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到我的城市,走过我来时的路
![]() |
上上周,爸妈和二姨三人忽然来北京看望我,虽然事前再三叮嘱她们不要给我带任何东西,但是在北京西站接到她们的时候,三人手里都各自拎着沉重的袋子。
在前往住处的出租车上,二姨和妈妈望着两边略过的高楼不断感慨,二姨说:“我真的做梦也没想过,这辈子会和你妈来北京。”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我心里却略过一丝心酸,来北京马上十年,工作也满五年了,还是第一次接待他们,想想觉得自己挺不争气的。
既然来了,又是我最亲近的人,必须要好好款待。
他们随身带来的东西将我那十几平米的房间挤的没处落脚,我问他们是先休息一下再出去吃东西还是马上就走,二姨说别出去了,就在家自己做吧。
于是她和我妈从那些袋子里依次掏出鸡蛋、鸭蛋、大米、粽子、红薯粉、辣椒等食材,甚至还有一把小葱……随后俩人欢快地去厨房鼓捣起来。
“花那冤枉钱干嘛”是她们在之后许多事情上跟我分歧最多的地方,尤其是二姨。因为在家经营一家小店的缘故,再细微的支出在她眼里都是大事,绝不肯乱花一分钱。
但作为晚辈,人生中第一次在异乡接待自己的父母和二姨,我怎么能在这时候以省钱为目的呢?让他们在北京过的开心,留下难忘回忆才是我该做的。
吃完饭,聊到了住宿问题,二姨说把房间收拾一下,墙角那块床板放下来大家打地铺,这个建议得到了我爸妈的赞同,我反复劝说无果,最后跑去小区的一个招待所定了个标准间,知道我已经付钱了,他们才同意出去住。
这事其实挺心酸的,要是家里地方大一点,我也愿意一家人住在一起,但现在这样的情况肯定不行,一是他们的身体扛不住,二是每天都要外出游玩,晚上不休息好白天更没精神。
要是你们的爸妈也来北京看你,以下总结可以作为参考。
给他们每人办一张公交卡,第一站就带他们去毛主席纪念堂。别觉得俗,你永远不能体会毛主席在老人心中的地位。我也是第一次看望毛爷爷,在入口处每人还买了一束花,虽然只是匆匆一憋,但真的快感动哭了,那个场景那个氛围,不进去是完全无法感受的。
参观完纪念堂,顺便就把天安门逛一圈,其实也没什么可逛,但对于没来过的人,什么都是新鲜的。我一边介绍哪是大会堂哪是纪念碑,一边找到人少的地方就给他们拍照留念。这时候千万别讲究氛围啦逆光啦那些,留下大大的“到此一游”的身影最好看。
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外国人,他们也很高兴,路过一个特别黑的黑人,我妈说:“他们怎么能这么黑呀,得多大太阳才能晒成这样。”二姨说了一个经典的比喻:“就跟用黑丝袜套在我们身上一样。”
我看他们穿的平底鞋太累,就带她们去王府井买运动鞋。来到上品折扣拿纽巴伦给她们试,妈妈和二姨一看价格扭头就走,逛了一圈发现连凉鞋都要两百多,直说不买了。我耐心的劝说:“这里的鞋都这样,我给你们挑的是穿着最舒服价格又最便宜的鞋了,你们先试试看嘛。”好说歹说又将她们拉回柜台试穿,一试脸上立刻浮现出笑容:“这鞋子穿起来确实舒服哈。”我抓紧时间立刻付完钱,生怕她们一犹豫又不买。
其实两双鞋加一起才五百多一点,但你们相信吗?这是她们姐妹俩这辈子穿过最贵的鞋。二姨说:“我回家之后天天干活,穿这鞋太浪费了。”爸爸说:“那你就放好,以后再出来旅游时候穿。”我说:“对,以后每年都要出来旅游,我们兄弟几个轮流带你们玩。”
第二天傍晚去天坛,望着大片的绿色草坪,二姨惊叹说:“这公园得有ZJ那么大吧。”“ZJ”是老家村名。走了好久不见尽头,又改口:“这都有BM那么大了。”“BM”是镇名。看到草坪我们通常会觉得养眼,但我妈和二姨眼里的世界却不一样:“要是在这里放牛,那牛可真幸福。”好吧,我承认,有这么有趣的亲人,我比那条虚拟的牛还幸福。
后来表哥(二姨的儿子)和嫂子一家也来了,第二天带他们直奔长城。而且,我也是第一次去这个地方。导游说要爬到最高处的第八个烽火台再下来,大概需要5小时左右。半道我问他们能不能登顶,一致回答:“以前在家上山砍柴也爬这么高,肩上扛着一百多斤的担子,一天还能来回几趟呢,这点算什么。”后来,我们全程来回加歇息还不到三小时。
倒数第二天,一行人去了故宫,光购票就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正好是周六,太阳特别大,但又不得不去。来北京,无非就是长城、故宫、天安门嘛。当然也少不了在各种大殿门口留下纪念,太阳再大人再多,总归是来过了,回家之后,所有的疲惫都是美好的回忆。
最后一天,妈妈和二姨他们去购物,我带表哥去了北大。作为一名中文教师,北大是他心中的圣地。回家路上又去了三联,这是我常去的地方,他也很喜欢,说那天去的两个地方是这几天最喜欢的。
说完了景点,说说美食吧。请吃饭是个大难题,一是因为他们不舍得花钱,我说:“我请你们,钱就别担心了。”二姨说:“你的钱不是钱啊?”二是因为饮食习惯有差异,他们真吃不习惯。去了一次海底捞和全聚德,他们都吃的不舒坦,但还是很高兴。
事情就是这样的,既然出来玩,一定要尝试平时看不到的玩不到的吃不到的,能不能接受并不重要,没吃饱回家喝粥嘛(他们最喜欢喝粥)。但是来了不去体验一次,那就是遗憾,他们已经花甲之年,我当然希望他们留下的遗憾越少越好。
我带他们看过这些年上班所经历的地方,那些摩天高楼、那些车辆穿梭的环路和立交桥让他们有些头晕目眩,他们说“我们终于知道你每天为什么那么晚睡觉了”。在距离故乡两千公里的异乡城市,他们走过我每天都走的路,了解了我的生活常态。
我之所以这么做,不是要告诉他们我过的有多辛苦。相反,我让他们知道了我在这里生活的还不错,我在没有任何依靠没有任何捷径的情况下,在这里立足了。我希望他们从此对我少一点担心多一点放心:我会越来越好,也会让他们越来越好。
临行前,我问他们还有没有什么遗憾,二姨说:“故宫也去了,长城也爬了,烤鸭也吃过了,明天回去连飞机都坐了,这一趟足够了。”
第二天五点我送他们去机场,七点钟起飞,从机场回到公司才八点,我坐在公司门口等同事九点开门,半小时后接到爸爸电话:“我们到杭州了。”
之后下班回家,走在小区小路上,总觉得拐个弯就能看到爸妈和二姨他们的身影。
总觉得推开门就听见他们说:“别出去吃饭了,在家熬点粥炒个菜就可以了。”
总觉得走进招待所左边的房间里,就能看到他们说:“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累一天了。”
其实我一点也不怕累,这6天,是我在北京十年最幸福的一周。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