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好莱坞三幕剧结构
张学良的一生,真是传奇般的人生!
合上书本,我忍不住感叹一声。
你在看历史书?老婆的视线从显示屏上移开,转向我。
没有,我在看好莱坞剧本写作教程。我把书本封面竖起来给她看。
那怎么会提起张学良?
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不用怎么改编,就是一个合格的好莱坞剧本。你听我说。
先不提同样精彩的情感支线,就拿故事主线来说,他出身显赫,大军阀家的继承人。东三省是他家地盘,老爸还入关主政过北洋政府,而且自己年少带兵打过胜仗,对不对?这样一个高富帅,顺顺利利成长、接班、波澜不惊地过着幸福的日子,这种电影谁会去看?于是,命运的编剧大笔一挥:由于他老爸性格刚烈,不受日本人摆布,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了,家里顿时群龙无首,一方面自己人不在奉天,一方面外敌还在觊觎。戏剧张力,是不是立刻就有了?
写故事就是这样,要有冲突,冲突就是故事的生命。一个冲突还不够,还要雪上加霜。欺他年轻,家中老臣也不服管,甚至隐隐要逼宫。悬念迭生,这才符合剧本的要求,观众才会往下看。当然,事已至此,问题也要解决的。主角必然会采取一些行动,来稳定局面,试图克服阻碍,达到目的。你看,他先是通过密不发丧瞒过日本人的眼线,顺利接班,再到东北易帜,然后择机在大帅府老虎厅,诛杀老臣,在诡谲叵测的宫斗场景中,完成了《冰与火之歌》北境之王奶德未竟的事业,维护了民国形式上的统一。
第一幕顺利地完成了,但是,按照好莱坞剧本的理论,为了解决冲突,主角的一番努力,只会将自己越推越远,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就像此时的张学良,已把自己深深地绑在民国政府上,不可能像他老爸那样,做个东北大王了。
再看,他也不可能安安心心地当民国副司令,电影才开始不久,编剧怎么会让你就此安歇呢?经典三幕式剧本的第二幕就要来了:918事变,日本入侵。一边是国仇家恨,一边是实力悬殊。南京老蒋还在攘外先安内,劝他戒急用忍,也没有派兵支援的意愿。打与不打?多么纠结,多么内心挣扎,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灵魂附体。第二幕的特点就是,主角怎么选择,都是错的,而且错得一塌糊涂,摧毁人格。就像选择了不抵抗政策的张学良,在丧土失地后,带着一只流浪的军队,背负着舆论的骂名,被派到西北去与土共自相残杀。
第二幕的结尾,主角拼尽全力,想回到从前,结果却落得一无是处。他的心灵堡垒被摧毁了,他彷徨无助,他怀疑自我。倘若结局就此画上句号,那无疑是个单纯的悲剧,不符合商业片的要求,也不符合说故事的逻辑。 故事都承载启迪的意义,人物性格需要升华,才能回味深长。
所以,此时总会出现一个外部的契机,点醒了我们的主角。在张学良这里,他剿共不力、损兵折将,自己的威望已经风雨飘摇,手下的士兵在问,为何老家被日本人肆虐,我们却在卖命打中国人?他也不禁自问,此生要走向何方,在历史留下怎样的污名。心灰意冷之际,中共却派人递话过来,告诉他,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云层散去,一缕光线照在主角仰望的脸上。啊,他感悟了,升华了。为什么以前没想到呢?为什么以前那么庸庸碌碌,蝇营狗苟呢?以前想的都是自己,左冲右突,却一步步走入这番田地,啊多么痛的领悟。国难当头,就应该舍弃小我,成就民族大业。可以体会,此时的他,已不是当初那个鲜衣怒马,吸毒玩小三的公子少爷了,经历了那么多,失去了那么多,岁月侵蚀下饱经沧桑的灵魂,走向了主旋律的正道。这是楚门面对设计自己一生的导演的瞬间,有没有?这是尼奥感悟到自己可以重写矩阵的程序的时刻,有没有?这就是麦基强调的人物弧光,有没有?第三幕即将进入高潮。
第三幕的高潮,必定是电影最后的大对决。主角的心灵已经凤凰涅槃,他已经抛弃过去的依恋,选择直面自己的人生。现在需要面对的,是终极大BOSS,常凯申君。之前,此BOSS一直以兄弟相称,暗地里却阴谋把东北军消耗在西北战场,更屡次怒斥张学良的联共抗日建议。英雄时刻必有奇招,我们的主角主意拿定后,先到洛阳面见总裁,称军心不稳,说动蒋委员长亲赴前线训话。等老蒋飞到西安,再三苦谏,再被否决,掀起一波波小冲突,直到最后,毅然发动兵变,活捉蒋校长,登上个人历史中的最高巅峰,成就一段史诗般的佳话。
不过,在史诗的结尾,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悲剧性英雄。比如刀枪不入但脚踵中箭的阿喀琉斯,比如力拔山兮却自刎乌江的楚霸王。我们的编剧也深深地明白这点。常凯申被抓,民国内部的亲日投降势力抬头,此时个人与家国孰重孰轻,我们的主角已然明了。劝君重启统一战线,提前结束内战,一致对外。同时,牺牲自己,永失自由。
此时,跳出字幕“六十五年后”,时间快进。身在他乡异国的垂垂老者,弥留前的闪回,梦回东北黑土地,追忆那年轻气盛、志满意得的时光,而放下荣华富贵和贪憎痴念以后,漫长而寂寥的人生,却隐隐有了些禅意。
那张学良就是你的理想人生,是吧。老婆听了半天,不耐烦地说。
我想了想,答道:
不,我理想中的人生,是二十八年不用上朝的明朝万历皇帝。
合上书本,我忍不住感叹一声。
你在看历史书?老婆的视线从显示屏上移开,转向我。
没有,我在看好莱坞剧本写作教程。我把书本封面竖起来给她看。
那怎么会提起张学良?
