是工作。在基础课程的义工小组里,我发现大半年之后,成员们在课堂上的身体姿态还是双手环抱的防御姿态。我很怀念人本主义成长团体里的亲密氛围。也很怀念正常生活里没有被集体主义淹没的个人生活。离开之前和一资深义工,住了三十多年的朋友聊天我说我怎么觉得其实有时候生活得很僵化孤独的。他说共产主义生活体制下村里不少人也有类似感觉。原来不是我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问题。可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觉得自己把祖国的历史重温了一次。终于理解了父母和社会变革。
=============
在Camphill的固定收入
=============
好了,倒完苦水。每个人因为要成长的课题不一样,也许遇到的困难不一样。但是呢,天下的幸福都是相似的。只要在Camphill生活,以下这些快乐经历是一定会碰到的!!来说一些有阳光味道的主题事件和村民搞笑生活故事。
[感恩和参与]
我最喜欢的村民麦克,如果生活在中国,他一定是个顶级销售员。麦克加入村里所有的小组和活动,无论是村民的还是义工的,并且会邀请每一个他见到的人一起加入。而实际上,他的腿畸形无法很自由活动,每次瑜伽小组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场,然后坐在凳子上看着大家做从头到尾,有些手的姿势他会跟着做。从他身上学到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他的感恩。他会冷不丁地忽然说,谢谢你为我铺床,谢谢你为我干嘛干嘛,谢谢。可能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或者压根就是很小的事情,他却会很认真地笑着说谢谢。麦克的问题是焦虑,他必须不停地做事,用各种工作填充自己,当他很紧张的时候就会大声说话喊叫面色通红。加上他天生的大嗓门易兴奋,每次一喊都挺震撼的。我记得有次因为他又无法自控冲又发飙了,被罚在厨房里吃早餐。可他没有半点不快,依然对给他拿早餐的工作人员,也就是给他下处罚的工作人员说谢谢。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真诚地感谢任何人任何事的人,即使面对的是处罚自己的人。
[得体的生活]
村里不少人有自闭症Autism,而自闭症其实是很大一个范畴,每个人的自闭症特征都非典型。共享的一个特征就是自闭症者对变化极为敏感,所以家里的东西必须物归原处。日行惯例尽量维持。如若不然,村民们的情绪会变得焦躁。
此外,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的工作是熨衣服,所以,村民们的衣服哪怕是睡衣,都熨得整齐平坦。熨与不熨的区别标准只在于,只要熨起来更加好看一些,那就熨。村 民们每周整理一次房间,换洗床单,吸尘拖地,整理衣橱等,这些也是陪同义工协助村民做的任务。既然帮助村民们把房间整理得这么漂亮,自己的房间不整洁也不意思呀。我也被迫养成了每周整理一次房间的好习惯。
帮助村民们着装得体也是陪同义工的职责之一,外出就餐,去做运动,去参加化妆舞会,去上班,去教堂,去种田。周日清晨去教堂,村民们都是西装领带或者长裙正装出席,遇上在礼堂舞会之类的,村民们的打扮犹若奥斯卡红地毯时尚界人士。而且因为有些村民的福利非常好,买的裙子非常昂贵,还有高级定制的礼服。之前麦克老邀请说你什么时候来养猪场看我,我说我下午就去,他说不行,你必须要有雨鞋。没有的话你不能去。后来我有条白裤子,每次穿的时候,麦克就问你要去打板球吗,我才知道板球队员们穿的是白色裤子。去登山的时候,我没有登山鞋,麦克几乎不让我去,说你要穿徒步鞋才能去徒步的。就我从前大大咧咧的着装习惯,在和村民相处的过程中成为问题人物。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被唠叨,村民们一点一点教会我做啥事就要穿得啥样。
