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归处是我乡
有个朋友如此写到
“我觉得城市与音乐很有关系。当我走在香港的街道,听林忆莲的粤语歌,那才是真真的感受到。仿佛孙燕姿也是在新加坡的夜色中更容易被理解。而前两年很流行的陈楚生,就是深圳。”
我想她说的不仅是音乐的风格,同时也是城市的气质。
说到城市,不由想起易老师的《读城记》,也不由地想起“城市文化”这个词。“文化”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什么是文化?我不懂。对于什么是没文化?我知道。不懂得生活就是没文化。
举个例子,不知道怎么喝茶吧?没文化!不懂得怎么敬酒吧?没文化!不懂得不能随地吐痰吧?没文化!不知道看电影得把手机关了吧?没文化!没读过“父为子纲”所以才会打老爸吧?没文化!
活了这30多年,去过的城市不少,但真正留下来生活过、体验过的城市不多。大体说来只有杭州、深圳、上海这么3处。
在深圳待了将近3年,这是我除杭州外,呆得最久的一个城市。3年的时间,足够你真正融入这个城市。3年后,对于深圳的感受,从刚开始的讨厌,到后来的不排斥,再到后来的不否定,经历了3次沉淀。
很多人问我对深圳的评价,我会告诉他这是一个特土、特没文化的城市。因为这是一个特不会生活的城市。我在那3年,最喜欢的餐厅是波托菲诺里的丹桂轩,深圳难得有这样的餐厅会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恬适。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深圳的海滩真没法让人恭维,南澳的沙砾太粗,大小梅沙的沙粒确实比较细腻,只是你刨着刨着就发现了使用过了的避孕套。我在深圳没有找到过一家有杭州“和茶馆”气质的茶楼,没找到一家有上海绍兴路“汉源书屋”气质的咖啡馆。
混在深圳的人,大多是那些还致力于发展个人收入事业的人。没钱的想有钱,有钱的想更有钱。至于享受生活,那基本属于口号和姿态。即便是有个别小资,也是被大环境稀释得无处可寻。
以前听同事说起过公司某位高管相亲的窘事,相亲约在咖啡馆。此公山西人士,在家里喝惯了醋,也就从未去咖啡馆喝过咖啡,为此彷徨不知所措。恰逢高人指点,告知点单只点“蓝山”即可。之后便是墨菲定律的验证过程,那天“蓝山”恰好卖完。
虽说深圳没文化,但它有素质。至少行人不会在红灯时乱穿马路,餐厅服务员不会像北京的大姐那样给你脸色看。比素质更有意义的是,那里的人如果真的撇开利益而成为朋友,待人绝对热情和真诚。或许是彼此都感觉孤独,谁都厌倦戴着功利的面具假装冷漠。所以,即便“夜色”酒吧的名声不好,但至少通过那里可以看到很多人希望敞开自己的身体与某个TA交往。
上海当然是个比深圳有文化多的一个城市,却是一个没什么素质的城市。我在上海快生活1年半了。对于这个城市的感觉,则从不否定,刚转入不排斥。
这是一个有着强烈优越感的城市。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即便是自己穷困地基本靠低保度日的,看到我们这些操着国语的积极拉动上海内需的外地人,依然会轻蔑地吐一句“香后宁”。
这是一个特别鼓励你用点小心思占点小便宜的城市。即便是等红灯时也是如此,每一个骑车人,都喜欢往前挤上30厘米,因为等下绿灯时,可能就是领先1秒种过街的便利。至于到必胜客里点杯饮料,要求不放冰块从而能多上几个毫升,更是很多“阿拉上海宁”的经验。某家小店的“蟹黄豆腐”好吃,哪家小馆的奶茶地道,哪个排挡的小龙虾性价比高,是计划成为一个职业上海人必修的课程。
这个一个特别精细的城市。曾遇到一个上海房东,出租房里的每件器具,都用各色盖布遮尘。房东说,关于房租得押1付6。注意,这个1,不是1个月,是1年。我想我做不到对家具像她那么精心养护,所以嘻然告辞。
所以,在这个城市,当要把周立波比做郭德刚时,“我个人婉拒了。这中间没有贬义,只是我认为不和谐,你们想,一个吃大蒜的,怎么能和一个喝咖啡的人在一起。”这句“寒窝”之所以深得广大上海人心许,是因为这句话里彻底渗透了这个城市的气质。
苏东坡说,“吾心安处是我乡”所以他就“日啖荔枝三百粒,不辞长做岭南人”。 大苏这句话,是深有禅机的,乡由心生,心不安则不为乡。难怪现在一到双休日就想着往杭州跑。
突然想起当年准备在深圳买房时,我的助理,一位北京格格(是真的格格,她姓乌雅,喜欢历史的可以去查下这个姓)对我说,如果你不准备在这个城市呆下去,那就不要在这个城市买房。所以,我错失了深圳关内房6000元/平米的大好时光。
呃,再过2小时15分钟,我就可以回家。
“我觉得城市与音乐很有关系。当我走在香港的街道,听林忆莲的粤语歌,那才是真真的感受到。仿佛孙燕姿也是在新加坡的夜色中更容易被理解。而前两年很流行的陈楚生,就是深圳。”
我想她说的不仅是音乐的风格,同时也是城市的气质。
说到城市,不由想起易老师的《读城记》,也不由地想起“城市文化”这个词。“文化”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什么是文化?我不懂。对于什么是没文化?我知道。不懂得生活就是没文化。
举个例子,不知道怎么喝茶吧?没文化!不懂得怎么敬酒吧?没文化!不懂得不能随地吐痰吧?没文化!不知道看电影得把手机关了吧?没文化!没读过“父为子纲”所以才会打老爸吧?没文化!