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不用怎么改编,就是一个合格的好莱坞剧本。你听我说。
先不提同样精彩的情感支线,就拿故事主线来说,他出身显赫,大军阀家的继承人。东三省是他家地盘,老爸还入关主政过北洋政府,而且自己年少带兵打过胜仗,对不对?这样一个高富帅,顺顺利利成长、接班、波澜不惊地过着幸福的日子,这种电影谁会去看?于是,命运的编剧大笔一挥:由于他老爸性格刚烈,不受日本人摆布,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了,家里顿时群龙无首,一方面自己人不在奉天,一方面外敌还在觊觎。戏剧张力,是不是立刻就有了?
写故事就是这样,要有冲突,冲突就是故事的生命。一个冲突还不够,还要雪上加霜。欺他年轻,家中老臣也不服管,甚至隐隐要逼宫。悬念迭生,这才符合剧本的要求,观众才会往下看。当然,事已至此,问题也要解决的。主角必然会采取一些行动,来稳定局面,试图克服阻碍,达到目的。你看,他先是通过密不发丧瞒过日本人的眼线,顺利接班,再到东北易帜,然后择机在大帅府老虎厅,诛杀老臣,在诡谲叵测的宫斗场景中,完成了《冰与火之歌》北境之王奶德未竟的事业,维护了民国形式上的统一。
第一幕顺利地完成了,但是,按照好莱坞剧本的理论,为了解决冲突,主角的一番努力,只会将自己越推越远,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就像此时的张学良,已把自己深深地绑在民国政府上,不可能像他老爸那样,做个东北大王了。
再看,他也不可能安安心心地当民国副司令,电影才开始不久,编剧怎么会让你就此安歇呢?经典三幕式剧本的第二幕就要来了:918事变,日本入侵。一边是国仇家恨,一边是实力悬殊。南京老蒋还在攘外先安内,劝他戒急用忍,也没有派兵支援的意愿。打与不打?多么纠结,多么内心挣扎,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灵魂附体。第二幕的特点就是,主角怎么选择,都是错的,而且错得一塌糊涂,摧毁人格。就像选择了不抵抗政策的张学良,在丧土失地后,带着一只流浪的军队,背负着舆论的骂名,被派到西北去与土共自相残杀。
第二幕的结尾,主角拼尽全力,想回到从前,结果却落得一无是处。他的心灵堡垒被摧毁了,他彷徨无助,他怀疑自我。倘若结局就此画上句号,那无疑是个单纯的悲剧,不符合商业片的要求,也不符合说故事的逻辑。 故事都承载启迪的意义,人物性格需要升华,才能回味深长。
所以,此时总会出现一个外部的契机,点醒了我们的主角。在张学良这里,他剿共不力、损兵折将,自己的威望已经风雨飘摇,手下的士兵在问,为何老家被日本人肆虐,我们却在卖命打中国人?他也不禁自问,此生要走向何方,在历史留下怎样的污名。心灰意冷之际,中共却派人递话过来,告诉他,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云层散去,一缕光线照在主角仰望的脸上。啊,他感悟了,升华了。为什么以前没想到呢?为什么以前那么庸庸碌碌,蝇营狗苟呢?以前想的都是自己,左冲右突,却一步步走入这番田地,啊多么痛的领悟。国难当头,就应该舍弃小我,成就民族大业。可以体会,此时的他,已不是当初那个鲜衣怒马,吸毒玩小三的公子少爷了,经历了那么多,失去了那么多,岁月侵蚀下饱经沧桑的灵魂,走向了主旋律的正道。这是楚门面对设计自己一生的导演的瞬间,有没有?这是尼奥感悟到自己可以重写矩阵的程序的时刻,有没有?这就是麦基强调的人物弧光,有没有?第三幕即将进入高潮。
第三幕的高潮,必定是电影最后的大对决。主角的心灵已经凤凰涅槃,他已经抛弃过去的依恋,选择直面自己的人生。现在需要面对的,是终极大BOSS,常凯申君。之前,此BOSS一直以兄弟相称,暗地里却阴谋把东北军消耗在西北战场,更屡次怒斥张学良的联共抗日建议。英雄时刻必有奇招,我们的主角主意拿定后,先到洛阳面见总裁,称军心不稳,说动蒋委员长亲赴前线训话。等老蒋飞到西安,再三苦谏,再被否决,掀起一波波小冲突,直到最后,毅然发动兵变,活捉蒋校长,登上个人历史中的最高巅峰,成就一段史诗般的佳话。
不过,在史诗的结尾,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悲剧性英雄。比如刀枪不入但脚踵中箭的阿喀琉斯,比如力拔山兮却自刎乌江的楚霸王。我们的编剧也深深地明白这点。常凯申被抓,民国内部的亲日投降势力抬头,此时个人与家国孰重孰轻,我们的主角已然明了。劝君重启统一战线,提前结束内战,一致对外。同时,牺牲自己,永失自由。
此时,跳出字幕“六十五年后”,时间快进。身在他乡异国的垂垂老者,弥留前的闪回,梦回东北黑土地,追忆那年轻气盛、志满意得的时光,而放下荣华富贵和贪憎痴念以后,漫长而寂寥的人生,却隐隐有了些禅意。
那张学良就是你的理想人生,是吧。老婆听了半天,不耐烦地说。
我想了想,答道:
不,我理想中的人生,是二十八年不用上朝的明朝万历皇帝。