[童真和智慧]
如果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村民们的成人人格部分是发展不完整的,可是他们的童真和灵性却因此格外盛大。有次吃完晚饭,我发现几位村民在厨房里围着一本书在说笑。然后我凑近,发现居然是一本法语儿童图画书。村民们正看到的一页是超市篇,A指着草莓说,这是你的,然后指着苹果对B说,这是你的。C接着说,那樱桃是我的。。。接着大伙笑起来,又翻到下一页。我当时被逗起来,他们玩的游戏真的就是三岁小朋友的游戏呀,却也能自娱自乐。刚到时朋友问,在村里生活感觉如何,我说,感觉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幼儿园,每天都有不符合逻辑的笑话,突破成人惯性思维。每天都感觉生活在喜剧里。有义工离开时就说,哎呀以后要回到无聊枯燥的正常世界了,得少多少乐趣呀。
还有一次,我和一个村民一起晒太阳。然后他说,我住在村里十年了,现在感觉还挺好,可是有一天,我想我会离开波顿村,我妈妈年纪大了,我想找份工资,住在和她比较近的地方。人总是要一路向前的,不能老呆在同一个地方,你说对吗?说得像我的哲学老师。
类似的乐事还好多好多。以后慢慢写。
[直白无畏]
村民们还特别可爱的是,他们会大声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内在对话。感觉就好像在看实景心理剧,一览无疑的听见人心。很多村民见到义工就说,我喜欢你。吃完饭会说,你做的饭菜真好吃。百说不厌。再矮小的自信心,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日日鼓励下,也茁壮成长出来。相比起保守含蓄的英国人,村民们的直白犹若外星传统。
[超感知力]
特别特别神的事情,大多数村民都有敏锐强大的感知能力。村民们能把你心里的话说出来,或者即使你心里在想一些事情还没说,他们就回应你了。简直是巫婆和巫师。我开始确实感觉到天才和疯子不过一线之差。这部分具体事例就省略好了,有些敏感,有空和闺蜜私下聊。嘿嘿。
【下篇】:
关于:波顿村的战争和蜕变,Camphill的诱人之处,我与波顿村的缘分流转,灵性社区的存在意义
Camphill可能遇到的挑战?
===============
接下来开始吐槽。把自己当笑料娱乐一把,倒倒我在Camphill生活遇到的各种囧、各种难、各种牛头不对马嘴,各种身处局外。也许博君一笑,也许后来人也能有所借鉴,也许自己笑完自己也能更坦然了。
[这里是英国不是美国]
初到英国尽管很多人夸我口音纯正,自己也觉得离开新西兰时一口流利的新西兰口音自信满满,但开始生活时发觉听到的好多词我都不知所云。后来才知道同一样东西到了英国就改名换姓,难怪我糊涂了。比如常用的雨鞋,澳洲和新西兰叫gumboot,英国称Wellington boot,简称wellys。做菜用的甜椒,新西兰和澳洲叫capsicum,英国叫Red pepper,电力叫electricity,而新西兰称power。还有说谢谢,奇异果人说cheers,英国非常传统地说Thank YOU.
有个村民特别可爱,我叫他英国先生。他的口头禅是这里是英国不是美国。他经常喜欢纠正我们这些非英文母语义工的英文,每次听到我们说HI,他就说,你要说hello,不要说hi,这里不是美国。如果听到yeah,他就说,请你说yes,这里是英格兰不是美国。如果听到说morning,他会说请您说Good Morning,不要只说morning,这里是英国。。。。诸如此类。慢慢就发现原来美语文化真的在全球很强势,以前学的英文基本上都是美语。好莱坞明星大范儿的闪亮和直白让低调传统的英国人摇摇头说,喔那是美式文化,不是英式文化。就连Have a nice day也是美语方式。大多数英国人喜欢用good 而非nice,英国佬会说Have a good day.