活了这30多年,去过的城市不少,但真正留下来生活过、体验过的城市不多。大体说来只有杭州、深圳、上海这么3处。
在深圳待了将近3年,这是我除杭州外,呆得最久的一个城市。3年的时间,足够你真正融入这个城市。3年后,对于深圳的感受,从刚开始的讨厌,到后来的不排斥,再到后来的不否定,经历了3次沉淀。
很多人问我对深圳的评价,我会告诉他这是一个特土、特没文化的城市。因为这是一个特不会生活的城市。我在那3年,最喜欢的餐厅是波托菲诺里的丹桂轩,深圳难得有这样的餐厅会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恬适。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深圳的海滩真没法让人恭维,南澳的沙砾太粗,大小梅沙的沙粒确实比较细腻,只是你刨着刨着就发现了使用过了的避孕套。我在深圳没有找到过一家有杭州“和茶馆”气质的茶楼,没找到一家有上海绍兴路“汉源书屋”气质的咖啡馆。
混在深圳的人,大多是那些还致力于发展个人收入事业的人。没钱的想有钱,有钱的想更有钱。至于享受生活,那基本属于口号和姿态。即便是有个别小资,也是被大环境稀释得无处可寻。
以前听同事说起过公司某位高管相亲的窘事,相亲约在咖啡馆。此公山西人士,在家里喝惯了醋,也就从未去咖啡馆喝过咖啡,为此彷徨不知所措。恰逢高人指点,告知点单只点“蓝山”即可。之后便是墨菲定律的验证过程,那天“蓝山”恰好卖完。
虽说深圳没文化,但它有素质。至少行人不会在红灯时乱穿马路,餐厅服务员不会像北京的大姐那样给你脸色看。比素质更有意义的是,那里的人如果真的撇开利益而成为朋友,待人绝对热情和真诚。或许是彼此都感觉孤独,谁都厌倦戴着功利的面具假装冷漠。所以,即便“夜色”酒吧的名声不好,但至少通过那里可以看到很多人希望敞开自己的身体与某个TA交往。
上海当然是个比深圳有文化多的一个城市,却是一个没什么素质的城市。我在上海快生活1年半了。对于这个城市的感觉,则从不否定,刚转入不排斥。
这是一个有着强烈优越感的城市。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即便是自己穷困地基本靠低保度日的,看到我们这些操着国语的积极拉动上海内需的外地人,依然会轻蔑地吐一句“香后宁”。
这是一个特别鼓励你用点小心思占点小便宜的城市。即便是等红灯时也是如此,每一个骑车人,都喜欢往前挤上30厘米,因为等下绿灯时,可能就是领先1秒种过街的便利。至于到必胜客里点杯饮料,要求不放冰块从而能多上几个毫升,更是很多“阿拉上海宁”的经验。某家小店的“蟹黄豆腐”好吃,哪家小馆的奶茶地道,哪个排挡的小龙虾性价比高,是计划成为一个职业上海人必修的课程。
这个一个特别精细的城市。曾遇到一个上海房东,出租房里的每件器具,都用各色盖布遮尘。房东说,关于房租得押1付6。注意,这个1,不是1个月,是1年。我想我做不到对家具像她那么精心养护,所以嘻然告辞。
所以,在这个城市,当要把周立波比做郭德刚时,“我个人婉拒了。这中间没有贬义,只是我认为不和谐,你们想,一个吃大蒜的,怎么能和一个喝咖啡的人在一起。”这句“寒窝”之所以深得广大上海人心许,是因为这句话里彻底渗透了这个城市的气质。
苏东坡说,“吾心安处是我乡”所以他就“日啖荔枝三百粒,不辞长做岭南人”。 大苏这句话,是深有禅机的,乡由心生,心不安则不为乡。难怪现在一到双休日就想着往杭州跑。
突然想起当年准备在深圳买房时,我的助理,一位北京格格(是真的格格,她姓乌雅,喜欢历史的可以去查下这个姓)对我说,如果你不准备在这个城市呆下去,那就不要在这个城市买房。所以,我错失了深圳关内房6000元/平米的大好时光。
呃,再过2小时15分钟,我就可以回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75篇内容 · 46.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65.6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18篇内容 · 69.1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97篇内容 · 498.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76篇内容 · 751.4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86篇内容 · 175.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85篇内容 · 139.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19.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