除了把英文净化成真正的英式英文。厨房里的各种工具,还有只在欧洲或英国有的蔬菜,花园里各种花,草和薄荷的名字,面包和香料的名字,花园里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耙,铲,剪(没有乡村经验的城镇孩子就算中文我都不知道那些工具的名字,真汗颜),以及,来自各国翻译成英文的义工们的名字,对于亚洲人很难发音的大卷舌小卷舌舌根颤音。语言学习的空间潜力巨大。我自高中毕业之后,12年来再一次有了一个单词小本本,把不懂的单词写下来放床头每天看看。这个习惯
[全天候浸泡在基督教环境中]
读大学和刚工作那阵子没事周末就去教堂听唱诗班唱圣歌。后来也有陆陆续续看些圣经,到了在波顿村才发现,村里的圣经也是人智学版本的,不同于从前读过的中英文版圣经。本来圣经就是用古希伯来语写的,翻译成英文各版本略有不同,而在Camphill里,经过人智学理念解读翻译的圣经,似乎就是同名同姓的另外一个人。
周六晚上的例行活动中,圣经之夜(Bibile Evening)和节日晚宴( Festival Supper)是走红花旦。如果某家决定周六晚要进行圣经之夜,那么这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吃完饭都要读一段圣经,周六 时候桌布和蜡烛换成白色,果酱黄油都用特别的小碟子盛。吃饭之前所有人一起先到客厅静默15分钟,然后拿着客厅的白色蜡烛点燃餐桌的白色蜡烛,大伙人手持一本圣经静立凳子后,等待主持人读完圣经,才能就坐开动。吃完饭大家就就一起讨论本段圣经给自己的启发。节日晚宴比起圣经之夜更灵活宽松一些,桌布随意,杯子通常换成香槟杯。晚餐之后通常会设计一些游戏或者是读故事听音乐等。
每家每户虽然都有电视,但通常电视都锁在壁橱里,只有在特殊活动之夜比如电影之夜才会拿电视出来。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活动,圣经研读会,游泳小组,合唱团,爱鸟协会,邻居大会,礼堂电影或音乐会,教堂活动等等。村里有网络,网速比较慢。大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所以大家彼此的沟通是固定电话和写信。
此外因为一年四季的生活都以基督教节日为主线,村里也有节日小组,每个人都被分配到某个节日的筹备策划中,表演话剧是颇为流行的方式,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会议、彩排不断。
[个人护理]
中国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今年上半年的六个月来我是彻底体会到了,照顾老弱病残孕是多么需要体力心力的菩萨活。我是乱室佳人但我不太能受得了脏和臭。我们家有两位七旬老人,春天的时候有好长一阵子村里流行传染性腹泻,某天一早起来屋子里到处都是屎的痕迹,老人有时候裤子里都会夹杂着屎,每天需要换洗的内裤里也都有屎尿,就需要用手洗衣物然后才能放洗衣机里洗。那位我负责的奶提小姐是夜呕吐腹泻得满房间都是,半夜起身给她洗澡,把地毯拖出去,换床单等等。折腾了一夜,而且因为英国冬天很冷,装有暖气,屋子都是全封闭的,到处都是呕吐物的味道。第二天我直接恶心到什么都吃不下。接下来的连续几个月因为这个可怕的传染腹泻反反复复,家里和SARS戒严时期类似,高度消毒各种物品各个角落。而老人的恢复能力和抵抗能力也比较慢,需要陪同义工的照顾,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挺着,但只要有时间我就卧床睡觉。我自小就没做过和屎屎尿尿打交道的工作,这次回来邻居都说我瘦了,其实这几个月以来有时候我吃完或从村民房间里出来就直接到洗手间呕吐甚至干呕,真是很考验很考验。身体上缺乏休息,心理上嘛,也需要脸皮很厚。我刚刚来的时候,因为有过心理咨询的快四年经验,很容易就很村民建立起沟通。但当自己能量也不够的时候,根本就没法给到村民足够的关注,有时候身在心不在地做事,自己心里又会有愧疚感。有时候面对着某些村民的漠然表情以及负面情绪语言,虽然理智上知道这是他们的个性,也是她们需要帮助的地方,但心情就真的很糟糕,自问自己干嘛来伺候这些不相干的人,甚至连我名字都不知道的陌生人而我爸妈我同胞这么多需要照顾的人呢我却不在他们身边,还没一句感谢的话。。。。。
后来和一个长期义工聊起这阵自己多煎熬,没有爱的能量了,对处理屎尿快要爆炸了。这位义工说起他年轻的时候在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机构里做事。当时一个孩子在泡澡时忽然拉屎了,他跑过去,还没来得急处理,那孩子已经把那块屎塞到嘴里去了。。。。
我当时汗颜无语了,我这是小巫见大巫啊。很佩服菲律宾来的义工们,基本都有护士经验,处理这些情况从不抱怨,总是带着微笑在做。难怪护士是天使职业来的。
[最熟悉的陌生人]
波顿村风景绝美,却也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比较隔绝。年轻义工们大多是德国来的高中毕业生,干农活或者家务其实都能胜任,表演话剧合唱也很积极。稍微有难度的工作自然是落在我们这些比较有工作经验的义工身上。村里给这些年轻义工一个在森林里的小舍作为迪斯科派对场所,几乎每隔一周就有派对。年轻的姑娘伙子们彻夜宿醉到次日清晨。因为个子小以及亚洲人的面孔,大伙会以为我还是二十出头。但我真的已经玩不起这种彻夜的派对了。
日子久了之后,我发现村里所有的时间都是结构好的。大家见面了都会礼貌地笑着问你还好吗?而且因为节目丰富,见面频率还挺高。但却没有私人生活。很少有邻居只是路过就推门而入来问声好,或者做了好吃的分左邻右舍。我们邻居除了要借东西的时候会进来家门,其他时候有事都要预约然后提交到家庭会议或邻居大会上讨论等。我觉得似乎随时随地都在工作,在工作坊是工作,在家也是工作,和村民去参加村里的各种活动也一样是工作。在集体生活里没有个体负责的概念,没有谁能做主,所有决定靠集体决议,没有自发性地轻松和亲密。人和人之间能有机会喝个小酒谈谈心的机会极少。即使大家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的交流也都是工作。在基础课程的义工小组里,我发现大半年之后,成员们在课堂上的身体姿态还是双手环抱的防御姿态。我很怀念人本主义成长团体里的亲密氛围。也很怀念正常生活里没有被集体主义淹没的个人生活。离开之前和一资深义工,住了三十多年的朋友聊天我说我怎么觉得其实有时候生活得很僵化孤独的。他说共产主义生活体制下村里不少人也有类似感觉。原来不是我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问题。可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觉得自己把祖国的历史重温了一次。终于理解了父母和社会变革。
=============
在Camphill的固定收入
=============
好了,倒完苦水。每个人因为要成长的课题不一样,也许遇到的困难不一样。但是呢,天下的幸福都是相似的。只要在Camphill生活,以下这些快乐经历是一定会碰到的!!来说一些有阳光味道的主题事件和村民搞笑生活故事。
[感恩和参与]
我最喜欢的村民麦克,如果生活在中国,他一定是个顶级销售员。麦克加入村里所有的小组和活动,无论是村民的还是义工的,并且会邀请每一个他见到的人一起加入。而实际上,他的腿畸形无法很自由活动,每次瑜伽小组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场,然后坐在凳子上看着大家做从头到尾,有些手的姿势他会跟着做。从他身上学到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他的感恩。他会冷不丁地忽然说,谢谢你为我铺床,谢谢你为我干嘛干嘛,谢谢。可能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或者压根就是很小的事情,他却会很认真地笑着说谢谢。麦克的问题是焦虑,他必须不停地做事,用各种工作填充自己,当他很紧张的时候就会大声说话喊叫面色通红。加上他天生的大嗓门易兴奋,每次一喊都挺震撼的。我记得有次因为他又无法自控冲又发飙了,被罚在厨房里吃早餐。可他没有半点不快,依然对给他拿早餐的工作人员,也就是给他下处罚的工作人员说谢谢。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真诚地感谢任何人任何事的人,即使面对的是处罚自己的人。
[得体的生活]
村里不少人有自闭症Autism,而自闭症其实是很大一个范畴,每个人的自闭症特征都非典型。共享的一个特征就是自闭症者对变化极为敏感,所以家里的东西必须物归原处。日行惯例尽量维持。如若不然,村民们的情绪会变得焦躁。
此外,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的工作是熨衣服,所以,村民们的衣服哪怕是睡衣,都熨得整齐平坦。熨与不熨的区别标准只在于,只要熨起来更加好看一些,那就熨。村 民们每周整理一次房间,换洗床单,吸尘拖地,整理衣橱等,这些也是陪同义工协助村民做的任务。既然帮助村民们把房间整理得这么漂亮,自己的房间不整洁也不意思呀。我也被迫养成了每周整理一次房间的好习惯。
帮助村民们着装得体也是陪同义工的职责之一,外出就餐,去做运动,去参加化妆舞会,去上班,去教堂,去种田。周日清晨去教堂,村民们都是西装领带或者长裙正装出席,遇上在礼堂舞会之类的,村民们的打扮犹若奥斯卡红地毯时尚界人士。而且因为有些村民的福利非常好,买的裙子非常昂贵,还有高级定制的礼服。之前麦克老邀请说你什么时候来养猪场看我,我说我下午就去,他说不行,你必须要有雨鞋。没有的话你不能去。后来我有条白裤子,每次穿的时候,麦克就问你要去打板球吗,我才知道板球队员们穿的是白色裤子。去登山的时候,我没有登山鞋,麦克几乎不让我去,说你要穿徒步鞋才能去徒步的。就我从前大大咧咧的着装习惯,在和村民相处的过程中成为问题人物。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被唠叨,村民们一点一点教会我做啥事就要穿得啥样。
[童真和智慧]
如果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村民们的成人人格部分是发展不完整的,可是他们的童真和灵性却因此格外盛大。有次吃完晚饭,我发现几位村民在厨房里围着一本书在说笑。然后我凑近,发现居然是一本法语儿童图画书。村民们正看到的一页是超市篇,A指着草莓说,这是你的,然后指着苹果对B说,这是你的。C接着说,那樱桃是我的。。。接着大伙笑起来,又翻到下一页。我当时被逗起来,他们玩的游戏真的就是三岁小朋友的游戏呀,却也能自娱自乐。刚到时朋友问,在村里生活感觉如何,我说,感觉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幼儿园,每天都有不符合逻辑的笑话,突破成人惯性思维。每天都感觉生活在喜剧里。有义工离开时就说,哎呀以后要回到无聊枯燥的正常世界了,得少多少乐趣呀。
还有一次,我和一个村民一起晒太阳。然后他说,我住在村里十年了,现在感觉还挺好,可是有一天,我想我会离开波顿村,我妈妈年纪大了,我想找份工资,住在和她比较近的地方。人总是要一路向前的,不能老呆在同一个地方,你说对吗?说得像我的哲学老师。
类似的乐事还好多好多。以后慢慢写。
[直白无畏]
村民们还特别可爱的是,他们会大声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内在对话。感觉就好像在看实景心理剧,一览无疑的听见人心。很多村民见到义工就说,我喜欢你。吃完饭会说,你做的饭菜真好吃。百说不厌。再矮小的自信心,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日日鼓励下,也茁壮成长出来。相比起保守含蓄的英国人,村民们的直白犹若外星传统。
[超感知力]
特别特别神的事情,大多数村民都有敏锐强大的感知能力。村民们能把你心里的话说出来,或者即使你心里在想一些事情还没说,他们就回应你了。简直是巫婆和巫师。我开始确实感觉到天才和疯子不过一线之差。这部分具体事例就省略好了,有些敏感,有空和闺蜜私下聊。嘿嘿。
【下篇】:
关于:波顿村的战争和蜕变,Camphill的诱人之处,我与波顿村的缘分流转,灵性社区的存在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